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順應天時:四季排毒很重要(3)
- 黃帝內經排毒護體養生經
- 李祖長
- 2867字
- 2016-10-26 17:04:53
梨的吃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生食:最好削皮后食用,如果甜味不夠,可蘸點白糖,秋天如能每日堅持吃2個梨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秋燥。熟食:去皮后蒸煮均可,也可與紅棗、蘿卜、綠豆等一起熬湯吃,其治病養身的效果更好。也可將梨把兒周圍用刀鏇下來作為蓋,掏出核后,灌上蜂蜜和貝母,再把蓋蓋上,放在碗里上鍋蒸熟,一早一晚各吃1個,對治療氣管炎和咳嗽有一定療效。
貝母一般有兩種。一個是產在四川的、顆粒小的,像珍珠一樣,所以叫做珠貝母,屬百合科;另一種浙貝母產在浙江,最大宗在象山群島,所以開方都寫象貝母,象貝母就代表浙貝母,顆粒大,里面含有皂素,一般用來治療傷風感冒,化痰。
需要注意的是,秋季天氣漸漸轉涼后,特別是秋分之后,梨就不是人人都能吃了。如果秋分以后吃得太多了,雖然燥情可以緩解,不過寒性也會隨之進入身體,到了冬季,體內的寒邪和體外的寒邪會里應外合,就得不償失了。另外,梨性寒,吃梨過多則傷陽氣。因此向患有冠心病、糖尿病、身體陽虛、畏寒肢冷者、腹胃虛的患者弱者,以及孕婦都不宜多吃梨。
那么在秋分之后,我們宜選用什么食物來對付燥邪呢?白蘿卜可說克制深秋“涼燥”的有效蔬果之一。因為在中醫看來,白蘿卜是溫性的,微微具有辣味,而且多汁,辛辣具有行氣的功效,這些汁液剛好被它的行氣作用所推動,可以四處去“潤”我們的燥。
所以有句民諺叫:“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意思就是說,盛夏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胃屬長夏屬土,人人都知道,寒涼傷胃,加上盛夏酷熱,人們又貪食寒涼,所以夏天宜吃姜;而冬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所以吃白蘿卜。
白蘿卜雖好,但吃時也要有些注意。由于白蘿卜味辛甘,所以脾胃虛寒、進食不化或體質虛弱者宜少食;白蘿卜破氣,服人參、生熟地、何首烏等補藥后不要食用,否則會影響藥效。此外,由于食用生白蘿卜產氣較多,對潰瘍病也不利,所以有此類疾病的患者要少吃白蘿卜。
有人會認為天氣干燥多喝水也可以緩解癥狀,從中醫角度來看,這種方法依然不算是治標的好方法,甚至是秋燥的問題沒有解決,反而增加了小便的次數。因為肺部出了大問題,像喝水這種“小修小補”的方法達不到真正的補水效果,所以,最好是選擇一些具有潤肺功能的食物。
同時,在食用有效的食品基礎上還需要忌食有害食品,要盡量少吃或不吃辛辣食品,如辣椒、蔥、姜、蒜、胡椒等燥熱之品,少吃油炸、肥膩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癥狀;不宜喝酒、抽煙,保持口腔衛生,經常漱口。
此外,在生活習慣上,還需要加強鍛煉,以提高肺部生理功能及免疫力;保持平和心態,避免情緒波動受到刺激而“上火”;保持科學的生活規律,比如早睡早起,按時作息,避免熬夜,定時定量進餐;注意營造溫度適宜氛圍溫馨的環境,比如在室內種植花草,調節空氣溫度和質量。
第四節 冬季御寒排腸毒
很多人習慣在冬天開始進補身體,該行為的依據據說是冬季是收藏收納的季節,此時進補最能被人體收藏起來。而這種意識似乎已經達到了全民共識的程度,導致一到冬季,各種進補食品和藥品就進入尋常百姓家。
在冬季補養的時候,我們需要始終銘記一點,那就是切勿補得太多,太雜,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在補養過程中堅持一個排毒行動——排腸毒。之所以需要堅持這一點,是因為人們進補的補品有可能無法得到吸收產生堆積,其產生的毒素將進一步影響到人體健康。
其實,冬季收藏的思想是沒錯的,因為《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這樣的記載,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瘺厥,奉生者少。而這段話就是在說冬季需要減少不必要的活動,同時可以適當增加能量攝取,來補養身體。
雖說冬季適合進補,可以人們一定要注意度的問題。要知道,立冬之后,大自然開始變得陰氣旺盛,陽氣低弱。立冬以后,大自然陽氣開始逐漸增長,陰氣開始逐漸減退。這個時候,人體的陽氣也就隨著自然界的變化而潛藏于內,所以,養生應該隨著自然界閉藏之規律,要藏陽、養陽。
但陽氣少的另外一個弊端就是不能提供足夠的消化能力,因為陽氣是保證生發的力量,而陰氣的特點是沉悶的,不愛動。如果在冬天盲目地增加營養物質的攝入量,那么一定是會發胖的。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很多人過個農歷新年,能長胖不少,少則三五斤,多則十余斤,為什么有這樣的現象呢?想來也不難理解,冬天人們因為外部環境和自身原因,活動量不多,而過新年的風俗之一就是吃好的喝好的,這些食物都是高營養的物質,要充分吸收消化是不容易的,需要時間的。而人們在短時間內食用高營養食物自然會出現營養堆積,也就會發胖。
所以,冬天進補沒有錯,但是我們一定要適度地食用合適的進補食品,而且更重要的是,進補的同時要記得排毒,將多余能量排出去,不將這些廢物排出去,就會加重身體運化的壓力,反而因此出現各種不適之癥。而冬季排廢物主要是潤腸。
我們知道,人體的小腸負責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大腸負責分解,并將垃圾物質送出體外。而冬季潤腸,一方面是給腸胃一個舒適的環境,幫助它們正常工作,提高效率,另外一方面則是促進人體毒素的外排,避免體內沉積毒素。
要說到潤腸的具體方法,首先是要控制飲食量,尤其是攝入的高能量食物,此外則是多吃一些有助于腸道蠕動消化的食材。比如中醫就認為土豆能健脾和胃、通利大便,而西醫營養學家也指出,在所有蔬菜當中,富含膳食纖維最多的是根莖類的蔬菜,比如土豆、紅薯、蓮藕、竹筍等。
接下來,編者集中推薦幾款很適合冬季潤腸的食材和膳食。
白木耳粥
準備粳米250克,白木耳15克,加水適量,共煮成粥。
白木耳是秋季滋陰、潤肺、生津的滋補佳品。這款白木耳粥具有潤肺止咳、益氣補腎的作用,因此很適合用來治療陰虛內熱燥咳、氣陰兩虛等癥。
黑芝麻粥
制作方法:將黑芝麻淘凈曬干后炒熟研細,每次取25克,投入以100克粳米煮至將熟,加蜂蜜1匙,熬至粥稠食用。
此粥能滋養五臟,潤燥通便,因為黑芝麻具有潤腸通便、益五臟、壯筋骨的作用,所以很適合用來治療肝腎不足、虛風眩暈、風痹、大便干結、病后虛弱、須發早白、婦女產后乳少等癥。
蘋果粥
先準備蘋果500克,西米、白糖各100克,加水適量,共煮成粥。
蘋果粥具有生津、潤肺、除煩、解暑、健胃等作用,適用于氣力不足、反胃、消化不良、腸炎痢疾、大便干結、高血壓等。
菊花粥
取菊花30克,粳米100克,先將菊花煎湯,取汁加米煮成粥即成。
菊花粥具有散風熱、清肝火、明眼目等作用,適用于秋季風熱型感冒、心煩咽燥、目赤腫痛等病癥,對心血管疾病也具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枸杞粥
準備枸杞30克,粳米100克,加水適量,同煮成粥即可。
枸杞粥具有滋補肝腎、明目補虛的功效,因此很適合用來治療中老年人肝腎陰虧、視物模糊、腰酸腿軟等癥。
胡蘿卜粥
準備胡蘿卜150克,去皮后清洗干凈,切成碎末,與適量大米共煮成粥。
中醫認為,胡蘿卜性味甘、平,具有下氣利胸膈、補中安五臟的功效,此粥適合用來治療便秘、腸胃不適、飽悶氣脹、消化不良等癥。
土豆粥
土豆100克,去皮,清洗干凈,切成小塊,和100克大米共煮成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