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教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大變革
- 王晨 劉男
- 13字
- 2019-01-04 20:59:36
Part 2
在線教育的商業模式之爭

◎免費的互聯網思維PK傳統收費模式
早在幾年前,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與發展,一些傳統培訓教育機構如新東方等就已經開始布局在線教育,將傳統的教育業務搬到了線上。如今,在線教育就更不是新鮮話題了。不同的是,在互聯網思維的沖擊下,在線教育更加來勢兇猛。
剛剛過去的2014年可謂熱鬧非凡:先是YY高調入局,后有網易緊隨切入,與此同時阿里巴巴、百度、騰訊也在在線教育領域紛紛布局。這些互聯網巨頭將傳統的線下教育課程與互聯網的各種元素相融,展開了一場持久而漫長的博弈。
國內在線教育市場之所以能夠吸引這么多大佬加入,是因為在線教育市場確實十分誘人。據相關數據機構預測,在線教育的市場規模到2015年將會達到1700億元。不過,我國的在線教育還處于發展初期,這個階段正是持續燒錢以及培養用戶習慣的關鍵時候,而普及在線教育甚至顛覆傳統模式還需要較長的時間。雖然擁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但是也不乏劣質的重復競爭,目前真正能夠掘到金的也并不多。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線教育的未來競爭將不再是教育資源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爭,即免費的互聯網思維與傳統收費模式的競爭。
◆收費or不收費,這是一個問題
開放與分享,一直被互聯網人認為是互聯網發展的原動力,這也是最核心的“互聯網精神”。由此發展起來的互聯網經濟,自然也是把“免費”模式作為繁榮發展的基礎。然而,一方面是互聯網企業盈利困難的壓力,另一方面是網民沒有付費習慣的現實,互聯網企業包括在線教育企業,想要實現盈利確實還面臨著巨大考驗,未來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收費即死”,是目前業內人士對互聯網企業的普遍認知。2013年開始發酵的“微信收費”傳言也讓微信團隊捏了一把汗,最終于2014年正式發表官方聲明,稱:“微信絕對不會向用戶收費!”至此,收費傳言才算煙消云散。
目前,認為互聯網應該是免費的觀點在網民中仍然占主流。是否收費,實際上是對網絡信息方式的認識問題。由于互聯網的價值在于互聯、共享和互動,因此,除了涉及著作權的網絡作品外,網站的運行需要免費供人們登錄發表言論、瀏覽信息和提供諸種服務,如果需要收費,有可能網站的運營將會面臨一定的困難。
從成本方面考慮的話,因為互聯網和電信產業本質上都是基于帶寬、處理器、存儲這三大基礎建立起來的,而隨著這三大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的降低,整個行業的價格也在不斷下降。這樣看來,免費服務似乎才是大勢所趨。
在我國內地,網民實實在在享受著大部分免費的互聯網資源,包括即時通信、網絡硬盤、電子郵箱等免費服務項目,甚至大部分的影視、音樂、文學作品也可以免費享用。然而,在免費的背后,版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作品被任意抄襲、資訊真假莫辨、服務良莠不齊等問題也是層出不窮。
事實上,在國外和港澳臺地區,互聯網并不是這樣一個完全免費的空間,在下載服務、在線支付、應用安裝、電子訂閱等領域都有自己的付費項目和收費標準。
而一些業內人士也認為IT成本的下降并不意味著互聯網就應該完全免費。因為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日常運營維護和技術開發創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開發成本、維護成本、員工工資都意味著巨大的成本。所以,發展的原始成本和維護經費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對此,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說:“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已經過了免費大餐的初級階段,10年前可以免費,今天已經不可能了。”
◆在線教育的盈利模式
近年來,互聯網企業收費與免費之爭一直不曾間斷,而在盈利艱難的壓力下,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也不斷探索著更好的付費服務模式,以期找到適應互聯網環境的新的企業盈利模式。而在在線教育領域,對盈利模式的探索也是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圖2-1 在線教育的盈利模式
1)直接交叉補貼
這種模式就是先推出一些價格接近零或者為零的產品,吸引消費人群使用和觀望,然后再用其他產品吸引人付費。
在如今這個盛行“免費”的時代,各種吆喝隨處可見,比如免費體驗卡類——先通過體驗卡吸引一部分人群進入,然后“勾住”其中一些人花錢購買其他東西。提供免費產品,是互聯網思維大行其道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這種直接交叉補貼的形式,對很多互聯網企業平臺而言,都是不錯且實用的模式。
在線教育也可以通過提供免費公開課、免費體驗卡、免費現場體驗課等形式展開推廣,并且吸引客戶,最終抓住一部分用戶使其付費購買其他產品。
2)三方市場
這種模式在互聯網世界可謂司空見慣,如今大多數的門戶網站所采用的正是這種盈利模式——先通過提供免費內容而聚焦龐大的人群,然后由廣告商或者第三方付費“埋單”。比如,為免費音樂播放軟件付費的是頁面上的廣告商;大部分的免費視頻,之所以能免費是因為有每個視頻前面的廣告播報。
而對在線教育來說,多貝網采用的便是這種模式,它可以給學生和老師提供免費的平臺,為此而埋單的則是風投以及其他人。多貝網上面的課程都是可以免費開設的,發展至今它也成為中國最大的公開課網站,被稱為中國COUSERA(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兩名計算機科學教授創辦的免費大型公開在線課程項目)。
3)免費+增值服務
這些年來,“免費+增值服務”模式在互聯網領域也是大行其道。迅雷、新浪、網易等推出互聯網服務類產品經常采用的一種模式便是:基礎服務免費,方便絕大多數用戶,同時推出增值服務,滿足少量用戶的特殊需求。
越來越多互聯網服務產品在免費基礎服務的前提下推出了有償服務。Skype所提供的基本互聯網通話服務可以免費,但是之外的網絡通話則需要付費;普通用戶可以免費享受QQ提供的基礎聊天服務,但是云端保存聊天記錄等增值服務則需付費;迅雷可以為普通用戶提供基礎的下載服務,但是種子點播、離線下載等增值服務則需要VIP用戶來埋單了;在互聯網領域,360軟件其實是這一模式的最好踐行者,其產品大部分都對普通用戶免費,而有特殊需要的企業則會付費購買更適合自己的產品。
綜上,我們可以推斷未來互聯網的應用有可能會集中在兩個方向:
其一,定向的互聯網服務。用戶可以享受專業化的、定制化的、個性化的在線服務,這些服務有著收費的趨向。
其二,自媒體的應用。用戶通過平臺發布自己的數字內容或者服務,這些服務基本會朝著繼續免費的方向發展。
不過,這兩個方向都可以構建完整的商業生態系統,其中的價值鏈、價值網的節點上都存在著增值的可能性,這中間的收益將讓所有參與服務的成員得以分享。
在在線教育領域,梯子網的模式就趨向于此。它作為一個在線教育平臺,先是通過提供免費課件以及老師答疑來吸引用戶,聚集用戶,在用戶沉浸和享受其中時,再進一步向用戶推廣自己的產品。
另客網是目前國內第一個雙語學習社區,它作為新型雙語學習社區的興起,最初也是靠免費課程來吸引用戶的,之后再將更精品的內容推廣給愿意付費的用戶。
只是,在這種模式之下,免費與付費之間的差異一定要掌控好。如果免費產品和付費產品差異并不大的話,就會極大地削弱用戶付費購買的欲望。當然如果免費產品做得太差的話,又很難吸引來用戶,所以這個差異一定要調整到一個適宜的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