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沒有航向,人生就無所適從
- 總要有一番努力,才不會辜負我們的人生
- 林然
- 12592字
- 2017-10-11 14:49:35
航向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沒有航向,人生就無所適從。
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做最有效率的事情
只有具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做最有效率的事情,生命才得以開闊和延長。很多的人唯恐目標過于明確,而忽略了身邊的很多機會。其實人一生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如果對任何機會都不放過的話,最終也將是一事無成。對于聰明人來說,最大的陷阱莫過于機會太多。人只有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點上,才有可能做出偉大的事情。我們日常的做事習慣同樣應該如此。
伯利恒鋼鐵公司總裁查理斯·舒瓦普去會見效率專家艾維·利。艾維·利說可以在10分鐘內給舒瓦普一樣東西,這東西能把他的公司的業績提高至少50%。
艾維·利遞給舒瓦普一張空白紙,說:“在這張紙上寫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過了一會又說:“現在用數字標明每件事情對于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次序。”這花了大約5分鐘。艾維·利接著說:“現在把這張紙放進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紙條拿出來,做第1項。不要看其他的,只看第1項。著手辦第一件事,直至完成為止。然后用同樣方法對待第2項、第3項……直到你下班為止。如果你只做完第5件事,那不要緊。你總是做著最重要的事情。”
艾維·利又說:“每一天都要這樣做。你對這種方法的價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這樣干。這個試驗你愛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給我寄支票來,你認為值多少就給我多少。”
整個會見歷時不到半個鐘頭。幾個星期之后,舒瓦普給艾維·利寄去一張2.5萬美元的支票。5年之后,這個當年不為人知的小鋼鐵廠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獨立鋼鐵廠,艾維·利提出的方法為查理斯·舒瓦普賺得1億美元。
做事比別人更有成效,往往不是因為自己比別人多聰明,而是因為自己比別人更關注。一會兒忙東,一會兒忙西,就像“小貓釣魚”一樣做事情,永遠都不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好,更不用提提高做事的效率。做事,就要時時刻刻給自己最明確的目標,用最專注的態度,做最緊要的事情。我們每一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只有你的目標明確,永遠堅持下去,你才有可能獲得成功,也才可能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
要用適合的目標激活人才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長,做事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求全責備地要求每一個人都像個完人,無所不能,都是多面手。做事很多的人往往感到別人不能按照自己要求來做事,是因為別人態度有問題。事實上,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安排缺乏考慮。我們只能夠把合適的人安排到合適的崗位,并且用適當的目標去激活人才。如果讓關羽去拉鋸,讓魯班去拿大刀,顯然是埋沒了人才。
在一次工商界聚會中,幾位老板談起了自己的經營心得。
其中一位說:“我有三個不成才的員工,準備找機會將他們炒掉,一個整天嫌這嫌那,專門吹毛求疵;一個杞人憂天,老是害怕工廠有事;還有一個經常渾水摸魚不上班,整天在外面閑蕩鬼混。”
另一位老板聽后想了想說:“既然這樣,你就把這三個人讓給我吧!”
這三個人第二天到新公司報到,新的老板開始分配工作:喜歡吹毛求疵的人負責管理產品質量;害怕出事的人,讓他負責安全保衛及保安系統管理;喜歡渾水摸魚的人,讓他負責商品宣傳,整天在外面跑來跑去。
三個人一聽職務的分配和自己的個性相符,不禁大為興奮,興沖沖地走馬上任。過了一段時間,因為這三個人的賣力工作,居然使工廠的營運績效直線上升,生意蒸蒸日上。
每一個做領導的人,一定要注意考量員工的個性和能力。讓有能力、個性適合的人在適合的崗位上。工作中有很多的領導,忽視員工之間的差異,盲目安排事情,最后結果可想而知。其實不僅對于上下級的工作安排是如此,個人自己做事的安排也是如此。對于一個人而言,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真正做得好的事情一定是自己有意愿去做,而且適合做的事情。為此,我們一定要正確看待自己身上的優點和不足,主動把自己安排在合適的崗位上,同時用一個合適的目標來不斷激勵自己。
做事就要學會事情是有所差別的,不要把自己想象成萬能的,也不要把別人想象成萬能的,每一個人有自己適合做的事情,我們要想把事情做好,首要前提就在于把事情選對。
比照著目標做事,事半功倍
做事必須有目標,但是這個目標不應該過大。過大的目標本身對做事而言是一種負擔。很多的人或許認為做事就要做到完美,因此一定要選擇一個不斷變化而且近乎完美的目標。事實上,當你選擇這樣一個目標的時候,你會發現不僅自己缺少持續努力的動力,而且最后的結果往往是偏離了目標。為此,你把目標固定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每天進步一點點,日積月累,也將是巨大的成就。
哲學家漫步于田野中,發現水田當中新插的秧苗竟排列得如此整齊,猶如用尺量過一樣。他不禁好奇地問田中的老農,是如何辦到的。
老農忙著插秧,頭也不抬,要他自己插插看。哲學家卷起褲管,喜滋滋地插完一排秧苗,結果竟是參差不齊,慘不忍睹。他再次請教老農,老農告訴他,在彎腰插秧時,眼光要盯住一樣東西。
哲學家照做,不料這次插好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彎曲的弧線。
老農問他:“你是否盯住了一樣東西?”
“是啊,我盯住了那邊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個大目標啊?”
“水牛邊走邊吃草,而你插的秧苗也跟著移動,你想這個弧形是怎么來的?”
哲學家恍然大悟,這次,他選定了遠處的一棵大樹,果然插出來的秧苗非常直。
老農并不比哲學家有智慧,但他懂得去比照目標做事。
時代在進步,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很多新的東西,我們的目標顯然也容易被我們改變,就像那頭不斷移動的水牛一樣。我們固然要考慮實際變化來不斷修正我們的目標,但是從本質上講,我們的總體目標既然確定了,就應該不計一切機會成本地將它固定下來,讓它成為我們做事的比照。大志者立長志,無志者長立志。選擇一個移動的目標,實際上就是經常改變目標,這樣會不斷讓我們以往的種種努力都付之東流,而且會讓我們陷入目標的迷茫之中。因為目標是可以改變的,那我們的行動為什么不能改變呢?當行動改變的時候,我們必須重新調整自己。
做事,就要確定一個相對固定的目標,不要經常變動,否則容易顧此失彼,最終一事無成。
歧路亡羊,一鳥在手,勝過兩鳥在林
目標的多少,決定了做事的成敗。真正能成功的人,也許有多個目標,但是他往往牢牢地盯住一個。而經常失敗的人,也許剛開始只有一個目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又逐漸衍生出一大批的目標,到最后竟迷失了自己本來的目標。做事很多的人或許認為人還是要多一些目標才好,否則最后容易一無所獲,畢竟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事實證明,真正一無所獲的往往是那些有很多目標的人,因為他們的目標過多,所以他們的時間和精力沒有辦法集中,做事也無法做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主人的兩頭牛走失了,他吩咐仆人出去找。等了半天也不見仆人回來,主人只得自己出去尋找,看個究竟。在野地里,主人看到他的仆人正在那里來回瞎跑,就問他:“你到底在干什么?”仆人回答:“剛才我發現兩頭鹿,您知道,鹿茸非常值錢,所以不必找什么牛了。”主人說:“那么你捉到鹿了嗎?”仆人說:“我去追朝東跑的那頭鹿,誰知它跑得比我快。不過請放心,我記得朝西的那頭鹿腳有點瘸,所以轉過來再追它,相信我會捉到的。”
歧路亡羊,生活中充滿著選擇,也有著無數的誘惑。尤其是隨著年紀的增大,見識的增加,人生越走越開闊,誘惑也就越來也多,可供選擇的道路也就越多。真正成功的人在這時候善于去做減法,不斷地將自己的選擇機會縮小,不斷地讓自己聚焦,聚焦在自己認定的領域之中。
人要想獲得大的成就,說容易并不容易,但是說難也并不難。如果別人一天做完的事情,你用10天的時間不斷地去完善它,你做出來的結果一定會更好。就像愛因斯坦的小板凳一樣,即便最后都很粗糙,但是總歸是一個比一個好。只有這樣保持和堅持下去,人怎么可能不成功呢?很多時候,有很多目標比沒有目標更可怕,因為目標一多,精力就會分散,你的行動就缺少穿透力,缺少效果。我們不要指望著完美,不要指望著什么都得到。指望什么都得到的人,最后往往什么都得不到,生活已經無數次檢驗了這個真理。
做事,就要學會在做事的時候做減法,不要讓過多的目標成為你的困擾,最后阻礙你的行動。
目標明確,機會就會降臨
人生不缺少欲望,但是缺少理想。很多人做事憑借自己的欲望。而欲望是永無止境的,很難產生十分明確的目標,也很難得到別人的認同。因此最后很多人都在欲望中迷失了自己。而相反有理想的人,他能夠將自己的目標不斷的明確,當他的目標不斷明確的時候,機會就會降臨。他因為理想而有明確的目標,因為有明確的目標所以得到別人的幫助,最終得到機會。做事很多的人或許認為機會降臨不降臨,歸根到底還是靠運氣,畢竟人生來是有命的。但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
一位年輕人在大學讀書,有一天他向校長提出了改進大學教育制度弊端的若干建議。他的意見沒被校長接受,于是他決定自己辦一所大學,自己當校長來消除這些弊端。
辦學校至少需要100萬美元。上哪兒去找這么多錢呢?等畢業后去掙,那太遙遠了。于是,他每天都在寢室內苦思冥想如何能有100萬美元。同學們都認為他有神經病,做夢天上掉錢來。但年輕人不以為然,他堅信自己可以籌到這筆錢。
終于有一天,他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打電話到報社說,他準備明天舉行一個演講會,題目叫《如果我有100萬美元》。第二天的演講吸引了許多商界人士。面對臺下諸多成功人士,他在臺上全心全意、發自內心地說出了自己的構想。最后演講完畢,一個叫菲利普·亞默的商人站了起來,說:“小伙子,你講得非常好。我決定投資100萬,就照你說的辦。”就這樣,年輕人用這筆錢辦了亞默理工學院,也就是現在著名的伊利諾理工學院的前身。而這個年輕人就是后來備受人們愛戴的哲學家、教育家岡索勒斯。
一個人有理想,就能產生明確的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在他的人格中就有一種堅毅堅強,這種堅毅堅強遠遠超過了成功的概念。我們來看那些得到貴人相助的理想主義者們,幾乎都是依靠自己的明確的目標和堅毅堅強最終用行動打動和說服了別人。一個人有了堅毅堅強,在他的眼神和行動中就會產生光輝,這種光輝是為理想而奮勇獻身的光輝。任何人都會欣賞這種品質,這正是一切成功的源泉。
做事就要學會堅守自己的理想,明確自己的目標,這樣你才會得到貴人相助。其實,人生遇到貴人是一大幸事,這個貴人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自己。
你將要登上你自己的頂峰
如果你不想,生活就不會產生奇跡。很多事情正是因為我們想,最后產生了奇跡。因為我們想,所以我們要,而因為我們要,所以我們的行動更加堅決和堅定。通過這種堅決和堅定的行為,我們超越了自己為自己設定的“極限”,最后做出了令自己都驚訝的奇跡。每一個人心中都曾經或者現在擁有一個頂峰,那是讓我們驕傲的頂峰。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只是遙遠地望著這個頂峰,卻從來沒有付出實際的行動,而只有極少數人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頂峰前進,最后取得了成功。很多人或許認為一個人做事成功不成功,取決于很多因素,并非全部在于是否想成功。確實是這樣,但是如果你想成功,想登上你自己的頂峰,你就會有意或者無意地匯聚自己所有的資源和力量來使自己不斷前進。這樣的話,無論如何,你都比別人更有機會成功。
幾年以前一支世界探險隊準備攀登馬特峰的北峰,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到達過那里。記者對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探險者進行了采訪。
一位記者問其中的一名探險者:“你打算登上馬特峰的北峰嗎?”他回答說:“我將盡力而為。”
另一位記者問另一名探險者:“你打算登上馬特峰的北峰嗎?”這名探險者答道:“我會全力以赴。”
記者問了第三個探險者同樣的問題。他說:“我將竭盡全力。”
最后,記者問一位美國青年:“你打算登上馬特峰的北峰嗎?”這個美國青年直視著記者說:“我將要登上馬特峰的北峰。”
結果,只有一個人登上了北峰,就是那個說“我將要”的美國青年。他想像自己到達了北峰,結果他的確做到了。
自古成大事者都是理想集團,而非利益集團。我們要成就大事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而且一定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就應該對自己說“我將要”,甚至將這種“我將要”告訴所有的人,進而把他們的鼓勵或者質疑當成自己行動的動力,最后成功登上自己的頂峰。
做事,就要不斷超越自己所謂的極限,任何極限都是自己畫地為牢,我們是有能量超越的。人的潛能相對于已經開發的部分,可以說是無限的。如何調動這無限的潛能呢?只有對自己說“我將要”,而且確確實實做到了。
用信心去鼓舞同行的人
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一個人的實力過于弱小,偉大的目標需要一群人來實現。為此要想成就大事,除了不斷自我鼓舞和激勵外,還要善于用信心去鼓舞同行的人,要讓同行的人和自己形成默契,形成共同的行動。很多人或許認為理想那么遠,哪有時間去鼓舞同行的人?而且即使鼓舞他們,他們也很難志同道合。確實如此,當你沒有成功的時候,你要想讓別人信服你,很難。但是反過來想,如果你不能讓別人信服你,你根本就不能取得成功。
古代的一位將軍將要率軍出征,與實力比他強十倍的敵軍交戰。在前進的途中,他下馬在路旁的一座小廟里祈禱。
禱告后,他面對眾人,拿出一枚錢幣,說:“現在我來擲錢問卜,如果錢幣的正面朝上,那我們將大獲全勝;如果正面朝下,就表示我們將會一敗涂地。”
錢幣掉在地上,是正面朝上,于是全軍士氣大振,士兵個個奮勇向前。
次日大戰,果然將敵軍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
凱旋班師的途中,一位部將對將軍說:“神的旨意,誰也不能改變。”
將軍笑笑,又拿出了那枚錢幣,原來,錢幣的兩面都是正面。
我們不要吝惜時間去鼓舞同行的人,這些人將成為我們志同道合的伙伴。其實鼓舞同行的人的方法很多。商鞅在秦國進行變法的時候,他本身地位很低,又沒有成功的經歷,別人憑什么相信他?如果別人不相信他,即使他的變法內容再怎么好,最后都將成為一紙空文和紙上談兵。為此商鞅想了“南門立木”的辦法,最后獲得了成功。而曹操有一次領兵打仗,士兵口渴,最后曹操也想到了“望梅止渴”這一招。事實上,做大事的人一定善于鼓舞同行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匯聚成一種力量。否則單靠個人的努力,去做獨行俠,永遠都不可能走出多大的格局來。要鼓舞人,關鍵是要給別人信心,給別人看到未來前進的方向。
做事,就不要一個人埋頭追求理想,而要善于調動別人的力量,這樣往往能夠事半功倍。通過調動別人的力量,進而促進自己的行動。在理想追求的路上,一個勢單力孤、孤身只影的人不僅力量薄弱,而且很容易疲乏,遇到困難極少有堅持下去的。
只瞄準自己的目標
現代社會讓我們的眼界變得十分開闊,而且理想和欲望也空前絕后。如果我們想什么都得到的話,最后的結果肯定是什么都得不到。為此我們在事業的征途中,一定要十分明確自己的目標,而且始終盯緊自己的目標。我們不要把別人的目標當成自己的目標,我們沒有那么大的精力和能力。很多人或許認為單一的目標會讓自己局促。事實上,單一的目標不僅不讓自己局促,而且讓自己更有成功的可能。我們要善于在人生的關鍵環節上集中最優勢的資源,調動自己全部的能量和實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老阿爸帶著自己的三個兒子去草原打獵。四人來到草原上,這時老阿爸向三個兒子提出了一個問題:
“你們看到了什么呢?”
老大回答說:“我看到了我們手中的獵槍,在草原上奔跑的野兔,還有一望無際的草原。”
老阿爸搖搖頭說:“不對。”
老二回答說:“我看到了阿爸、哥哥、弟弟、獵槍、野兔還有茫茫無際的草原。”
老阿爸又搖搖頭說:“不對。”
而老三回答說:“我只看到了野兔。”
這時老阿爸才說:“你答對了。”
生活一次次向我們宣揚別人的偉大,以至于我們都想入非非地想成為別人。事實上,別人的成功和偉大,除了自身的優勢和能力外,還有其他很多的環境因素。我們最終都不可能成為別人,我們最終只能成為自己。而一個人要成為自己,就必須經過獨立思考,得出自己人生的目標。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之后,我們就緊緊地盯著它,不要再朝三暮四,不要再朝秦暮楚,而要用自己的努力去實現這個目標。在成功的道路上,我們會看到別人的目標,也許會發現別人的目標比自己的好,這個時候我們很容易動搖。當我們發生動搖的時候,我們不僅失去了自己的目標,而且也不可能追求到別人的目標。因為我們在追求別人的目標的時候,一定會發現更好的目標。于是人生就重復這樣的循環,不斷地半途而廢,不斷地自暴自棄,可想而知,最后的人生將是如何的暗淡無光。
做事就要學會只瞄準自己的目標,不要對別人的目標心懷幻想,不要試圖成為別人,人最終只可能成為自己。
以一種享受的心境奔向目標
我們很多時候把目標說得很神圣,以至于自己很嚴肅和虔誠,以至于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變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到最后我們由于過度緊張或者覺得太累,而放棄了目標。事實上,生活的目標是前進的方向,人有前進的方向本身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證明人生將有了偉大的意義。為什么我們不能用一種享受的心境奔向目標呢?很多人或許認為以一種享受的心境奔向目標會讓自己掉以輕心。事實上,追求目標的過程絕對不是一條險途,需要人們靠博取運氣或者小心翼翼才能過去的。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是一番坦途,那些過于緊張的人顯然是對自己不夠自信。
蘇格拉底和拉克蘇相約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游覽一座大山。據說,那里風景如畫。人們到了那里,會產生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許多年以后,兩人終于相遇了。他們都發現,那座山實在太遙遠。他們就是走一輩子,也不可能到達那個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蘇沮喪地說:“我竭盡全力奔跑過來,結果什么都沒有看到,真叫人傷心。”蘇格拉底撣了撣長袍上的灰塵,說:“這一路有許許多多美妙的風景,難道你都沒有注意到?”
拉克蘇一臉的尷尬神色:“我只顧朝著遙遠的目標奔跑,哪有心思欣賞沿途的風景啊!”“那就太遺憾了。”蘇格拉底說,“當我們追求一個遙遠的目標時,切莫忘記,旅途處處有美景!”
我們盯緊目標,那是我們人生的方向。但是我們也要學會享受,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樣“再多的成就無人分享也不圓滿”。我們要有目標,要學會讓自己輕松,也要學會讓身邊的人輕松,我們只有以一種輕松的心境去不斷追求,最后才有目標實現的可能。否則的話,人一生緊緊張張,就容易局促,這樣即使獲得了成功又怎么樣,生活本身就已經失去了意義。更何況這種心境和狀態根本就不可能獲得成功。
做事就要學會享受過程,不要讓目標成為自己人生的負擔,而要讓它成為自己的追求,成為自己可以享受的一切。我們是在目標中不斷地前行,我們目標實現只是一瞬,目標實現的那一刻歸根到底是沒有意義的。人真正有意義的是目標追求的過程中,那種付出,那種艱辛,都是日后回憶起來最美麗的一幕。
大目標一定要善于分解
人生要想走出格局,必須有一個大目標。只有大目標才能產生大格局。但是大目標容易產生一個問題,就是目標太大,以至于讓人氣餒。為此,我們要善于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然后分解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我們每一天都將自己今天要做的事情盡善盡美,最后組合起來我們的大目標也將得以實現。很多人或許希望一朝一夕能實現所有的目標,然后一勞永逸。抱著這種想法的人,他所堅持的大目標根本就不是值得追求的。真正的大目標絕對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如果追求一勞永逸,人生的比賽就等于提前散場了。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么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了這么一句話:“憑智慧戰勝對手”。當時許多人都認為他在故弄玄虛。馬拉松是體力和耐力的運動,說用智慧取勝,確實有點勉強。兩年后,意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蘭舉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參加比賽又獲得了冠軍。記者問他成功的經驗時,性情木訥、不善言談的山田本一仍是上次那句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用智慧戰勝對手”。
10年后,這個謎終于被解開了。山田本一在他的自傳中這么說:“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后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40多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這樣做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40幾公里處的終點線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給嚇倒了。”
我們永遠都不要被自己前面的路嚇到,我們不要始終把目光盯得太遙遠,我們必須做好眼前的事情。通過眼前事情的積累,最后推動自己整體目標的實現。生活中不缺少大目標,每一個人都曾經有過宏圖偉愿,但是生活中缺少持續努力,那種水滴石穿的精神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
做事,就要學會將自己的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然后一個個地去實現它,千萬不要試圖“一口氣吃掉一個胖子”。
把最想實現的目標放在第一位
人生有個大目標,我們把大目標不斷分解成可實現的小目標。但是即使是這些小目標也有大有小。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要善于尋找其中最想實現的目標,先集中精力將這個目標實現,然后去實現其他的目標。很多人或許窮盡一生時間都在尋找最容易做的事情,而沒有給自己的目標設定一個先后順序,沒有給目標確定輕重緩急。我們不能用一生的時間去做邊角料,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要充分利用好生命的每一天每一時,要充分去實現我們最想實現的目標。
“我們來做個小測驗。”專家拿出一個幾公升大的廣口瓶放在桌上,隨后他取出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把它們一塊塊地放進瓶子里,直到石頭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問:“瓶子滿了嗎?”所有的學生答道:“滿了。”專家一笑,從桌子下取出一桶更小的礫石倒了一些進去,并敲擊玻璃壁使礫石填滿石塊的間隙。他問:“現在瓶子滿了嗎?”這一次學生有些明白了:“可能還沒有。”專家說:“很好!”他伸手從桌下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慢慢倒進玻璃瓶,沙子填滿了石塊所有間隙。他又一次問學生:“瓶子滿了嗎?”學生們大聲說:“沒滿。”專家點點頭,拿過一壺水倒進玻璃瓶,直到水面與瓶口齊平。他望著學生,問:“這個例子說明了什么?”一個學生舉手發言:“它告訴我們,無論你已經把工作、學習安排得多么緊湊,如果你再加把勁,還可以干更多的事!”
“不。”專家說,“那還不是它的寓意所在。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塊放進瓶子里,那么你就再也無法把它放進去了。那么,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塊呢?你的信仰、學識、夢想?或是和我一樣,傳道、授業、解惑?切切記著先去處理這些‘大石塊’,否則你就會終生錯過了。”
先放進“大石塊”,就如同ABC分類工作法,先做重要的事情。大石塊中放入沙子、水,就如同統籌工作方法。
什么是我們的大石頭?這個必須明確。我們生活中的石頭太多太多,即使每天要做的事情也很多。有些事情雖然很小,但是很費時間,我們做的話會得不償失。為此我們要善于把自己一天的目標分類,首先集中精力放“大石頭”,然后再去放“小石頭”,這樣我們的一天的時間才充實和有效。
做事就要學會明確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什么是重要?什么是補充?不要讓各種紛繁復雜的事情攪亂了我們的思考。
永遠都不要等
當你有目標的時候,永遠都不要等。時機不是等來的,而是你推動出來的。很多人或許認為,一定要等到時機,結果他們等了一輩子,最后都忘了自己曾經想做什么。
哥倫布還在求學的時候,偶然讀到一本畢達哥拉斯的著作,知道地球是圓的,他就牢記在腦子里。
經過很長時間的思索和研究后,他大膽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圓的,他便可以經過極短的路程而到達印度了。
自然,許多大學教授和哲學家們都恥笑他的意見。他們告訴他:地球不是圓的,而是平的。然后又警告道,他要是一直向西航行,他的船將駛到地球的邊緣而掉下去……這不是等于走上自殺之途嗎?
然而,哥倫布對這個問題很有自信,只可惜他家境貧寒,沒有錢讓他實現這個冒險的理想,他想從別人那兒得到一點錢,助他成大事,他一連空等了17年,還是失望。他決定不再等下去,于是啟程去見皇后伊莎貝露,沿途窮得竟以乞討糊口。
皇后贊賞他的理想,并答應賜給他船只,讓他去從事這種冒險的工作。為難的是,水手們都怕死,沒人愿跟意隨他去,于是哥倫布鼓起勇氣跑到海濱,捉住了幾位水手,先向他們哀求,接著是勸告,最后用恫嚇手段逼迫他們去。一方面他又請求女皇釋放了獄中的死囚,允許他們如果冒險成大事者,就可以免罪恢復自由。一切準備既妥,1492年8月,哥倫布率領三艘帆船,開始了一次劃時代的航行。剛航行幾天,就有兩艘船破了,接著又在幾百平方公里的海藻中陷入了進退兩難的險境。他親自撥開海藻,才得以繼續航行。在浩瀚無垠的大西洋中航行了六七十天,也不見大陸的蹤影,水手們都失望了,他們要求返航,否則就要把哥倫布殺死。哥倫布兼用鼓勵和高壓,總算說服了船員。也是天無絕人之路,在繼續前進中,哥倫布忽然看見有一群飛鳥向西南方向飛去,他立即命令船隊改變航向,緊跟這群飛鳥。因為他知道海鳥總是飛向有食物和適于它們生活的地方,所以他預料到附近可能有陸地。哥倫布果然很快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可以想像,如果哥倫布再等下去,必然會一生蹉跎“空悲切,白了少年頭”,美洲大陸的發現者可能改換他人了,成大事者的桂冠永遠不會屬于哥倫布了。哥倫布最終成了英雄,從美洲帶回了大量黃金珠寶,并得到了國王的獎賞,以新大陸的發現者名垂千古,這一切都是行動的結果。
做事,就要有積極的行動,人生是逆水行舟的過程,不要去等潮起的時候,一定要行動,哪怕處于逆境,也要用自己的行動來克服。
不要怕,不要悔
人生充滿了不可測,膽小懦弱的人充滿恐懼,但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對這種不可測充滿了興趣和熱情。事情經歷多了,一切就能處之泰然。等到晚年回想往事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兩種說法:“當年錯過了那么多好機會”;“這輩子過得真痛快,真的還想再來一次。”其實,顯而易見,我們看得出哪種是勇敢的人的說法。很多人或許會有一種天生的恐懼,事實上不妨考慮一下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根本就沒有恐懼,那時候叫“初生牛犢不怕虎”。其實人生不就是靠這樣一種精神而取得成功的嗎?世界不就是靠這樣一種精神而最終成就偉大的嗎?
30年前,一個年輕人離開故鄉,開始創造自己的前途。他動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訪本族的族長,請求指點。老族長正在練字,他聽說本族有位后輩開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寫了三個字:不要怕。然后抬起頭來,望著年輕人說:“孩子,人生的秘訣只有六個字,今天先告訴你三個,供你半生受用。”
人生沒有失敗,所以不要去害怕什么。別人能做到的,我同樣能夠做到;別人做不到的,我為什么不能做到。有了這種感悟,就不要再擔心以后會發生什么。以后除了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成功,什么都不會發生。人生是沒有失敗的。人最終都會取得成功。
30年后,這個從前的年輕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傷心事。歸程漫漫,到了家鄉,他又去拜訪那位族長。他到了族長家里,才知道老人家幾年前已經去世,家人取出一個密封的信封對他說:“這是族長生前留給你的,他說有一天你會再來。”還鄉的游子這才想起來,30年前他在這里聽到人生的一半秘訣,拆開信封,里面赫然又是三個大字:不要悔。
我們只有不害怕,才能不后悔。生活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充滿著奇跡,我們的生命之所以充滿著光輝,正是因為我們能夠創造奇跡。當我們面對不可知的世界的時候,我們盤活自己做事的腦筋吧,勇敢地接受它,用一種喜悅和熱情去成就它。
貪圖安逸是人生的地獄
人不能像動物一樣貪圖安逸地活著,人要有追求和理想。對于很多人來說,要做到安逸,確實很容易,但是一個人如果貪圖安逸,人生就失去了很多的樂趣。很多人總是想著趕緊將事情打理完,然后很是安逸地休息。以這樣一種工作態度,永遠做不出完美的工作。我們要學會拋棄貪圖安逸的想法,即使不能做到“工作就是對完美工作最高的獎賞”,但至少我們要做到不斷地激勵自己去將事情做好,讓自己不斷獲得提高。
有一個人死后見到了上帝,上帝問他有沒有想過死后的生活如何安排。這個人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在人世間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輩子,我現在只想吃,只想睡,我討厭工作。”
上帝說:“既然是這樣,那么你去地獄吧,那里有你想要的一切。”
這個人一聽,便到地獄住了下來。地獄里有山珍海味,這個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從來沒有人阻撓;有舒適的床鋪,這個人想睡多長就睡多長,沒有人來打擾。而且沒有任何人要求這個人做什么事情。
剛開始幾個月,這個人吃吃睡睡,過得很是愜意。但是,漸漸地,他感覺到有點寂寞和空虛,于是他去找上帝說:“這種吃吃喝喝的日子過久了一點意思都沒有,能不能給我安排一份工作?”
上帝說:“在地獄里從來就不曾有工作。”
貪圖安逸意味著人生的及早結束。人遇到困難,就會激發挑戰,有了挑戰,就有了挑戰成功后的喜悅。這種喜悅是貪圖安逸的人永遠都體會不到的。我們追求成功,追求卓越,就必然會用一種坦然的心情來面對挑戰。正是因為事情有了挑戰,我們的成功才顯得那樣彌足珍貴。我們的人生其實就像大海里航行的船一樣,必然會經歷各種各樣的風浪,我們如果頹然后退也可以,那樣我們的人生就會沉淪,而且從哪里后退的,我們的人生就會在那里形成一個陰影,讓自己一生都不痛快。為此,做人做事很多時候都是個選擇題,但是我們沒有選擇放棄的權力。
做事就要學會放棄貪圖安逸的思想,不要盡挑最容易的事情來干,那種最容易實現的事情,不會讓自己有所提高,相反會讓自己虛浮。我們要坦然接受做事的不容易,然后用盡一切辦法把事情做好。
給自己的目標一個落點,不要讓它飄忽
無論多么偉大的人,多么偉大的事,都是一個個小成就積累而成的。為此,我們不要指望一下子獲得多么大的成功,不要指望自己的事情具有多么偉大和崇高的意義。我們需要一步一步地走,通過不斷積累的小成功,最后造就大成功。很多人可能會奢望一下子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于是總將目光放到很宏偉的目標上。事實上,如果不能先把目標放小,我們最后的大目標往往也會失去方向。
在雪地里行軍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因為它極容易讓人患上雪盲癥,最后因此而迷失方向。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絕不僅僅是雪的反光太刺眼,因為即使戴上墨鏡,雪盲癥依然不可避免。
后來根據美國陸軍研究部門得出的結論:雪盲癥之所以出現,并非是因為雪地的反光刺眼,而是因為雪地空無一物。其實人的眼睛總是在不知疲倦地探索世界,從一個落點到另一個落點。人們潛意思地搜索著眼光可以著陸的地方。但是在雪地里,人們的眼光連續搜索最后還是找不到任何落點,因此會因為緊張而失明。
最后,美國軍隊探索出了應對雪盲癥的辦法。即派先驅部隊搖落常青灌木上的雪。通過這種方式,原來一望無垠的白雪中出現了一叢叢、一簇簇的綠色景物,人的目光便有了落點。
人生的目標也是如此,我們一直在搜索落點,如果落點是遙遠的未來,我們有可能會迷失自己的方向。為此我們要不斷地給自己樹立較為近期的落點,通過落點的實現,我們保證航程的順利完成。
我們不斷設定小目標,并非是降低自己的要求。我們需要小目標,正是因為我們不想放棄對自己理想的追求。做事情的沖動和激情,不能點燃理想的火焰,只有回到人生活的常態和生命的常態,用日復一日、鍥而不舍的追求,從小目標開始,慢慢地滾雪球,最后滾成大目標,成就自己的理想。
做事,就要學會對目標進行分解,不要被大目標給嚇到,要善于把它分解成為一個個觸手可及的小目標,然后通過持續的努力,推動小目標的實現。當然也不要過于迷戀于小目標,最后把自己做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