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樣學習成績更優秀:學生必修的學習習慣、方法和工具
- 戴東
- 800字
- 2019-01-04 04:51:51
第三章 目標與計劃管理——掌握成功的先機
目標和計劃是成功的一半
沒有目標,人類將失去方向
制定目標的意義:
目標可使人產生積極的心態。
目標使我們看清使命、產生動力。
目標有助于分清輕重緩急、把握重點。
目標使人產生信心和勇氣。
目標使人自我完善、永不停步。
目標產生行動力。
目標有助于我們評估進展。
目標使人集中精力、把握現在。
(1)越早樹立目標,越早成功
哈佛大學曾進行過一次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在智力、學歷和環境等方面條件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著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其余3%的人有著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5年后,哈佛大學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這樣的:
那3%的人,在25年間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和社會精英。
那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那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么特別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
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當然,也抱怨自己。
其實,他們之間的差別僅僅在于:25年前,他們中間的一些人就已經知道自己最想要做的是什么,而另一些人則不清楚或不是很清楚。這個調查,生動地說明了明確目標對人生成功的重要意義。目標是服務于未來的。沒有目標,也就沒有未來的方向。目標一定要有其長遠性,并且切合自己的實際。

你有明確的目標嗎?
是□ 否□
你是沒有目標的人嗎?
是□ 否□
你擁有目標但不具體和明確嗎?
是□ 否□
你擁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嗎?
是□ 否□
你擁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嗎?
是□ 否□
(2)目標帶你走出人生的沙漠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深處有一片美麗的綠洲,里面居住的土著老百姓幾千年來就沒有走出過這片沙漠。他們嘗試過無數遍,但就是走不出去。有一次,一位英國的冒險家來到了這片綠洲,很奇怪這兒的老百姓為什么從來沒有離開過這片綠洲。因為,他用了三天就從外面走了進來。為了了解原因,他讓土著人牽上駱駝,帶上糧食,尋找走出沙漠的道路,他跟在后面進行觀察。結果,土著人在沙漠中走了十五天也沒有找到出路,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地點。這位冒險家終于明白了,土著人之所以走不出去,是因為他們跟著太陽走,一進沙漠就失去了方向,所以就在原地打轉。他告訴土著人每天晚上朝著北斗星的方向前進,永遠不要偏離那顆星星。結果三天以后,土著人就走出了沙漠。
大多數同學,每天早晨上學,中午吃飯,下午上課,晚上回家寫作業、睡覺,就這樣周而復始。為什么學習?有沒有設定今天、本周、本月、本學期的目標?是否有分解目標?是否懂得管理時間?是否做事情能抓住重點?心態是否積極?有沒有找借口?有沒有在行動中反省改進,不斷超越?
(3)目標是行動的指南
有這樣一個實驗,將學生分為三組,三組學生要到10公里外的一個地方。第一組學生不知道要走多遠,只告訴了他們方向,結果走了還不到一半的時候,都已經筋疲力盡了。哀怨、痛苦的聲音此起彼伏,甚至有些人都要放棄了。
第二組學生知道目標在哪里,卻不知道自己要走多遠。當參與實驗的老師告訴他們已經走了一半路程的時候,他們沒有了怨言,開始興奮起來。因為一半的路程已經過去,終點就在不遠處。
第三組同學一開始就被告知了目的地、距離,并在路上設有路標。于是,他們有說有笑地走過了1/10路標、3/10路標、5/10路標……竟然就這樣一路愉快地到達了目的地。
34歲的美國人菲羅倫斯·查德威克,是橫渡英吉利海峽的第一位女性。在完成這一壯舉之后,她決定向卡塔林納海峽發起沖擊。如果這一挑戰成功的話,她就創造了更加偉大的紀錄。
1952年7月4日,菲羅倫斯·查德威克冒著伸手不見五指的茫茫大霧下海了。海水凍得她渾身僵硬,大霧讓她辨別不了目標,她的大腦一片空白。就在她距離目的地只有半英里的時候,她絕望了,實在堅持不下去了,于是她放棄了。
兩個月后,她選擇了一個晴朗的天氣再次挑戰卡塔林納海峽。這次她不但征服了這個目標,而且她的速度比男子紀錄還快了兩個小時。
由此可見,菲羅倫斯·查德威克第一次挑戰失敗,并不是因為寒冷和疲憊,并不是因為實力不濟,而是因為她看不到目標。
分解大目標

(4)目標可以讓我們堅定信念,開啟智慧的大門
1968年,美國加州的羅伯特·舒樂博士夢想用玻璃建造一座全世界最漂亮的水晶大教堂。教堂的建設費用初步預算是700萬美元。雖然700萬美元對于他來說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他卻很自信。他寫出了10個募捐方案:有人愿意一次性捐助700萬美元;找到7個人,每人捐助100萬美元;找到14個人,每個人捐助50萬美元;找到28個人,每人捐助25萬美元;每人捐助10萬美元,找到70筆捐款;每人7萬美元捐款,有100個募捐者也能達到目的……
這樣算著,他感到這個策劃切實可行。于是,他滿懷信心地和別人分享他的計劃。
功夫不負有心人,60天后,舒樂博士打動了富商約翰·可林。他慷慨地拿出了第一筆捐款100萬美元;第65天,又有一對農民夫婦捐出1000美元;第90天,一位陌生人,在他生日的當天寄來100萬美元的銀行支票;第8個月,一名捐獻者要承擔最后的100萬美元。
次年,舒樂博士又號召美國人民以每扇窗戶500美元為單位募捐,可以分10個月付清,每月50美元。就這樣,在半年之內,1萬扇窗戶全部認捐完畢。
最后的募集總金額竟然達到了2000萬美元。1980年9月,先后歷時12年,造價2000萬美元的水晶大教堂竣工了。
正是有夢想的目標,有要實現目標的堅定信念,有為實現目標而千方百計尋求解決方案的毅力,才有了這個可以容納1萬多人,成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和經典的大教堂,才有了這個世界各地游客前往加州必然光顧的游覽景點。博士的夢實現了!
不設定目標的理由
從小到大,老師或者家長都教育我們怎樣設定目標,也許自己也希望為未來設定目標,可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過著沒有目標的生活呢?
(1)害怕失敗
因為有了目標,就有人來比較、來檢驗。如果沒有目標,就沒有人來衡量你的失敗和挫折,也就不必害怕失敗。
(2)害怕被人恥笑
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人沒有目標。所以,當你有了這個目標,很多人就會恥笑你,說你癡人說夢。在這個世界上,畢竟有許多人是沒有目標的。
(3)不知道目標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不知道人生的重點,不知道人生價值的關鍵來自于實現目標,不知道目標是生命的轉折點。
(4)不知道設定和實現目標的方法
人們不知道如何設定目標,即便有了目標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實現,更不知道如何分配時間去實現。不知道實現這個目標會碰到哪些障礙,目標有變化時怎么辦。
(5)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否正確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設定的目標與自己的特點、能力是否契合。是否切實可行,通過自己的努力,是否有實現的可能。
如何設定目標
(1)醞釀遠大的目標
有心理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語言是任何天才均無法相比的魔術師,無論多么不利的狀況,只要你運用積極的語言,那么,同樣的事,你就會用肯定的眼光去看待。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到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試驗。他對一個班上的一些孩子說,你們是天才,智商非常高。又對另外一些孩子說,你們的智力水平一般。15年后,那些被認為是高智商的孩子果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那些被認為智力水平一般的孩子成就很一般。后來,這位心理學家發表研究成果時說,其實,那些孩子們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多,那些被認為擁有高智商的孩子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就是因為受到了暗示——我是天才,因而,在日后的生活中,他們時時處處以此為標準來要求自己,并且讓自己不斷地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而那些“智力水平一般”的孩子,在聽到科學家對自己的評價之后,認為自己智力水平不高,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因而也就甘心當一個平凡的人,最終,他們真的成了一個平凡的人。
醞釀遠大的目標
心理學家隨機對孩子們做出了評價:

(2)醞釀從現在開始的目標
有的人因為自己某一方面不夠好,就覺得自己以后不會有太大的成就,只能碌碌無為。如果你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那么,不妨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
一個年輕的乞丐,終日懶洋洋地躺在地上,面前放著一個破碗。每天都有很多人從他面前經過,有的人見他很可憐,就往破碗里丟幾個硬幣。
一位律師找到乞丐,對他說:“先生,您好,您的一個遠房親戚不幸去世了,留下了3000萬美元的遺產。根據我們的調查,您是這筆遺產的唯一繼承人,請您在這份文件上簽個字,這筆遺產就屬于您了。” 一瞬間,這個人從一無所有的乞丐變成了富翁。
一位記者采訪他:“得到這筆3000萬的遺產后,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呢?”這個人回答:“我首先要去買一個像樣一點的碗,這樣我就可以像模像樣地乞討了。”
故事很可笑,但在我們身邊像乞丐那樣的人數不勝數。
人們所能想到的,今天都在一一實現。成也咒語,敗也咒語,咒語不是魔法世界才有的!人生也是一個魔法世界,而你就是自己人生的魔法師。
(3)醞釀有責任的目標
一個缺乏責任感的人,往往顯得異常自私。因為缺少使命感,他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一個喪失責任心的人,其內心在沒有良知監督與鞭策的狀態下,很難把事情做好,當然也不會創造出任何卓越的成就。
一個具備責任感的人,懂得用自己的思想與行動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對未來負責。
我在訓練時會問同學:“你的目標是什么?”
有個同學回答說:“我長大了可以幫父親記賬。”
這個答案惹得全場哄堂大笑。
目標太小、太自我將無法激起學習的斗志。這會讓自己變得沒有價值、懶惰、自私。
拉羅什富科曾說:“懶惰盡管柔情似水,卻常常把我們征服。它滲透進生活、學習中的一切目標和行為,蠶食和毀滅著激情和美德。”
里茲做了一輩子木匠,并且其敬業和勤奮深得老板的信任。年紀大了,里茲想退休回家,享受天倫之樂,雖然老板再三挽留,但是里茲去意已決。老板只好接受了他的請求,但希望他能再幫自己蓋一座房子,里茲答應了。
蓋房子的時候,里茲的心思完全不在工作上。他只想著如何和家人一起度過晚年的生活。在用料上,他沒有原來那么嚴格,做出的木工活也全無往日的水準。老板看在眼里,什么話也沒有說。等到房子蓋好以后。老板將鑰匙交給里茲:“這是你的房子,我送給你的禮物。”里茲愣住了,悔恨和羞愧溢于言表。里茲一生蓋了無數精美的房子,最后卻為自己蓋了一座粗制濫造的房子。
(4)醞釀偉大的目標
目標越偉大,越能使你百折不撓,對實現目標越渴望、越堅定,遇到困難時才不會輕易放棄。
12歲那年,周恩來離開家鄉,來到了東北。當時的東北,是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爭奪的焦點。他在沈陽下了車,前來接他的伯父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為什么?”周恩來不解地問。“那是外國的租借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那又是為什么呢?”周恩來打破砂鍋問到底。“為什么?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么。
不久,周恩來進了東關模范學校讀書。他始終忘不了大伯接他時說的話,經常想:“租借地是什么樣的?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一連串的問題使周恩來迷惑不解,好奇心驅使著他一定要去看個究竟。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背著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借地。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左顧右盼時,忽然發現巡警局門前圍著一群人,正大聲吵嚷著什么。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一旁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能替他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頓。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的租借地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這時,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租借地回來后,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聽了周恩來的發言才解開了這個謎。那天修身課上,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請問諸生為什么讀書?”同學們踴躍回答,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為明理而讀書。”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里,沒有搶著發言。魏校長注意到了,打手勢讓大家靜下來,點名讓他回答。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魏校長聽了為之一振!他怎么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負和胸懷!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么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贏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啊!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來在那時就已經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的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孫中山:向世界人民宣布他推翻清政府腐敗統治的決心,而成為了國父。
諸葛亮:“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我們為了個人成就、為了家人幸福,為了生活而讀書都沒有錯。但心中應該有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感,這樣的目標會讓你擺脫困擾,堅定向前。
(5)醞釀通過努力就能實現的可執行的目標
很多同學說:“我給自己定過目標,但對每次充滿豪情壯志定的新目標都只有三分鐘熱度,不能持之以恒,反正都達不到了,現在也懶得定新目標來打擊自己了。”也許還有些同學會說:“我制定的目標就是三年后考上高中。不過,后來我發現自己離這目標越來越遠了,就越來越茫然了,不知道該怎么努力。”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可能相當普遍。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在一百多年前,有位窮苦的牧羊人帶著他的兩個孩子來到一個山坡上。一群大雁鳴叫著從他們的頭頂上飛過,并很快消失在遠方。牧羊人的小兒子問父親:“大雁要飛往哪里?”牧羊人說:“他們要去個溫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過寒冷的冬天。”兒子眨著眼睛羨慕地說:“要是我們也能像那樣飛起來該多好呀……”牧羊人沉默了一會兒對兒子說:“只要你想,你也能飛起來。”兒子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并一直向目標努力著、奮斗著。后來,他們果然飛了起來,因為他們發明了飛機。他們就是美國著名的萊特兄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沒有目標不行,光說不做也不行。只有經過不懈地努力,才能夠成就理想。我們的目標不是憑空想象,比如覺得某學校不錯,我的目標就是考上這所學校;不是豪言壯語,比如這次沒考好,從今天開始我要天天通宵補習;也不是盲目指定趕超對象,比如,某某同學成績比我好一大截,我的目標就是下次超越他。如果你的目標只是一個你怎么跳也摘不到的果子,你終究會放棄它。
設定目標的具體訓練方法
訓練一 制訂目標
假如不考慮失敗,我愿意:
有一個什么樣的人生?
在社會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擁有什么樣的未來?
達到什么樣的成績?
考到哪一個城市?
去哪一所大學?
將來從事什么工作?
帶父母在哪個城市生活?
去哪里旅游?
展開這些夢想時,盡量放松,閉上眼睛。每個人都有夢想的權利,有些人想都不敢想,夢想能實現嗎?只有當這些目標給你帶來美好的感覺,你才會自動自發地開始行動。
訓練二 對每一個目標,捫心自問
這真的是我的目標嗎?
是□ 否□
我真的熱切希望實現嗎?
是□ 否□
這個目標違背我的意愿嗎?
是□ 否□
與其他目標有沖突嗎?
是□ 否□
我是否愿意全身心投入?
是□ 否□
想象達成目標的情形,使我們愉快嗎?
是□ 否□
既然這是我的目標,那就一定要實現。前提就是要為目標制訂一個期限,用期限來衡量目標的進展,激發向目標前進的動力。
訓練三 正視實現目標的障礙
我們有了良好的目標、愿景和積極的心態,必須還要正視在達成目標過程中的障礙,否則目標是無法實現的。看不到自身和環境對于實現目標的障礙,誘惑和借口就會毀掉你的行動。
美國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說: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長短不齊,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一定不是取決于最長的那一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一塊木板,也就是說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論。同樣的道理適用于我們自身,我們能否做成一件事,往往不是看有多少條件可以利用,而是在于我們能否克服成功路上的劣勢部分。
你的缺點是什么?
這些缺點給你帶來了什么樣的劣勢?
環境會影響你達成目標嗎?
排除這些障礙的方法是什么?
如果不排除這些障礙會影響你實現目標嗎?
如果不實現目標你會痛苦嗎?
你需要外界給你什么樣的支持?
訓練四 將目標視覺化
將以上內容分解制訂成表格就是目標計劃了,這個計劃要分解到每年、每月、每周,并且每天執行。
總表制作
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制訂學習計劃,將來就會制訂工作計劃、事業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