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識讀本:大眾經濟學(中文版)
- (英國)帕薩·達斯古普塔
- 2051字
- 2019-01-04 07:29:19
以GDP為量桿
為了像我們現在這樣討論成功和失敗,我們還需要一個衡量尺度。目前使用最廣泛的一個工具指標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經濟學家們發明了這個概念,同時也強調了它的一些局限性,但是,無論如何,這個概念已經在公眾意識里根深蒂固了。如果有人聲稱“經濟增長啦”,我們不需要問“是什么增長了”就知道他是在說,實際人均GDP增長了,就是指用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數據修正過的人均GDP增長了。
一個國家的GDP是指一個特定時期(通常指一年)內它的國內居民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它被用來衡量一個經濟整體的總產出。當一件商品被生產出來并出售時,用于購買它的錢也同樣充實了賣者的腰包。所以,GDP也可以用每個人的收入加總來計算,包括工資、薪酬、利息、利潤以及政府的財政收入。也可以說,GDP和國民收入是同一枚硬幣的正反面。
雖然GDP經常被用來衡量財富,但實際上它并不能做到這一點。GDP是一個流量(比如說,美元/年),而財富則是一個存量(某一個時期內得到的美元數)。由于GDP的概念最初是基于市場經濟的前提建立的,它所說的價值也是產品的市場價格。但是通過巧妙地構建一個名義價格(稱為“影子價格”,參見第七至第八章)的概念,經濟學家把GDP的概念也應用于德絲塔所處的經濟世界,那里的經濟活動是在非市場化的制度中進行的。通過給德絲塔所在村子里的村民的產品賦予價值,經濟統計學家得出這樣的結論:相當于她家庭收入五分之一價值的產品直接來自她所在地區的自然資源。這個數字是我在描述德絲塔的世界時使用過的。
經過調整,剔除了世界各地生活成本的差異之后,現在全球的人均收入大概是8000美元/年。但是在人類大部分的歷史時期里,人們的貧困程度可以用“水深火熱”來形容。著名的經濟統計學家安格斯·麥迪遜曾經根據支離破碎的現存史料進行過估計,在紀元之初,世界人均年收入如果以現在的價格表示,大約為515美元。如果麥迪遜的估計能夠八九不離十的話,那就意味著2000年前的人們,平均每人每天也就能支配1個多美元,這個數字位于世界銀行認為的極度貧困線以下。麥迪遜還指出2000年前的收入分配是非常平均的:幾乎所有地方的所有人都一貧如洗。他提供的數據還告訴我們:公元1000年左右,世界的平均收入和地區收入分配的狀況還是與1000年前的紀元初基本類似。地區間的貧富差距變得明顯是在19世紀初才出現的:那時候西歐的人均收入是非洲的3倍,但世界的人均收入以今天的價格標準計算仍然是755美元/年,說明在過去的1800年里,總增長率還不到50%,折合成年增長率還不到0.02%。用當代的標準來看,這個數字簡直是低極了:在過去的40年里,人均年收入增長率大約是2%。(一個有用的公式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如果一個數字單位——比如說是實際人均GDP——以每年g%的速度增長或減少,那么這個單位大概每70/g年會增加一倍或減少一半。舉個例子,如果以每年2%的速度增長,那么人均GDP每35年就能翻一番;而如果以每年0.5%的速度下降,那么每140年,人均GDP就會減少一半。)
大范圍的地區性貧富收入差距是最近不到200年間的事情。美國和非洲平均收入的比例從19世紀初的3倍已經擴大到今天的超過20倍,大約分別是38,000美元/年和1850美元/年。美國的實際人均GDP在200年里增長了30倍,意味著那里的人均年收入增長率大約達到了1.7%。與此同時,令人難過的是,今天埃塞俄比亞的人均收入和200年前的幾乎一樣(現在的數字是每年700美元多一點),這一事實也恰恰反映在貝基和德絲塔的家庭成員平均收入的巨大差異上。
如果你按現在的人均GDP給國家排個隊,你會發現它們分成兩組:一個貧窮(德絲塔的世界),另一個富裕(貝基的世界)。的確有一些中間收入的國家零星分布在兩極之間(中國、巴西、委內瑞拉和阿根廷是比較典型的例子),但為數眾多的一大批國家(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印度次大陸、東南亞、美拉尼西亞和中美洲)總共擁有23億人口,但人均年產值才2100美元;而另一個小得多的群體(歐洲、北美、澳大利亞和日本),總人口還不到10億,卻享受著人均30,000美元的年收入(表1)。世界明顯地兩極分化了。而且,除了印度還有一些可能性之外,貧窮世界的國家要想在可預見的未來趕上富裕世界的國家,希望十分渺茫。在過去的40年里,富裕國家的實際年人均GDP增長率達到2.4%,而貧窮國家只有1.8%(表1)。更糟的是,在貧窮地區,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實際人均GDP在過去 40年里還有小幅的下降。
和貧窮國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業產出在富裕國家的國民收入里只占一小部分。貧窮世界里農業產出大約占到GDP的25%,而在富裕國家還不到5%。富裕國家不足1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而貧窮國家70%以上的人口住在鄉下(表1)。這一事實不禁讓人聯想到,貧窮國家的人們主要是靠天吃飯,這也就是所謂的“自然經濟”。生態環境成了貧窮世界最直接關心的問題,而對富裕國家而言卻不是這樣。
最近,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已經在著手拓展生活標準的衡量基礎。它通過構建一個數量的指數,綜合了人均GDP、出生時的預期壽命和成人識字率三個方面。UNDP已經將這個指數命名為人類發展指數(HDI)。又一次,除了少數例外,HDI在貧窮國家很低,而在富裕國家很高(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