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
Notre Dame de Paris
必知理由
聞名于世的天主教堂之一
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
開歐洲建筑史之先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類型:建筑
地點:法國巴黎
時間:1163~1345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教堂,坐落在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斯德島。這座教堂從1163年動工興建,由教皇亞歷山大和路易七世共同奠基,歷時182年,于1345年竣工。巴黎圣母院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開歐洲建筑史先河,在建筑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哥特式教堂建筑
12世紀以后,教權與王權之間的斗爭越來越激烈。所以,國王修筑新式的教堂,確立自己的權威,以此來擺脫教皇教會對自己的控制。于是,以法國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興起,并且影響到了整個歐洲。
哥特式教堂建筑各有風格,外觀造型各不相同,但是,因為處在一個時代,所以有許多相同的特征。從外型上看,它們追求體積和高度,這些都是過去的教堂所不能及的。比如,德國的科隆中廳高達48米;而烏爾姆市教堂的鐘塔高達161米。在形體上,這些教堂建筑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墻和塔都呈現出一種共同的特色,就是越往上劃分越精細,裝飾越多越玲瓏。在教堂的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尖頂。頻繁使用“尖”的造型,所有的券都是尖的,建筑的局部和細節上端也都是尖的,這使得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沖力。哥特式教堂的整體風格所體現的就是高、直、尖這三種特征,這種建筑風格意味著城市的生機,代表一種新的精神,標志著新的審美趣味的到來。
哥特式就如它的名字一樣,是反傳統的、反羅馬的,它野蠻、粗獷,同時奔放、靈巧,它匯集了一切上升的力量來體現教會的神圣精神,直升的線條、奇突的空間推移、色彩斑斕的彩色玻璃窗、各式各樣輕巧玲瓏的雕刻裝飾,制造了宗教的神秘氛圍。這些建筑不再是純粹的宗教思想的體現,也不再是軍事堡壘的象征,而是城市的文化標志,它們暗示了在最黑暗的中世紀設計者心中自由的表現。總的說來,哥特式建筑較羅馬式的建筑,更接近生活和真實,它遍布歐洲,成為國際風格,因此也稱國際哥特式風格。
巴黎圣母院長130米、寬48米,此建筑的最大特點是高而尖,尖塔高達90米,由豎直的線條構成,雄偉莊嚴。整座建筑被壁柱縱向分隔成了三大塊,又被三條裝飾帶橫向劃成三部分。圣母院的正西立面有三個聯成一排的大門,左門叫“圣母門”,門中柱上雕刻著圣母圣嬰像;右門叫“圣安妮門”,圣安妮是圣母的母親,門中柱上雕刻著5世紀時巴黎大主教圣馬塞爾像;中門表現的是“最后的審判”,門中柱上的核心人物是耶穌,他在“世界末日”這一天,宣判每個人的命運:一邊是被推入地獄的罪人,一邊是靈魂得救、升入天堂的驕子,這些雕刻十分精細傳神。圣母院的尖塔很高,有直刺蒼穹的感覺,尖拱、肋拱、飛壁猶如在天空里縱橫。位于門洞上方的是“國王廊”,陳列了28尊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雕塑。1793年,法國大革命中,一些極端分子將其誤認為他們痛恨的法國國王的塑像而將它們搗毀。但是,熱愛藝術的法國人民,當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的時候,將雕像復原后放回原位。巴黎圣母院中間有三層窗子。第一層兩邊是尖拱形的窗子,雕刻著亞當和夏娃;中間一層是由37塊玻璃組成的一扇直徑為9米的圓形大窗子,建于1220~1225年,中央供奉著圣母圣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第三層有許多美麗的欄桿,欄桿上雕刻著不同形象的魔鬼,據說都是根據著名的“希魅爾”雕刻的。最上面便是雨果《巴黎圣母院》中所描繪的兩座鐘樓,各高69米,由一條走廊把連接起來。南鐘樓的巨鐘重13噸;北鐘樓有一幢387級的樓梯,可直接到達90米高的尖塔的塔尖。尖塔雖比鐘樓高出21米,但從正面看去,高度卻相同,由此可見建筑師的匠心。教堂的大廳可容納9000人,是法國最大的教堂。
許多人知道巴黎圣母院,主要是受雨果《巴黎圣母院》的影響。這本書很早就被翻譯成中文,在中國很有影響力。讀過這本書的人,都不會忘記那個吉卜賽姑娘愛斯梅達,還有敲鐘人卡西莫多,以及他們映襯出的善良與心靈美。巴黎圣母院雖然很古老,但依舊散發著魅力。雨果稱它為“巨大石頭的交響樂”。巴黎圣母院所在的斯德島也是巴黎的誕生地,所以,更多的巴黎人喜歡稱它為“巴黎最老的女人”。這一別致的稱呼,既體現了巴黎人對自己的建筑與歷史的熱愛,也體現了巴黎人的幽默與煽情。

巴黎圣母院 法國 1163~1345年
巴黎圣母院是法國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圖為它的正西立面,由三部分組成:最下面是3個由層層向里的尖券組成的門洞,券面滿布雕像。門洞上方是“國王廊”,上有28尊歷代以色列和猶太國國王的塑像;中央部分是圓形的玫瑰花窗和石質中欞窗,分別有圣母圣嬰及亞當與夏娃的塑像;上層是一排細長的雕花拱形石柱,左右即為并列的雙塔。整座建筑美麗壯觀,充分體現出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