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失落的城
  • 高成
  • 4841字
  • 2019-01-03 19:44:48

夜未央:其實長安城從來沒有“消失”

漢桓帝時,神仙王方平到蔡經家里,一會兒后,仙女麻姑也到了,觥籌交錯之間,麻姑自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于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為陵陸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東海行復揚塵也。”自從成仙得道以來,我已經三次看到東海變成良田,剛到蓬萊,海水比以前淺了一半,莫非是又要變成陸地了?通讀歷史,有時就會覺得那么神奇,滄海桑田,世事變遷,難以預測。樓蘭曾為西域名城,如今黃沙莽莽,不毛之地;瑪雅原本人煙阜盛,現在只剩下空蕩蕩的古跡。悉尼、舊金山、洛杉磯、西雅圖,這些大都市在千年以前是否存在?倫敦、巴黎、佛羅倫薩、米蘭,他們曾經不過是小縣城而已。北宋沈括嘗路經太行山,無意間發現水生動植物化石,感慨萬千,料想千萬年前此地必是一片汪洋……

假如你是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勢必會考慮自己的歸宿,一般南方人的首選八成是珠三角或者長三角,前者有兩個一線城市在那里;可就在一千多年前,只有罪犯、被貶謫的官員才會到嶺南地區。柳宗元有詩云:“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被貶兩廣的柳河東,他感到抑郁、不快,愈發思念好友。韓愈也有詩:“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大意是我知道你來另有新意,正好,來廣東潮州替我收尸呀。海南島,今日的發達地區,千年前,蘇軾離開的時候卻如是寫道:“九死蠻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表現文豪豁達、樂觀的同時,側面反映了當初經濟的落后。

(大雁塔,位于慈恩寺內,該寺為唐高宗李治追念母親長孫皇后所造,玄奘法師修行之所)

如今人們趨之若鶩的地方,千年以前卻是被嫌棄的蠻荒之地。反之,漢唐時的長安城,就好比現在的北上廣深,對于當時日本、新羅等地的外國人來說,長安城甚至相當于現在紐約的地位,心目中的圣地。確實,長安城在前半部分的中國歷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特別是在唐朝,那時長安城面積84萬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城的1.4倍,漢長安城的2.4倍,羅馬的5倍,巴格達的6倍,君士坦丁堡的7倍,極盛時,人口超過百萬,算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城市了,至于中世紀歐洲的那些小縣城,跟長安完全沒有可比性,不知不覺,優越感就來了。然而,你有沒有發現,唐朝以后卻沒有什么封建王朝愿意定都在長安了。“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從西周到唐朝,火了兩千年的關中地區怎么就被統治者嫌棄了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長安的沒落?

(唐長安城平面圖)

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明確一點,就是一座城市能夠發展壯大,甚至成為首都,是因為它擁有著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優勢,而它的沒落,往往是因為優勢的喪失。

長安城所在的關中地區地形閉塞,易于安保。東有函谷關、潼關、臨晉關,歷史上特別有名。南有武關、峣關,還有秦嶺。驪山、終南山都是秦嶺上的主峰,前者有土豪氣質,一般是皇家貴族游玩的地方。中唐時,唐敬宗半夜到驪山打過狐貍——城里人真會玩。終南山一般是高人隱居的好去處,當然,高人也有好有壞,所以有成語“終南捷徑”,現在也有隱居于斯之人。西則有散關、隴關,我國南北的分界線,陸放翁說:“鐵馬秋風大散關。”北有蕭關,王維《使至塞上》云:“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看來附近的山川沾了長安的光,一起出名了。

(終南山)

長安安全系數高,交通也不錯。它位于全國之中,西南溝通巴蜀,東南連接江淮,西北可達西域,東北是華北平原,利于控制全國,又是關隴貴族集團的大本營,楊堅、李淵都出身于這個集團,必然要守住老家;隋煬帝上臺沒多久,便營建東都洛陽,遭到不滿,雁門被圍后又放棄關中,意圖遷都江都,直接被統治集團無情拋棄;唐初實行府兵制,關中地區折沖府的數量占絕對優勢,目的就是靠軍隊掌控全國。既然有著這些優勢,又怎么會衰落呢?最主要的還是經濟。

也許你想不到,關中地區的生態條件曾經相當之好,地勢平坦,河流眾多,氣候溫暖濕潤,有大片竹林,生活著大象、獼猴等野生動物,植被覆蓋率超過百分之五十,而現代人對西北可能就是千溝萬壑、沙塵滿天的那種印象。自然環境好,在農業文明的時代非常占優,很快,關中地區的良田就被大力開墾出來,張衡說是“九州之上腴”,《新唐書》說“關中號稱沃野”。秦國地盤不算大,卻能夠維持幾十萬大軍,消滅關東六國,富庶的關中、巴蜀便是經濟保障。當時韓國想削弱秦國,派一個叫鄭國的水利專家幫秦國修渠,就是那條鄭國渠,短期內雖然消耗了人力、物力、財力,但長遠來看,使秦國如虎添翼。楚漢相爭時,項羽衣錦還鄉,東遷彭城被認為是一大敗筆,劉邦火速占據關中,與項羽不斷地抗衡,盡管遇到過彭城之戰這樣的大敗,但留守關中的蕭何可以源源不斷地送兵、送糧到前線,保證足夠的實力,長期拉鋸戰,說到底就是打經濟戰,劉邦借此占據了上風。

(漢長安城平面圖)

等到唐朝的時候,經過兩千多年的開發,關中地區的生態已經急劇惡化,生產力下滑得很嚴重,有段記載這么說:“又秦開鄭渠,溉田四萬頃,漢開白渠,復溉田四千五百余頃,關中沃衍,實在于斯。盛唐永徽中,兩渠所溉唯萬許頃,洎大歷初,又減至六千二百余頃,比于漢代,減三萬八九千頃。每畝所減石余,即僅校四五百萬石矣。地利損耗既如此,人力散分又如彼,欲求強富,其可得乎!”通過水渠灌溉數量的變化可以看出土地的損耗,原來鄭國渠、白渠可灌溉四萬四千多頃良田,如今只能灌溉六千三百,不及原來的七分之一。為了生存,也為了利益,人們總是竭澤而漁,榨干環境,得利一代,禍及子孫。過度開發后,長安周邊植被破壞、土壤荒漠化、河流干涸,自然災害也更加頻繁,等等問題制約著這一地區的發展。

看來關中本地的經濟已經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是糧食產量,可是帝國的首都在這個地方。首都意味著什么?當然是更多的非農業人口、更大的糧食消耗,但關中本地已經難以滿足。某年關中大旱,糧價飛漲,真是雪上加霜,隋文帝跟著老百姓一起逃荒,途中派兵幫老百姓搬行李,把人家感動得兩眼淚汪汪,多辛酸呀。唐朝時,唐高宗與武則天這兩口子也經常跑洛陽,因為那里有吃的,后來武則天干脆就定都洛陽,待在那兒不走了。由于長安所在地域的糧食產量不足,不得不借助大運河從外地運糧,河北地區的糧食通過永濟渠送到洛陽,江淮地區的借由通濟渠運到洛陽,之后由洛陽再轉運長安,這一下子,洛陽就成為了漕運中轉站,迅速發展。

可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運糧之難難于上青天。路途遙遠,運輸本身就會有大量損耗,隨著氣候變冷,秦嶺—淮河以北的河流有了結冰期,這樣就不能跟以前一樣全年運糧,所經過河流太多,情況復雜,運河也需要常年維護清淤,若遭水旱災害,更加吃緊。其中從汴州到洛陽這段運河難度最大,中間要路過三門峽,那里的砥柱經常使船工喪命,“自古漕運,險在三門”,“中流砥柱”一詞說的就是這個。隨著黃土高原植被破壞,大量泥沙順流而下,河床越來越高,水位下降;沿途農業生產,作物灌溉也需要用水;汴河、黃河的季節水位又不均……一系列問題都加劇了運糧難度,一趟下來,成本特別高,消耗很大的人力、物力。隨著社會安定,人口繁衍,關中物資需求量越來越大,唐太宗的時候,矛盾不突出,因為經歷隋末戰亂,人口銳減,用不了多少糧食,馬周淚流滿面地給他打報告時說:“咱們跟前隋比,人口剩十之一二。”有的人特別搞笑,為了證明隋煬帝比唐太宗強,竟然拿人口來當論據,說隋煬帝時有五六千萬人口,唐太宗時才一兩千萬,前者比后者強吧,看似有理,實則荒謬。隋煬帝繼承的是隋文帝的基業,二十多年的開皇之治,唐太宗接手的是大亂后的廢墟,沒有可比性的。從經濟上看,貞觀之治只是低水平的盛世,時代所限。等到武則天、唐玄宗的時候,關中人口壓力就太大了。針對這種情況,他們采用分段運輸的方法,提高效率,減少損失。

安史之亂后,北方地區被打成一片廢墟,河北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他們拒絕把賦稅、錢糧交給中央,如此一來,長安想要生存,江淮地區便是唯一的倚仗了。唐德宗時,江南漕船久久沒到,工資、獎賞什么的都發不出來,軍隊便準備嘩變,情勢危急,德宗皇帝都不知道該怎么辦了。無可奈何,九死一生之際,突然官員來報,漕船到了,唐德宗聽后大喜過望,興高采烈地跑到東宮對太子說:“吾父子得生矣!”就是利用這條運河,唐王朝茍延殘喘了一百多年,運河被截斷之日,也就是李唐王朝覆滅之時。

戰亂對于長安城的打擊則更加直接、顯著。安史之亂時,長安被叛軍攻陷,后來肅宗靈武稱帝,聯合回紇一同收復長安,兩次戰爭讓長安遭受到破壞。本來唐肅宗還和回紇約定,城破之后,土地、男子歸唐,金銀財寶歸回紇,眼見叛軍落敗,異族軍隊準備搶劫了。危難之際,天下兵馬大元帥、肅宗長子李俶跪倒在回紇主帥面前,說現在搶掠,會讓失地的百姓投靠叛軍一邊,回紇人認為有理,才沒有這樣做。否則后果不堪設想。肅宗后來聽說此事,不由點贊:“朕不及也,朕不及也!”廣德元年,吐蕃攻入長安,這時的天子正是先前的李俶,不過已經改名李豫,是為唐代宗,面對來勢洶洶的敵軍,代宗逃奔陜州,吐蕃軍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長安中蕭然一空”。再接下來比較大的就是黃巢了,他遠道而來,怎么可能不破壞長安?撤出時,焚燒宮殿、寺廟、民居,之后官兵又來搶一次,等到唐僖宗從成都回來時,“滿城荊棘,凄然不樂”。

晚唐,軍閥之間多次戰亂破壞了這座古城,據統計,有七次重大破壞,韋莊詩云:“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凄然無故物。”最狠的一次則是唐昭宗時,公元904年,朱溫脅迫昭宗遷都洛陽,同時下令長安籍的居民全部遷走,房屋悉數拆毀,拆下來的木料扔進渭河,順流而下,漂往洛陽,以做建房之用,這是長安的滅頂之災,從此喪失了作為首都的資格。留守此地的韓建重修了一座城,但面積僅僅只有原來的宮城那么大。從此中國的首都遷出了關中,一開始是到開封,之后是在北京,直到今日。昔日的長安變成了西安,位于尷尬的西部,作為內陸的一個省會城市存在,是一個區域性的經濟、文化中心。河南的兩個古都——洛陽、開封在尷尬的中部,命運就更坎坷了,連省會的地位都沒保住。

五代之后,宋太祖本有意愿遷都洛陽,再遷都長安,仿漢唐,可由于現實的原因未能成行,還是老毛病,或者說是硬傷導致了這個結果。長安經濟凋敝,運輸不暢,養不起太多人口。既然技術水平不高,無法改變環境,那就只能改變人們自己,從汴州到洛陽這段運河不是很艱險嗎?那我干脆不要這段了,直接縮短運輸路程,定都汴州,也就是開封。開封在黃河與汴河的交匯點上,正好可以滿足條件,在北宋時,那里的生態也還可以。只是按下葫蘆起了瓢,開封四戰之地,除了黃河,無險可守,實在是沒辦法。

元、清都定都北京,因為北京離蒙古草原、盛京比較近,一旦統治不了中原漢地了,可以馬上卷鋪蓋走人,特別方便,元順帝就是這么做的。明朝初年,太子朱標巡視西安后,向朱元璋建議遷都西安,還沒得到答復便去世了。明太祖一直對南京不滿意,想找個更好的,終其一生未能成行,朱棣完成了他老人家未竟的任務,天子守邊,定都燕京。新中國成立后,也有人覺得西安可以做首都,可時代變了,曾經的輝煌固然好,可那都是過眼云煙,一去不返了,現實更加重要。

(西安城墻)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趙飛燕、楊玉環,她們的才情與美貌,當初長安城里何人不知?何人不曉?可如今,她們又身在何方?上林苑、未央宮、長樂宮、玄武門、大明宮……這些家喻戶曉的建筑物,現在又去哪里尋找?有人說:長安城真的消失了,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再也回不來了。當學業有成、金榜題名的時候,多想“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當白發蒼蒼、韶華不在時,多想感慨一句“君不見,外州客,長安道,一回來,一回老”;當獨守空閨,想念在異鄉打拼的丈夫時,一個場景立即浮現在腦海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其實,長安城從來沒有消失過,作為中華民族強盛的象征,早已烙印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里。不是一時,而是長久,但不會是永恒。你之所以認為有些東西會是永恒的,是因為你著眼的只是幾百幾千年,若從千萬年、億年來考慮呢?其實整個人類的歷史亦不過是一瞬而已,有始有終,最后什么都不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老河口市| 法库县| 湟源县| 公安县| 锡林浩特市| 陇南市| 墨竹工卡县| 镇康县| 大关县| 金华市| 临清市| 晋城| 江津市| 浑源县| 太湖县| 玉溪市| 宝坻区| 金坛市| 广汉市| 兴化市| 衡阳县| 昌宁县| 革吉县| 肃南| 南江县| 鄂州市| 岳池县| 彭水| 元阳县| 北海市| 大足县| 上饶县| 都昌县| 岱山县| 铁力市| 和顺县| 商南县| 桃源县| 裕民县| 博乐市| 尖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