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明帝劉莊

漢明帝名叫劉莊,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東漢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繼續了光武帝的中興之治,不僅使得國力更為強盛,還遣使西域,恢復了中原和邊疆少數民族的交往;引入佛教,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在他的統治下,東漢王朝各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
一、子憑母貴,榮登帝位
劉莊能當上皇帝,他的母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劉莊的母親叫陰麗華,是新野的豪門千金,生得美麗,艷名遠播。劉秀對她一見鐘情,曾感言“娶妻當得陰麗華”。后來劉秀在29歲時,娶了19歲的陰麗華為妻。得償所愿的劉秀對她很是喜愛,即使后來做了皇帝也未改變。
劉秀30歲時,正在河北征戰,為了得到權貴的支持,他又在真定娶了定恭王的外孫女郭圣通。對這個政治聯姻的妻子,劉秀自然不喜歡。后來劉秀做了皇帝,要立皇后了,他想立陰麗華為后,而這時政局動蕩,他的地位還不穩,仍然需要實力強大的貴族支持。雖陰麗華也出生豪門,但郭圣通家族勢力更顯赫,而且郭圣通此時已經生有一子,而陰麗華還未生育。多方思慮后,劉秀立郭圣通為后,陰麗華為貴人,郭氏生的兒子立為太子。盡管陰麗華只是個貴人,但劉秀與她在一起的時候還是最多,有時出征也帶著她。劉莊就是建武四年(公元28年),陰麗華隨劉秀出征彭寵,到達元氏時生下的。
劉莊生就一副帝王相,他方臉寬額,氣色紅潤,很像傳說中的上古賢君唐堯。而他又是劉秀最喜歡的陰氏所生,所以很得父親的歡心。劉秀根據劉莊出生時的“赤色”面容,給其起名為“陽”。他當了太子后才改名為劉莊。
劉莊雖因為母親而得父皇的寵愛,但能被立為太子,主要是憑借他自己的聰明才智。劉莊很小就顯示了過人的智慧。他從小師從經學大師桓榮,10歲就能讀懂《春秋》,不僅熟悉其中的攻戰之術,還能領會其精妙之處。劉秀有這么個神童兒子,也感到很自豪,就經常帶著小劉莊上朝,讓他增長見識。

碧琉璃杯 東漢
劉莊12歲時,光武帝頒布“度田令”,下令核查全國的土地和人口,并親自聽取各地官員的匯報,劉莊就站在朝堂上旁聽。劉秀發現陳留縣報上來的文書里有這么一句話:“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一時不解,就問身邊的大臣,卻無人能答。這時小劉莊說他可以試一試。劉莊說:“河南是京都所在地,許多大臣都在這里有田莊、封地,而南陽是父皇的故鄉,許多皇親都在那里,地方官怎敢去查問呢?所以,這兩句話是他們用以互相提醒的。”經小小孩童的一席話,皇帝和眾臣才恍然大悟。后來光武帝派人詰問陳留吏,情況果然如此。于是皇帝派出專人去檢查兩地,才把“度田令”順利推行了。經過此事,劉秀也更看重這個愛子,改立他為太子的計劃也開始醞釀了。

牛形銅燈 東漢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劉莊14歲,進爵為東海王。這一年,宮廷之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動。長年失寵的郭皇后,對劉秀和陰麗華都滿懷怨恨。劉秀就以“懷勢怨懟,數違教令”為由,廢黜了郭皇后,改立陰氏為后。皇太子劉彊見母親被廢,自己地位肯定不保,就主動請求讓位。不過劉彊一向行為規矩,劉秀也不好馬上廢掉他,就將此事拖了下來。后來劉彊又多次懇求,劉秀也覺得時機成熟了。于是,在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他下詔封劉彊為東海王,15歲的原東海王劉陽為太子,并改名劉莊。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劉秀去世,劉莊即位,為明帝。
二、鐵腕治國,遣使通邊
劉莊30歲即位,第二年改元,年號永平。在東漢的十幾位皇帝中,除了劉秀,就屬劉莊是大齡繼位了。不過他鍛煉了多年,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完全有能力將光武帝的中興事業代入一個更強盛的時期。
劉莊當上皇帝比較順利,但治理國家卻面臨很多難題。首先就是他的眾多兄弟對他不服。東漢推崇儒學,劉莊是以第四子的身份繼承大統的,兄弟們都認為于禮不合,就毫不把他這個皇帝放在眼里。甚至他的同母弟弟山陽王劉荊,還偽造了廢后郭氏弟弟的手筆,寫信給東海王劉彊,勸劉彊造反。不過劉彊膽小懦弱,將送信的使節和信件原本都送到洛陽交給劉莊。劉莊雖然震怒,但感到自己勢力太小,就把此事隱瞞下來,決定先韜光養晦。
劉莊采用三條策略,一是把忠于自己的老臣如鄧禹、劉蒼等團結在周圍,組成政權核心;二是對陰皇后和被廢的郭皇后同樣看待,善待太子,拉攏那些擁護自己的兄弟;三是大赦天下,在更廣泛的層面上贏得百姓的擁護。這樣,僅用幾個月的時間,他把京城的軍權握在了手中,朝中官員也換上了自己的心腹。劉莊同時發出詔令,撫恤百姓,賑濟貧民,以便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皇權。

鄯善國柳中城遺址
鄯善即樓蘭,為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經過這樣一番整治,劉莊皇位坐穩了,威信也樹立起來了,就開始全心全意地治理國家。光武帝已經打好了東漢王朝的基礎,劉莊要做的就是建設好它。劉莊剛即位時就頒布了一份詔書,強調要“繼體守文”,即繼承先統,恪守規矩,這也是他的執政方針。他吸收了光武帝的治國經驗,又作了一些改進。他繼續限制“三公”的權力,防范外戚干政,并與各諸侯王交好,以此來加強皇權。他還整頓吏治,選拔賢才充任各級官吏,又進一步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以此來維護穩定,發展經濟。劉莊還倡導儒學,重視禮儀,積極興辦各類學校,以此來儲備人才,教化民眾。在劉莊的努力下,東漢王朝很快就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劉莊在穩定東漢中央政權的同時,也不忘關注邊防的問題。早在劉秀統治時期,北方匈奴、西北諸羌及西域各族、東北烏桓與鮮卑,還有西南一帶的少數民族,勢力都有所發展,他們不時騷擾東漢邊境。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劉莊剛即位,隴西的羌族就發生了叛亂,他決定出兵鎮壓。這年九月,郡太守劉盱的守兵和張鴻帶的援軍都被叛軍打敗了。劉莊又增兵4萬,由馬武統領,前去平叛。直到第二年七月叛亂才平息。而這一年,烏桓又爆發叛亂,遼東太守祭彤領兵鎮壓。而北匈奴的滋擾從公元65年至公元72年間,也從未間斷過。明帝派使節出使匈奴,想平息戰亂,也都不成功。

班超像
班超,字仲升,東漢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人,班彪之子,班固之弟。公元62年隨見班固至洛陽,以文為生,后投筆從戎。公元73年,奉明帝之命與竇固一起北擊匈奴,班固任司馬,機智勇敢,殺敵無數。后出使西域以肅清匈奴勢力,被任命為西域都護,使50余國歸漢。公元95年,班超被封為定遠侯,公元102年去世。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東漢國庫充足,劉莊就決定正面出擊匈奴。不過他并不打算硬碰硬,而是先派將軍竇固和耿秉屯兵涼州(今甘肅武威),然后聯合南匈奴、烏桓與鮮卑等族夾擊匈奴,獲得全勝。同時,大將竇固派班超出使西域,宣講大漢對西域的政策,贏得了西域各國的臣服。其中也遇到了一些波折。正當班超在鄯善時,匈奴也派使者來到這里。班超果斷出擊,一個晚上就把匈奴使團的100多人都殺了。西域各國驚恐不安,紛紛向大漢表示臣服,鄯善王還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洛陽為質,其他小國也紛紛效仿。永平十六年,大漢與西域的交往在中斷65年后又恢復了正常。第二年,劉莊重置西域都護,由班超擔任。
三、重儒引佛,交融中西
明帝與他父親光武帝一樣,崇尚儒學。明帝一朝,皇親貴族、諸侯大臣的子弟們都要熟習經史,尤其是郭氏、陰氏、馬氏等外戚的子弟還要進入皇帝專設的南宮學校,接受名儒耆老們的教導。明帝倡導“以孝治天下”,這種風氣在全國都盛行,連守城的衛兵都能背誦孝經。明帝很重禮儀,當時有一套從天子到百官的車服等級制度,就是他親自與東平王劉蒼一起制定的。明帝還重師道,他對曾教導過自己的博士桓榮一直尊以師禮,即使他后來做了皇帝,還經常去聽桓榮的課。桓榮老年多病,明帝就經常派太醫去診治;桓榮病逝,明帝以弟子之身為其舉哀。上行下效,整個社會都很快形成了尊師重道的良好風氣。
劉莊不僅用德行來教化世人,連冊立皇后也以德為標準。劉莊的皇后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兒。馬援,是光武帝時期有名的傳奇人物。他不僅是一代名將,也是一位智者。劉莊24歲時,13歲的馬家三小姐入選太子宮中。她德、才、貌俱全,入宮后不僅贏得了太子的歡心,而且得到了皇后陰麗華的贊譽。劉莊即位后,她被封為貴人。三年后,大臣聯名請求冊封皇后,21歲的馬氏就憑著“德冠后宮”毫無爭議地成了最佳人選。馬氏深諳處世之道,她做了皇后還是謙恭勤儉如前。她從不為親族謀求私利,也從不干涉朝政,只做好自己的本分。皇太子劉炟非她所生,她也盡心撫養栽培,母子之間感情甚篤。馬皇后在處理國家政務上也很有見識,劉莊對此很是賞識,經常征求她的意見。劉莊冊立馬皇后,得到了一位德才兼備的賢內助,是他這一生最得意的事情。

約束外家
此圖描繪的是東漢明德馬太后訓誡宗族親戚不要驕橫越禮的故事。馬太后是東漢名將馬援小女,明帝皇后。她曾以西京敗亡之禍為戒勸阻章帝封爵諸舅,以防止外戚專權。
劉莊雖然重視傳統道德,但對外來文化卻也不排斥。佛教是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國的,到明帝時期,其傳播速度就加快了。劉莊雖然以佞佛為借口,鎮壓了劉英等人,其實他自己并不反對佛教,而是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針。
據記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天晚上,留宿南宮的劉莊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在夢中他見到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從西方飛入皇宮,盤旋幾圈后,金人又向西飛走了。劉莊夢醒后,感到很迷惑。第二天一早,他就召集群臣,討論這個奇夢。博士傅毅說:“臣聽聞西方有神,人稱為佛,正如皇上所夢。”劉莊深信不疑,還真的就派了蔡愔、秦景等十多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永平七年(公元64年),蔡炟等人踏上了“西天取經”之路。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至中亞一帶),他們遇到了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還見到了佛經和佛祖釋迦牟尼像,就懇請兩位高僧赴大漢弘揚佛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東漢使者的引領下,二位高僧用白馬馱著佛經、佛像來到了京都洛陽。漢明帝以隆重的禮節迎佛經、佛像和高僧,并安排二僧暫住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第二年,劉莊下詔在洛陽西雍門外修建僧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取名為“白馬寺”。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被稱為祖庭。“寺”是取高僧所住的鴻臚寺之“寺”,后來就成為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佛教由此在中國傳播開來。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有中國佛寺“祖庭”之稱,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因漢明帝“感夢求法”,遣使迎天竺沙門攝摩騰與竺法蘭回洛陽后,按天竺式樣為兩位沙門所建的精舍。“白馬”之名則取自“白馬馱經”的典故。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八月,明帝劉莊病逝于洛陽東宮。他在位18年,終年48歲,葬于顯節陵(今河南洛陽東南),廟號“顯宗”,謚號“孝明皇帝”。漢明帝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但他與民休息的政策、連通中原邊疆的舉措、促進文化繁榮的行為,都給后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