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羅城鎮:未來城市的想象力
- 卜希霆 王青亦
- 3513字
- 2019-01-04 11:35:33
序
文化與城市是一個什么關系?問題簡單,答案絕對不簡單。其實,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又必須回答的問題。
人類在工業化進程中消耗了大量自然資源,同時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危機,在經歷了以資源消耗為主的工業時代之后,許多資源型城市開始轉向服務型城市。然而,信息時代的文化產業也面臨許多發展困境,例如,傳統城市轉型的局限、“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規劃、量大質差的“鬼園區”接踵而至等。這些問題不僅制約著經濟的增長,也束縛著城市的成長。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著重強調了“互聯網+”對中國經濟社會的推動作用,我們也由此看到了信息時代城市發展和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美好前景和未來。
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曾提到:“基于文化的優勢是最根本的、最難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競爭優勢。”所以我們認為,當城市資源逐漸枯竭時,文化才是城市最大的不動產。如何有效協調文化產業與城市的關系,怎樣好好把握文化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大機遇與挑戰。要搞清楚以上問題,就需要理順城市與文化產業二者之間的關系。卜希霆研究團隊借著“互聯網+”的快車適時編著了《網羅城鎮:未來城市的想象力》一書,邀請我寫序,而我正好在文化發展和當代城市建設上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就簡要地結合上述問題談一談自己的意見。
一、文化產業是城市新的增長點
第一,城市與文化產業是共生的,不是割裂的。在文化大發展的今天,每個城市都在尋求轉型,都在全力以赴發展文化產業。一方面,文化產業作為發展主體,要以當地文化資源、文化資本、人力資源、科技實力等方面作為出發點,最大限度地與城市定位和城市形象等“基因”相匹配;另一方面,文化產業要主動與其他產業形成良好的互動與融合,因為好的城市發展及口碑離不開良性的產業布局。
第二,文化產業是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爆發金融危機的時候就有學者提出“文化逆向”現象,即越是在第一、第二產業不景氣的階段,文化消費越是繁榮。20世紀美國幾次經濟危機,都催生了美國電影的繁榮。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蕭條,造就了卓別林、費雯·麗等一批超時代明星;70年代的石油危機,又成就了新好萊塢的崛起。我國當前傳統經濟增長逐漸趨向緩和,但是新媒體、在線旅游、現象級影視節目、互動性廣告等文化產業黑馬的迸發使城市的經濟產生了新的增長點。文化產業不僅創造了巨大的效益,還使傳統產業有效升級,促進經濟的生態發展。
第三,城市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容器”,也是“土壤”。城市中的建筑、環境、文化、風俗等要素是文化產業創新的孵化器,文化產業正在城市這個“容器”中實現創新孵化和集聚擴散的。沒有城市這個空間載體,文化產業就沒有了根基。城市不但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空間,同時也在提供人才、資金、思想、社交網絡等,而正是城市在上述方面的集聚功能才使得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為可能。
第四,文化產業讓“形象經濟”最有可能實現。“形象經濟”是“通過形象及其效應獲取價值和利潤的經濟”。當工業文明形成生產過剩而導致社會競爭目標轉移的時候,當人們從物質需求轉向精神需求的時候,當物質商品經營轉為信息商品經營的時候,“形象”在這個時代特定的經濟屬性其實已不言而喻了。作為一種時代特征,形象對我們的影響和意義是全方位的,導致我們的消費方式和消費觀念也發生了改變。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形象經濟更是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直接體現。
文化產業在享受城市所提供的一切便利與資源的同時,也在反向滋潤著城市的發展,甚至可以這樣說,文化產業已經在深刻改變著城市。
二、文化產業發展非朝夕之事
發展文化產業的現實意義和重要性怎么講都不為過,但同時發展文化產業卻又不可盲目和跟風。文化產業發展是一項系統的工程,也是考驗全局觀和前瞻性思維的“民生工程”。它的發展與羅馬城一樣,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政策鼓勵、金融支持、基礎設施配套、文化品牌整合、創意人才集聚多要素共同發力的結果。
世界城市品牌之父西蒙·安浩調查發現:“人們的記憶,只能記住三個城市。”人類記憶極限與城市數量之間的矛盾突出,這個時候城市形象的定位與傳播就成了不二之選。文化產業不但是城市形象定位的組成部分,同時也能夠通過自身發展的規模與特色成為城市形象定位的獨特記憶點。
例如成都,緊緊圍繞內容至上的文化發展戰略,充分利用西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整合了“大熊貓生態文化—古蜀文化—三國文化—水文化—詩歌文化”等系列文化形態,從戰略、資金、硬件、內容、營銷等方面打造文創之都,形成以園區化、樓宇化為載體模式,以重大產業項目為帶動,以骨干企業為支撐,文博旅游、創意設計、演藝娛樂、藝術品原創、動漫游戲等行業快速發展的新格局。當成都城市文化的宣傳片亮相紐約時代廣場的時候,昔日的“天府風光”“熊貓故鄉”“蜀漢文化”讓世人眼前一亮。
三、儲存、流傳、創新:文化城市的未來
美國社會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書中提到:“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專門用來儲存并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儲存文化、流傳文化和創新文化,這大約就是城市的三個基本使命。”這三個使命也正是文化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和追求的終極目標。文化產業與城市深度融合,文化城市的概念呼之欲出,其未來發展趨勢有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文化產業的支柱性功能越來越突出。“文化產業”不僅僅是光鮮的城市名片,更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文化產業不但能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質,還能吸納就業人口、豐富文化產品與市場。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文化產業在城市經濟中的比重會越來越大,將成為衡量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創意農業、觀光工廠的迅速崛起,就是得益于文化產業對第一、第二產業的反向支持。
第二,文化產業的品牌特性愈加明顯。文化產業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也是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人們在文化消費的時候更加注重價值感、情感及美感的體驗和收獲,而文化產品的品牌最大限度滿足了消費者對于某種文化的認同感。所以在互聯網及社交媒體改變了人們接受和傳遞信息方式的當下,“文化產業”本身成為了一種傳播內容及傳播渠道,更為直接、有效地去傳遞城市的形象。
第三,“文化IP”的拓展及應用。所謂“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識產權,而“IP模式”則指圍繞人氣高的作品和形象開發網絡文學、游戲、動漫、電影、綜藝節目、電視劇等文化產品。“IP模式”從理論模型逐漸變成文化產業界清晰的現實路徑。“IP模式”的成功運行,得益于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逐漸完善、產權意識的逐漸覺醒。“IP”作為一種新興模式融入城市,成為文化的載體,可以將更多的文化形象融于產業鏈中表現出來。“IP”的開發首先要挖掘城市文化元素,以形象為載體進行衍生產品的開發,在產品的開發中巧妙地融入城市文化、旅游形象,以此全面刺激文化消費市場,打造文化的全產業鏈條,實現“城市商品”“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高度統一。
第四,“文化產業園區”泡沫化。文化創意產業園是一系列與文化關聯的、產業規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區域。近年來,我國的文化產業園建設受到普遍重視并初具規模。但是,我國當前大部分文化產業園區停留在起步階段。全國文化產業園區有2500個,其中90%虧損或還在招商中,真正盈利的低于10%。而西方國家的文化產業園區首先誕生于濃郁的文化氛圍中,成長于企業與城市的融合之中,成熟于激烈的市場競爭,并且城市可以為園區的建設提供足夠的人才、包容和科技,也就是佛羅里達在《創意階層的崛起》一書中提到的“3T”。
文化集聚源于城市中的創意生態環境,亦即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服務于整個城市的經濟、社會、文化,所以建設生態文化園區是城市最大價值的實現。中國文化產業園區模式將從“文化產業開發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初級階段逐步過渡到“城市文化與創意城市融合”的高級階段。
第五,文化產業的復合平臺化功能。由分散到集聚、由產品到服務、由文化產業園區到文化產業小鎮、由增量擴張到存量改造、由粗暴嫁接到有機嵌入,每一種形式的進步都意味著文化產業復合平臺化功能的進步與完善,而這種功能也正是城市與文化產業最佳的融合方式。將文化產業平臺化,以平臺優勢吸引其他產業人才、資金、思想的匯入;將文化產業復合化,在文化產業功能之上融合其他產業功能,實現共存式發展。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一個城市的根、一個城市的獨特養分。在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當今時代,城市的特色被消弭,而文化是唯一的“救贖”途徑和手段,是使一個城市被記住的一張特有的名片,是最大的不動產。信息時代城市文化的重建、城市文化經濟的飛躍式發展及智能城市的管理和創新,都將為中國城市和城市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帶來嶄新的機遇和未來。
是為序。
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