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世界彩圖館
- 方青羽編著
- 1827字
- 2019-01-03 22:36:32
“音樂之父”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必知理由
西方音樂之父
對音樂藝術的發展貢獻巨大
創制了著名的對位法音樂
藝術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出生地:愛森納赫
生卒年:1685~1750年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8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偉大、最有影響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樂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杰出的創作活動和對音樂藝術的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他被稱為“音樂之父”。他的作品是歷代作曲家學習的榜樣。
1685年3月21日,巴赫生于德國愛森納赫一個音樂世家,家庭成員有的是附近城鎮或都市的風琴師或合唱長,有的是市政府或宮廷的樂長或樂師,在300年七八代人中,巴赫家族的音樂家多達60余人。這在其他領域都是罕見的。
在這個優秀的家族中,巴赫度過了幸福的幼年時代。但在9歲那年,他的母親去世,第二年又失去了父親,他便由哥哥撫養,在奧雷德魯夫接受普通教育。巴赫的哥哥是風琴師。喪父后,巴赫便在哥哥的指導下學習音樂。幼年的巴赫對音樂非常感興趣,學起來也異常刻苦。他很快便掌握了風琴、小提琴等樂器的演奏方法,同時在作曲方面嶄露鋒芒。上中學時,他廣泛地參加各種音樂活動,以后又在呂奈堡的教學活動中擔任歌手。他在呂奈堡圖書館里閱讀了大量著名的音樂著作,大大開闊了視野,學到了許多知識。
中學畢業后,巴赫開始了自己艱苦的音樂生涯,15歲的他開始獨自謀生。在呂奈堡、阿恩施塔特、魏瑪、米爾豪森等地度過了許多年月。在克滕的5年和在萊比錫的27年,是他創作上的最重要時期,他最著名的作品都在這個時期完成,他的作品收輯在59卷的全集中,其中包括為星期日做禮拜而寫作的200首康塔塔(實際上共有300余首),每個星期日演奏一曲,可供演奏5年之久。

巴赫像
現在,只要看一看巴赫的音樂作品目錄,其數量和種類之多就會令人驚嘆。雖然沒寫過一部歌劇,但在教會和世俗兩方面,他都留下了聲樂和器樂等各種體裁的作品。但是,這些音樂形式并不被時人所接受。
交響曲
“交響曲”一詞源于希臘語,意為“交響”。作為一種音樂形式,它在歷史的不同時期指不同的事物。在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它可指一部樂隊作品,也可指聲樂兼樂隊的作品。它還可指序曲——作為一部芭蕾、戲劇或歌劇的引子的器樂作用——或間奏曲,后者是在一部大型作品,比如戲劇或歌劇的幕間演奏的器樂作品。
到巴赫的兒子C.P.E.巴赫創作其最早的幾部交響曲的時候,該詞開始指樂隊作品。它通常有3個樂章或部分。在他的交響曲中,第一樂章通常是快速的,第二樂章慢而哀,第三樂章則是歡快的。從大約1765年起,交響曲變為一種四樂章的器樂作品。第一和第四樂章比較緩慢,第二樂章快速,第三樂章采用舞曲形式。這種形制一直保持到19世紀,此后貝多芬通過給樂隊增加更多的樂器以擴展其音域,從而進一步發展了交響曲。
音樂史上著名的對位法音樂是由巴赫創制的,其中的代表作是:兩集48首的《平均律鋼琴曲集》、《戈德貝格變奏曲》、晚年的《音樂的奉獻》以及《賦格的藝術》等。《平均律鋼琴曲集》各曲都是幻想式的前奏曲和賦格。
這些音樂形式和對音樂作品的設想,后來成為貝多芬的前奏(作品29)和肖邦的前奏曲的范本。運用對位法的頂峰之作,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賦格的藝術》。這部作品的對位技巧極為復雜精致。
《馬太受難曲》是巴赫最著名的杰作,作品里有豐富的巴洛克風格和表情,因而成為同類音樂中無與倫比的名作。這首受難曲1729年在萊比錫首次上演時,宛如演奏意大利歌劇一般,其矯揉造作的表情使人們感到厭倦、難以忍受。因此,這部大作在以后的一個世紀里,被完全遺忘了,甚至幾乎失傳。整整100年后,也就是到了1829年,作曲家門德爾松演奏了此曲,整個音樂界為之轟動,并開始了對巴赫的再認識潮流,從此世界各地研究巴赫的熱情也大為高漲。
應該說,巴赫的音樂是徹底的德國風格的音樂。他是一位著名的復調音樂大師。他的作品風格莊重而嚴謹,純潔而虔誠。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內容深刻。他對許多音樂形式都作了重要的發展創新,如協奏曲、管弦樂曲和鋼琴曲等。在他手里,巴洛克式的音樂形式結束了,新的音樂形式誕生。
1747年,巴赫最后一次去柏林,去看望擔任腓特烈大王的古鋼琴演奏家的兒子卡爾·菲利浦·埃瑪努埃爾·巴赫。當時正在桑斯西宮中演奏橫笛的大王,提著橫笛告訴大家說:“諸位,老巴赫來了!”他立即派馬車前去旅館迎接。
巴赫穿著旅行服裝晉見。他即興作了六聲部的賦格曲,并且邊作曲邊演奏,這就是著名的《音樂的奉獻》。
1750年2月28日,巴赫在萊比錫逝世,終年65歲。他在世時生活貧困,作品無人過問,死后數十年才得到人們的重視。他被推崇為最偉大的古典音樂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