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藝術史
  • (英)邁克爾·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 3531字
  • 2019-04-24 11:17:56

雕塑和裝飾藝術

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紀念性石刻的年代在西漢時期,明顯落后于其他主要文明,同時也暗示紀念性石刻的出現可能受到來自西亞的影響。陜西咸陽附近的一座人工土丘被認為是西漢霍去病的墓葬——壽嶺,霍去病死于前117年,他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在抗擊匈奴上戰功卓著。墳丘周圍放置了一些真人大小但刻制粗糙的動物和神獸形象,現在已經專門辟為博物館予以保存。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匹戰馬的雕像,威風凜凜地踏住一個摔倒在地、試圖射殺它的野蠻人(圖4.10)。整組造型氣韻生動但雕刻卻很低淺,好像兩幅浮雕拼合而成。實際上,它的厚重扁平的處理方法看起來更像在伊朗塔克依布斯坦(Taq-i-Bustan)地區所見薩珊浮雕類型(Sasanian Reliefs),而與中國早期藝術大相徑庭。很多學者已經指出,用這樣的一組石像來紀念一位功業建立在抗擊匈奴之上的中國將軍是再恰當不過的,因為中國人就是從敵人那里學會了飼養石刻中出現的戰馬,并用來有效地打擊敵人。

圖4.10 馬踏匈奴石像,出自霍去病墓,高188厘米,西漢。

早期中國的墓葬并沒有紀念性雕塑。1世紀漢明帝時期,禮制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即將以前在墓園之外進行的祭禮遷移到墓葬之中,因此墓葬成為世俗權力和祖先崇拜的交匯點。墓葬前面建有祭殿,而祭殿之外有神道,神道兩側是石刻人像和動物像,這個傳統一直持續到19世紀。神道構成了現存的前現代時期中國紀念性雕塑的主體。Ann Paludan, The Chinese Spirit Roa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of Stone Tomb Statuary(New Haven,1991),特別是其中第二章。

西漢時期的石刻非常粗糙,工匠們可能還沒有完全掌握圓雕技術。他們更習慣于用陶土作坯制造雕塑。將陶俑放置在墓葬內或旁邊作為生人的替代品的傳統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很普遍,到漢代則更為流行。隨葬陶俑的數量跟死者的身份密切相關。1975年在秦始皇陵東側的一個隨葬坑內發現的數量眾多的陶俑達到了這種藝術形式的頂峰。其中單單一個坑就有6000名真人大小的戰士和馬匹形象(圖4.11),甚至還有戰車。附近的其他小坑也包含了類似的陶俑。每個陶俑都是單獨制作的。陶俑的腿部是實心的,用來支撐空心的軀體,手和頭是單獨制成后拼合而成的,拼合后表面涂抹細泥形成比較細膩的皮膚,在進行表面加工時已經使用了專門的工具(圖4.12)。陶俑中的官員和重裝武士都佩帶了閃閃發光的銅劍,有的陶俑甚至帶有工匠和主管官員的印章。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部又發現了一個比較小的隨葬坑,坑內放置了鑲嵌金銀的青銅馬車、馬和車夫,大小約為實物的三分之一(圖4.13)。對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及其出土器物的概論參見《秦始皇的地下兵團》,中國旅游出版社,北京,1988年。自此,隨著考古學家越來越接近秦始皇陵,越來越多的隨葬坑重見天日,其中之一出土了石質鎧甲。由于過于沉重而無法穿著,這些鎧甲可能是禮制用品。

圖4.11 馬俑和騎兵俑,出自陜西臨潼秦始皇陵東側1號坑,真人大小,秦代。

圖4.12 跪姿射手俑,出自陜西臨潼秦始皇陵東側1號坑,真人大小,秦代。

圖4.13 青銅車馬,三分之一實物大小,出自陜西臨潼秦始皇陵東側1號坑,秦代。

西漢時期在墓葬中放置陶俑的習俗并沒有從帝室擴展到民間。西漢時期景帝(前156—前140年在位)陵墓周圍的隨葬坑中發現了風格截然不同、數量也遠少于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漢俑(圖4.14)。這些漢俑都是年輕男性或男童,全身裸露,雙臂缺失。這些木俑表現出來的生動而精致、渾然天成的結合顯示出漢代藝術的提高,這在俑上是不多見的,而更多地體現在諸如圖4.15的犀尊等青銅器上。青銅犀尊曾經遍布錯金銀卷云紋,但已蕩然無存,一對玻璃眼珠尚保留至今。盡管鑲嵌銀絲已經不見了,這件1963年出土于西安的藝術杰作仍然成功地展現出秦漢藝術是如何將高度現實主義風格與表面裝飾結合在一起的。

圖4.14 陜西咸陽西漢景帝陽陵出土陶俑,高62厘米,西漢,現藏于陜西考古研究所。

圖4.15 錯金銀青銅犀牛,長57.8厘米,高34厘米,出土于陜西興平,前3世紀,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到東漢時期,墓葬的奢侈之風已經擴展到所有有能力承擔這等開銷的人群,甚至部分供不起的人群之中。因此,在東漢墓葬中我們發現了各種類型的明器,包括仆從、護衛、農夫、樂人和雜耍藝人,可能這些都是死者生前根本沒有能力享有的。墓葬中還有頂部有飛鳥盤旋的谷倉。甚至還出現了高達數層的望樓(圖4.16),其橫梁和立柱不是在陶土中雕刻出來,就是涂抹成紅色表示。中國南方墓葬中的房屋和谷倉都是干欄式結構,和現在東南亞所見的形式完全一樣。農夫所畜養的動物以一種不加修飾的現實主義風格制造出來。四川墓葬中的看家狗采取蹲踞姿勢,顯得異常兇猛;而那些出自長沙的則抬著頭,微微呼吸,它們是如此精美以至于觀眾似乎都可以聽到它們的鼻息聲。這些形象是我們了解兩漢時期中國的日常生活、信仰和經濟生活的非常有價值的資源。1969年于山東濟南發掘的一座西漢墓中出土了一個表現樂伎場面的陶盤,上面塑造了樂師、舞者和雜耍藝人的形象,這些形象也常常出現在墓葬和祠堂壁畫之中(圖4.17)。當時中國與海外的交流可見一斑。四川一座墓葬中所見到的青銅搖錢樹的陶基座上裝飾了浮雕大象紋飾(圖4.18),其形象所表現出來的極具活力的自然主義傾向在其他漢代石刻中幾乎沒有見到,讓人不禁想起印度北部薩納斯(Sarnath)地區的石柱柱頭紋樣。

圖4.16 望樓,陶質帶綠釉,高120厘米,東漢,現藏于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圖4.17 彩繪陶塑樂人,高67.5厘米,出自山東濟南漢墓,西漢。

圖4.18 陶座青銅搖錢樹,高105厘米,發掘于四川彭山縣,東漢,現藏于四川省博物館。

除了少數漢代雕像是單獨制成的外,絕大部分雕像都是采用模范法批量生產的,盡管造型簡單但生韻和神采毫發不爽。由于長沙的陶土質量低劣而釉彩容易剝離,所以明器常常用彩繪木頭制成,和當地墓葬中發現的絲綢和漆器一樣,木質明器經歷多個世紀之后仍然保存完好。

漢代藝術中最具震撼力的文物之一是墓葬中出土的青銅人物形象。中山王劉勝妻子竇綰的墓葬中就出土了一件特別精美的青銅鍍金長信宮燈,宮燈采用跪坐女仆的形象,她的長袖實際上就是油燈的吸管(圖4.19)。另外一個更具活力的例子是1969年于甘肅雷臺東漢墓葬中發現的青銅馬踏飛燕形象(圖4.20)。馬好像在飛躍,它的一個蹄子踩在一只展翅欲飛的燕子身上。飛馬對漢代帝王和漢代藝術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吉祥符號。同時值得玩味的是,成帝(前32—6)的一個擅長跳舞的嬪妃也叫飛燕。

圖4.19 青銅鍍金長信宮燈,高48厘米,可能制作于前173年,出自河北滿城竇綰(前113年去世)墓,西漢,現藏于河北省考古與文物研究所。

圖4.20 青銅馬踏飛燕像,長45厘米,出自甘肅武威雷臺漢墓,西漢。

盡管石刻浮雕的做法可能來自西亞,但是,到東漢時期,石刻藝術已經完全本土化。石刻浮雕畫像幾乎見于中國每個角落。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四川渠縣發現的年代在2世紀的沈府君墓前一對石闕上的動物和人物形象(圖4.21)。石闕本身仿制木闕而成,橫梁之間為高浮雕神人形象,四角蹲坐著代表戎狄的承重人物形象。橫梁之上,四面均雕有制工精細的鹿和獵鹿人。沈府君石闕上最為傳神的形象是一個裸體箭手,這個形象目前沒有照片保留下來,但1914年法國探險家和詩人謝閣蘭(Victor Segalen)在探訪該地時繪制了一幅精彩的速寫(圖4.22)。謝閣蘭對漢代雕塑的生動描述,見Eleanor Levieux trans.,The Great Statuary of China(Chicago,1978)。

圖4.21 石闕,出自四川渠縣沈府君墓,漢代,謝閣蘭1914年拍攝,版權歸巴黎Flammarion所有。

圖4.22 裸體射手,謝閣蘭根據沈府君墓石闕繪制,漢代,版權歸巴黎Flammarion所有。

盡管幾乎所有漢代藝術母題都已經轉化為浮雕題材,但是,漢代的浮雕并不是真正的雕刻藝術,它只不過是在扁平石板上的平面雕刻,或者是平面浮雕和一些賦予其質感的背景的組合。這些石板保留了業已喪失的東漢時期墓葬壁畫的絕大部分主題甚至部分構圖形式。它們不僅生動地提供了那個遙遠時代的日常生活場景,同時也清晰地顯示了不同地區的風格差異。因此,我們可以輕易地辨認出哪些是山東石刻中所特有的典雅尊貴的因素,哪些是河南南陽一帶石刻的奢靡之風,以及哪些是遙遠的四川所表現出來的原始活力。漢代之后,中國日益成為一個統一的文化體,大部分區域特征都消失了。

矗立在墓葬前的石室祠堂常常裝飾著一些雕刻圖樣,其中最著名的是山東肥城孝堂山石刻和山東西南部嘉祥武梁祠石刻。武梁祠目前已蕩然無存,根據石刻銘文可以推測出其年代在145—168年。武梁祠石刻表現了漢代藝術中和諧自然的神韻,儒家思想、亦真亦幻的歷史事件、道教的神話觀、祥瑞以及民間傳說都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在武梁祠的淺浮雕上,我們可以看到東方的東王公和西方的西王母,傳說中孔子和老子的會面,以及古代圣王、孝子和節婦形象。祠堂石刻中,秦始皇打撈九鼎的諷刺故事是頗受歡迎的題材。

武梁祠中部的下欄浮雕為朝貢場景,和當時朝見漢帝別無二致。對武梁祠畫像石的意義的全面分析,參見Wu Hung, 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 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Stanford, 1989). Cary Liu, ed., Recarving China's Past: Art, Archaeolog y,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Wu Family Shrines”(Princeton,2005)。而祠堂左室中的一塊浮雕局部(圖4.23)上顯示大腹便便的官員向一個人物行禮,而這個人物身處畫面右側之外,已不可見,畫面左側是傳說中的扶桑樹,十只代表太陽的赤烏正在灼烤大地,傳說中的英雄后羿在樹上射殺了其中九只。畫面上部是緊張忙碌的宮廷婦女們,而猴子、鳥和其他帶有吉祥意味的動物穿插其中。在這種場景下,死者很容易從他曾經生活的世界過渡到靈魂的世界中去。

圖4.23 山東嘉祥武梁(151年去世)祠畫像石的后羿、扶桑和拜謁圖像拓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盐县| 夹江县| 岚皋县| 万山特区| 青岛市| 栖霞市| 崇阳县| 大悟县| 苍梧县| 兖州市| 渑池县| 定州市| 夏河县| 许昌县| 连山| 潜江市| 历史| 夏津县| 霍城县| 乐平市| 海丰县| 商南县| 平罗县| 垣曲县| 山东省| 禄丰县| 尼玛县| 宜兰市| 体育| 惠来县| 梅州市| 高要市| 南召县| 寿阳县| 安顺市| 康平县| 罗江县| 齐齐哈尔市| 靖江市| 焉耆| 鄂伦春自治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