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1]若驚,貴大患若身[2]。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3]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注釋】
[1]寵辱:得寵和受辱。
[2]貴大患若身:貴,重視。重視大患就如同重視自己的身體。
[3]寵為下:得寵是卑下的。
【譯文】
得寵與受辱都像受到驚嚇一樣,重視大患就像重視自己的身體一樣。什么叫做得寵與受辱都好像受到驚嚇呢?得寵是卑下的事,得到它好像令人受到驚嚇,失去它也好像令人受到驚嚇。這就叫得寵與受辱都好像受到驚嚇。那么,什么是重視大患如同重視身體呢?我之所以有禍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假使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么禍患呢?所以,對于把自己的身體看得比天下還重的人,可以把天下交付給他;對于吝惜自己的身體超過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委托給他。
【解讀】
這一章講“貴身”和人的尊嚴問題,強調“貴身”的思想,論述了寵辱對人身的危害。簡而言之,“圣人”不以寵辱榮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而只有不為外界榮辱亂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擔負治理天下的重任。
老子認為,一個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貴身”,不胡作妄為。在他看來,“寵”和“辱”對于人的尊嚴之挫傷,并沒有兩樣,受辱固然損傷了自尊,受寵何嘗不損害自身的人格尊嚴呢?得寵者總覺得受寵是一份意外的殊榮,便擔心失去,因而人格尊嚴無形地受到損害。如果一個人未經受任何辱與寵,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獨立的人格。
為什么會“寵辱若驚”呢?因為得寵也好,受辱也好,都是因為你的地位比較卑下,所以得寵時你會吃驚,失寵時你會吃驚,受辱時你更會吃驚。這就是“寵辱若驚”。
很多人長期受壓抑和排擠,直到有一天,他們突然時來運轉,當此陰霾掃盡、日出云開之時,若非具有淡泊名利的真功夫,很少有不得意忘形、欣喜若狂的,甚至會喜極而泣。這就是“受寵若驚”。
為什么說“貴大患若身”呢?因為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一個人最恐懼的是什么?就是死亡。災難來臨,性命攸關,誰又敢對它掉以輕心呢?所以,必須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地想辦法渡過這個難關,重視它就像重視自己的身體一樣。能夠像重視自己的身心那樣去重視天下的疾苦,能夠像愛護自己的身心那樣去愛護天下的人民,這樣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
其實災難并不可怕,厄運并不是末日,來了就從容應對,想辦法解決。一個人一生經歷幾次災難,有過一段艱難歲月的經歷,往往會變得更加堅定成熟,這樣的人往往能干大事,成大器。正如古人所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一般人對于身體的寵辱榮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許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遠遠超過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難免要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打交道。許多人是以榮龐和功利名祿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為享榮華富貴、福佑子孫。
總之,人活著就離不開壽、名、位、貨等身邊之物。對于功名利祿,可說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擺在什么位置上,人與人的態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擺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錯特錯了。
老子從“貴身”的角度出發,認為生命遠過貴于名利榮寵,要清靜寡欲,一切聲色貨利之事,皆無所動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為萬民所托命。
河上公:得寵榮驚者,處高位如臨深危也。貴不敢驕,富不敢奢。失寵處辱驚者,恐禍重來也。有身,憂其勤勞,念其饑寒,觸情從欲,則遇禍患也。無身,體道自然,輕舉升云,出入無間,與道神通,當有何患?
王弼: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謂之大患也。人迷之于榮寵,返之于身,故曰大患若身也。
朱元璋:人君能以身為天下,慮天下恐有大患,若身有苦疾,則天下安矣。不能以此者,天下危亡。若人君肯以身為天下,以百姓之身為身,則帝王之身宇內可獨行而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