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生服務調查與區域衛生規劃研究: 以順義區“十三五” 衛生事業發展規劃為例
- 謝錚
- 3816字
- 2019-01-04 11:36:09
第三章 居民健康及衛生服務需要
本章包括居民自我健康評價、兩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疾病嚴重程度(如兩周患病持續天數)、失能(如臥床、休工、休學等短期失能和長期失能)等指標來反映調查地區居民健康及衛生服務需要。
調查人口的兩周患病率為29.0%(城市19.3%、城鄉30.6%、農村32.2%), 85.8%的兩周患病為慢性病持續到兩周內的。兩周每千人口患病天數平均為4538天,兩周每千人口臥床天數為177天,兩周每千人口休工天數為115天,兩周每千人口休學天數為53天。調查人口慢性病患病率為65.7%(城市58.4%、城鄉67.3%、農村67.5%)?;疾÷瘦^高的五種慢性病分別是:高血壓、糖尿病、椎間盤疾病、其他運動疾病及腦血管病。
第一節 居民自我健康評價
根據國際經驗,本次調查選擇了五個健康自我評價的指標及健康綜合評分對健康進行評價,即行動、自己照顧自己、日?;顒印⑻弁?不適和焦慮/抑郁、自我評價健康得分。
一、自我健康評價總體情況
被調查者在“行動”方面存在中度和嚴重困難的比例占9.7%; “自己照顧自己”有中度及以上困難的占5.5%; “日?;顒印庇欣щy的比例占7.2%;身體有中度及其以上程度“疼痛/不舒服”的占18.5%; “焦慮和抑郁”的比例占5.5%。由此可以發現,“身體疼痛/不適”方面存在問題最多,比例最大,其次為“行動”。調查人口自我評價健康得分平均為78分(見表3-1)。
表3-1 調查人口自我健康評價(%)

二、自我健康評價的地區差異
城鄉和農村居民除回答“焦慮和抑郁”的比例低于城市居民外,其他健康有問題的比例均高于城市居民,尤其是在“行動”和“日?;顒印边@兩個方面。城市居民自我評價健康得分平均為82分,也高于城鄉居民(77分)和農村居民(77分)(見表3-1)。
第二節 兩周患病情況
與以往調查一致,本次調查所定義的“兩周患病”,主要是從醫療衛生服務需要的角度去判斷被調查者對疾病的自身感受,是自我報告的“兩周患病”。具體為:(1)兩周內自覺身體不適,去醫療衛生單位就診治療;(2)兩周內自覺身體不適,未去就診單位診治,但自服藥物或采取一些輔助治療;(3)兩周內自覺身體不適,未去就診治療,也未采取自服藥物或輔助療法,但因身體不適休工、休學或者臥床一天及以上者。上述三種情況有其一者,認為“兩周患病”。
一、兩周患病率
1.定義
調查通過詢問調查前兩周內被調查者患病情況來估算兩周患病率,用每百人兩周內患病人數或者例數(人次數)來表示,本報告采取后種定義。
2.總體情況
本次調查的2598人中,共有753人次患病,兩周患病率為29.0%,比2009年上升了6.0個百分點。
3.地區差異
兩周城市患病率為19.3%,城鄉為30.6%,農村為32.2%,城市地區居民兩周患病率明顯低于城鄉和農村地區。城市地區比2009年下降了8.1個百分點,農村地區比2009年上升了11.2個百分點(見表3-2)。
表3-2 調查地區居民兩周患病率(%)

4.性別差異
男性兩周患病率為27.0%(城市17.1%、城鄉28.5%、農村30.6%),低于女性的31.7%(城市21.9%、城鄉32.8%、農村34.0%)。在調查的各類地區,女性兩周患病率均高于男性(見表3-3)。
表3-3 2015年調查地區不同性別居民兩周患病率(%)

5.年齡別差異
年齡別兩周患病率呈“兩邊高,中間低”的分布,5~14歲年齡組兩周患病率最低,為5.2%, 0~4歲組為18.1%, 65歲及以上年齡組的兩周患病率達55.5%。5~14歲年齡組城市地區患病率明顯低于城鄉和農村,在45歲以上年齡組城鄉和農村高于城市地區(見表3-4)。
表3-4 2015年調查地區居民年齡別兩周患病率(%)

6.受教育程度別差異
低文化程度人群兩周患病率較高,未上過學者兩周患病率最高(55.3%),其次是小學文化程度的人群(48.9%),大學及以上者患病率最低(11.2%)。隨著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各地區兩周患病率均呈下降趨勢。與2009年相比,低受教育程度者兩周患病率上升,高受教育程度者下降(見表3-5)。
表3-5 調查地區15歲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別兩周患病率(%)

7.收入別差異
整體兩周患病率隨經濟收入的上升而下降,各地區也呈現這個趨勢。地區間不同收入組城市患病率明顯低于城鄉和農村,城鄉和農村不同收入組兩周患病率相近(見表3-6)。
表3-6 2015年調查地區不同收入別居民兩周患病率(%)

二、兩周患病發病時間及發病類型
本次調查兩周患病中有85.8%為慢性病持續到兩周內,9.9%為兩周內新發疾病,3.3%為急性病兩周前發生。城市地區兩周患病中慢性病持續到兩周內的比例為71.4%,農村地區高達91.0%,城鄉為86.1%。與2009年相比,慢病持續兩周內比例增大,兩周內新發比例減少(見表3-7)。
表3-7 2015年調查地區兩周患病時間構成(%)

三、兩周患病的疾病構成
1.疾病系統別兩周患病率
按照疾病系統分析兩周患病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循環系統(160.5‰)、肌肉骨骼(32.7‰)、呼吸系統(29.3‰)、內分泌及營養(25.8‰)、消化系統(18.9‰)。各地區循環系統疾病占兩周患病率的最大(城市71.6‰、城鄉166.5‰、農村197.8‰),城市地區呼吸系統的兩周患病率的比例明顯高于城鄉和農村,農村和城鄉地區消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患病率高于城市地區(見表3-8)。
表3-8 調查地區疾病系統別兩周患病率(‰)

2.疾病別兩周患病率
按照疾病別分析兩周患病,處于前五位的分別是:高血壓、糖尿病、其他運動系統疾病、椎間盤疾病、腦血管疾病。城市和農村高血壓病的兩周患病率高低相差較大,城鄉和農村相近,但都是排在疾病別兩周患病率的首位;此外,城市地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比例較大,城鄉和農村地區椎間盤疾病和其他運動系統疾病也排在患病率的前列(見表3-9、表3-10)。
表3-9 2015年調查地區整體疾病別兩周患病率(‰)及構成(%)

表3-10 2015年調查地區分地區疾病別兩周患病率(‰)及構成(%)

四、疾病嚴重程度
1.千人口兩周患病天數
平均兩周每千人口患病天數為4638天,城市平均為2678天,城鄉地區5025天,農村為5194天。與2009年相比,各地區都明顯上升,可能跟各地區慢性疾病患病率較高有關(見表3-11)。
表3-11 調查地區千人口兩周患病天數(天)

2.兩周患病臥床情況
(1)臥床率及變化。2015年臥床率為6.1%;城市地區臥床率為10.7%,高于農村的5.2%和城鄉地區的5.6%(見表3-12)。
表3-12 調查地區兩周患病臥床率(%)

(2)臥床天數及變化。兩周每千人口臥床天數為177天,其中城市203天,城鄉185天,農村159天。城市地區高于城鄉地區和農村(見表3-13)。
表3-13 調查地區千人口兩周患病臥床天數(天)

3.休工情況
(1)休工率。兩周休工率為3.2%,其中城市地區為3.9%,城鄉地區為4.2%,農村地區為2.3%(見表3-14)。
表3-14 調查地區兩周患病休工率(%)

(2)休工天數。兩周每千人口休工天數為115天,其中城市地區151天,城鄉地區為145天,農村地區僅為72天(見表3-15)。
表3-15 調查地區千人口兩周患病休工天數(天)

4.休學情況
(1)休學率。兩周休學率為1.4%,其中城市地區為1.9%,低于城鄉地區的2.1%,高于農村地區的0.6%(見表3-16)。
表3-16 調查地區兩周患病休學率(%)

(2)休學天數。兩周每千人口休學天數為53天,其中城市地區125天,明顯高于城鄉地區的57天和農村的18天(見表3-17)。
表3-17 調查地區千人口兩周患病休學天數(天)

第三節 慢性病患病情況
調查對“慢性病患病”的定義是,通過詢問被調查者在調查前半年內有經過醫務人員明確診斷的各類慢性病,包括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和慢性感染性疾病,或半年以前經醫生診斷有慢性病,并在調查前半年內時有發作,同時采取了治療措施,如服藥、理療等。
一、慢性病患病率
慢性病患病率有兩個定義:一是調查前半年內的患病人數與調查總人數之比;二是調查前半年內患病人次數(一個人最多可填寫三種疾病)與調查總人數之比,用百分率或千分率表示。本書除有說明外,慢性病患病率的計算均按后一定義進行。
1.總患病率及變化
調查顯示,慢病患病率為65.7%,城市最低,為58.4%,城鄉第二(67.3%),農村高達67.5%。跟2009年相比,總的慢性病患病率和各地區慢病率均有大幅上升,農村地區上升明顯(見表3-18)。
表3-18 調查地區居民慢性病患病率(%)

2.性別差異
女性整體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但城市地區男性慢性患病率比女性高5.7%,農村地區女性比男性高12.1%,城鄉地區女性也比男性慢性病患病率高7.2%(見表3-19)。
表3-19 2015年調查地區不同性別慢性病患病率(%)

3.年齡別差異
無論城市還是農村,慢性病患病率都隨年齡的上升而增高;15-24歲年齡組城鄉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城市和農村,35-44歲年齡組農村和城鄉慢性患病率明顯高于城市,其他年齡組各地區基本相近。65歲及以上年齡組的慢性病患病率均超過100%(見表3-20)。
表3-20 2015年調查地區年齡別慢性病患病率(%)

4.收入別差異
在整體居民中,慢性病患病率隨收入的上升呈下降的趨勢。低收入組農村慢病率較高,中等收入組城市地區慢病率低于城鄉和農村地區,高收入組農村慢病率最低(見表3-21)。
表3-21 2015年調查地區不同收入別慢性病患病率(%)

二、慢性病患病構成
1.疾病系統別慢性病患病率
慢性病患病率由高到低前五個疾病系統依次是: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肌肉骨骼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各地區患病率由高到低的疾病分布相近,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的慢病患病率低于城鄉地區和農村,農村和城鄉地區肌肉、骨骼系統慢病患病率較高(見表3-22)。
表3-22 2015年調查地區疾病系統別慢性病患病率(‰)

2.疾病別慢性病患病率
2015年患病率較高的五種疾病分別是:高血壓、糖尿病、椎間盤疾病、其他運動疾病和腦血管病,占患病總數的68.8%。城市地區慢性病患病率較高的幾種疾病依次是高血壓,糖尿病,心絞痛,其他內分泌、營養、代謝和免疫疾病,慢性肝病和肝硬變。城鄉地區和農村地區慢性病患病率較高的疾病相類似,是高血壓、糖尿病、椎間盤疾病、其他運動系統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見表3-23、表3-24)。
表3-23 2015年調查地區總體疾病別慢性病患病率(‰)及構成(%)

表3-24 2015年調查地區分地區疾病別慢性病患病率(‰)及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