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皇帝提比略之謎
羅馬皇帝提比略生于公元前42年,是羅馬帝國的創建者蓋烏斯·屋大維(即奧古斯都)的養子。
他9歲喪父,母親改嫁屋大維,從此,他也開始生活在皇帝的身邊,15歲時就曾跟隨屋大維到高盧視察前哨陣地,22歲時初次指揮戰役,奪回了多年前羅馬軍團失去的幾面旗幟,從此開始聲名大振。
他不僅以常打勝仗出名,更是以體恤士兵著稱,因而得到了人們的愛戴。

提比略
提比略登上皇帝的寶座也并非一帆風順。屋大維最先選中的是大將阿格里帕,但阿格里帕不幸死在了戰場上。之后,屋大維把提比略收為養子,但實際上平日里最器重的卻是提比略的弟弟德魯蘇斯,可其弟弟又不幸少年夭折。
為了達到能成為帝國君王的愿望,提比略被迫與已經懷孕的妻子離婚,娶了屋大維寡居在家的女兒朱莉亞為妻。朱莉亞嫁給提比略的時候,還帶來了與前夫阿格里帕所生的兩個兒子,日后他倆也成了提比略有力的競爭對手。
屋大維在兩個外孫漸漸長大以后,便開始慢慢疏遠提比略,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外孫蓋恩斯和盧西烏斯身上。提比略一氣之下離開了羅馬城。但人算不如天算,公元2年和公元4年,屋大維鐘愛的兩個外孫相繼死去;德意志和高盧等地又發生了叛亂,屋大維緊急召回了提比略,并立即派他去鎮壓叛亂。提比略經過5年的艱苦戰爭,終于平定了叛亂。到他當上羅馬皇帝時,已經是一個55歲的老人了。

蓋烏斯·屋大維
從公元21年起,作為羅馬皇帝的提比略就經常而且長時間地離開羅馬城外出隱居,通過書信控制國家政治。在他隱居期間居無定所,米塞努姆海角的一座別墅、阿米克萊灣(今意大利的特臘契納灣)和安狄山(今意大利豐迪山)之間的一個叫洞窟的別墅和康帕尼亞海岸的卡普利埃島都是他一度隱居之所。這些多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風景如畫、氣候宜人,常人難于接近、寧靜而安全的地方。
公元26年的仲夏,他再次從首都的羅馬城出走,自我放逐在當時羅馬有名的流放地坎帕尼亞,而且再也沒有回來過,最終死在那里,這一自我放逐的時間長達11年之久。
這段歷史給后人留下很多的疑問,流放也叫“放逐”,是一種將罪犯押解到偏遠荒僻之地的刑法。我國有偉大詩人屈原被流放而賦有《離騷》,以抒發他內心的苦悶;在俄國,十二月黨人多次被放逐到西伯利亞的嚴寒地帶;歐洲各國在近代均將罪犯流放到美洲和澳洲等地。總之,放逐的對象均為犯人,他們被流放到荒蠻之地,不是心甘情愿,而是無可奈何,即使是被派到邊遠的地方為官,還要被看作是貶謫。
對于位高權重的羅馬皇帝提比略來說,卻一再自我放逐,實在是匪夷所思,讓人不可理解,因此,對羅馬皇帝提比略自我流放的猜測不斷涌現。
有史學家認為,提比略自我流放是由于他母親專橫的性格而被迫出走的,他不能容忍他母親同他平分秋色,共掌大權,但又不可能把她除掉,因為他的權力是從他母親手里取得的。但是,他的母親優里婭·奧古斯都是公元29年死的,而此后,他仍然過了8年的流放生活,直到去世,這種說法令人難以信服。
根據羅馬史學家塔西佗的研究,提比略自我流放是因為提比略手下大將謝雅努斯的陰謀。但是在謝雅努斯被處死后,他還是離群索居達6年之久,這個觀點也讓人難以信服。
蘇托尼烏斯則認為,提比略的兒子分別不幸在敘利亞和羅馬死亡,所以他想獨自一人靜一靜。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提比略老年時對自己奇丑的外貌特別敏感,有人這樣描述他:長得很高,肩部下垂,卻又瘦得出奇,腦袋上一根頭發也沒有,滿臉又都長著膿瘡,經常涂著各種膏藥。
還有人說他是為了躲避共和派元老貴族對自己的暗算和人身攻擊,提比略自我放逐是出于安全的考慮。他喜歡卡普利埃島,主要是因為這里的地形優勢。這個島特別吸引他是因為它必須通過一個小海濱才能接近,它的四周被深海和陡峭的懸崖峭壁所環圍了。這點可以在古代的文獻資料中得到證明,公元30年他給元老院的信就是最好的證據之一。
近現代史家們對此的看法和猜測則偏重于社會和政治方面的考慮,認為早在公元26年,是病態的對人的厭惡和謝雅努斯的勸說,提比略離開了羅馬。苦于經常的恐懼,提比略感到無法再在被驚慌所籠罩的城市里住下去。
以上說法不過是猜測與推斷而已,誰也難解這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