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導論

1.1 選題背景和意義

謀求經濟與金融的協調發展是經濟學研究永恒的主題。20世紀末以來,經濟結構性變化使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企業在組織結構上呈現出兩極分化趨勢:通過并購擴張整合的特大型企業與富于靈活性和創造性的中小企業并存。然而,經濟全球化并沒有消除各國經濟中普遍存在的經濟與金融結構失衡的現象,繼而引發金融結構轉換超前與中小企業發展滯后的悖論。

中小企業在各國經濟發展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在理論界早已形成共識。與此同時,中小企業在發展中遭遇的融資瓶頸亦成為世界性難題。隨著企業生命周期的更替,中小企業從最初主要依靠自有資金,逐步轉向更多地利用外部資金。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由于不具備以自身信用為基礎發行企業債券的實力和條件,而在公開的資本市場募集資金又面臨著過高的準入門檻、傭金成本和投資回報,因此,與其他機構相比,中小企業更可能從商業銀行獲得資金支持。Cole和Wolken(1995)研究發現,中小企業借款的60%以上是商業銀行貸款,銀行在中小企業融資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國學者巴曙松(2004)也指出,中小企業貸款難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銀行貸款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緩解起到最為關鍵的作用,是解決中小企業資金需求不可替代的途徑。然而,中小企業的信貸需求由于受到其自身風險特征的影響,難以得到強調穩健經營的銀行的有效供給。這種供需矛盾雖是信貸市場自發選擇的結果,但由此引致的信貸約束卻成為阻礙中小企業發展最突出的問題。

在我國,勞動力相對豐富和資本相對稀缺的要素稟賦特征,決定了中小企業是推動未來經濟增長的強勁引擎。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中的作用逐漸受到理論界和決策層的重視。董彥嶺(2005)提出,中小企業對我國國民經濟和經濟體制具有發展與改革的雙重意義。中小企業的“發展意義”是指中小企業對我國國民經濟的貢獻。據統計,中小企業群體創造了我國50%以上的利稅,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商品出口、專利發明,75%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90%以上的企業數量。中小企業的“改革意義”是指“體制外”發展起來的中小民營企業,為更大規模的體制內國有大企業改革提供了借鑒和示范經驗。同時,大量中小企業的創辦與充分的市場競爭,培育出大批企業家人才和企業家精神。

雖然具有比較優勢、差異性和多樣化的中小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并適應要素稟賦特點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追求規模經濟和實施趕超戰略使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一直處于“強位弱勢”的尷尬境地(白欽先和薛譽華,2001),其中中小企業所普遍面臨的融資困境最為人們所詬病。盡管近年來中央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對中小企業財稅、信貸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推動信貸管理制度創新,拓寬符合中小企業資金需求特點的多元化融資渠道,改善中小企業經營和融資環境,但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還是一直處于窘迫狀態。

在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制下,信貸融資在中小企業外部融資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在有些地區,甚至是唯一對中小企業有實質性影響的外部融資形式。據統計,在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結構中,企業自有資金等內源性融資占比約為60%,公司債券和股票發行等外源性融資占比不到1%,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占比為21%,其他渠道融資占比約為18%。所以,改善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狀況,也應該從這一特定條件出發。在信貸融資問題不能得到很好地解決之前,其他融資形式必然面臨著相同或相似的體制障礙。美國、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相關實踐和經驗也表明,發展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一種有效方法。鑒于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小企業信貸約束的有效治理無疑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與社會意義。因此,摒棄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一般性的探討,集中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特定形式——信貸融資,進行全面、深入和細致的研究,得出更具說服力和操作性的政策啟示,具有十分顯著的現實意義。

目前學術界圍繞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研究,已產生了大量理論、實證和政策文獻。國外文獻主要集中于研究中小企業融資的某一個方面,如銀行兼并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中小企業關系型信貸等,缺乏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整體性研究。國內大多文獻立足于從中小企業自身出發,以單一的平面視角探討中小企業融資中涉及的融資成本和收益、融資結構和效率、融資渠道和創新等問題,這些文獻雖然包含著一些精辟的洞見,但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組織形式更具有信息不透明性,研究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核心議題之一就是不完全信息和不對稱信息,以及由此引起的信貸配給。在信貸關系中,中小企業可以全面分析和掌握銀行的信貸政策、信貸制度、信貸監管等信息,而銀行卻不可能擁有和掌握每個貸款企業的全部信息,這就形成了兩者間的信息不對稱。于是,處于信息劣勢的銀行基于理性的考慮,會對處于信息優勢的中小企業施以信貸配給,而信貸配給的結果是雙方融資交易關系的破裂或消失,這會使得一方面中小企業資金需求難以滿足,另一方面銀行信貸資金難以增值。由此,本文認為,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問題的研究,應以不對稱信息為主線,并納入到整個金融結構調整和發展的理論框架中加以考察。

從理論上看,信息非對稱性、中小企業特質、銀行業結構變遷、信用制度滯后、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抑制等,都是影響中小企業信貸均衡的主要因素。本文試圖以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為線索,從不同層面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展開深入研究,即從微觀層面考察商業銀行信貸契約均衡及中小企業信貸可得性;從宏觀視角探究銀行業結構與中小企業之間的邏輯關系;從制度層面重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為創造良性的中小企業金融生態,構筑合理的銀行業結構,優化宏觀金融資源配置,實現經濟主體多方“共贏”提供理論依據。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問題的相關研究建立在非對稱信息理論的基礎上。非對稱信息理論(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產生于20世紀60~70年代,以1970年Akerlof在經濟學季刊上發表的開創性論文《次品市場:質量、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為標志。非對稱信息理論是信息經濟學的核心內容,指信息在相互對應的經濟個體之間呈不均勻、不對稱的分布狀態,即某些參與人擁有但另一些參與人不擁有的信息。從80年代起,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把非對稱信息理論應用于對金融市場的研究,特別是信貸市場的分析和應用,使這一理論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來。在信貸市場上,資金的使用者在企業經營方面比資金的提供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因此,他們就有可能利用這種信息優勢在事先談判、合同簽訂或事后資金的使用過程中損害資金提供者的利益,使資金的提供者承擔過多的風險,即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風險(Moral Hazard)問題。非對稱信息問題被認為是銀企雙方進行信貸交易的首要難題。所以企業選擇何種融資方式,按照這種融資方式能否取得資金,都取決于能否成功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圍繞非對稱信息理論,西方學者就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可得性問題進一步提出信貸配給理論、關系型借貸理論、小銀行優勢理論、金融結構理論、融資生命周期理論和資本約束理論等。

(1)關于信貸配給理論。信貸配給是國外大量關于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文獻的主題。該理論認為,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是產生信貸配給的根本原因,而銀行是根據收益與風險的權衡判斷信貸供給,銀行為避免嚴重的逆向選擇而不愿提高利率,使得一部分企業信貸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產生信貸配給(Stiglitz and Weiss,1981)。在此之后,Whette(1983)認為道德風險同逆向選擇一樣,會導致銀行預期收益和利率之間產生非單調的函數關系,從而引起信貸配給。信貸配給理論認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途徑就是降低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可引入抵押擔保機制(Bester,1985)、聯保體制(Karlan,2007),縮短借貸距離,或通過銀行的關系型融資(Berger and Udell,1995),解決中小企業貸款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

(2)關于關系型借貸理論。Berlin和Mester(1998)將銀行貸款分為市場交易型貸款和關系型貸款。交易型貸款多為一次性的市場交易行為,信貸需求不會反復發生,而關系型貸款是以銀行對貸款人保持密切監督、銀企重新談判和雙方隱含的長期合約為基本特征。Berger和Udell(2002)認為,市場交易型貸款主要依賴于貸款人易于表達、量化、傳遞的“硬信息”,而關系型貸款主要依靠可意會卻難以量化的傳遞的“軟信息”。一般認為中小企業更加依賴于關系型貸款,因為銀行可以通過長期與部分企業的業務關系,從各種渠道獲得企業及控制人的相關信息,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增強銀行的放貸意愿,提高企業的信貸可獲得性,降低中小企業因抵押擔保所產生的機會成本。

(3)關于“小銀行優勢”理論。Berger和Udell(1996), Petersen(1998)等學者圍繞銀行信息處理問題提出了小銀行提供關系型信貸的優勢假說。“小銀行優勢”理論(Small Bank Advantage)是基于銀行規模與中小企業貸款之間負相關關系的規模匹配理論,認為大型金融機構普遍更愿意為大型企業提供貸款服務,而小型金融機構則更愿意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Peek and Rosengren,1998; Jayaratne and Strahan,1996)。Cole, Goldberg和White(1999)研究了大型商業銀行的小企業貸款行為,發現大型商業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更多的基于財務指標,相對而言,小銀行更多地看重之前與小企業之間的關系。然而,Berger(1998)以美國的小企業融資數據為基礎進行了實證研究,表明小企業貸款隨著大型銀行的合并逐漸減少,而小型銀行合并后,其對小企業貸款是增加的。Strahan和Weston(1998)對上述現象進行了解釋,認為小型銀行合并之初其抗風險能力因為多元化的業務結構而增強,從而能夠為小企業提供更多的貸款,但隨著銀行規模和復雜性的遞增,向中小企業貸款會出現組織不經濟,但銀行多樣化會抵消這種效應。Berger和DeYoung(2001)對中國的數據進行了分析,認為大型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復雜,決策鏈條較長,導致總部對各分支機構的控制效率降低,使得關系性貸款無法有效實施以開展中小企業金融業務。

近幾年也有學者對該理論提出質疑,認為中小銀行在中小企業信貸業務方面并不比大銀行有明顯的比較優勢(Berger, Rosen and Udell,2007),或信息技術革命將縮短這種差距(Pertersen and Rajan,2002; DeYoung etc,2010),且大型銀行通過實施巴塞爾協議中的內部評級法減弱小型專業化銀行的關系型借貸的競爭優勢(Altman, 2005)。采用企業主個人信用評級的硬信息(Enrich,2007),充分利用產品多樣化和機構網點優勢,配合完善的風險控制系統,在中小企業信貸領域取得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比較優勢(Udell,2008)。Torre(2010)更是提出了“大銀行優勢”理論,認為多樣化經營的大型銀行完全可以憑借交易性貸款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解決各類信貸技術信息不對稱問題。

(4)關于金融結構理論。最初的金融結構理論認為,金融市場的集中度與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可獲得性顯著正相關(Berger and Bonime,1999),商業銀行的壟斷能力越強,越具備向中小企業提供低成本資金的實力(Petersen and Rajan,1995),高集中度的銀行業往往會提供較低的資金成本(Berger and Hannan,1989),且新成立的中小企業在高度集中的銀行業中將以低成本獲得較多的資金支持,成立較長時間的中小企業在高度集中的銀行業中卻只能以較高成本獲得少量的資金支持(Petersen and Rajan,1995)。此外,另有研究表明,銀行業競爭程度的加劇往往會降低銀行為新的借款者發放貸款的動力,集中度過高的銀行業市場結構會限制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新借款者的融資需求(Cestone and White,2003)。Beck等(2006)通過54個國家的數據實證研究證明,金融市場整體競爭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中小企業獲得資金。這個結論被Cetorelli和Strahan(2006)及Bertrand等(2007)分別以美國和法國的相關數據得到了證明。

(5)關于融資周期理論。由于中小企業比大企業存在更為嚴重的信息不透明問題,一般關于企業資本結構影響融資方式的研究方法并不適用于中小企業,而融資周期理論為研究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思路。Sahlman(1990)和Wetzel(1994)認為,創始企業的融資非常嚴重地依賴于初始的內源融資、貿易融資、天使融資。強調創始企業存在嚴重的信息不透明的問題,因而從中介機構獲得外源融資非常困難。Berger和Udell(1998)認為中小企業具有成長生命周期,其財務需求和融資選擇變化隨企業成長、經驗獲得和信息不透明的減弱而變化。中小企業在創立初期的信息不透明程度是最高的,往往依靠內部融資或天使投資,隨著進入發展階段,企業將借助非公開的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進入成熟階段后則往往通過公開的金融市場融資。Rosen(1998)進一步論證了財務結構和中小企業在不同年齡段融資進化的決定因素。

(6)關于資本約束理論。資本約束理論是指商業銀行的資本約束將降低或增強其風險偏好,進而影響資產的風險組合。Koehn和Santomero(1980)及Kim和Santomero(1988)基于實證研究認為,銀行在面臨資本約束的情況下會傾向于風險更高的資產組合,從而增加利率水平較高的中小企業貸款。而Furlong和Keely(1989)及Rochet(1992)則持相反的觀點,認為銀行的資本約束會降低其風險偏好,進而減少中小企業貸款。然而,Dietrich和James(1983)、Hovakimian和Kane(2000)及Rime(2001)分別從資本充足率約束和信貸規模約束角度考察了資本約束對其風險偏好的影響,認為銀行風險偏好不會隨著資本約束的變化而變化。該觀點在Fur-long和Keely(1990)后期的研究中也得到了支持王雅炯.中小企業融資理論源流評述:1981-2011年.武漢金融,2012(4):3739.

近年來,企業家異質性企業家異質性可以表現為許多方面:性別年齡、人種特征,個人財富、能力和風險偏好等。被作為研究對象納入到中小企業信貸研究中。部分學者認為企業家異質性可作為信貸融資“硬信息”、“軟信息”的有效補充,彌補其與金融機構間的信息不對稱。企業家異質性主要從企業家財富、企業家信用評級、企業家獲利能力及企業家風險厭惡程度影響信貸融資可獲得性。Avery(1998)、Berger和Udell(1998)等學者通過研究,指出企業家個人財富、企業家個人資產等因素較其他影響因素而言,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影響最為顯著。Cavalluzzo和Wolken(2005)的研究發現,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中進行審核時會比較關注企業家的信用積分。從企業家經驗、業績、信譽、決策能力等自身風險指標來優化信用評價等級,可以擺脫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困境。Vos(2007)根據英國、美國大樣本調研數據表明,經商年限、年齡、性別、學歷以及個人投資數量等企業家個人因素會影響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可能性。總之,企業家異質性與信貸融資的關系已初步被證實有利于解決中小企業信貸難問題,但現有研究對企業家異質性界定還不明確,對其內涵也沒有深入挖掘,因而企業家異質性對中小企業信貸可獲性的影響還值得學術界繼續深入研究余秀江,楊威,譚華風.企業家異質性與中小企業信貸可獲性關系綜述.華東經濟管理,2013(1):160-164.

1.2.2 國內研究現狀

在正式制度安排下,我國中小企業的外源融資主要來自于商業銀行。那么,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就轉變為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問題。目前國內關于中小企業銀行信貸融資的討論主要以信貸融資困境為核心,以原因與解決途徑為兩條主線,以銀行、企業與政府為三個考察點,從金融體制、銀行管理、信用環境、信貸融資模式創新四個方面展開。

金融體制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影響。李揚和楊思群(2001)認為轉軌經濟特有的制度和結構障礙是影響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因素。盧峰和姚洋(2004)認為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金融壓抑與國有銀行壟斷造成了銀行業嚴重的信貸歧視,非國有中小型企業深受其害。陳曉紅和郭聲琨(2006)認為,影響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金融制度約束主要有金融抑制、外生性金融成長和信貸緊縮。羅正英(2010)研究表明,非國有控股中小企業所處地區的金融市場化程度對中小企業的信貸融資結構具有顯著影響。在金融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中小企業獲得金融機構貸款的概率較大。李志贊(2002)、魯丹和肖榮華(2008)均認為我國以大銀行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體制,造成了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

一些學者認為我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存在所有制歧視和規模歧視。張杰(2002)發現民營中小企業的金融困境源于所有制歧視,因此需要營造內生性金融制度成長的外部環境。楊再斌和匡霞(2003)認為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整體配給存在著明顯的所有制約束,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的配給程度存在明顯差別。高正平(2004)認為我國中小企業與國有企業相比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最為嚴重的是占市場主體的國有銀行對中小企業普遍有所有制歧視。張捷和王霄(2002)實證分析表明,構成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壁壘的主要因素是規模歧視而非所有制歧視,因此應發展更多面向中小企業的中小金融機構和民間金融市場。張琦和陳曉紅(2008)利用湖南省中小企業信貸實際調研數據實證結果也支持了我國中小企業面臨信貸規模歧視的觀點。李懋(2009)利用2004年全國經濟普查的橫截面數據,實證考察了所有制類型和企業規模對借貸成本的影響,結果表明我國民營企業在借貸時面臨“所有制”與“規模”的“雙歧視”。秦捷和鐘田麗(2011)利用中小企業板數據實證支持了發展中小銀行有利于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觀點。

但李揚(2001)不贊成“大對大,小對小,公對公,私對私”的觀點。他認為風險可以衡量的企業和項目貸款需求基本可得到滿足,部分地區和銀行甚至出現對國有企業的歧視。王朝弟(2006)認為設立新的金融機構或融資框架來修補現有金融體系的殘缺與不足均屬于體制外求解。當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時面臨的約束條件主要來自于銀行體系內部。現有金融體系在改善小企業金融服務上尚有發掘潛力。梁笛(2007)發現,銀行規模擴大本身并不必然導致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多樣化的融資方式有利于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

銀行資本約束和內部管理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影響。劉斌(2005)對資本充足性約束和商業銀行貸款發放偏好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資本充足性約束對資本未達標的銀行影響較大,隨著資本約束的增強,將導致其中小企業貸款比例的降低。黃憲等(2005)的研究認為,資本充足性監管會降低銀行的風險偏好,導致商業銀行在面臨較強的資本充足性監管的情況下將降低其中小企業貸款的比例。黃憲和吳克保(2009)實證檢驗的結果表明,資本充足率約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商業銀行的風險偏好及信貸行為,客觀上引致我國商業銀行緊縮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袁增霆、蔡真和王旭祥(2010)認為銀行參照中小企業不良貸款率的先驗概率做出是否放貸的決策,造成整個小企業信貸市場的萎縮,而市場的萎縮導致小企業信貸反映出的信息愈加失真。

來自銀行系統的反饋調查研究大都認為,銀行內部管理與金融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導致了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困難。如辛樹人和向珂(2004)以某地150家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的調查數據、中國人民銀行長沙支行(2008)通過向2007年湖南省297戶中小企業和106家銀行機構發放了調查問卷、中國人民銀行朔州支行(2008)的調研結果、蘇南宏(2009)結合工商銀行工作實踐,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難的原因總結如下:銀行組織體系難以適應中小企業服務需求,如中小企業客戶經理數量不充足;銀行信貸政策與管理制度不適應中小企業的需求,如信貸人員的激勵考核機制建設滯后、客戶評級授信體系缺乏針對性、貸款審批效率低;金融產品體系不健全,如缺少針對中小企業特點的差別化管理和專業化運作,金融產品創新和推廣力度不夠;金融體系的配套服務不健全;風險補償與分擔機制不健全等。

信用環境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影響。大多數人認為中小企業自身在信貸市場上的違約與失信行為,以及整體信用環境的不容樂觀是形成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重要原因。但專門討論信用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與作用的文獻很少,對于信任(trust)或社會資本、聲譽機制在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當中的運作機理及實證效果的研究就更少。黎成曹和凝蓉(2005)指出信用嚴重缺失并非中國特有的經濟現象,一般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都存在類似問題,只是由于其高度重視,金融信用制度建設較為完善,而我國長期以來忽視了信用制度建設,金融信用問題較為突出。蘇存(2005)指出了信用缺失的危害之一就是造成中小企業的貸款難。逃廢銀行債務行為惡化了銀企關系,在貸款約束責任加強的情況下,金融機構放款更加慎重。劉少波和蔣海(2004)認為信譽機制能降低借貸交易雙方的交易成本、提高授信方的信用服務與資源供給。趙巖青和何廣文(2008)指出建立在聲譽效應基礎上的信任機制能促進小額信貸中借貸雙方建立信任關系。

相比較而言,信用擔保對于緩解中小企業融資作用方面的文獻非常集中。其運作模式主要有政策性信用擔保、互助性信用擔保以及商業性信用擔保。其中,互助性信用擔保近年來得到了多數學者的支持。彭江波(2008)認為以市場分工和有償擔保為基礎的專業擔保只是解決了層級較高的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在大批低層級中小企業中,互助式擔保組織的績效理論上優于專業化擔保公司,信息不對稱風險可通過外部經濟的內部化實現對沖。崔曉玲和鐘田麗(2010)借助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互助性信用擔保運行機理在于其利用被擔保中小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提高了互助性擔保的激勵強度,從而降低了被擔保中小企業的風險并最終節約了代理成本。但也有觀點認為信用擔保在運行過程中并沒有擺脫金融市場中信息不對稱的內在矛盾,因此仍會出現市場失靈;而且由于其準公共產品的性質,由財政出資的信用擔保還可能產生政府失靈(王霄,2005)。位志宇和楊忠直(2006)建立了一個擔保銀行信貸配給模型,分析擔保機構、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作用機理以及擔保機構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面臨企業逆向選擇及道德風險時的風險規避選擇。結論是擔保機構的引入對于解決中小企業貸款的能力十分有限。

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模式創新。為解決中小企業與銀行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缺少合格的抵押資產、信用等級低、融資規模小而交易成本高、風險大等融資障礙,不少學者提出各種創新型的信貸融資模式。

(1)集群信貸融資模式。高連和(2008)在關系型融資和集群融資基礎上,提出了集群財務公司代理擔保制是中小企業集群關系融資模式,并認為其創新之處在于把集群內單個企業的關系型融資轉換成集群整體的關系型融資。林洲鈕和林漢川(2009)進一步地從“自組織”的角度分析了以融資為核心目標形成中小融資集群的產生與演進。融資集群的組織形式能夠改變單一企業信用資產不足的局面,改善中小企業融資條件。羅正英(2010)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小企業集群的地域根植性可緩解事前的逆向選擇與事后的道德風險,克服了單個中小企業融資規模小所引發的金融機構交易成本高的問題,并把單個企業的信貸風險轉化為整個行業的系統風險,從而有效降低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

(2)“網絡聯保”信貸融資模式。吳義爽(2009)分析了由銀行與網絡公司共同開發的“網絡聯保”信貸模式的優勢。聯合企業的“連坐效應”在借款人層面上建立了預防機會主義行為的機制,互聯網的信息披露與懲罰功能不僅進一步遏制了個體企業機會主義行為的動機,也有效防范了企業合謀進行違約的激勵。銀行、企業、與網絡公司的關聯博弈結構達到了以“企業間對稱信息”來博弈“銀企間非對稱信息”的效果,創造了銀行以“事后對稱信息”來博弈“事前非對稱信息”的效應。

(3)供應鏈融資模式。供應鏈融資在解決中小企業特別是貿易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上可謂獨樹一幟。熊熊等(2009)指出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銀行更關注中小企業整個供應鏈的交易風險,通過依賴交易對手(核心企業)的資信、供應鏈的整體實力,中小企業信用等級獲得提升。供應鏈金融信用評價最核心的特點是銀行淡化企業自身限制,只針對單筆業務進行授信,從而規避了中小企業在披露信息和財務等方面存在的融資障礙。

(4)互助融資模式。中小企業互助融資模式突破了自身抵押資本的瓶頸并解決了披露財務信息時的困難。孫林和楊俊(2011)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論證了將弱勢的中小企業聯合起來組建成大集體,再借助大集體的信譽來與大銀行進行信貸交易,即能克服抵押資本不足和信息披露過度的問題。互助融資的優勢在于對企業信息的內部掌握,在于集體內有互相監督機制,能夠把銀行對中小企業的外部監督轉化為集體成員的內部監督,從而提高監督的質量和效率;同時還能把低信用轉化為高信用,使單一中小企業在正規金融部門融資的能力得到增強。

綜上所述,目前國外的相關理論基本上是從企業自身特征和信貸契約屬性的角度來分析中小企業信貸約束的影響因素及成因。而國內學者主要立足于我國轉軌時期特有的金融體制和制度環境,分析在以銀行為主的融資體系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約束問題和解決路徑。國外對于銀行規模在中小企業信貸融資中的比較優勢、銀企關系差異方面的實證研究非常豐富,而我國對大型商業銀行在中小企業融資業務方面是否存在內生悖論關系的研究還相對薄弱。在當前國內明顯的國有主導型金融資源控制的金融結構下,這方面的研究還遠遠不夠。此外,國內對于是否應該設立中小金融機構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中小企業貸款難是緣于銀行的規模歧視還是所有制歧視,以及擔保機構的作用這幾個問題還尚存爭議,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證檢驗。另外,目前國內更多關注信貸融資模式而不是信貸技術的創新,但信貸技術是中小企業融資理論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各種信貸技術對小企業信貸約束的改善也都需要更深入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潘鵬杰,周方召.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國內研究文獻綜述.經濟問題探索,2011(12):145-150.

1.3 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

本文將中小企業信貸市場的非對稱信息問題及其解決,貫穿于分析的始終。信息不對稱的普遍存在,機會主義和有限理性的共同作用增加了金融市場的復雜性。Berger和Udell(1998)認為,中小企業與銀行之間是非對稱信息的典型形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與大企業相比,有兩項重要差異:一是信息結構差異,相對于大企業,中小企業的信息具有更多的私有特征。這一特征決定了信息成本在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交易成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二是規模經濟差異,中小企業因貸款規模較小,其單位融資要負擔更高的固定成本。鑒于此,由融資規模不經濟所產生的高成本如何進行合理的消化和跨期分攤也顯得較為重要。但較之于信息不對稱特征,中小企業信貸融資規模不經濟的特征相對次要,可看作分析的前提而非對象,因此,信息不對稱可視為研究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最重要的視角。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試圖借鑒信息結構理論、融資結構理論、金融中介理論、信貸配給理論、信貸契約理論、信用擔保理論等現代經濟學前沿理論觀點,通過大量的數據與事實,采用演繹推理和經驗實證、數理模型和邏輯推導、歸納與比較相結合等分析方法,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一些重要方面,如中小企業信貸契約均衡、中小企業信貸可得性的影響因素、中小企業信貸融資中的銀行業結構因素、中小企業信貸擔保制度等展開討論,從中提煉出蘊涵的共有規律,以推導出一些重要的結論與有益的啟迪。在上述一般性分析的基礎上,對我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現狀、制度障礙進行實證考察,并提出改進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政策建議。

全文的框架結構及主要觀點如下。

第1章“導論”,主要介紹了論文的選題背景和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論文研究方法與主要觀點、論文可能的創新與不足。

第2章“中小企業的作用及其信貸融資約束”,對中小企業的內涵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展開理論闡述;對不同類型、不同階段、不同規模中小企業的融資特點及融資結構進行了對比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約束問題,并對其根源進行了概括性論述。

本章認為,中小企業是一個多重相對性概念,其內涵界定至今尚無定論。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中小企業發揮著重要的經濟作用。不同類型的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融資需求特征,其金融成長周期需要一個多層次、多樣化的金融體系來對應其不同階段的融資需求。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融資模式表現為更偏好內源融資、更依賴債務融資等特征。中小企業在外源融資中更易遭受“融資缺口”的困擾,其形成的根源可以從信息不對稱、融資規模不經濟、抵押擔保壁壘、政府金融規制、貨幣政策變化、制度環境滯后等方面找到解答。

第3章“非對稱信息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理論綜述”,以非對稱信息假設為前提,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偏好在理論上進行了重新歸納和梳理。分別從四個不同的理論視角,即融資結構理論、金融中介理論、信貸配給理論、關系型信貸理論對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和總結,以從中提煉出適合解釋非對稱信息條件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理論觀點。

本章認為,基于非對稱信息的代理成本理論、信號理論和融資順序理論有力地解釋了中小企業的信貸融資偏好。由交易費用理論和非對稱信息理論兩個分析范式共同構成的金融中介理論,科學地闡明了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提供信貸,具有信息生產、代理監控和創建聲譽機制等方面的比較優勢。然而,中小企業信息不透明使其易成為銀行信貸配給的首選對象。從理論上看,中小企業面臨的主要是“強式信貸配給”、“自我選擇信貸配給”和“區域信貸配給”。在我國,信息不對稱和金融抑制是導致信貸配給的主要因素。關系型借貸理論證明了保持長期的銀企關系能增加中小企業的信貸可得性,并緩解信貸配給。而在發放關系型信貸方面,大多數學者支持“小銀行優勢假說”。

第4章“非對稱信息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影響因素”,運用信貸契約基本理論和模型框架,考察了在非對稱信息結構下,不同類型信貸市場中的中小企業信貸契約均衡。在此基礎上,利用我國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的數據資料,運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等方法,基于內部視角,對影響我國中小企業信貸可得性的微觀變量進行了實證檢驗,并得出政策啟示。

本章認為,信貸契約理論是信息結構理論和契約理論在信貸市場研究方面的延伸和發展,尤其適合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研究。通過對中小企業信貸契約理論的分析,發現信息不對稱、銀行業壟斷、利率限制、過度倚重抵押品、金融抑制等因素會導致信貸契約的低效均衡。彌補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缺口,應從緩解信息不對稱入手,在完善銀行競爭結構的基礎上,推進利率市場化以覆蓋風險溢價,努力減少對抵押擔保的依賴,并實現金融自由化。

基于內部視角,本章重點考察了影響我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微觀變量。實證研究表明,在我國借貸市場上,銀行對中小企業存在明顯的規模歧視,銀行放貸既注重中小企業的財務狀況、抵押品價值、所在行業和所有權性質等“硬信息”,也注重中小企業經營年限、企業家特質等“軟信息”。這說明關系型借貸技術在我國信貸市場的運用較為普遍。解決我國中小企業的信貸融資難題,中小企業需改善財務狀況,提高信息處理、加工和傳遞能力;銀行需改進抵押物方式,并創新貸款技術;政府須拓寬信用信息甄別渠道,以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

第5章“非對稱信息下銀行業結構變化與中小企業信貸融資”,首先就圍繞銀行業結構變化對中小企業信貸沖擊產生的國內外的重要觀點進行了綜述;在此基礎上,從信息處理、風險分擔和信貸技術等多維度視角,全面分析了銀行業結構差異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影響。最后,探討了我國銀行業結構與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現存悖論與解困路徑。

本章認為,銀行業結構包含銀行業規模結構和銀行業市場結構兩個層面。大規模并購導致的銀行業集約化趨勢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產生了深遠影響,但這種影響并不存在單一結論。通過綜合權衡不同結構的銀行在信息處理、風險分擔和信貸技術上的相對優勢,發現“小銀行優勢假說”存在理論上的偏失。在中小企業信貸市場上,大銀行和中小銀行可實現既相互競爭又分工合作的共生模式。在我國,銀行業市場壟斷結構使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陷入信貸融資困境。但過分強調銀行規模與中小企業融資的匹配,并試圖通過設立新的金融機構或融資框架來修補現有金融體系的殘缺與不足,有可能把我國銀行業改革帶向誤區。現有金融體系在改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上尚有發掘潛力,不同規模的銀行可以通過發揮各自的獨特優勢實現互補、協調和共贏。

第6章“非對稱信息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重構”,回顧了不對稱信息框架下信用擔保理論,闡釋了信用擔保的經濟學機理。通過對代表性國家和地區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的國別比較,歸納與提煉出我國可資借鑒的國際經驗。在此基礎上,全面剖析了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的缺失及其成因,并提出重構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的政策建議。

本章認為,交易成本理論、激勵效應與逆向選擇理論、信號傳遞與資信評價理論、關系型貸款理論等共同奠定了信用擔保制度的理論基礎。“信用缺口說”合理解釋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存在的意義。日本、美國、韓國及我國臺灣地區的信用擔保制度在基本構架、定位與職能、風險防控等方面給我國帶來了豐富的啟迪。在我國,中小企業信貸擔保缺失現象仍十分突出,原因在于我國信用擔保體系市場化程度不足,存在著結構、經營和管理上的三重缺陷。重構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應從優化信用擔保結構、完善信用擔保運行機制、規范擔保行業約束機制、創新擔保模式等方面著手。

第7章“我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現狀、制度障礙與解困路徑”,可作為一般性理論在我國特殊問題上的具體應用。本章運用以上各章的主要觀點,對我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現狀、制度缺陷進行實證考察,并試圖找出解困路徑。本章既是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問題研究的具體化,又是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問題各個側面的綜合,是全文的落腳點。

本章認為,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及改革示范效應日益彰顯,但其面臨的融資約束卻成為持續發展的桎梏。從中小企業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出發,本章分析了阻礙中小企業信貸交易達成的各種制度因素,即中小企業信用制度缺失、銀行業治理結構和競爭結構缺陷、銀行信貸管理體制及信貸技術滯后、金融抑制、經濟周期與宏觀經濟政策變化等。本章認為,我國應從發達國家支持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政策中獲取經驗,通過構建中小企業信用征信體系、放松金融抑制、調整銀行業結構、建立銀行內部信貸激勵約束機制、創新中小企業信貸技術、完善中小企業信貸法律法規、加強信貸人權利保護等手段,改善我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狀況。

1.4 可能的創新與不足

本書可能的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書將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問題納入宏觀與微觀經濟視域,以中小企業信貸融資中的信息不對稱特征為主線,認為有利于克服信息不對稱的制度安排是最有效的。并以此為理論標尺,分析了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一些重要方面,如中小企業信貸契約均衡、銀行業結構變化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影響、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功能重構等。

(2)本書綜合運用融資結構理論、金融中介理論、信貸配給理論和關系型信貸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偏好的相關理論依據進行了系統、全面地梳理與歸納。

(3)本書將信貸契約理論應用于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分析,對緩解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約束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實證研究方面,本書基于內部視角,運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等方法,對影響我國中小企業信貸可獲得性的微觀因素進行了全面考察,推導出一些有價值的政策啟示。

(4)本書從信息處理、風險分擔和信貸技術等多維度視角,全面論證了銀行業結構與中小企業信貸融資之間的邏輯關聯。提出在中小企業信貸市場上,大銀行和中小銀行可實現競爭與分工合作的共生模式。這有別于國內文獻因強調“小銀行優勢假說”而形成的銀行與中小企業“規模匹配論”的觀點。

(5)本書圍繞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進行了系統的經濟學分析,并提出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缺失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擔保體系市場化程度不足。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不應盲目照搬他國經驗,而應根據我國財政、金融和中小企業管理體制的特點來安排。

(6)本書在研究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采用了大量相關調研反映的真實信息,及問卷調查獲取的第一手數據資料,得出了較有說服力的結論。本書還通過親歷基層信貸部門的訪談,印證書中的理論觀點,使其具有較強的可信度。

本書不足之處在于:其一,囿于數據資料的可得性,本書較偏重理論分析而顯計量分析不足。本書現有的實證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數據資源獲取途徑有限,本書只能以占中小企業總體比例較小的上市中小企業作為研究樣本,其研究結論不能代表全部中小企業的整體情況,普適性有待進一步檢驗。其二,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是一個覆蓋面較廣的選題,由于占有文獻有限,本書僅選取了其中的某些重要方面進行了嘗試性地探討,還沒有找到合適的突破口來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框架,這也將是未來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塘沽区| 桂林市| 台南县| 肇源县| 顺平县| 年辖:市辖区| 东乌珠穆沁旗| 邢台市| 永平县| 漯河市| 澄城县| 沭阳县| 宜君县| 北京市| 万山特区| 大田县| 康定县| 密云县| 西平县| 类乌齐县| 吉首市| 鄢陵县| 洪湖市| 鄢陵县| 德州市| 阳朔县| 洛阳市| 武宁县| 鹤壁市| 宁德市| 祁东县| 大英县| 罗源县| 岳普湖县| 遵化市| 大关县| 璧山县| 兴城市| 沂南县| 龙川县| 神农架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