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入門:匪夷所思的98個心理學實驗
- 李娟娟
- 970字
- 2019-01-03 20:56:46
? 整體大于局部之和——似動現象實驗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似動現象。所謂似動現象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看到物體出現移動現象,實際上不是真的在移動,而只是人們的視覺錯覺。
例如在黑暗中,長時間看著一個小亮點就會覺得它在飄動,這種現象被稱為自主運動。在月亮和烏云同時出現在天空時,人們會覺得月亮在烏云中緩緩移動,而事實上是烏云在隨風而動,月亮并沒有動,這種現象被稱為誘發運動。當我們長時間地注視飛流而下的瀑布后,再看看田野,會覺得田野上的景物在向上飛動著,這種現象被稱為運動后效。以上所列舉的這些例子雖然屬于不同的運動,但是它們同屬于似動現象。
1912年,德國實驗心理學家、格式塔學派的代表人物馬克斯·魏特海默用實驗證明并揭示了似動現象。魏特海默首先準備了一個速示器和一塊幕布,然后他讓速示器通過兩條細長的裂縫,這樣就會在幕布上呈現出兩條光線,一條是垂直的光線,一條是與那條垂直線呈20°或30°角的直線。
在實驗中,魏特海默先后向被試呈現這兩條光線,但是兩條光線呈現的間隔時間是不同的。當時間間隔比較長時,例如200毫秒,被試會看到兩條先后出現的光線。當間隔時間較短時,例如30毫秒,被試會看到兩條同時出現的光線。當時間間隔比較適當時,例如60毫秒,被試會看到光線從一處向另一處移動,也就出現了所謂的似動現象。
魏特海默對似動現象的解釋是,似動現象是一個整體,而不是若干不同感覺元素的集合。魏特海默認為心理現象是一種不可分解的整體感受,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
延伸閱讀
在世界上,沒有一種刺激是孤立存在的,而我們的知覺對象總是被其他刺激圍繞著,我們的各種知覺組織方式很可能是聯系在一起的。魏特海默所提出的這種觀點與完形心理學派的觀點十分相似。完形心理學派也被稱為格式塔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的歷史雖然十分短暫,卻對人類視覺整體性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人類對于任何視覺圖像的認知都經過了各種知覺系統的組織,并非各獨立部分的組合。也就是說,我們所知覺到的東西,都是與過去以及同時發生的事情相互聯系在一起的。例如你在看一幅畫的時候,覺得某種顏色十分鮮艷。這種感覺是根據這幅畫的其他顏色共同決定的,而不是這種顏色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決定的。當你把灰色放進一幅顏色艷麗的圖畫中,你不會覺得灰色明亮。但是如果你把灰色放進了顏色陰暗的圖畫中,你就會覺得灰色看上去很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