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爾邁的石雕板:方寸之間的歷史
Narmer Palette
必知理由
文字記載史上現存最早的實物
有極高的美學意義
類型:雕刻藝術
地點:埃及
時間:距今5000年前
遠在舊石器時代,非洲北部已有居民。那時北非的氣候溫和濕潤,雨水充沛,滿布著草叢和森林,各種動物隱沒其間。當時的居民以漁獵和采集為生。大約在1萬年前,最后一次冰河退去,北非的氣候逐漸轉為干旱,雨量減少,茂盛的植物由稀疏而消失,出現了浩瀚無垠的沙漠,于是許多居民便陸續遷徙到尼羅河兩岸。后來他們在這里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農耕生活,進而創造了金石并用的文化,尼羅河流域的文明從此開端。

下埃及標志——神鷹荷魯斯

納爾邁石雕板正面
1898年,在埃及考姆艾哈邁爾的一個神廟廢墟中,J.E.魁貝爾和F.W.格林找到了一塊精美的盾形石雕板。
石雕板曾經作為奉獻給神廟的供品,被埋在神廟地界之內。在石雕板的一面上,戴著上埃及王冠的法老高舉權杖正在擊打一個敵人。周圍的一組象形文字表明此人名叫“瓦師”,可能是敵人的首領。法老的左邊大概是一位高級官員,為法老提著便鞋。鷹神荷魯斯居右,爪子牽著一個人頭,人頭上的6根紙草代表著法老在戰斗中俘獲了6000名俘虜。
在石板的另一面,得勝的法老戴著下埃及王冠,正在戰場上查看被砍去首級的敵人尸體。樹立在他前方的四面旗幟,代表著他的同盟者。畫面中間繪有長長的脖子糾纏在一起的神獸,表示一種和睦的意思。畫面最下方,征著法老征服力量的公牛,正在向有圍的城鎮發起進攻。

納爾邁石雕板另一面
這塊距今5000年的納爾邁石雕板于1898年在希拉孔坡利斯被發現,其頂端是用象形文字書寫的國王納爾邁的名字,中間長長的脖子糾纏在一起的神獸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經常表現的主題。

上埃及標志——白色百合花
這位威武的法老究竟是誰?學者們發現,石雕上的鲇魚代表“納爾”的發音,鑿子代表“邁”的發音,連起來就是“納爾邁”。無論如何,這位納爾邁可不是一位簡單的人物,他就是古埃及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一任法老。
那么石板上記載的這場戰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為什么納爾邁一會兒頭戴上埃及王冠,一會兒又頭戴下埃及王冠呢?
原來,5000多年前的埃及并不是一塊統一的土地。在這塊沿河鋪展開的富饒谷地上,以孟斐斯為界,埃及分為上埃及(埃及南部)和下埃及(埃及北部)兩部分,最初分別由不同的王朝統治。上埃及王室以白色百合花為標志,下埃及王室則選擇了紅色的鷹。順著從南向北流淌的尼羅河,人們可以很方便地到達下埃及,而返程時的北風將白色的風帆吹得滿滿的。因而,從地理上看,埃及從來就是一個整體。
后來,埃及突然產生了獨立的象形文字。考古學家們推斷,由于此期埃及社會的發展,祭司們發明了這種文字記錄體系來加強行政管理的效能。于是,統一的文字使得上下埃及緊緊聯結在同一文明載體上。再后來,為了集中管理灌溉工程,為了確保尼羅河全線航運的暢通,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進行組織,埃及的統一變得勢在必行。
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統治者納爾邁(也稱為美尼斯)發動了對下埃及的遠征,打敗了下埃及的統治者,最終把北至尼羅河三角洲的整個埃及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成為埃及歷史上第一位法老,定都提尼斯。
因此,石雕板上所記載的,其實就是納爾邁統一上下埃及的這場重要的戰爭。
有趣的是,記載著如此嚴肅主題的石雕板,卻很可能只是古埃及女性用于化妝的調色工具,因此這塊石板又被稱為“納爾邁的調色板”。
但是,“納爾邁的調色板”真正的價值并不在于所記載的內容,而在于記載本身。它是文字記載史上現存的最早實物,也是埃及古代象形文字的最早例證,因此對于考古學、埃及統一時期的歷史和美術來說,是最重要的古物。
面對著這塊石雕板,不禁心有所感:當世界剛露出文明的曙光時,百合花盛開的尼羅河畔已回蕩著祭司們關于永生的吟唱。幾千年后,當法老們的帝國在阿拉伯人揚起的塵土中湮沒,關于那個偉大文明的記憶,就只剩下一卷卷深奧的象形文書。千年的歲月不過是過眼云煙,誰又知道當年調色板裝扮出的精致容顏凋零在何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