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網紅”?也就是“網絡紅人”。
所謂“網紅”,是基于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人際交流便捷性而產生的新事物,就是指那些現實生活中或者是直接通過互聯網而被迅速傳播,從而被網民關注的紅人。
“網紅”往往其自身具有某種引起他人關注的屬性,比如“羅胖”是網紅,但他是一個知識型的“網紅”。同樣,也有才藝網紅。有些人極美極丑,所做出的事情能夠引起某些人的共鳴、憤慨、偷窺、臆想等,這些人在網絡上也被大量的人所關注,當這些人的被關注度達到某一界限時也成了“網紅”。
直播經濟與網紅有著說不清的關系,就像是雞和蛋的關系一樣。有人說是因為直播的興起才有了網紅,而有的人則認為是因為有了網紅才帶動了直播的興起。但無論怎樣,直播與網紅之間的確有著一種相付相生的關系,一些網紅直播睡覺、吃飯、侃大山……而觀眾由此進行打賞,由于有了錢在其間的流動,這就產生了經濟效應。因此,也被稱為“直播經濟”或者“網紅經濟”。
直播一旦形成了一種經濟形式,就會受到那些富有經濟頭腦的人關注。要知道,一個新興事物一旦形成了一個行業,這個紅火的行業就離不開投資者或資本玩家的資本追逐。比如前幾年的團購、O2O,以及近兩年的VR眼鏡、共享單車……一旦這些帶著資本的玩家進來了,那這個行業就可以玩得更大了。
據投資界的資料顯示,騰訊拿出34億元投資到斗魚直播,昆侖萬維、賽富等機構出資8000萬元投給了映客直播,歡聚時代分別向虎牙和ME直播投入7億元和10億元,易直播A輪融資高達6000萬元,而其他各原有視頻網絡平臺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直播平臺,比如360的花椒直播、秒拍的一直播……
10年前,“超級女聲”是使愛唱歌的女生迅速成名的平臺。今天,無論你是會唱歌還是有其他才藝或者干脆沒有才藝,只要你想出名,那就沒有什么比直播更快速、更便捷的平臺了。相比從前,后者的成名速度比前者更快,門檻更低,而且能快速帶來經濟效益。
當互聯網越來越寬,“直播經濟”快速吸引眼球和瞬間爆發的熱度會隨之改變固有的商業思維和模式。其最終結果將是,根據直播平臺和網紅的不同風格、領域或技藝,被關注的熱度逐漸飽和,并由此逐漸沉積下來形成固定的粉絲群。
直播經濟正在逐漸走向成熟,而且由于其自身是移動新媒體發展下的產物,所以也必然會順應web3.0時代的市場特性,其發展最終會由單打獨斗走向資源整合,并創造出未來新的運營模式。
2.1 在直播領域,傳統媒體人如何PK網紅
我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做了16年的情感心理節目,同時也是心理咨詢師。我的創業公司叫心聯網科技。
我們原本是要打造一個情感心理的互助平臺,不做純心理治療,而是一個互助平臺,這是基于我在中央臺做情感夜間節目的經歷。我在做節目的過程中發現,全國各地最火的電臺節目——除了新聞——幾乎都在夜里,因為它滿足了一種剛需,人人都有孤單寂寞冷的時刻。所以,我想打造一個平臺,一種實現夜間廣播電臺功能的網絡平臺。
我們在創業的過程中還做了一個“主播自媒體孵化聯盟”,現在已經有來自全國各地的700多位主播。我能否聯手這些主播,共同開一檔有內容的直播?我想嘗試一下。
我親自做過兩次直播,第一次直播是跟淡藍網合作。
我在開直播之前糾結了很長時間,因為我不是一個草根主播,而是一個公眾人物,所以粉絲是有期待的,我不能一下子就把吃飯、貼面膜之類的展示出來。既不能完全褪去使命感,又想著去貼近這個網絡主播平臺的特色;既不能一直對著鏡頭說說說,要有內容,但又不能跑題太遠,所以糾結了很長時間。
我兩次直播嘗試并不算特別滿意,下面就把我這兩次的思考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次直播其實很像一個直播節目的形式。
第一次直播,我們的數據還是相當不錯的,同時在淡藍網、一直播、映客和51VV同步播出,最高峰值時有200萬人在線觀看。但是我自己并不算特別滿意。當時在淡藍網上做直播,本意是通過這期節目,消除大家對同性戀群體的誤解,當然也帶著大家參觀一下創業公司。可是因為整個流程太嚴密,直播平臺上的用戶感覺這個全都是設計好的,一旦開始跟嘉賓互動,而不跟屏幕前的粉絲互動,粉絲數就不斷往下掉。
我們直播一個半小時,要放在傳統平臺,會說這次直播很好,可以聽到很多干貨,但直播平臺的粉絲——他們看慣了純互動的那種直播——就會覺得莫名其妙:哦,搞這么大陣仗。
我當時原本想,直播完了之后還能剪輯出來一個完整的錄播節目。事實證明,這樣套拍的嘗試是不太現實的,因為平臺屬性是完全不一樣的。
后來有粉絲跟我反饋說,你知道整場直播當中什么最好看嗎?一個是你說你睫毛掉到眼睛里了,還有一個就是你直播完了后,起身時頭被話筒架子打了一下,大家覺得那兩個有意思,很自然。
第一次直播讓我明白,直播應該像河流一樣,是一個很自然的狀態,完全不需要設計。
第二次我就改變了一下風格,但也不是很滿意。
這次直播叫“愛心一碗飯”,是“一直播”邀請參加的公益活動,參加的明星為免費午餐籌款,直播做一頓飯,然后號召大家來捐款。
實話說,做完兩個小時的直播特別累。不停地說“謝謝你”,那不是我自己平時的狀態——不斷地感謝,人家哪怕點我一下,我也得說“謝謝你”,這完全打斷我的思路,而我是個習慣于專注表達內容、表達觀點的主播。
本來我是有話題設計的——“為什么你現在還是孤身一個人?”目的是跟大家聊脫單的話題,我還專門征集了兩個我的粉絲,分享下自己剛剛失戀后的感受,并且設計成一邊吃我做的飯,一邊跟我談故事。
前面我做飯的時候,粉絲很快就圍了過來,但后面聊情感話題的時候跟上次一樣,直播平臺上只要你不跟他們互動,你開始跟你的嘉賓互動,粉絲數就開始往下掉了!事實上,我們談的內容非常好,我自己的粉絲會說,特別棒,有很多干貨,但是直播平臺的粉絲并不習慣。不過第二次我們的數據表現依然還不錯,折合成人民幣,一晚上大概有將近一萬元的收入,算是小有成就感。
通過這兩次直播的嘗試,我總結了一些思考。
第一個思考:用戶到底要什么?
第一,他看直播就是為了打發時間,看完就完了。無數經常看直播的人會跟我反饋說,你不要說有營養的話,因為我不想動腦子,我就是打游戲時,或者無聊時,在家里讓你陪著我,打發時間。
第二,他需要有陪伴,就是一種伴隨狀態,所以你做不到完全吸引他的注意力。
第三,他要那種存在感,就是我存在,你要跟隨我。用戶來引領你,要你唱歌,你給我唱個歌。讓你回答什么問題,或者點亮你一下,你就要來呼應我。他就是在刷存在感。
各大平臺現在找我的很多,都希望我們帶著主播平臺可以做一些有價值、有內容的產品,但是我很疑惑這些用戶在直播平臺愿意學知識嗎?愿意看經典嗎?愿意吸收營養嗎?
第二個思考:我們到底能提供什么?在直播平臺上什么才是用戶的剛需?
第一,荷爾蒙的需要。我相信這是所有社交平臺在互聯網上對用戶的一個剛需,所以像錐子臉網紅才會這么受歡迎。
第二,這個其實跟我們的傳統廣播電臺很接近,就是大家孤單寂寞冷,需要有人陪。
第三,你要看到我。現在的人我感覺“被看到的需要”格外強烈,因此更加凸顯個性。
60后、70后、80后,生長環境都是集體意識的,但現在是個人主義盛行的時代,他需要把你拉下神壇。你是不是個大明星不重要,我就是要你看到我。所以一定要去中心化,尤其在直播平臺上,他也可以做直播,他不是非得看你直播,所以你一定要時時刻刻讓他覺得你看到了,如果你沒看到,跟他總是說你自己的,這就很糟糕。
比如說馬東做直播后,他總結30%要跟用戶互動,但是我親自實踐,我認為至少70%要跟用戶互動。你一定要讓他覺得你時刻在關注他。
第三個思考:不是網紅的一些媒體人,不管是自媒體還是什么,大家都想嘗試一下直播,都想占領一個端口,那怎么去做這件事情?這個也是我一直在想的。
第一,確實是需要放下,沒有人希望在直播平臺上看新聞聯播。至于能否替代傳統電視臺,我覺得還是很難,需求不一樣。例如,時事新聞,我們還是希望通過電視、電臺等權威平臺去了解,而不會去聽一個互聯網電臺做的節目。
直播平臺一定要適合它的生態,千萬不要端著,否則做不好。
第二,要互動。一定要反復不停地互動,要跟用戶建立關系。以前做傳播媒體的時候,我們其實不知道我們的聽眾和觀眾在哪兒,收視率和收聽率都是靠一個機頂盒,那實際上不準。我們每天打開話筒說,“聽眾朋友們好”,其實我們根本不知道聽眾在哪兒,我們之間是沒有互動的,是假互動。但是,在互聯網平臺,一定要去做真的互動。
第三,要有料,要有觀點,有態度,做你自己。
第四個思考,直播的未來發展趨勢怎樣?
我在研究這個東西,我也看了很多國外的直播,網紅的這種直播,大家久了便會審美疲勞,人們還是需要有好的內容產生。以后,這么幾類直播可能會更受大家歡迎:
第一,解決內心困擾的直播。這是我接下來要帶著我的主播團隊做的,解決內心困擾的直播一定有市場,比如說做情感撫慰和情緒療愈,可以零成本,由我們的主播聯盟一起來做。我們現在已經有20多個女主播愿意一起來。主播只干一件事,就是跟大家聊情感問題,幫大家解決問題,不是像網紅那樣,而是真誠地陪伴用戶,為用戶做疏導。我覺得這個是人性的剛需,如果能把這個做好,是有社會價值的。
第二,生活方式的直播。國外很多直播平臺在做生活方式的直播,生活方式的直播會鼓勵社會上真正活得有趣的人和熱愛生活的人出現。現在很多年輕人希望活出他自己,他希望知道該怎么活才是更熱烈、更有趣的。例如,插花、旅行、烘焙,只要能夠告訴大家怎樣可以生活得更好,這樣的直播就一定會火。
第三,行業直播。之前新榜討論過網紅現象,而且他們把論壇直播了,只要打開直播鏈接,大家就可以看到,這種行業直播我覺得也是會非常吸引人的。
無論哪個平臺,一定要持續貢獻有誠意的內容和有穩定價值觀的內容,這很重要!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今天這些網紅也是如此,直播的廝殺才剛剛開始,未來會怎么樣還不知道,一起努力吧。
2.2 網紅直播如何賺走三根“金條”
談網紅,我自認為是國內最有發言權的前5個人或者前10個人之一,因為微拍起步最早,最專注于這個領域。但我對網紅的定義,和大家講的不太一樣。
下面我來講一下我對網紅的一些理解和心得。
2011年,我開始做微拍,高峰時有100萬日活,捧紅了國內第一批視頻網紅。后來周鴻祎就找到我這邊,我們一塊合作花椒。我去了以后,用一個月時間,把產品全部調整過來,變成了一個直播平臺。
我對直播這個市場看的時間足夠長,花椒從這個角度來說應該有很大的發言權。
我定義的網紅是什么?
從介質來看,有文字網紅、圖片網紅、聲音網紅、短視頻網紅和直播網紅,當然現在更多的是把所有介質混在一起。
不同介質的平臺在不同內容上,造就的網紅的風格和類型不一樣。我個人更偏重于短視頻和直播圖片類,我后面會圍繞著視頻直播和圖片類來介紹一下。
網紅怎么定義自己的“紅”?
如果他的粉絲在2萬以上——我說的是在視頻領域——他們每天出去的時候,會在真實世界里被人認出來,那么這些人就覺得自己紅了。
有些人可能寫了很多文章,閱讀量上百萬、上千萬,但是在真實世界里面沒有反饋的話,他們就沒有紅的感覺。
2萬粉絲量,出門的時候被人認識。
10萬和20萬粉絲量,就會有很多人找他,讓他去拍一些片子、談合作。
20萬以上粉絲量,就會變成一個真正的網紅——我是指真實粉絲——就會有很多商業合作機會,變現也是比較快的。這些網紅在現實世界可能是一個學生或者一個護士,也可能是個職員,這個時候,他就會全職來經營因為網上走紅而帶來的經濟效益,這個經濟效益是很大的。
網紅的特點
第一,其粉絲來自于網絡,而不是來自于電視、電影、書籍。網絡的特點是善于經營粉絲,善于和粉絲們互動,這是傳統媒體沒有的一種技術形式,因為電視上和電影上,你是沒有辦法和粉絲互動的。
第二,網紅和其他一些自媒體、作家及明星還是有區別的。女粉絲大部分想成為她或者想獲得她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她會更容易紅。而男粉絲可能會因為荷爾蒙去更多地關注她。
第三,網紅的粉絲是有天花板的,現在的網紅,大概200萬粉絲量就是其天花板了,再往后做的話,單靠其顏值或者一些內容很難獲得更高的粉絲增長和活躍度,我指的是真實粉絲。
以微博為例,我定義了若干級別的網紅。
2萬粉絲量:我們一個月給她5000元,讓她去做直播。
20萬粉絲量:我們一個月給她1萬~2萬元,讓她來直播。
50萬粉絲量:這個是很少的,具體價格我們需要協商,談妥了讓她來直播,生產一些內容。
100萬粉絲以上的:我們就通常會把她定義成明星了。
200萬粉絲:這是網紅在微博上粉絲的一個上限,過500萬幾乎沒有,基本上都是明星了,明星能破500萬都很難。
如何發掘網紅?她們是怎么紅的?生命周期有多久?紅的路徑如何?
現在很多人在簽約一些人,希望把她們培訓成網紅,然后教她們一種紅的模式,通過這個來變現。
這種概率很低,發掘網紅最有效的方式是平臺。
我們通常會關注這個人每天粉絲的增長量,把她放到流量入口去,讓更多的人去看到她,若發現這個人被關注或者被粉絲互動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普通人,那說明她有潛質,平臺會繼續培養這個人,讓她去吸更多的流量和粉絲過來。
和大家想的可能不太一樣的一個地方是,網紅并不是顏值高就會火,玩低俗就會火,這是不一定的,但互動好的人一定會火。
網紅是怎么“紅”的
第一,網紅在生產內容的時候,大部分需要去迎合當下的熱點來生產一些應景的內容,這樣會得到更多的關注。
第二,她需要跟粉絲互動。
第三,她要經常曝光。
周期多久
以女性網紅為例,如果她結了婚,老公又強烈反感,不希望她曝光,那她網紅生意就結束了。如果沒有這種硬傷的話,女性在30歲以上還可以保證她紅的生命周期。
當時花椒搞了一個活動,誰的粉絲多,誰就會拿到我們的獎品。我們當時第一名獎勵三根金條,第二名兩根金條,第三名一根金條。我本以為會是一個顏值很高的、性感的人拿到第一。結果,我沒想到這些主播們對付的方法是24小時不停地播。
當時我們的活動搞了三天,拿第一名的那位網紅直播了三天,覺也不睡了,就一直在播,這是第一。
第二,她更注重和粉絲之間互動,而她的內容本身可能觀賞性沒有那么強。網紅有很多技能,但單靠技能很難保證其紅下去,因為她很快就沒得看了。但是能聊天、愿意跟粉絲互動的人,堅持一直不停播的人,不停地發照片、發視頻的人,很容易火起來。可以說,生產內容的頻率、次數和長度,和她是否紅幾乎成正比。
有一個女孩,2007年在淘寶上紅起來的,后來我的一個網紅介紹她來微拍、美拍和花椒上直播,現在依然很紅,她是女性里比較垂直的一個紅人。我跟她在上海聊過,她一個月的收入是30萬~50萬元,一年收入500萬~800萬元沒有任何問題,主要是做淘寶和微商。她為啥不走下線呢?她直接賣化妝品,但是她一個月保養自己的錢,我想至少需要3萬元,因為她是賣化妝品的嘛,在自己身上保養花費的錢很多。30多歲的時候,人看起來狀態還是非常好,所以她可以一直保持她的紅。女性很想知道怎樣可以保養得這么漂亮,她每天講自己怎么化妝,怎么美容,用什么面膜,用什么化妝品,穿什么衣服,來保持她的紅。
“紅”的路徑是怎么樣的
我這里想講一個典型的路徑,我這里面的網紅大部分先從拍照開始,她們會先找一個拍照片很強的人,盡可能找一些大牌攝影師幫她們去拍照片。大部分網紅火,照片是她很大一個媒介,照片拍完以后,她們就會在各大平臺上去生產視頻,比如說短視頻,短視頻主要用美拍、小咖秀,以及當年的微拍,當然還有快手。再往上,我認為直播很難形成網紅,直播是一個變現的途徑。
2.3 網紅不會曇花一現
我們從2015年10月左右開始關注網紅。
聊網紅這件事,需要了解的是:
為什么網紅會存在?
為什么會有網紅這個現象?
很多人正在觀望、還沒有明白的時候,大家都在聊網紅了,連諸如《環球時報》《南方周末》等主流媒體都來采訪網紅現象。
互聯網發展要有容忍。今天大家為何看上去對互聯網里的有些東西感到恐慌?因為互聯網里所有的東西發展得太快了,急劇轉型的過程中,會有各種新東西出來。比較奇怪的是,占有第一波紅利的人,一般嗅覺比較靈,而且水平不是很高。
新媒體行業現狀和特點
網紅早就有,為何當年沒有形成產業,也沒有形成全民關注,到今天一下子就這樣了?這其實和新媒體關系極大。
我們定位的新媒體是什么?今天你看到的所有平臺,除了傳統的報紙、雜志、廣播,剩下的都叫自媒體,比如說直播間。幾年之內,直播間應該會剩10家左右,但是它也叫新媒體。新媒體本身的繁榮,給網紅帶來了產業化的反應,所以才有了后面所謂網紅的爆發和網紅經濟的爆發。
我們梳理了一下新媒體的現狀,它的產業鏈基本上是四個端。
第一個是企業端。
現在企業已經意識到了,從2016年開始在自媒體做廣告了。2016年頂端的企業開始重視新媒體,2017年基本上所有的企業都重視了,連政府部門都重視這個東西了。
第二個是內容端。
網紅基本上應該包括在內容端里面,內容端里還包括意見領袖、明星和段子手。明星是居于頂端的,KOL(關鍵意見領袖)是傳統一批牛人,在新的平臺上把優勢發揮了,而段子手和網紅是純草根,之前什么也不是,很多段子手根本不知道自己還有這個優勢,就是在新媒體平臺上玩,越玩越有感覺。
曾經有一個網紅,之前費了很大勁,各種嘗試,就是紅不了,突然間聊了個星座,就火了。他抓到了真正的定位人群,所以成就了自己。
第三個是渠道端。
自媒體一定不是平臺,內容為王,而不是渠道為王。今天其實可以看到,渠道是越來越不值錢了,有些企業會感覺渠道很牛,把自媒體等同于微信。今天如果誰還投資微信公眾號,一定要查下數據,微信公眾號90%都在造假,刷量刷得極其嚴重。移動互聯時代的發展就是這樣,比如微博,去年風頭可能過去了,今年又回來了。
微博和微信唯一的競爭,是時間碎片化的競爭,兩者產品本身形態沒有任何不同,所以2017年微博又回來了。微信現在打開率極低,只有兩類人打開率極高,一類是已經升級上IP的,有鐵桿粉絲,另一類是吃喝玩樂、垂直細分的,剩下的基本上就不靠譜了。
以后我們衡量一個人的影響力,肯定是看他在全媒體平臺上的數據,他在微博上的粉絲多少,在微信上的粉絲多少,這是對的。移動互聯本身的特質是去中心和去中介化,如果你很簡單地將平臺等同于人的影響力,今天所有的平臺都是小眾平臺,這個社會已經因為移動互聯的本質,造就了無數個興趣社群,這幾個社群之間完全沒有關聯。今天這個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斷裂的世界,每個人認識的東西只是你個人認識的那一塊而已。你隨便找一個90后,或者找一個跟你歲數隔了3~5年的人去聊,聊10個話題,很有可能你連一個都沒有聽懂。
我這邊有個小案例。
有同事離職時大家一塊吃飯,各個年齡段的都有。他們告訴我,見過幾個明星,還見過幾個作家。我說你們都見過哪些作家了,我自認是個文藝青年,和許多作家關系較好,但他們跟我講了6個名字,那6個名字我一個都沒聽過,我還低頭偷偷拿手機搜了半天。后來他們告訴我,這個人的名氣,就相當于我們那個年代的莫言。
這個案例證明,在這個時代,你做的東西如果抓不住整個時代的背景,會很麻煩。原來PC是一個工具,我現在電腦已經五天都沒開了,但手機不能不看,大家現在面臨的是一個移動互聯的時代,這是大背景。所有用戶在從PC、現實向移動互聯遷徙,如果你做的東西還在傳統平臺上,一定會被廢掉。諸如網紅現象的產生、新浪微博重新火起來、企業轉型過程中拋棄傳統媒體,都是這些原因。
第四個是受眾端。
受眾端是最值得研究的。今天很多企業的困惑,包括很多個人的困惑,就一個原因:找不到自己的用戶。
新媒體行業的痛點和機遇
新媒體有幾個痛點,如果你找不到這幾個痛點,很容易打偏。
第一個是標準痛點。
今天大家都在做新媒體,都轉移到網紅,你怎么來評價它的標準性?為什么你說這個人的人氣高、那個人的人氣低?如果你完全基于數據去做,一定會把自己打偏。
中國最掙錢的企業是什么?基本上就是刷量、刷單的企業。大批創業家拿到風投以后,其APP一個下載量都沒有,沒有剛需,又沒有痛點,被投資人逼得沒辦法,于是去刷單,騙第二輪,能騙著就活著。當然,大多數都沒騙著。
今天網紅也出現這個情況。我問別人,網紅除了papi醬,第二個是誰?很多人都說不上來。網紅還沒有真正爆發的時候,大家已經把排行榜做出來了。很多人為了吹自己的榜單,去做這個虛擬的東西。如果你做投資,你參考他的榜單,肯定會被坑。
第二個是成長痛點。
絕大部分自媒體人和新媒體在經歷了粉絲紅利時代之后,因為缺乏系統化的市場管理和商業運作,自身的完善和成長面臨瓶頸。
第三個是迭代痛點。
在新媒體平臺上,所有人一直在圈內容,內容在哪里,內容其實在博客上,在傳統媒體人身上。今天講新媒體,在新媒體平臺上玩得最好的,97%還是在傳統媒體里面很牛的人。這些人身上有個巨大的問題,他占據了上一個維度的紅利,他不會往前走。簡單地說,他那個年齡再去開微信公眾號,根本不懂怎么用后臺。
博客之后是微博,微博之后是微信公眾號。渠道繁多,迭代迅速,渠道需要保持良好的資深造血能力和機制。
第四個是價值痛點。
無論是大眾還是資本市場,對自媒體和新媒體的價值判斷缺乏對行業的了解和甄別,因此也造成了行業浮躁、估價虛高的情況出現。
網紅現象的實質
大眾的興趣點加上真正的資本化,造就了網紅經濟現象。移動互聯其實是可以賦權的。今天的用戶叫什么?從商業的角度來講,叫消費者主權。每個拿著手機的人,都有極大的權利。
有個朋友的弟弟,高考沒考上,然后來北京,我說你做一個微信公眾號吧,他說好,做了一個垂直生活類公眾號。過了半年,我一問,已經有小20萬粉絲了,很簡單,就是移動互聯賦予他的機會,他正好抓住了。
所謂網紅,是草根用戶獲得權利以后,基于自己的興趣愛好,選出自己的偶像。這跟之前的明星和所有傳播途徑都不一樣。明星是通過大眾傳媒強勢傳播,不管是電視劇還是新聞,還是緋聞造勢,強制灌輸。
很多人在問,網紅會不會曇花一現?一定不會。除非哪天手機消亡了,微信公眾號的硬件載體不存在了。
今天如果你在這個平臺上,出去沒有人認識你,那么你商業價值是很小的。你有多少粉絲,這不重要,你怎么樣把你的粉絲進行商業變現,這才是重要的東西。有人替你買單,這才是真正的趨勢。
為何會有網紅
網紅經濟之所以誕生,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是社會急劇轉型過程中,大眾的恐慌和焦慮,包括企業。大部分人就是感覺需要這么一個偶像,我需要網紅這個東西來火,所以它就火了。
第二個是新媒體火爆了以后,在新媒體的平臺上不停地成就人,也成就企業。我們搞網紅大賽,很多網紅加我,半夜來問我,說為什么我的直播間沒人了,我說人家為什么要去看你,首頁那么多,輪不到你。
中國的市場千萬不要急,第一波占據紅利的都是引領機會的,網紅未來會向價值網紅轉型。
我個人更看好的是吳曉波這類網紅,吳曉波原來是一個財經作家,傳統媒體人,但是他通過自己在新媒體平臺上自我成就,今天成為一個新媒體人。吳曉波本身背后有資本,所以他做的東西完全是純商業的,反而是很專業的玩法。他傳遞的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第三個是互聯網的亞文化。我原來有一個壞習慣,什么東西上來先批評一頓,后來發現錯了,你要先去接受它,看一下它為什么存在,試著去理解它背后的一套東西。理解了再去談,這是對的。
網紅的商業邏輯
網紅經濟本質上其實還是流量變現,只是里面涉及粉絲經濟。所謂粉絲經濟就是說,你喜歡我?好,你得給我買單。
另一個是個性化的品牌社交電商。大家為什么不去追逐明星,反而會去追逐那些社交電商?
網紅經過重新包裝之后,會告訴你,她不光漂亮,不光腿長,還有很好的勵志故事:一個很普通的人,在這個時代抓住機會,很努力、很拼命地在成就自己。
你通過傳遞生活方式,傳遞價值,去影響你的粉絲,你的粉絲也愿意跟著你往前走,這才是今天真正網紅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