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易經(白話圖解速斷版)
- 高永平
- 3059字
- 2019-01-04 15:33:25
《易經》的地位
世界上最智慧的書
華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這大海般輝煌燦爛的文化寶藏中,有一朵奇葩被譽為華夏文明之源,它就是《易經》,后人稱為“經典中之經典,哲學中之哲學,智慧中之智慧”。
最具智慧的三本書
中外很多學者一致認為,世界上最具智慧的書籍有三本:一是中國的《易經》,二是印度的《吠陀》,三是歐洲的《圣經》。這三本書中,《吠陀》和《圣經》都兼有史書和宗教典籍的性質,而《易經》則與歷史和宗教沒有直接關系,它探討的是整個世界的運行規律,神秘性遠超《吠陀》和《圣經》。
《易經》是中華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儒家、道家、兵家、農家、醫家、法家、雜家等無不將《易經》思想收納于其理論、思想之中。所以說,《易經》思想貫穿于中國古代所有文化之中,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和樞紐。
在商周之際,《易經》經周文王整理和注述而由卜筮之書轉入“天人合一”的思想學術領域。自此開始,《易經》一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成為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源頭,被歷代學者推為“群經之首”。要研究中國文化,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墨等諸子百家,還是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諸家之學,都要論及《易經》。漢朝時期,漢武帝將《易經》列為儒家五經之首。從此以后,《易經》一直是儒家必修的首要經典。
人類歷史上最具智慧的三本書
在人類歷史上,公認最具智慧的書籍有三本:中國的《易經》、印度的《吠陀》和歐洲的《圣經》。其中,《吠陀》和《圣經》兼有史書和宗教典籍的性質,而《易經》則與歷史和宗教沒有直接關系,它探討的是整個世界的運行規律。

“人類的少年哲學”
《易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開山之作,也是凝結著遠古先民睿智卓識的哲學著作,正如歐洲哲學權威榮格所說:“談到世界的唯一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到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易經》相傳六千年之久,亙古常新,依然具有價值,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易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以無所不包的終極原理來統攝萬物。通過對《易經》的研究,不但可以窮究天人之理、通曉古今之變,還可以學到基本的處世法則,對指導人生有重大意義。
從起源上看,作為群經之首、萬象之源的《易經》是一本卜筮之書。卜筮可以推知過去,也可以遙測未來,但多被用來預測未來。《易經》之所以被稱為經典,不僅在于它神奇的卜筮功能,還在于它具有極其深奧的哲理,因此有人稱之為“人類的少年哲學”:上古時期的農牧漁獵是《易經》的經濟基礎;渾然一體、尚未分化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哲學是它的文化背景;漫長的追求權利的奴隸社會是它形成時期的政治狀況;用通俗簡單的感性知識進行的哲學思辨則是它得以形成的根本。它是人類少年時代的智慧結晶,并非遙不可及、不可卒讀的天書。
“周易”的含義
簡單來說,《易經》一般又稱《周易》。關于《周易》的“周”字,歷來有多種說法。有人認為,“周”是“易道周普無所不備”的意思,因為《易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籠罩萬物,卦爻的含義必然具有極其廣泛的普適性。也有人認為,“周”特指周朝,是年代的意思。對“易”字的解釋則更多,主要包括三種觀點:“易”這個字是把“日”、“月”兩個字重疊而來的,上面是日,下面是月;易是飛鳥的形象;易是蜥蜴,蜥蜴因環境而改變自身顏色,這就是易——變化。今天的學者們大多認為“易”一詞包含三種內容:
簡易:“易”雖然包羅萬象,但有一個簡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可以裝進這個模式里,用這個模式來說明。
變易:“易”是講變化之道的,萬物都在變化,變化非常復雜但又有規律可循,《易經》就提供了一個尋找變化中的規律的理論。
不易:“易”雖講變化,但大道是永恒的,變化之道是不變的,人們學習《易經》后可以運用規律“以不變應萬變”。
研究《易經》的思想家
《易經》自產生之日起,其智慧就像血液一樣滲透到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易經》不僅旁及天文、地理、兵法、哲學、數學、醫學,并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
在幾千年歷史中,研究《易經》而卓有成就的人都是經邦濟世的大人物。他們或為圣賢、帝王,或為名相、名將,或為名醫、高僧,或為詩人、思想家,推動著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
《易經》對后世的影響
《易經》是中華文化之根,它大約產生于新石器時代早期,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它是我國最早的文化典籍,對文字、儒學、道教、中醫、術數、哲學、民俗文化等產生了重要影響。此外,現代科學的各個分支中也都能找到《易經》的身影。

武術與《易經》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與養生藝術的完美融合,它是武當派創始人張三豐依據《易經》之理、中醫經絡學、道家導引吐納法綜合而成的一種拳術,其中包含陰陽動靜之道。

DNA與《易經》
1984年,中國學者秦新華最先提出遺傳密碼與六十四卦的吻合關系。1988年,學者楊雨善進一步證明基因的64個密碼與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有一一對應關系。

計算機與《易經》
數學家萊布尼茨發現,八卦與數學中的八階矩陣有關,六十四卦正是從0到63這64個自然數的完整的二進制數形。他提出二進制運算法則,促進了計算機的產生。

中醫與《易經》
易學闡述陰陽變化之理,中醫研究人體陰陽消長的機制,兩者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共通之處。“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所以又稱“醫易同源”。
《易經》思想起源于伏羲、神農和黃帝,成熟于周文王、姜尚、周公、老子和孔子,發揚光大于張良、董仲舒、東方朔、孔安國、司馬遷、孟喜、焦延壽、京房、費直。
在他們之后,精通《易經》的名人非常多,如劉向、劉歆、虞翻、諸葛亮、陸績、王肅、管輅、阮籍、王弼、何晏、郭璞、干寶、韓康伯、孔穎達、一行、李通玄、孫思邈、李虛中、陳摶、徐子平、歐陽修、劉牧、周敦頤、程頤、朱熹、邵雍、朱升、梁寅、劉伯溫、黃宗義、方以智、沈孝瞻、顧炎武、陳夢雷、王夫之、全祖望、尚秉和……
《易經》對世界的影響
古今中外,許多名人都對《易經》推崇備至。唐朝宰相虞世南曾說:“不讀易,不可為將相。”大醫學家孫思邈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科學家錢學森把《易經》稱為“科學的經典”。外國人也對《易經》贊賞有加,如日本明治維新時的組閣原則是:“不知《易》者,不得入閣。”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稱“《易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在其自傳中,黑格爾還承認他創造的正反合辯證邏輯定律得自《易經》的啟發……
近現代有很多受易理啟示而獲得諾貝爾獎者:德國的漢森堡,其論文是《測不準原理》;丹麥的玻爾教授,其論文是《相生相克原理》,他被授予爵士徽章,在選擇徽章標志時他選用了《易經》太極圖,并在慶賀會上以太級八卦紀念章贈人;中國的楊振寧、李政道的論文《不對等定律》也獲得諾貝爾獎,他們自稱這個發現得益于《易經》的啟示。
此外,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發明二進制(后來為計算機所用)得益于《易經》八卦的啟示。在商業界,豐田、三星的創始人也從《易經》中受到很大啟發。《易經》對生物學、社會學、天文學等現代科學的貢獻早已被國內外科學界和文化界首肯。可見,《易經》對世界的影響是何等的廣泛而深遠!
然而,《易經》文字古奧,注疏眾多,異說紛紜,對于初學者來說,沒有一本深入淺出的入門書籍作引導,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將《易經》中晦澀的道理通俗地表達出來,正是本書的目的。
“周易”的含義
“周易”兩個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古今學者提出多種說法,下面是常見的說法。

“周易”兩個字無論怎么解釋,其根本都是在講陰、陽兩種勢力的相互作用,“剛柔相推,變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