三、發展縣域電商的可行性
當前,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不斷深入,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社會保障體系也逐步健全,基本上解決了農村困難群眾的溫飽問題,這為進一步發展縣域電商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基礎設施建設
要想富,先修路。我國政府歷來重視基礎設施建設。2013年10月,西藏墨脫公路建成通車,標志著我國所有行政縣都納入到了全國公路交通版圖。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國家公路總里程超過370萬公里。鐵路方面,根據中國鐵路總公司統計,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鐵路營業里程超過12萬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速鐵路營業里程1.9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位。通信網絡方面,根據工信部“寬帶中國”2015專項行動相關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新增1.4萬個行政村通寬帶,新增4G基站60萬個,使4G網絡覆蓋縣城和發達鄉鎮。交通、網絡等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為縣域電商的蓬勃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政策利好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縣域電商發展工作。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及“互聯網+”,明確表示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同年5月份,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專門就農村電子商務相關議題召開工作會議,會議對大力發展農村電商達成共識并做出了發展指導意見。8月份,商務部等19部委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指導意見》。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就農村電商單列一段進行闡述,政府重視程度可見一斑。短短兩年時間,政府就發展縣域電子商務頒布了40多個相關政策和發展指導意見,并推行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等行動計劃,在政策方面十分利好。
(三)縣域電商漸成風口
自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國家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以及設立投資基金引導鼓勵產業創新,縣域電商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公司相繼宣布農村電商是其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在基本完成對大、中等城市的布局后,這些互聯網巨頭紛紛將“渠道下沉”,投入資源布局農村市場,例如阿里巴巴推出“千縣萬村”計劃、京東推出的農村電商“3F戰略”。在互聯網行業風生水起的眾籌模式也應用到了農業領域,比如將農田劃分多份、分別由客戶承包的“私人訂制”,找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出錢“眾籌茶園”等,將信息、資金、客戶等資源有效整合,開創了縣域電商的新模式。
(四)土地流轉
伴隨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農戶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已成為必然趨勢。
為適應當前形勢、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國務院發布《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提出要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這既有利于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又有利于促進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發展縣域電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互聯網金融
長期以來,因風險大、效益周期長等因素,三農融資難、融資貴成為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受此制約,農業規模難以擴大、裝備技術難以更新,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縣域電商的發展進程。與傳統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將農村、農業和農民組成一個生態系統來為之提供服務,充分發揮互聯網的資源配置與協同作用,促進農村經濟飛速發展。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的滲透將有助于縣域電商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