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入門:匪夷所思的98個心理學實驗
- 李娟娟
- 1505字
- 2019-01-03 20:56:47
? 一條無助的狗——習得性無助實驗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養了一只狗,但是這只狗并不是他的寵物,而是實驗品。通過這項實驗,塞利格曼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理論——習得性無助。所謂習得性無助是指,當一個人經歷了重復的失敗和懲罰后會自動放棄抵抗,形成任人擺布的行為,這是一種對現實無可奈何的行為和心理狀態。
塞利格曼把這條可憐的狗關進一個籠子中,并且不斷地對狗施以電擊,同時還伴隨著蜂音器的響聲。狗被電擊后很痛苦,為了擺脫這種被電擊的痛苦,狗會努力掙脫牢籠,但是籠子被鎖上了,狗的任何掙扎都是徒勞的。于是,狗只能在籠子那個方寸之地中狂奔和痛苦哀嚎。但是狗的這副可憐相并沒有博得塞利格曼的同情,實驗依舊繼續著。經過一段時間后,只要蜂音器一響,即使塞利格曼沒有對狗施以電擊,狗也會出現被電擊的痛苦感受,只是不再像初次被電擊那樣反應強烈,而是趴在地上痛苦地呻吟。
后來,塞利格曼打開了籠子的門。這時狗完全可以離開這個讓它痛苦的籠子,可是狗并沒有這樣做,它依然趴在那里。為了讓狗能逃出籠子,塞利格曼開始繼續對狗施以電擊,希望狗在痛苦之下走出來。但是塞利格曼驚奇地發現,狗依然會趴在那里痛苦地呻吟,但是不會逃出籠子。
塞利格曼認為,狗之所以不會逃出籠子,是因為狗已經在多次的失敗中滋生出了絕望和無助的情緒,這種情緒讓狗放棄繼續掙扎和努力的沖動,反而接受了痛苦的現狀。
1975年,塞利格曼把習得性無助的實驗擴展到人的身上。他挑選了一些大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并且把這些大學生隨機地分成三個小組。第一組大學生會被安排聽噪音,不論他們做出什么樣的舉動,都不會讓噪音消失;第二組大學生也會被安排聽噪音,不同的是,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噪音停止;第三組大學生比較幸運,他們被安排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中,沒有噪音的干擾。
當大學生在各自的環境中待了一段時間后,會被安排進行實驗的下一個步驟。這個步驟中增添了一個實驗設置,即手指穿梭箱。當大學生把手放到手指穿梭箱的一側時,就會聽到令人煩躁的噪音。但是當他們把手放到手指穿梭箱的另一側時,這種噪音就會消失。
實驗發現,第二組和第三組的大學生在聽到噪音后,都會試圖結束噪音,把手移到手指穿梭箱的另一側。但是第一組大學生在聽到噪音后顯得有點兒無動于衷,他們不會把手放到“手指穿梭箱”的另一側結束噪音的干擾,而是讓噪音繼續響下去。塞利格曼認為,第一組大學生已經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心理,所以才會出現這種行為。
塞利格曼用這個實驗證明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和行為不僅存在于動物身上,人類也一樣存在。
延伸閱讀
在印度一個馬戲團中,大象深得游客們的喜愛,但有的大象會被一條細細的鐵鏈鎖著。游客們看到這根鐵鏈很困惑,因為對于大象這種強壯的體格而言,那根鐵鏈根本困不住它,這不過是大象主人掩耳盜鈴的行為罷了。如果大象真的想逃走,早就掙斷鐵鏈走了。
實際上,這并不是一種掩耳盜鈴的行為,而是主人對大象習得性無助心理的利用。在大象小的時候,主人為了訓練它們為自己掙錢,每天都會嚴格訓練小象。面對這種殘酷的訓練,小象自然很想念大自然中自由的生活,所以小象就想逃走,離開馬戲團。小象的主人自然知道小象的心思,于是就用一根鐵鏈子把小象鎖了起來。
小象的體格不如成年大象健壯,所以掙脫鐵鏈的束縛對小象而言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小象掙扎過也努力過,但是都以失敗而告終。久而久之,小象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心理,認為即使自己再努力,也不可能擺脫鐵鏈的束縛,所以漸漸放棄了。
后來,小象長大了,它成為一只體格龐大的成年象,擁有強大的力量,那根細細的鐵鏈早已不是它的對手,但是它卻從來沒有掙扎過。因為大象認為那是不可能的,是徒勞無功的。大象的心理狀態依然停留在年幼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