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入門:匪夷所思的98個心理學實驗
- 李娟娟
- 1171字
- 2019-01-03 20:56:46
? 解決問題的障礙——功能固著實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出現一些思維定勢。例如有一個小孩對父親說:“爸爸,蘋果里有星星。”父親不以為然。小孩以實際行動進行了證明,他把蘋果攔腰切開,父親一看,蘋果核果然形成了一個五角星。但是,讓父親更驚奇的是小孩切蘋果的方式,因為我們通常是豎著切,那樣蘋果核是不可能形成五角星的。
當你去問一位畫家:“你手中的畫筆是用來干什么的?”當你去問一位軍人:“你手中的槍炮是用來干什么的?”當你去問一位農民:“你手中的鐮刀是用來干什么的?”你得到的答案很有可能是:畫筆是用來畫畫的;槍炮是用來打仗的;鐮刀是用來收割莊稼的。但是如果你拿以上相同的問題去問一些兒童,那么你將會得到五花八門的答案。心理學家卡爾·登卡爾很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且進行了相應的實驗。
在實驗中,登卡爾先把被試帶入一個事先準備好的房間內,這個房間中放滿了亂七八糟的雜物。然后,登卡爾讓被試完成一些任務,但是房間內沒有一樣東西適合完成這些任務。
登卡爾設計這項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觀察被試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把一種或者多種可以拿到的東西用作其他用途。
例如在一項實驗中,登卡爾給被試準備的東西有一些蠟燭、膠條、紙夾、幾張紙、繩索、鉛筆、三個空的小紙箱等。然后,登卡爾告訴被試:“我們接下來需要進行一項視覺實驗。你們的任務就是把三支蠟燭安裝到門上齊眉高的地方。”之后登卡爾就會自行離開,到被試看不到的地方默默觀察被試的舉動。
登卡爾注意到,被試首先會在房間內胡亂翻動一番,然后就會發現沒有東西可以直接幫助自己完成這項任務。于是,被試開始重新思考房間內物體的用途。最終,被試會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案,即把三個紙箱子貼在門上,并且用它做支撐,把蠟燭放上去。實驗結果表明,只有86%的被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該任務。
登卡爾把實驗中被試出現的這種常見且十分嚴重的解決問題的障礙稱為功能固著。當一個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如果認定了一個物體的專有功能,那么想讓這個人發現該物體的其他功能,將是十分困難的。
延伸閱讀
有一個書生寄宿在寺廟中讀書,但是他每天都不務正業。有一天,書生玩累了回寺廟休息。到了自己的房間后,書生對書童說:“給我拿一本書來。”于是,書童遞給他一本《文選》,結果書生說:“太薄。”
書童只好再去拿書,這次遞給了書生一本《漢書》,書生還是說:“太薄。”書童又去拿書,這次書童遞給書生一本《史記》,書生說:“還是太薄。”
廟里的和尚看到十分吃驚,于是問道:“這三本書,只要熟讀其中一本,都稱得上是飽學之士。但是你卻連連嫌薄,這是為什么?”書生一笑回答道:“沒什么,我需要午睡,只是拿書來做枕頭罷了,三本加起來自然也嫌薄。”
這個故事本來是為了諷刺不讀書的書生,但是如果我們從“功能固著”理論去看的話,這個故事就是在諷刺那個和尚了。因為書除了可以用來看之外,還可以有其他各種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