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英宗登基后,繼續(xù)推行“漢法”,并在宰相拜住的幫助下實施了一些新政。元朝國勢大有起色,但新政卻觸及到了蒙古貴族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極大不滿,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銳。
這時,有一個人走入了人們的視野,他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的嫡孫,即早在公元1302年承襲了鎮(zhèn)守元帝國北疆晉王之位的也孫帖木兒。
元英宗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夏天,發(fā)生了一件大事。
驕陽似火的季節(jié),元英宗和先祖?zhèn)円粯樱绽龓现爻紓円黄鹑ド隙急苁睢P兄辽隙家阅?5公里的南坡之時,隨車跟行的重臣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由護駕變成了刺駕。可憐年僅20歲的元英宗及監(jiān)國的拜住等人,還沒明白怎么回事兒,就被刺身亡。這一事件,史稱“南坡之變”。
國不可一日無君,同年9月,似乎是順理成章的,血統(tǒng)純正的嫡孫也孫帖木兒,在龍居河被推上帝位。第二年,即公元1324年,改元“泰定”。
泰定帝登基后,以正當的罪名,下令將刺殺英宗的人一律治罪。當然,謀殺的知情人一個也沒放過,全都被殺。這樣,“南坡之變”的真正原因,也便成了永久的秘密。
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4歲的劉伯溫,走出了大山,開始了他人生新的航程。
科舉,大漠深處有“綠洲”
元朝的統(tǒng)治者來自蒙古大漠,大漠的風沙,似乎將人的性格都吹拂得硬邦邦的。金戈鐵馬、重武輕文,也似乎成了蒙古人的代名詞。
然而,雖然蒙古人以武力見長,但是,隨著向中原挺進的程度加深,逐步接受漢文化的進程也在不斷地行進中,應該說,大漠深處還是有“綠洲”的。
有史為證。
元太宗十年,即公元1238年,元朝試諸道之士。
元世祖至元四年,即公元1267年9月,翰林學士王鶚請行選舉法。元世祖下詔中書省與翰林院商議選舉程序。
至元六年,即公元1269年7月,立國子學。至元十年,即公元1273年,真金太子奉旨舉行科舉。次年,省臣議定科舉程序。
至元二十一年,即公元1284年,禮霍孫、留夢炎等請求設立科舉制度。許衡又建議實行科舉,罷免詩賦,重視經學。從此,科舉制度開始初步議定下來。
到了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皇慶二年,即公元1313年10月,中書省官員又上書給皇帝,建議皇帝重開科舉。不過,此時的科舉規(guī)模與范圍比隋、唐時代縮小了很多,只設有德行、明經兩個科目。
元仁宗立即批準中書省官員們的這項請示,并頒下一道詔書。愛育黎拔力八達雖然是個蒙古人,但他所下的詔書可一點也不“蒙古”。在他所下的詔書對哪些人可以參加科舉考試,考試的內容,甚至監(jiān)考人員的組成都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
詔書上規(guī)定:“年及二十五以上,鄉(xiāng)黨稱其孝悌,朋友服其信義,經明行修之士”——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德才兼?zhèn)洹闭卟趴梢詤⒓涌荚嚒?
于是,元仁宗延祐元年,即公元1314年8月,元帝國所屬各州、郡、縣,開始遵從皇帝的旨意,推選出“賢者、能者”參加科舉考試。
元朝的科舉考試也分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鄉(xiāng)試,由地方官負責主持,每三年舉行一次,考試時間定在八月。
會試,定在鄉(xiāng)試后第二年的二月之初,各地鄉(xiāng)試通過的士子會聚京師參加考試。
殿試,也叫廷試,在每次會試結束后的次月(三月)七日在翰林國史院舉行。原則上由皇帝主持,但元代皇帝多委托監(jiān)視官及讀卷官代替皇帝評判。
殿試合格的,分為三甲進奏,然后列榜公布。中選進士由皇帝在翰林國史院賜宴,并刻石題名于國子監(jiān),以資紀念。
對于考試的內容和方式是有明確規(guī)定的。
蒙古、色目人:只需參加兩場考試。
第一場,經問五條,在《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設問,用朱熹《章句集注》。其義理精明,文辭典雅者為中選。
第二場,第一道題以時務出題,限五百字以上。
漢人、南人:需要參加三場考試。
第一場,明經、經疑二問,在《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出題,并用朱熹《章句集注》,復以己意結之,限三百字以上。經義一道,各治一經,《詩》以朱氏為主,《尚書》以蔡氏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為主,以上三經,兼用古注疏,《春秋》許用三傳及胡氏傳,《禮記》用古注疏,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
第二場,古賦、詔、誥、章、表內科一道,古賦、詔、誥用古體,章、表四六參用古體。
第三場,策一道,經史時務內出題,不矜浮藻,惟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所有這些都通過之后,漢人、南人作一榜。一榜第一名“賜進士及第,從六品”,第二名以下稱為“及第二甲”,皆授予正七品的官職,第三名以下皆授正八品官職。
公元1315年2月,各州、郡、縣通過鄉(xiāng)試和會試,推選出來的士子會試京師,走進科舉的考場,以期金榜題名,封官進爵,光宗耀祖。
元朝從公元1315年第一次開科取士,以后每三年一次,直到元朝滅亡。期間,元惠宗時期,因丞相伯顏擅權,執(zhí)意廢科舉,公元1336年和1339年的科舉停辦。
元朝時,共舉行了十六次科舉考試,史稱“元十六考”,考中進士的共計1139人,本書的主人公劉伯溫就是其中之一。當然這是后話了。
當然,有考試,就必須得有供人學習的一應教學機構。
元朝時,稱縣一級的學習機構為“邑庠”;州府一級的學習機構為“郡庠”。因此,“入郡庠”,即為在州府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
14歲的劉伯溫為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而離家之時,正是泰定帝初登基之際,朝廷沿襲了元仁宗以來實行的科舉制度,劉伯溫的聰明才智,便有了用武之地。
“入郡庠”讀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入學的人數是有規(guī)定的,每個郡只有25個名額,因此,競爭還是非常激烈的。當然,通過考試進入“郡庠”讀書,這對于12歲就在鄉(xiāng)試中得中秀才的“神童”劉伯溫來說,簡直是易如反掌。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泰定元年,即公元1324年,14歲的少年劉伯溫,懷揣著光大家族門楣和出人頭地的夢想,離家求學。
劉伯溫的目的地,比鶴城青田還要遠,那是在太鶴山以北、他還從未去過的一處地方,因此,少年劉伯溫的心里充滿了對未知的渴望。
這一天,在經歷了千辛萬苦之后,劉伯溫終于到達了處州的府城——括城。
這是一處歷史悠久的風水寶地。
隋開皇九年,即公元589年,在松陽縣東部置括蒼縣,廢永嘉郡置處州。
隋開皇十二年,即公元592年,改處州為括州。
武周萬歲登封元年,即公元696年,以括州括蒼縣東北界及婺州永康縣南界置縉云縣,因境內縉云山而名,屬括州。而縉云則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名號。
天寶元年,即公元742年,改括州為縉云郡。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復為括州。
唐大歷十四年,即公元779年,因避德宗諱(名適,音kuò),改括州為處州。
元至元十三年,即公元1276年,蒙古軍攻占處州,改處州為處州路。
劉伯溫來到處州,順利進入“郡庠”學習。“郡庠”的主要課程是研讀《春秋經》。
《春秋經》,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是初學的童生一般都只是捧書誦讀,不理解其中的含義。
然而,劉伯溫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fā)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
“郡庠”的老師見此,驚訝的程度不比私塾先生差,也以為劉伯溫曾經讀過此書。因此,便也試了其他的文字。劉伯溫仍是能過目而識其要義。
不難得知,“郡庠”的老師同樣也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
就這樣,一部晦澀難懂的《春秋經》,劉伯溫沒花多少工夫就學完了。
泰定三年,即公元1326年,劉伯溫的學識和才氣在青田、括城所在的浙南地區(qū)已經是小有名氣了,那時他年僅16歲。
“先生,學生前來向您報到。”
泰定四年,即公元1327年的一天,17歲的劉伯溫離開府學,站在了鄭復初的面前。
“好小子,我果然沒有看錯你啊!”再次見到被他一眼看好的“神童”,鄭復初興奮地說。劉伯溫這幾年在“郡庠”的學習成績,鄭復初當然是時刻關注并早有耳聞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不能驕傲喲!”歡喜的同時,鄭復初仍然沒有忘記鼓勵與督促。
劉伯溫師從鄭復初學習理學,算是找對了老師。
鄭復初學識淵博,尤其在理學方面,繼承了“程朱理學”的精髓,號為“四經師”。隨同鄭復初學習的人很多。可以說,鄭復初對當地學子影響頗深。
“程朱理學”,也稱程朱道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
由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兄弟創(chuàng)立,先傳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到南宋時由朱熹達到了頂峰。由于朱熹是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簡稱為朱子學。
因此,這一學派被稱為“程朱理學”。在南宋后期,程朱理學開始為統(tǒng)治階級所接受和推崇。
劉伯溫知道,他的老師是一位“精通伊洛之學,望重當世”的飽學之士,但沒想到,老師除了具有不錯的儒理造詣之外,學問涉獵還那么廣,甚至可以說,天文、地理及兵法無所不通,無所不能。因此,劉伯溫為能得遇名師而更加勤學上進。
而鄭復初也早就知道劉伯溫是個“神童”,但是他沒想到這個孩子還能如此勤奮與刻苦。因此,鄭復初更加料定:天才加勤奮,將來肯定是一個不凡之輩。
世上的許多事看似不可能,但往往蘊含著無數的機會和可能。
劉伯溫的領悟力之強,超乎老師鄭復初的想象,因此,鄭復初對劉伯溫更加器重。他毫無保留地把平生所學統(tǒng)統(tǒng)傳授給了劉伯溫。對于鄭復初來說,有人能夠繼承自己的學問,這是最令人高興的事情。
此時,不僅是劉伯溫,就連鄭復初也不能說清楚學習天文、地理及兵法等知識能派上什么用場。然而,世事難料,技多不壓身,總會有用的。
鄭復初是那種非常正統(tǒng)的文人,做官不屈,為人正直,因為不會拍馬屁,所以很難得到被提拔的機會,后來甚至因為被人誣陷而離職。
抑郁不得志的鄭復初,在離職不久后就病故了。
鄭復初的英年早逝,令人不免生發(fā)出許多的遺憾。然而,因為他將畢生所學傳授給了劉伯溫,而劉伯溫“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因此,也間接地成就了鄭復初的一世英名,這也算是鄭復初的一大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