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識讀本:大眾經濟學(中文版)
- (英國)帕薩·達斯古普塔
- 2762字
- 2019-01-04 07:29:18
序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了解掌握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越來越成為我國社會各界關注的課題。學習理解當代經濟學一時蔚然成風,我所主持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開設的經濟學本科雙學位,每年招收的新生達到800名,占北大校本部本科每年招收學生數的近三分之一,中國經濟學界的新一代人正不斷茁壯成長。
自亞當·斯密1776年發表《國富論》,現代經濟學從哲學中獨立成為一門自成體系的社會科學以來,國際經濟學界名家輩出,研究者眾,現在每年發表在頂級的《美國經濟評論》上的論文多達2000頁,各種一流學刊上發表的論文合計超過千篇;而且,流派繁多,學說紛呈,不同理論觀點不斷涌現。尤其,從上世紀50年代以后,大量的數學、統計和計量方法被引進經濟學理論模型的構建和驗證中,一般缺少扎實數學訓練的讀者已經不可能直接跟蹤現代經濟學的理論發展。
多年來我一直有一個強烈的愿望,想寫一本像艾思奇的《大眾哲學》那樣通俗易懂的小冊子,不用艱澀的語言、復雜的數學,而是以生動的筆調、淺顯的例子,來介紹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個基本命題,讓讀者了解現代經濟學的基本體系和分析方法,以幫助讀者了解自己身邊的經濟現象,進而得到啟發。待到下筆才覺得對現代經濟學的龐大體系的介紹難以做到簡而不繁、疏而不漏,就是對自己熟知領域的介紹,也很難做到通俗易懂,加上這些年來庶務纏身,每次拿起筆來都以放下而告終,至今仍留遺憾。因此,當我看到帕薩·達斯古普塔教授這本小書時,雀躍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帕薩·達斯古普塔教授是我多年的學界朋友,第一次和他見面是1991年10月,我應邀到英國溫莎堡,參加國際經濟學會組織的一個會議,討論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米德1989年的新著《阿嘎索托比亞:合伙經濟學》(Agathotopia:The Economics of Partnership。米德試圖于此書中尋找一條有異于傳統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第三種道路,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肯尼斯·阿羅評論這本書是“理想主義、悲天憫人和堅實分析的結合”。在那次會議上我評論了達斯古普塔教授發表的論文《貧困、資源和生育率:家庭作為一個繁殖的合伙體》。后來,他的論文和我的評論一起被收錄在1993年出版的會議論文集《資本主義的替代:合伙經濟學》(Alternatives to Capitalism:The Economics of Partnership)當中。從那以后我們經常在一些國際學術活動中見面,交情也越來越深。
帕薩·達斯古普塔教授出生于達卡(現為孟加拉國首都,二戰前屬于英國印度殖民地),在印度德里大學受完大學本科教育后,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于1968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劍橋大學弗蘭克·拉姆齊講座教授,圣約翰學院院士。
達斯古普塔教授是譽滿國際的頂級經濟學家,以在福利經濟學、發展經濟學、技術變遷、人口、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以及博弈論等領域做出的杰出貢獻而獲得了許多榮譽,包括英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以及美國科學院、美國人文和科學學院、瑞典皇家科學院、梵蒂岡社會科學院的外籍院士,曾任英國皇家經濟學會和歐洲經濟學會的會長。2002年被英國女王授予爵士爵位,同年獲頒瑞典的沃爾沃環境獎,2004年獲頒國際生態經濟學會的肯尼斯·E.鮑丁紀念獎,2007年獲頒美國農業經濟學會的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獎。最難得的是他于2004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該學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響的學術團體,科學史上的巨人如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等均為其會員。該學會每年由現任會員推薦選舉產生44位新會員,現共有會員一千三百多位,過去入選會員均來自科學和數學領域,達斯古普塔教授是在該學會350年的歷史中第一位破例入選的經濟學家。他未來很有可能以其在環境和資源經濟學所做出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帕薩·達斯古普塔教授1942年出生于印度經濟學世家,其父阿彌亞·達斯古普塔為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的博士,從1926年起一直在印度教授經濟學,被尊為印度現代經濟學之父、印度經濟學家中的經濟學家,其入門弟子包括199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阿馬蒂亞·森。帕薩·達斯古普塔教授的岳父則為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米德。然而,帕薩·達斯古普塔在印度德里大學讀的是理論物理,初到英國劍橋大學讀的是數學,直到1965年才轉為攻讀經濟學。當時,199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詹姆斯·莫里斯剛在劍橋大學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留系擔任講師,由于莫里斯也是數學背景出身,于是達斯古普塔就請他擔任導師,用了三年的時間,完成了三篇論文,于 1968年獲得博士學位。
達斯古普塔教授和其他許多在國際上揚名的印度經濟學家一樣,以深厚的數學功底而成為杰出的理論經濟學家,但是,他的經濟學研究不是為了數學而數學,而是為了深入了解人類社會發展和人性本身,1989到1992年他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任教時,同時擔任了經濟系和哲學系的教授,并且,兼任斯坦福大學社會倫理項目的主任。
1995年牛津大學出版社推出一套簡短介紹每個學科領域的叢書,作者都是學界公認的大師。1999年達斯古普塔教授接到出版社邀請后,碰到了和我想寫一本《大眾經濟學》時一樣的困境,結果用了整整七年的時間才完稿。現在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從描述一位生活于非洲的小女孩和一位生活于美國的同齡小女孩所處社會中的個人行為準則、家庭、社區、生產組織、市場、政府等各種制度安排的差異著手,來介紹自亞當·斯密以來,經濟學家們不斷探索一個主要問題——一個國家是貧是富的決定因素——所取得的各項研究成果。從書中的介紹可以知道,一般人關注的資本、自然資源等僅僅是決定一個國家貧富的表層原因,根本的決定因素則在于一個國家的制度安排是否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每個人在工作、學習、積累、創新等方面的積極性。
這本小書是在他1993年出版的一本巨著《貧富論》(An Inquiry into Well-Being and Destitution)的基礎上,加上十多年來經濟學界新的理論進展和他自己對斯密問題新的理解、新的體會而寫成。和這本小書不同,《貧富論》厚達661頁,單單參考書目就有80頁。達斯古普塔教授將《貧富論》獻給其父,在前言中他寫到該書是對其父早年所提問題的回復,他想以該書所討論的內容告訴他父親,“看,這是我認為我知道是重要的,這是我現在相信的,這些是我的價值,這是我思考問題的方法”。他的父親閱讀了前面幾個章節,給了他一些正面的反饋,令他深感遺憾的是在1992年其父離世時,《貧富論》尚未能完稿。
2005年9月達斯古普塔教授應邀到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來做嚴復紀念講座,我那時得知他正在寫作這本書,2006年我收到了他寄來的英文稿,一口氣讀下來,喜愛至極。他以文學家般的雅致和數學家般的準確語言,通俗易懂地向讀者介紹了經濟學界對斯密問題研究的成果,這正是我多年來想寫而未能寫的一本書!我當即建議將此書翻譯成中文出版,并答應為之作序。現在這本書的中文譯本即將出版,祝愿這本書的讀者閱讀之后能夠對經濟學家如何以理性的視角來觀察世界和分析問題有所了解,并且,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到決定一個國家貧富的主要因素在于制度,資本、自然資源的多寡僅僅是貧富的表象。
2008年1月16日于
朗潤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