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個人與時代(代序二)
- 心語:一名檢察官的追夢歷程
- 黃柱榮
- 1794字
- 2016-10-11 10:59:20
《社會學》原理: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是自由流動的社會,可以平行流動,也可以上下流動。是故,高層如果不努力、不優秀,應該淪落到底層;底層人通過發奮努力,也能進入中高層。所以,我們很容易有蔑視“太子”、“衙內”的情緒,也對躺在父輩的資本里坐吃山空的“富二代”嗤之以鼻。自然而然,我們欽佩那些“寒門學子”、“草根英雄”,因為他們是以自己的才華和奮斗得到應該得到的東西。
黃柱榮是鄖西縣羊尾山人,那里雖然陽光燦爛,而土地卻過于瘠薄。她如一株“花,從那里頑強地長出山外。不是轟轟烈烈,而是默然堅韌。從民辦教師到鄉鎮干部,從小科員到縣司法局副局長,而后,又從副局長到檢察機關的一名書記員,最終成長為一名優秀檢察官。柱榮同志一路走來,靠的就是平凡中的堅韌。
《心語》,記錄了作者的奮斗軌跡。一個有理想的人,只要不辭辛苦,在自己腳下多墊些“磚頭”,就一定能夠看到自己渴望的風景,摘到掛在高處的誘人果實。素有“天下第一考”的司考,充滿了誘惑、希望,但更多的是艱辛和無奈。作為檢察干警,必須得經過這道“關口”。柱榮同志過了這一關,即便她為此失去了許多,但卻體會到了常人不能品嘗到的滋味,收獲了常人難以得到的收獲。“苦讀僧”也罷,床上“翻燒餅”也好;上“老山前線”也罷,“23天足不出宿舍”也好,還是“月子里上考場”……與其說是煎熬,不如把其看成“凱旋的前奏”。《心語》流露出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態,只有這種心態才能激發我們的膽量,促使我們敢去冒險、敢去創造奇跡。有什么樣的目標就有什么樣的人生,有什么樣的個體人生,就有什么樣的時代。
《心語》,浸潤了作者的細膩情感。如果說《一生只為這一天》、《沒有署名權的日子》、《透視人性》等是以敘事摹物,融進情感來描寫的話,那么《別樣的眼神》、《男兒有淚也輕彈》等篇章則是以心而悟,以情而發來詩篇布構。作者的筆尖始終飽蘸深情,通過細膩的刻畫,真摯的情感,傳神的述說,展示了作為女人的柔美。她的柔,不是柔弱,而是本性的善良,對生活的寬容,為人處事的低調;是對慈父的孝敬,對老公的溫情,對子女的摯愛;是對領導的尊敬,對長者的感激,對百姓的愛戴。這種細膩,給人以清新的感覺、深深的感動與強烈的震撼。
《心語》,充盈著作者對事業的敬畏。于丹《<論語>心得》一書中講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宗教改革家一天路過烈日炎炎下的工地,所有的人都在汗流浹背地搬磚。宗教改革家問遇到的第一個人:“你在干什么呢鑰”那個人特別沒好氣地告訴他:“我這是在服苦役——搬磚浴”他又問第二個人同樣的問題,這個人的態度比第一個人要平和很多,他說:“我在砌堵墻啊!”后來他又去問第三個人,那個人臉上一直有一種祥和的光彩,他把手里的磚放下,抬頭擦一把汗,很驕傲地說:“我在蓋一座教堂啊!”這是對事業的敬畏。柱榮同志滿懷對事業、對法律的敬畏之心,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事業上、用在捍衛法律的尊嚴上,學習著、工作著、快樂著,努力成就著一個超越平凡的個體,用自身的實踐,重復了大哲學家康德的話:“有兩件事物讓我越思越敬畏,一是頭頂的星空,一是心頭的律令。”
《心語》,充盈著作者的平實言語。薛雪在他的《一瓢詩話》中說:“暢快人詩必瀟灑,敦厚人詩必莊重,倜儻人詩必飄逸,疏爽人詩必流麗,寒澀人詩必苦瘠,豐腴人詩必華贍,抑郁人詩必凄怨,磊落人詩必悲壯,豪邁人詩必不羈,清修人詩必峻潔,謹敇人詩必嚴整,猥鄙人詩必委靡。”這就叫做文如其人。讀《心語》,最深的體會是從平實文字里飄散出醇厚而雋永的意味,那是她人生經歷積淀而成的醇厚,那是她人生精華濃縮而成的雋永。“裝飾得像個大熊貓”、“高溫高樓煉紅心”、“做夢都是奢侈品”……在感受這些平實言語時,總會情不自禁地被纏繞、被裹挾,不僅僅是因為作者把每點感受都描繪的淋漓盡致,也不僅僅是因為作者把每一件事情都寫得精彩紛呈,更重要的是因為作者把自己的形象和真實融進了文字里,展示在言語中,讓我們讀懂了一個寬容、謙讓、優雅、陽光而又睿智、聰穎的成功女性。
個人的歷史,常常淹沒在社會的歷史中,沒有聲音留存,也無身影可尋,如果不是墨色字跡,恐怕只會存在于熟悉他的人的記憶之中,只會存在于那一張張斑駁的舊時老照片之中。柱榮同志用個體心靈的體驗,重新翻閱自己、審視自己,重拾漸漸消退的記憶,留下了欣賞、回味自己的空間。
——這就是《心語》一書的價值。
楊啟國
2013年8月7日
(楊啟國先生系十堰市文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