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順應天時:四季排毒很重要(2)

首先是要保持良好的情緒。《黃帝內經》特別強調:夏季“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也提到“使志無怒”,就是要人注意不要因為心情煩躁而濫發脾氣。“使氣得泄,若所受在外”,要氣之宣泄平和、暢達,如其所受在外一樣舒暢。

中醫養生里,舉手投足間都講究個“心平氣和”,入夏之后無論做什么,堅持養“心”為上,養“心”為先,強調平時坐臥睡覺之間也要呼吸均勻有序,動作不急不緩,氣自然就和。氣順轉化成能量,身心舒展,自然能入靜,夏天養心入靜也等于入了佳境。

其次,飲食也是祛除心火的重要法寶。中醫認為,四季、五味與人體內臟都是一一對應的。所謂“夏季食苦,苦味入心,可瀉心火”,就是說夏季易引起心火過盛,可通過吃苦瓜、芥藍、蕎麥、奶油生菜等來進行防治。吃苦去火,首推蓮子心,它味苦,可以發散心火,雖然有寒性,但不會損傷人體的陽氣,所以一向被認為是最好的化解心體熱毒的食物。其實不僅僅是蓮子心,蓮藕全身也是夏季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健康美食,荷花具有解暑功效,蓮子心能清心鎮靜,而蓮須(荷花的干燥花蕊)有固腎澀精的作用,就連蓮房(蓮子的果殼)也同樣具有清暑解毒的功效。

《本草綱目》記載蓮子心“清心去熱”,搭配生甘草還能增強蓮子心的瀉心火除煩之功。如李杲所論:“甘草,陽不足者補之以甘,甘溫能除大熱,故生用則氣平,補脾胃不足,而大瀉心火。”《本草化義》也指出:“甘草,生用涼而瀉火。”兩藥合用,直瀉心火,則煩躁可除,睡眠得安。您可以準備蓮子心2克,生甘草3克。將這兩味以開水沖泡,代茶飲,每日數次。也可以直接每天5~6粒直接開水沖泡或者加粳米同煮成粥即可。

接下來重點推薦幾種夏天最適合食用的排毒下火食物。

最佳調味品——醋。醋在家庭烹調中是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夏季菜中放醋更是有益。夏天細菌繁殖活躍、腸道傳染病增加,此時,醋能對各種病菌有較強的殺傷作用。

最佳肉食——鴨肉。鴨肉味甘、咸、性涼,從中醫“熱者寒之”的治病原則看,特別適合體內有熱的人食用,如低燒、虛弱、食少、大便干燥等病癥。

最佳蔬菜——苦味菜。俗話說:天熱食“苦”,勝似進補。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氨基酸食品)、苦味素、生物堿等,具有抗菌消炎(消炎食品)、解熱祛暑、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多種功效。

最佳飲料——熱茶。茶葉中富含鉀元素,既解渴又解乏。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喝綠茶還可以減少1/3因日曬導致的皮膚曬傷、松弛和粗糙。據英國專家的試驗證明,熱茶的降溫能力大大超過冷飲制品,是消暑飲品中的佼佼者。

最佳粥品——綠豆粥。夏天多吃粥類食品,是我國傳統的保健(保健食品)方法,對身體大有好處。喝粥最好喝綠豆粥,綠豆性涼,有清熱解暑的功效。用于防暑的粥還有荷葉粥、鮮藕粥、生蘆根粥等。

最佳水果——西瓜。西瓜味甘甜、性寒,民間又叫“寒瓜”,很受人們的歡迎,更是瓜類中清暑解渴的首選。民間有“每天半個瓜,酷暑能算啥”的說法。夏天若有中暑、發熱、心煩、口渴或其他急性熱病的,都可以用西瓜進行輔助治療。

最佳抗疲勞食物——果蔬汁。夏天四肢倦怠的時候,多喝些果蔬汁是不錯的選擇。因為新鮮果蔬汁能有效為人體補充維生素(維生素食品)以及鈣(鈣食品)、磷、鉀、鎂等礦物質,可以增強細胞活力及腸胃功能,促進消化(消化食品)液分泌、消除疲勞。

最佳防曬食物——西紅柿。根據國外相關科學家的研究結果發現,多吃西紅柿可防曬。如果每天食用40克西紅柿醬,被太陽曬傷的風險將減少40%,之所以有這樣的效果,科學家認為,可能是番茄紅素在起著主要的作用。

除上述的心情平復法和飲食調理法以外,按摩穴位也不失為一種清心火的好辦法。頭部的神庭、百會和太陽穴,手上的合谷穴(平常大家所說的虎口)以及腳背上的太沖穴,均有調整肝經氣血運行、降心氣的作用,十分適合工作忙碌一天后用來放松身心。

其實,除了按摩以上幾個穴位,平時多多拍打身體各處的“窩”,也可幫助解熱去火。而所謂的“窩”主要是指腋窩和腘窩。

其中,腋窩也就是俗稱的“胳肢窩”,這里的穴位叫極泉,此穴位于腋窩頂點有脈搏的地方。拍打的具體方法是:左手上舉,手掌向上,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提右手,用左手這樣拍打,每次拍打30~50次,5遍。

而腘窩則位于膝關節的后方,屈膝時呈菱形。如果有中暑跡象,拍打腘窩,取坐位或俯臥位,自己或請家人用兩手虛掌著力,連續拍打兩側腿彎部(即窩處),反復拍打100~200次。此外,人們還可以拍打肘窩、肚臍、腰骶窩等。

可以說,上火的情況是比較常見的現象了,而之所以有更多的患者,主要是因為當下人們的生活習慣不合理,比如熬夜,吃辣。此外,越來越大的工作生活壓力更是有力的促發了上火程度和普遍度。

所以,在平時,人們也需要加強去心火意識,多吃清淡食物,控制自己的惡劣情緒。到了夏季,因為外界火氣加重,我們就需要用更加有力的措施來完成排毒工作,要不然,本來火氣就已經夠旺了,夏季不注意排解,豈不是會出現火上澆油的危險情況?

第三節 秋季排毒防秋燥

在中醫看來,秋季是一個外邪頗多的季節,而且因為大自然和人體都需要進行一場能量轉換,即由陽氣旺盛轉向陰氣漸強。可以說,這個時候人體內部就是一場大反轉的過程,如果人們不能做好“安撫”工作,就會導致體質不佳,面對復雜多變的外界環境,更容易出現力不從心的應對狀況。

總的來說,從初秋到深秋,人們需要預防的外邪有這樣幾種,濕邪、風邪、燥邪、寒邪。其中,影響程度最深,時間最長的當屬燥邪和風邪。如能做到心中有數的話,我們在秋季排毒的時候才更有針對性。

立秋作為秋天的開端,從養生角度上看,這時自然界的陽氣變化開始從“長”的狀態轉變為“收”的狀態。這時飲食調養上宜補養脾胃,這樣做既是為冬季積蓄能量、貯存體能的需要,也是對夏季損耗的彌補。

民間常說,立秋后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說的就是農歷七月的天氣仍熱。而且這段時間雨水比起夏天會特別多,常常暴雨成災,在八月上旬還有可能洪水為患,這段時間地上多水濕,天上有烈日,濕熱交蒸,合為濕熱邪氣,《黃帝內經》言“濕氣通于脾”,從中醫學上來看,濕和熱都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六邪之一,濕熱之氣進入人體最易出現脾氣被困的病癥。

不過,立秋后的濕熱情況也不會持續太長時間,一般來說,處暑過后天氣轉涼,天氣開始轉入秋季。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晝熱夜涼的氣候,對人陽氣的收斂形成了良好的條件。因此,養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天氣由熱轉,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們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應的調整,須早睡早起。

二是處暑要預防“秋燥”。一般來說,人體感覺最舒適的空氣相對濕度是40%~60%,過高過低都會感覺不舒適。由于秋天空氣中的水氣含量小,其相對濕度下降,特別是空氣的相對濕度低于30%以下時,人們就會出現所謂的“秋燥癥”及感覺到皮膚干澀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結等,這時就需要及時的采取預防措施來避免發展為疾病。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為什么要在秋冬養陰呢?這好比一株干渴的鮮花,春夏養陰猶如中午澆花,澆下去的水分會被蒸發掉一大半,而秋冬養陰就好比傍晚澆花,同樣多的水分不但不會被蒸發,還可兼得晨露的滋養。所以秋冬養陰效果最好。而具體到處暑時節,該如何來養陰呢?

大家不妨先來看看這個“燥”字,從字形上分析可見,其左邊是一個火,上邊三個口,下邊一個木。而三個口是不是就像肺泡一樣呢?燥,就是在一堆木柴上點火,烘烤著肺,所以,這個季節最容易損傷人的體液。在中醫看來,此時一定要多吃些能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藕、菠菜、鴨蛋、蜂蜜等,以防止燥邪傷害人體的陰液。

另外,秋季里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養陰法則,叫“少辛增酸”。意思就是,用增酸的方式來收斂過旺的肺氣,用少辛的方式來減少肺氣的耗散。

“少辛增酸”的效果究竟如何?早在宋朝的時候,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年夏天,曹操帶兵打仗,將士們走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水喝,非常口渴,可周圍一點水都沒有,怎么辦呢?曹操心眼多,心想:這樣下去可不行。于是他站在一個很高的地方對將士們大聲說:“這條路我走過,前邊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我們趕快去那里吃梅子吧。”其實根本沒這檔子事,可大家聽曹操這么一說,馬上都想到梅子的酸味,人人嘴里都不禁流出不少口水。一下子都不渴了,于是大家都很積極地往前走,盼望馬上就能吃到梅子。大伙終于走出了這片大荒原,趕到了目的地。這就是成語“望梅止渴”的由來。

這則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呢?說明酸性食物是有非常強的滋陰效果的,通過吃酸性的食物,便能夠緩解我們身體的旱情,甚至還沒有吃到嘴里,潤燥的效果就已經出來了。所以,處暑的時節應當多吃些酸味的水果,而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則要少吃和不吃了。

而少辛的原因,同樣是為了減少肺氣的耗散。大家都知道,吃過于辛辣的食物會導致人體發汗,這是因為味辛的東西都有發散的作用,能刺激人體肺部的陽氣通過汗液從體內發泄出來,陽氣發散了自然身體也就涼了。所以說,處暑之后不應該吃一些味辛的東西,比如辣椒、花椒、生姜等辛熱食物,更不能吃燒烤食物,防止加重秋燥的癥狀。

既然少辛增酸是秋季的一大飲食原則,那么在處暑時節,常見的酸味水果除了稍晚一些的山楂外,最常見的莫過于葡萄了。不過需要提醒的是,葡萄屬寒性水果,因此一次不宜吃得太多,一般認為:成人每天以不吃超過200克為宜,而孩子一天別超過50克為好。此外,吃葡萄后不要立即喝水,否則會腹瀉。因為葡萄本身有通便潤腸之功效,吃完葡萄立即喝水,胃還來不及消化吸收,水就將胃酸沖淡了,葡萄與水、胃酸加速了腸道的蠕動,腹瀉也就產生了。

除了直接吃葡萄外,也可將葡萄制成膏來吃。具體做法是,生葡萄2500克洗凈,再用水泡一兩個小時,然后晾干。再帶上一次性的手套,把葡萄用手擠碎,去皮、去核,只留下葡萄汁就可以了。把葡萄汁放在鍋里熬,熬到很稠的時候,倒進一個杯子里。同樣,將500克蜂蜜用鍋煮開,再把蜂蜜倒進杯子里,跟熬好的葡萄汁拌勻,最后放到冰箱里貯存,“葡萄膏”就制成了。可替代那些高熱量的碳酸飲料潤燥止渴。用的時候,每次兩勺,用水沖服就可以了。

當然,葡萄并非是人人皆宜,尤其是胃酸過多、痰熱咳嗽、胸悶咳喘者,不宜多吃,不僅僅是葡萄,其他酸性太大的食物也應少吃。

除了酸味食物和水果外,處暑時節還應多吃一些時令果蔬。比如新鮮的黃瓜、西紅柿、冬瓜、梨、荸薺、甘蔗、大棗、銀耳、百合、蜂蜜和湯、粥等。這些都是天然的潤燥食物,都具有與葡萄同樣的功能,搭配食用效果更好。

秋分以后,是腸道傳染病、瘧疾、乙腦的多發季節。秋天特殊的氣候特征也常引起許多舊病復發,因此需要大家多加注意。

金秋季節,天氣轉涼,晝夜溫差較大,氣候變化無規律,是各種疾病的多發季節。另外,雨水稀少,天氣干燥,易出現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干咳少痰、皮膚干裂等現象,此即醫學上所說的“秋燥癥”。

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樣是秋燥癥,卻有溫燥和涼燥之分,不能一概而論。怎么來區分這種燥邪所引起的不適呢?一般而言,從秋分開始,人們的秋燥癥狀多屬于涼燥。秋分之前有暑熱的余氣,故多見于溫燥;秋分之后,陣陣秋風襲來,不僅使氣溫變化劇烈,而且使氣溫速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

而在預防方法上,也各有不同。由于溫燥是由熱邪和燥邪侵犯肺部所致,所以應以清熱潤燥為主。而涼燥多由于寒邪共同侵犯肺部所致,因此除了潤燥外,還應吃一些溫性的食物。

下面,編者給大家介紹兩種食物,以作預防燥邪犯肺所用。

第一種食物是梨,梨對于對熱燥所引起的各種秋燥癥狀均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功效。

梨能退火,而實際功效也正是如此,孫思邈說,梨能“除客熱心,止心煩”。李時珍說,梨能“潤肺涼心,清痰降火,解瘡毒、酒毒”。可見,梨對熱性病的煩渴、咳嗽、喉痛、失音、眼赤腫痛、大便不通等癥,均有良好的療效。因此在白露這個時節,最適宜吃梨,因為白露時節的氣候特點是寒熱交替,濕氣去而燥氣來,由于氣候由熱轉涼,空氣中水分減少,而肺為嬌臟,對燥氣最為敏感,稍有疏忽,就會出現“上火”癥狀。如口渴咽痛、聲啞干咳、咯血、皮膚干燥等都是肺被火氣所傷、津液缺乏的癥狀。這個時候趕緊吃些梨,讓它幫助您抵御秋燥邪氣,潤澤肺臟。

食生梨,可清六腑之熱;熟食,又可滋五臟之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龙县| 肥西县| 溧水县| 桂林市| 新密市| 株洲县| 广州市| 宁都县| 武穴市| 枞阳县| 安化县| 永顺县| 五华县| 吉安市| 陵川县| 洛浦县| 剑川县| 丰城市| 周宁县| 易门县| 定边县| 宕昌县| 昌黎县| 桐柏县| 襄城县| 景洪市| 沙河市| 阿拉尔市| 濮阳市| 克山县| 托里县| 阿克| 六枝特区| 安乡县| 酉阳| 锦屏县| 扎赉特旗| 双桥区| 桂东县| 江口县| 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