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臨床診療指南釋義·腦病分冊
- 高穎主編
- 793字
- 2019-01-04 16:14:53
4 調攝與預防
4.1 密切觀察病情和患者情緒變化,注意神志、瞳孔、呼吸、脈搏、血壓的情況,對中風后情緒低落或情緒波動的患者及時發現和治療。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時翻身拍背,鼓勵病人咳嗽,咳嗽困難而多痰者,應用超聲霧化,并可鼻飼竹瀝水清化痰熱。做好皮膚和口腔護理,防止肺部、口腔、皮膚及泌尿系感染,若皮膚有發紅現象,應增加按摩次數,并使受壓部位皮膚懸空,也可使用復元通絡擦劑(草紅花、川烏、當歸、川芎)按摩受壓皮膚以活血通絡。
4.2 急性期病人宜臥床休息,注意保持良肢位。病人神志轉清或病情穩定后,即盡早進行系統、正規的言語及肢體功能的康復訓練,可配合針灸、推拿等中醫傳統方法,以循序漸進為原則?;杳圆∪丝捎枰员秋暳髻|飲食。飲食宜清淡,熱證者宜用甘寒之品,忌食辛香燥烈之品;痰證者忌食肥甘厚味之品;氣虛者宜食用益氣健脾之品;陰虛者以進食養陰清熱的食品為主。
4.3 對中風病的預防要做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對于素有心悸、眩暈、消渴、頭痛等病證者應積極治療,預防中風病的發生。如出現眩暈、頭痛、耳鳴等肝陽上亢癥狀者,可予平肝潛陽法,選用天麻鉤藤飲加減;若見頭暈、頭重或頭昏沉、口中黏膩、舌苔膩、舌質紫暗等痰瘀內阻者,可予化痰通絡法,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若以頭痛、手足麻木、口唇紫暗、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等為主要表現者,宜活血通絡,以血府逐瘀湯加減。
4.4 若患者出現眩暈、頭痛、一過性視物不清、言語不利、手足麻木或無力、口角流涎等視為中風先兆,應及時診治,避免發展為中風。風痰阻絡者,以息風化痰、活血通絡法治療;肝風內動者,以平肝息風、活血通絡法為主,也可酌情選用活血化瘀的中藥注射液靜脈滴注。
4.5 中風病一旦發生應及早治療,防止病情惡化。同時應根據患者的病史、病變性質、中醫證候特征等制定個體化的治療與預防方案,防止復中。若患者在中風恢復期再次出現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癥狀時應予平肝息風治療,可選用鎮肝息風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