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選對理財產(chǎn)品:專業(yè)理財師步步為贏的理財方略之二
- 劉加基
- 2232字
- 2019-01-04 18:53:54
第2章 理財博弈要“知彼”
——認識理財途徑
理財之路是人生之路的組成部分。盡管許多人都有理財意識,但大多數(shù)人仍然缺乏強烈的意識去探索理財?shù)目茖W性和有效性。本章希望能喚醒更多的人的自覺理財意識,從而實現(xiàn)財富增長。
在財富積累的道路中,有許多路徑可以走。投資理財是財富積累的主要路徑之一,有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是降低犯錯成本的最佳途徑。因此,對有關(guān)各類投資理財工具作更多的了解和利弊分析,無疑是至關(guān)重要的。
第1節(jié) 保險——理財?shù)谋Wo網(wǎng)
在我國,保險是否是理財工具目前還存在著爭議。一方面,因保險業(yè)在我國目前還算新興產(chǎn)業(yè),在發(fā)展中還存在不足和問題;另一方面,因許多人還不真正了解保險的功能和作用,由此產(chǎn)生爭議也是很自然的事。這些問題需要在進一步的發(fā)展中解決,否則,保險業(yè)本身不能更好地健康發(fā)展,那么也就不能造福于普羅大眾。保險的實質(zhì)是什么呢?保險又如何可以成為理財工具的呢?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筆者先說一個與之相關(guān)的故事。在國外的時候,筆者從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說一位來自中國的博士留學生,突然查出患了肝癌并到了晚期,高昂的醫(yī)療費用讓他一家的生活突然陷入了窘境。他的妻子已經(jīng)懷孕數(shù)月情緒顯得十分低落,一臉無助。主持人呼吁人們捐款,以幫助這位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生命垂危、生活遇到巨大困難的博士生和他的家人。當時,這則新聞使筆者對生命的無常感到少有的刺痛和傷感,對這位有幸到國外深造的高級人才遭遇如此大的不幸深感震驚,也深表同情。
然而,筆者卻有一個深深的不解:如此高知識的人才,卻連如何保障自己和一家人的生活都沒有考慮過,沒有做一個基本的安排。可以理解的是,許多人為了拼生活、拼事業(yè),把一些原是極重要的事都當作小事忽略掉了。很多人在經(jīng)濟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只能先顧眼前的生存和生活,忘卻了自己的生命究竟能值幾何。
另一個例子是,一個留學生在加拿大讀完碩士后又到澳大利亞攻讀博士,但在這期間一場車禍卻奪去了他的性命。
之所以講這兩個例子,就是想讓大家明白:在人生的理財旅途中,人最大的財富就是自己。不但自己的健康是財富,健康的身體還可以創(chuàng)造出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所以,在個人財富的管理中,第一重要的就是管理自己的生命,要盡力防止生命和健康出問題。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考慮到人生的無常,為了避免自己和整個家庭的財務出現(xiàn)問題,通過購買保險等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在這個問題上,似乎有一個人性的弱點,就是沒有人會希望自己遭遇不測,因而人們不愿意去面對這道人生的難題。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幸運者,即使發(fā)生了天災人禍,也總希望自己能有不幸中的萬幸,盡管知道這世界上的幸運者只是少數(shù)。雖然說“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從一個側(cè)面說明了幸運之概率,但人們總不喜歡面對這一致命性的大問題。盡管這只是因為人們的思維和感覺的問題所導致的,卻使一些人釀成苦果,給自己和家人造成財務災難。另一方面,生命的價值究竟能不能通過保險的某一形式加以量化呢?這也不是完全的無稽之談。據(jù)一位在美國生活過的朋友說,市場經(jīng)濟使人生更加慘烈和唯物化,如果要做抵押,若不以物有所值來做抵押,那么就盡可以用生命做抵押,從而可以從銀行取得貸款。但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生命的價值是以保險額來衡量的。這種情形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許也會發(fā)生。所以說,除非國家或是其他機構(gòu)給個人提供特別的保障和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否則,生活保障和生命價值或者說生命的基本價值,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于是,保險就成了個人財富管理的第一個工具。要是大多數(shù)人能知道這個理財工具的功能,而且還能善于用這個工具為自己服務,那就一定能夠從中受益。
為了讓大家能夠更明了保險,以下我們分兩個部分來講述。
一、保險的價值
我們先來粗略地看一下保險價值的形成過程。保險的早期概念可追溯至很久以前的互助會。大家拿出一點錢,組成一個互助會,萬一哪個成員生活遇到了困難,就由互助會來協(xié)助解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個國家逐步建立起了不同的保障制度取而代之。雖然一些國家的保障機制在某些方面還有早期互助會的功能色彩,但不同的國家,其保障體制或機制一般會有所不同,保障的水平也各不相同,這與具體國家各方面的發(fā)展水平尤其是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有很大的關(guān)系。在許多國家,大體上都是采用兩個保障系統(tǒng)來互補并發(fā)揮各自系統(tǒng)的優(yōu)勢的。
第一個保障系統(tǒng),就是國家保障制度或國家的社會保險制度。在這個保障系統(tǒng)里,如果國民主要是依靠或享受國家保障,且國民有足夠滿意的生活保障,則通常稱該國家為福利國家。這類國家通常納稅率很高,或者換句話說,福利國家的主要保障資金來源于納稅人。這是一種類型的保險費繳納方式。這種保險費繳納方式是一種均富濟貧的方式。而如果主要依靠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險費來完成個人的社會保障,并且社會保障的水平取決于其個人的繳費數(shù)額,這通常可以看作是社會保障基金制度。這種社會保障基金制度的保險金繳費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是鼓勵多貢獻者多得。但這種情形對于那些無法以及無法連續(xù)繳納保險費的國民來說,就很有可能會處于較被動的情形中。
第二個保障系統(tǒng),就是國家鼓勵和通過保險公司,采取市場化的辦法,向國民提供可供選擇的國民所需的保障和保險,這就是市場中的商業(yè)保險。這類保險既然是商業(yè)的,就會有商業(yè)的特點。所以,只有對這類商業(yè)保險有清楚而深刻的認識,才能運用得當。正因如此,我們必須對保險的價值以及商業(yè)保險的特點和風險作更多的了解。
保險的核心價值,是通過風險分攤的方式來確保每個人的財務安全。國家也期望通過這種方式,使國民得以保障和維護社會的安定。在現(xiàn)代社會,許多風險的化解和轉(zhuǎn)移都可以通過保險這個工具來實現(xiàn)。再者,利用風險分攤原則所集中起來的資本,又可以通過商業(yè)運作,得以(但不是一定)產(chǎn)生其他價值或附加值。這也是一些國家原本是由社群或國家承擔的保障,被部分或全部地轉(zhuǎn)軌為商業(yè)保險運作的一個原因。然而,由于各個國家保險業(yè)的發(fā)展水平有所不同,因而可能會有各自的長處和不足。但我們必須知道,即使保險業(yè)有不足,也無須因噎廢食。雖然人們對保險作為理財工具見仁見智,但我們還是不妨在這里把保險工具的價值及其功能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一簡單闡述。
1.確立生命的基本價值。假設A買了保額100萬元的人壽保險,若A死亡(或殘疾),則A可獲得100萬元的賠償。這是保險公司理賠給他的賠償金。所以,A的生命起碼值100萬元。而如果A一直健康地活著,顯然,健康活著的生命是無價的。有幾個人用自己的生命去賣錢?通常能夠買100萬元保險的人,在他生命的存續(xù)期間,一般是能夠獲得超過100萬元的報酬的,或者說是能夠創(chuàng)造出超過100萬元的財富的。
2.確立生活的基本保障,甚至建立良好的生活保障。經(jīng)濟狀況不是很好的個人或家庭,可以通過較低廉的保險費用為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確立基本的保障。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個人或家庭,可以通過保險工具為自己和家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保障。這樣,當被保人重病、生病住院、殘疾或死亡時,就有能力更好地醫(yī)治和康復,并保證家人的正常生活,甚至還可以讓自己和家人的事業(yè)維持原狀,尤其是能夠確保孩子的教育和發(fā)展依然繼續(xù)。
3.養(yǎng)成存錢的習慣。儲蓄保險通常是長期計劃,中斷這個長期計劃通常會有損失,這就逼著自己遵照原定的計劃進行儲蓄保險。水滴石穿,良好的存錢習慣會積累不少財富,以避免動不動就把錢拿出來花掉,而那些在不經(jīng)意間花掉的錢,可能連花到哪里去都不知道。
4.保護所積累的財富和正在積累的財富。假設A有存款10萬元,再假設他沒有國家醫(yī)療保障和社會醫(yī)療保險,他用存款中的2萬元購買了保額各為10萬元、商業(yè)性期限為20年的住院和重病保險。依簡單的算法(暫不考慮利率和復利計算法),A若在保險生效期間得重病住院花了18萬元,那么,保險公司對其重病項要理賠10萬元,對其住院項報銷10萬元。在經(jīng)過這樣的重病后,A手上還有10萬元(10-2+10+10-18)。而若A平安,則在扣除2萬元保險費后,他還剩余8萬元。但若A無上述保險,一旦得重病,其住院花費18萬元,不但存款10萬元全部用盡,還負債8萬元。保險就這樣起到了保護已積累財富的功能。
什么叫保護正在積累的財富呢?舉一個例子,假設B在某公司工作,每月工資為6000元。按簡單的算法,B一年有72000元的收入。若B以同樣的薪資連續(xù)工作10年(實際可工作的年限遠不止于此,薪水也可能大幅增加),則這10年就能有720000元的收入。但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B有能力在該公司正常工作10年。若B在這10年內(nèi)的某個時間點殘疾(或者死亡)了,那么,B通常會遭公司解約,也喪失了繼續(xù)工作的能力,就不可能實現(xiàn)這720000元的收入。雖然他也可能會有一些解聘補償金,但一般都不可能等于他10年甚至是更多年的潛在收入總量。這兩者之間的差額就是B的損失。如果B在商業(yè)保險公司買了一份(可與他工作時收入相當)殘疾(或死亡)方案的保險,那么,如果B殘疾(或死亡),則保險公司需賠償上述保險方案(相當于一定時期的潛在收入額)中的保額。這樣,B在無論是正常工作還是在喪失勞動能力而無法工作的情況下,都會有一筆在正常工作情況下所能夠累積的財富,這就保護了他正在積累的財富或者說是未來的潛在財富。
5.投資功能。現(xiàn)代保險業(yè)除了保險功能的投資價值外,還帶有一部分銀行或投資公司的金融商業(yè)功能。這種功能是在把大部分的保費用于投資收益并有可能具有復利的情形下發(fā)揮作用的。保險工具的投資功能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演進,因此,隨著市場需求和商業(yè)的多樣化,保險工具的投資功能也會更加多樣化,選擇也可以多樣性。
6.保險的附加值。(1)使人們的心靈安寧。有了保障,就會減少焦慮,有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
(2)使人們的生活更有尊嚴。沒有保障,萬一不幸,可能落魄潦倒。若周遭世態(tài)炎涼,更是雪上加霜。
(3)是關(guān)愛和責任的體現(xiàn)。為自己和家人做萬全之策,是對自己和家人的負責和關(guān)愛。畢竟世事難料,人生無常乃正常。
(4)促成一些任務的間接完成。如兒女教育任務、父母贍養(yǎng)任務、特別饋贈等,都可借助保險的存款功能來間接完成。
(5)節(jié)稅功能。由于大多數(shù)國家都鼓勵保險的保障功能發(fā)揮作用,所以,大多都規(guī)定保險金或保險投資收益是免稅的。
(6)其他衍生功能。如利用保險工具進行特別的設計,可以達到某個特別的目的。具體而言,例如,可通過專門的用于購房的人壽保險方案,獲得購買房地產(chǎn)的貸款資格等。
請務必記住,保險一個好處是,能迅速、容易、有保證和足夠額度地建立起生活保障網(wǎng)。
二、保險的風險與不足
1.保險方案多是長期計劃,這既是保險的優(yōu)點,也是保險的缺點。之所以說是優(yōu)點,是因為長期的財務方案可以讓投保人在財務上有一個長遠的規(guī)劃、保障和自律行為。之所以說是缺點,是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少人無法按事先所做的長期財務計劃實施,并且由于時過境遷的一些原因,一些人會無法實施原保單的儲蓄或投資計劃,這便意味著損失,甚至可能是不小的損失。這是購買保險的最大風險。許多人就是因為不理解這一點,因此抱怨保險公司詐騙,大罵保險代理員欺詐。而在這一點上,保險代理員一定要跟客戶講清楚,這樣才是比較規(guī)范的做法。遺憾的是,基于利益的關(guān)系,保險公司和保險代理員雖然通常會提及這一點,但卻并不會特別嚴肅地強調(diào)這一點。這就會使一些客戶似乎明白卻又沒有認真對待,從而付出一些代價。因此,投保人在考慮長期的保險儲蓄或投資計劃時,一定要考慮自己收入的長期穩(wěn)定性及財務的自由程度。
此外,在程序管理上,成交一宗保單通常并不是簡單而高效的,這就導致了保單的短期成本高。保單成交后即屬長期簡單運作。所以,從長期來看,成交后的保單平均運作成本,經(jīng)長期平均化分攤后,又是比較低的。正由于此,屬于儲蓄類或資金投資類的保單,若在短期內(nèi)斷保,損失就比較大;時間越長,損失越小,并逐漸趨向獲利狀態(tài)。儲蓄保險若能夠滿期,一般有不低于銀行定期利率的回報。所以,投保人應當明白,要是長期的儲蓄保險的年回報率不及銀行的年利息率,除非保險公司讓投保人享受額外的保險好處,不然,就是保險公司管理不理想,或是保單產(chǎn)品設計不好,或是相關(guān)的資金運作出了特別的問題(這是任何保險公司都有可能發(fā)生的情況)。究竟這些情況出現(xiàn)的可能性有多高,則需依據(jù)具體保險公司的經(jīng)營風險來判斷。
2.越是生活貧困的人,越是需要生活的保障,越是需要保險,但卻越交不起保費。一般生活貧困的人因交不起保費而遠離保險,而保險代理員一般也不愿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這部分人身上。這種現(xiàn)象是許多人都心知肚明的。由此亦可見,在商品化的社會中,存在一種可能性,那就是使貧者相對貧困,除非有政府給予扶貧。
3.保險種類日益多樣化與細化。這既有利又有弊。有利的方面是,保險公司能為人們提供更多的選擇。不足之處是,即使這樣,投保人也很難能夠擁有完整的保障。因為一套完整的、足夠細化的保險保障,其保費不菲。而若過分強調(diào)買全各種保險,有時又顯得并不經(jīng)濟。這時,就會有一些投保人既花錢買了保險,卻又可能未能如愿擁有足夠而完整的保險保障,甚至可能出現(xiàn)最為遺憾的情況,那就是投保人在未買某項保險方面發(fā)生了意外。盡管如此,在這種情況下,也只好退而求其次,分主次建立一個較好、較完整的保險保障。
在這里,大家還必須知道保險業(yè)的一個公開秘密,就是統(tǒng)計學中的“大數(shù)定理”,這個定理揭示了一個規(guī)律:在足夠多的樣本的情況下,某個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及可靠性是可預測的,比如保險中的死亡概率、傷殘概率、某類疾病概率、住院概率等。在這當中,還有一個常被人們忽視的是,一個人在長期生活中發(fā)生變故或經(jīng)濟變化的概率很高。這就意味著長期的保單計劃被中斷的可能性不低。若發(fā)生此種情況,通常投保人客戶會遭受損失,但保險公司卻不會遭受損失,反而會受益。這取決于保單的設計情況。由于保險公司的保險計劃是由精算師經(jīng)嚴格測算而設計的,所以在一般不發(fā)生錯誤的情況下,保險公司總體上會處于只贏不輸?shù)纳虡I(yè)格局中。所以,當投保人要買保險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個關(guān)鍵的“長期性”對自己的財務安排帶來的影響。也正是由于這個“長期性”,使不少投保人處于不利的地位。不過,現(xiàn)在由于商業(yè)保險競爭激烈等原因,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推出了相對較短繳費期的險種,這對于投保人來說是有利的。一般來說,一個保險方案的保費繳費期越短、方案越靈活,則對投保人而言就會越有利。
另外,儲蓄保險或投資保險的回報率是否能夠戰(zhàn)勝通貨膨脹率,這是應當注意的一個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不是太容易,通常取決于國家政治、經(jīng)濟和金融政策的穩(wěn)定性。一般來講,儲蓄類保險的保值效果不是太好,資金投資類的保險在保值效果方面好些。
再有,如果一份保單所提供的保險價值極低,且儲蓄資金的回報率又低于銀行相應的定期儲蓄利息率,那么,這個保險方案就沒有什么價值,因為它并沒有補償投保人長期履行繳費的損失及可能發(fā)生保單斷保的風險。
三、對購買保險的一些建議
1.社會保險一定要買。通常,參加社會保險的人數(shù)量較大,從“大數(shù)定理”中可知,這類保險的可靠性較好,而且由于信譽好,參保的人多,手續(xù)更簡便,保險的管理成本也較低,因此,這類保險價格也更便宜。有時,社會保險可能還有政府財政的補貼,所以,國家政策性的社會保險,作為生活底線的保障,一定要購買。
2.購買商業(yè)保險時,購買的費用占總收入的比例不宜過大,一定要注意避免長期支付出現(xiàn)問題。一般來說,購買保險的費用占總收入的比例應控制在5%~15%之內(nèi)為宜。
3.購買保險的主要價值在于購買保障。在保費相同的保單中,寧可選擇高保障而回報略低的險種(或組合),這要優(yōu)于低保障但回報略高的險種(或組合)。通常,要以有無保險保障作為購買保險的優(yōu)先考慮條件;在有足夠保險保障的情況下,可考慮增加以回報為主而保險功能為輔的險種(或組合)。
4.若經(jīng)濟相當緊張,可考慮選擇無儲蓄、無資金投資功能的保險。這樣做的話,就能夠以較少的費用買到較高的保障。此類保險無任何現(xiàn)金價值,純粹以購買保險的功能價值來達到保障的目的。
5.保險保障各方面的重要性,通常是依需要來界定的。但由于不少人對保險的功能價值不是太了解,所以本書在此列出保險業(yè)一致公認的保險保障的優(yōu)先次序,以供參考:
A.死亡與殘疾;
B.重病;
C.住院;
D.養(yǎng)老計劃與教育計劃;
E.其他。
通常,人們購買保險,主要是為了解決用其他投資理財工具無法解決和克服的財務風險問題。在這一基礎上,若偏好保險理財,可以繼續(xù)增加保險投資和儲蓄。
6.要注意保險儲蓄和投資的類別,這涉及所買保險的回報率問題。除了傳統(tǒng)保單,發(fā)達國家有直接與投資相關(guān)的投資保單。一般來說,這類投資保單的長期投資回報率還是比傳統(tǒng)保單高一些,除非國家經(jīng)濟長期走向衰退,或者保險公司投資出現(xiàn)了問題。另外,在投資的選擇上也相當重要。若選擇直接與股票市場相連,那么,投資回報率就要看各股票市場的表現(xiàn)和投資組合結(jié)構(gòu);若選擇與債券市場相連,那么,投資回報率就要看債券市場的狀況以及保險公司所選擇的債券類別的組合;若選擇股票與債券的組合,甚至是更復雜的投資組合,那么,投資回報率通常是這些單項投資項目可能獲得的回報率的平均數(shù)。總體而言,投資債券比較平穩(wěn)一些。這類投資保單一般有兩個優(yōu)點:一是靈活性較好;二是可以踐行“成本平均投資法”的科學投資策略。但也要注意,這類保單的短期投資價值并不高,也可能虧損。但從長期來看(假定超過15年),這類投資保單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顯然,這類保單的回報率既與投保人所選擇的投資類型和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也與保險公司的管理水平、投資水平有關(guān),還與保險公司所委任的基金經(jīng)理(保險公司本身的或者外部的)的投資水平直接相關(guān)。
所謂傳統(tǒng)保單。是指具有儲蓄功能的保單,它一般不與直接投資掛鉤,并且長期以來都是以保險和儲蓄的功能面向大眾的。保險公司通常每年都會向客戶公布這類保單的回報率,也稱為年終紅利,此紅利往往必須在保單期滿時才全額有效。保險公司在給客戶編制保單計劃時,儲蓄保單通常都有一個回報預算值(有的給出多個回報預算值)。每家保險公司的回報預算值都不同。要注意的是,預算值也不是越高越好。預估值通常與三個方面有關(guān):一是與保險公司的信譽度有關(guān)。信譽好的保險公司,一般回報預算值與實際回報水平比較吻合。二是與保險公司的投資回報能力直接相關(guān),這是最主要的。回報預算值再高,保險公司沒有能力實現(xiàn)也是沒有用的。三是與保險公司的保單成本有關(guān)。保單成本越高,保戶付出的代價就會越大。不過,在這方面,各保險公司之間的差別不會很大。
傳統(tǒng)保單的回報預算值應該是多少呢?應當怎樣來判定保險公司所提供的數(shù)據(jù)的合理性呢?首先,投保人要看看國債的回報率是多少。國債回報率與銀行存款利息率密切相關(guān)。一般情況下,保險公司會動用可投資資金的70%~90%,投資在以國債為主的各類債券或者優(yōu)先股上,余下的10%~30%,則會投資在股票及其他資產(chǎn)上。如果是國際化的大保險公司,則其資金的分布一般也會具有國際化的特征。在正常情況下,保險公司的總體回報率要略高于國債的平均回報率。若保險公司投資很激進,投資在股票等高風險產(chǎn)品上的比例過高,那么,除了有可能導致保險公司每年的回報率的巨大波動外,還有可能使保險公司處于較大的風險之中。所以,雖然有的保險公司有高回報的可能,但這樣的保險公司極有可能安全性不太好。許多保險公司的倒閉就是源于經(jīng)營與投資的失敗,而并不見得是由于索賠過多造成的。因此,保險公司一般都非常注重投資的安全性問題,不會為了很高的回報而冒險。保險工具之所以在儲蓄方面能給人有巨額回報的印象,其實只是復利率的時間威力在投資或數(shù)字上的體現(xiàn)。實際上,不切實際的高回報宣傳很可能誤導保戶,甚至有欺詐保戶的嫌疑。
如果儲蓄保險的長期平均回報率相較國債過低,那么,除非獲得了較高額的保險價值,否則,推出此保單產(chǎn)品的保險公司在管理或設計上應當是不夠理想的,甚至是有問題的。
需要重點強調(diào)的是,儲蓄或投資的保險計劃必須通過長期才能體現(xiàn)儲蓄或投資的功能價值,短期只能是以保險功能為主。為此,要購買儲蓄保險或投資性保險,必須做好精心的策劃和要有良好的心理準備。如果儲蓄類保險或者投資性保險所必需的繳費年限很長,則短期內(nèi)若發(fā)生保單的斷保情況,就會遭受損失(這個時間的長短,一般保險公司在提供保險計劃時會有所說明和體現(xiàn))。
總之,深刻地了解保險,并且能夠清楚自己的需要,亦即做到了這一方面的知己知彼,就能夠可靠并迅速地建立自己的生活保護網(wǎng)和理財保護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