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意外的流亡——讓他奮發圖強

范旭東人生的前三十年,大多數時候是在困苦中度過的。他幼年喪父,往往要靠救濟度日;后又流亡日本,旅日十余載。盡管艱辛,但是也并非總是不幸。幼年雖然喪父,但是范母勤勞賢良,通情達理,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依然省吃儉用供兒子讀書;心中對兒子雖有百般不舍,卻依舊支持兒子遠赴日本求學。其兄范源濂是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對自己的幼弟給予極大幫助。

范氏孤兒

1883年10月24日(光緒九年,癸未,九月二十四日),范旭東在湖南長沙東鄉誕生。出生時取名源讓,字明俊,后改名為銳,字旭東。

對于弱者而言,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入主中原已有兩百余年的大清國,此時已是風雨飄搖岌岌可危。洋人的堅船利炮屢次轟開大清的國門,昔日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國,不得不和來自西方的列強,甚至是近在咫尺的日本,簽下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條約,就連被譽為“萬園之園”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也被人付之一炬。面對滿清的昏庸,洪秀全毅然舉起了反清大旗,戰火燃至十余個省,大清動用各路大軍連續十余年的剿殺才予以平定。

在這樣一個年代,普通人不但需要承擔不斷增長的稅賦,隨時還要面臨可能降臨的死亡,這是一個民不聊生的時代。

范旭東降生時,范家原是小康之家。范旭東的祖父曾經在直隸省大興縣任縣令,此大興縣即今天的北京市大興區,此地緊鄰京師,元明清三代為“天下首邑”。范氏祖父任職大興縣期間,大清國已開始由盛而衰,此時貪污腐敗盛行,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但是范氏祖父卻堅持出淤泥而不染,遵紀守法、廉潔奉公,始終與民秋毫無犯。而正是這樣一個清廉的官員,在貪腐成風的時代,毫無疑問就成了官場的異類。在上級眼中,官不愛財,就沒有能夠約束他的手段,不能約束他,那么他就隨時可能將自己置于危險的境地。于是對于這樣一個不貪的官員,上級處處提防,時時留心,沒有任何升遷的機會。范氏祖父自然也看透了官場的污穢,晚年便辭官歸隱,在青山綠水中安度余生。

范旭東的父親名范琛,以教書為業。范父天生體弱,卻并沒有因為體質差而忽略在學問上的修為。范父好學不倦,在教書授業的同時不斷求取新知。范旭東年幼時范父便對其進行啟蒙教育,教授《三字經》、《百家姓》、《神童詩》等。

范家育有三子,范旭東最幼。在范旭東之上還有一兄一姊。范旭東的哥哥范源濂,長范旭東8歲。范旭東降生時,范源濂在其父的教導下,學業已經完成啟蒙,進了私塾開始進一步學習,13歲就考中了秀才。在范旭東年幼時,范源濂給予了他極大的幫助。范旭東的姐姐極為不幸,未婚而卒。

范母謝氏賢良淑德,繼承了中國婦女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不僅善于持家,思想也較為開明,支持自己的子女多讀書。為了孩子的學業,甚至不惜讓兩個兒子漂泊海外。

這本是一個幸福的家庭,三代同堂、衣食無憂。然而,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幸福無疑是一種短暫的奢侈。

1889年,范旭東七歲。這一年光緒皇帝“親政”,把持朝政數十載的慈禧老佛爺不再垂簾聽政,要把權力還給皇帝。然而,皇帝親政卻沒有給范家以及天下蒼生帶來任何驚喜,反而帶來了一連串沉重的打擊。

就在皇帝親政的這一年,湖南大旱。范家所在的長沙一帶江河湖泊干涸,土地龜裂,禾苗枯死,全年幾乎顆粒無收。面對如此大旱,官員為了討好剛剛親政的皇帝居然隱瞞不報,各地奏折紛紛粉飾太平,吹噓豐產。可憐千千萬萬的災民,生活本已難以為繼,還要繼續承擔繁重的稅賦。下鄉收糧的官吏絲毫不顧百姓死活,依舊大肆搜刮。轉瞬間斷糧者不計其數,即使如范家這般小康之家也無力應對這樣的天災人禍,斷了口糧。

很快,旱災所及之地餓殍遍野,范氏祖父、父親在饑荒中撒手人寰。范家一夜間一落千丈,一貧如洗。面對如此沉重的打擊,范母謝氏在既無遺產繼承又無親友可依的情況下,頑強地養育著自己的幾個孩子。然而,在那樣的年代,一個女人能做的終究是有限,不得已范母帶著自己的孩子投靠了長沙城里的慈善機構——保節堂。保節堂是封建時代專門用來收留貧苦貞潔婦女的。那時社會上要求女人三從四德,好女不嫁二夫,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在這種極其苛刻的道德觀的束縛下,許多喪夫后無依靠的婦女選擇投奔保節堂。

在保節堂的日子也并不輕松,范旭東一家依舊食不果腹。為了養育自己的孩子,范母拼命勞作,每天從早到晚都在替別人做針線活,沒有一絲閑暇。盡管如此艱辛,收入依然微薄。此時范旭東的兄長范源濂已經十五六歲,有了一些勞動的能力,也能外出打些零工幫助母親補貼家用。

范母帶著兩個孩子雖然過得異常艱辛,但是她始終沒有讓自己的孩子放棄學業。白天范母讓范旭東的哥哥范源濂跟隨舅舅讀書,到了晚上又把范源濂叫到跟前親自督促他學習。范旭東則跟著姑姑讀書認字。

在范母的嚴格要求下,原本就聰慧機敏的范氏二子學業進步神速。范源濂不到二十歲就學有所成,為了減輕母親的壓力,他很早便外出授課,補貼家用。兄長范源濂有了穩定的收入以后,范家的經濟狀況開始好轉。在姑母的幫助下,范旭東拜師學作八股文。這八股專講形式、沒有內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毫無新意。

對這種八股文范旭東極為反感,他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本無法從八股文中得到滿足。在當時科舉尚未廢除,以八股文考取功名,是無數讀書學子們的夢想,但是范旭東小小年紀便有了反抗八股的思想。他認為,八股文純粹是替古代圣賢說話,根本就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他不愿意成為一個替別人發聲的皮囊,他要自立,他要有主見,他要發揮自己的能力,他要做真正的自己。十九世紀末期,湖南長沙人文薈萃,當地有名的岳麓、城南、求忠三書院的執教者,注重做人。范旭東雖出身寒門,卻深受當地風氣所熏陶。

生活雖然艱苦,卻在很大程度了磨練了范旭東的毅力,培養了他堅強的品格。正是這樣的品格,在范旭東日后的人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他面對各種艱難困苦時,他依然堅持不懈,頑強拼搏。

戊戌變法

1894年,范旭東十二歲,這一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華民族遭遇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

這一次,大清皇帝天朝上國的美夢終于被驚醒,鄰邦日本——區區彈丸之地居然把大清國打得落花流水。一紙《馬關條約》不僅丟了屬國朝鮮,還被日本占去了寶島臺灣。

戰爭期間,湖南巡撫吳大澄奉命率兵收復海城。吳大澄是清末愛國將領,曾在與沙俄的領土爭端中有力地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然而,衰朽貧弱的清軍根本無力對抗日軍的進攻,在牛莊一戰中湘軍大敗,隨后吳大澄也因兵敗被革職。

回到湖南后,兵敗的吳大澄痛定思痛,深刻反思戰敗的原因。他要求湖南的學子臥薪嘗膽,發憤圖強,一雪前恥。在被革職離任前,他還召集湖南的有識之士,商討在湖南實行自強的新政。經眾人商議,一致認為自強的首要任務是培養人才,獎勵學術。

基于此,吳大澄將省內的招賢館改為求賢書館,館內既教授傳統中國學科,又兼顧西洋新式學科。其中,中學以宋、元、明理學為主,史、地、鹽、槽、兵、刑、水利為輔;西學以英文、算學為主,聲、光、電、化學為輔。

這些新學措施讓少年范旭東深深癡迷。他常常到求賢書館閱讀新式書刊,接觸全新的知識。在求賢書館,范旭東還十分熱衷聽眾人探討時政,他十幾歲的年紀居然聽得津津有味。

吳大澄被革職后,接任的陳寶箴也是一位熱心改革的地方實權派人物,他到任之后,繼續在湖南施行變法自強的新政策。少年范旭東才能有機會繼續接觸全新的知識。

正當范旭東在湖南家中苦讀時,京師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國在日本馬關簽定《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發動在北京應試的一千三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敘述嚴峻的形勢,同時提出變法的主張,史稱“公車上書”。這次上書轟動了全國,也成為維新變法的序幕。

此后,全國各地開始宣傳變法維新。1895年8月,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北京出版《萬國公報》 (后改名為《中外紀聞》),宣揚變法,組織強學會。隨后在上海創刊《時務報》,成為維新派宣傳變法的輿論中心。到了1897年冬天,嚴復創建《國聞報》,成為在北方與《時務報》齊名的宣傳變法的重要陣地。到1897年底,各地已有三十三個以變法自強為宗旨的學會建立,出版報刊十九種,成立新式學堂十七所。到1898年,學會、學堂和報館達三百多個。

在湖南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湖南的維新宣傳最為激烈。1896年2月,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強學會,創辦了《湘報》,宣揚維新變法,湖南的有識之士紛紛響應。1898年陳寶箴創立“南學會”,興辦“時務學堂”,鼓吹變法維新。他還聘熊希齡為督學,梁啟超為總教習,湖南的進步青年紛紛請求拜入梁啟超門下。當時范旭東的哥哥范源濂也放棄了在書館的教書工作,拜梁啟超為師,學習新學。當時梁啟超的弟子中還有蔡鍔,日后成為民國初年杰出的軍事領袖。在梁啟超眾多弟子中,范源濂和蔡鍔二人這一文一武成就最大。

經過連續數年的醞釀宣傳,變法維新的時機逐步成熟。隨著1897年11月,德國強占膠州灣,法國強租廣州灣,英國強租新界和威海衛等一系列侵略事件的發生,全國民心激憤,維新運動從理論宣傳轉到政治實踐。12月,康有為第5次上書,陳述列強瓜分中國,形勢迫在眉睫。1898年1月康有為再次上書光緒帝,4月,同梁啟超在北京發起成立保國會。在維新人士和帝黨官員的積極推動下,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詔書,宣布變法。

在湖南,范源濂作為梁啟超的得意門生,也積極參與到湖南的變法運動中。范旭東也追隨兄長經歷了一些變法事件。

后來他在回憶這段歷史中寫道:記得辛亥革命前十幾年,滿清政府曾一度試行新政,他們知道非廢八股、設學堂、振興工商業不能立國。所以,在戊戌維新前后100中,一切施政措施頗為有聲有色,應有盡有。清廷嚴令各省奉行,盡管有些人反對,但也有些是奉行的,在各省中以湖南為最起勁。他們的新政措施,短期間樣樣都做了一點,開了一個時務學堂,出版了《湘報》和《湘學報》。和民眾接觸的就是那規模空前的南學會,實行通俗演講……那時年紀很小,住在鄉下讀書,只聽到過一回,現在回想,與其說是聽過,不如說是看過更為恰當。那天,湖南各界名流到的不少,都是坐在臺上,演講的時候也不站起來,聲音很小,又是文言,我一點不懂。記得只看見他們坐著搖扇子,仿佛還有一位抽著水煙,這一晃將近50年過去了,諸位聽了,不要笑他們腐舊,要知道那時候,凡是官府出門就要鳴鑼清道,排場十足,他們這樣不同流俗,降格相從和民眾接近,的確是下了最大決心。如果不是真正讀通了書,而且有為國為民的心,絕做不到。

皇帝雖然頒布了新政,然而除了湖南巡撫陳寶箴徹底執行之外,全國各地守舊官僚無一真正執行。慈禧太后在光緒皇帝宣布變法的第5天,就迫使光緒連下3諭,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的軍政大權,準備發動政變。

“百日維新”開始后,清政府中的守舊派不能容忍維新運動的發展。有人上書慈禧太后,要求殺了康有為、梁啟超;奕劻、李蓮英跪請太后“垂簾聽政”;御史楊崇伊多次到天津與榮祿密謀;甚至宮廷內外傳言將廢除光緒,另立皇帝。9月中,光緒皇帝幾次密詔維新派商議對策,但維新派既無實權,又束手無策,只得向光緒皇帝建議重用袁世凱,以對付榮祿。16、17日,光緒皇帝兩次召見袁世凱,授予侍郎;18日夜,譚嗣同密訪袁世凱,勸袁世凱殺榮祿,舉兵救駕。事后,被袁世凱出賣。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直入光緒皇帝寢宮,將光緒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臺;然后發布訓政詔書,再次臨朝“訓政”, “戊戌政變”成功。戊戌政變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殺在逃的康有為、梁啟超;逮捕譚嗣同、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康廣仁、徐致靖、張蔭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將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6人殺害;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被發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開辦的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外,全部都被廢止。從6月11日至9月21日,進行了103天的變法維新,以戊戌政變宣告失敗。

當北京開始捕殺維新派人物時,湖南也陷入危機。湖南的守舊派開始將矛頭指向支持變法的湖南巡撫陳寶箴。湖南守舊派官僚上書慈禧太后,稱陳寶箴身為封疆大吏,不但不奉太后懿旨查處維新派,反而包庇他們。要求將陳寶箴即行革職,永不續用。而戊戌政變遇難的“六君子”中,劉光第、楊銳都是陳寶箴所保薦,譚嗣同也積極倡導湖南新政,梁啟超則是湖南時務學堂的總教習。

這就讓清廷有了充足的理由罷免陳寶箴。1898年冬天,陳寶箴被罷免,接替陳寶箴的是湖廣總督張之洞。張之洞雖熱衷于洋務,但是他卻反對變法,他的目標是在不改變中國政治結構的前提下,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實現富國強兵。主政湖南之后,張之洞立即按照慈禧的旨意廢除新政。維新變法期間湖南的維新派機關全部被查封,關于維新變法的書刊言論一律被禁止。同時發出逮捕令,全省緝拿維新派成員。

一時間湖南上下人心惶惶,抓人的捕快遍布大街小巷,維新派成員危在旦夕。范旭東的哥哥范源濂是梁啟超的弟子,也是湖南維新運動的參與者,他也成了被通緝的要犯之一。迫于形勢,范源濂只能選擇流亡他鄉。帶著借來的盤纏,他和一批維新派成員一道赴上海避難。在上海,范源濂等人收到梁啟超從日本發來的信函,邀他們去日本求學。當時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已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東渡日本尋求救國之道,成為許多有志之士的選擇。于是范源濂等人便啟程赴日,開始了流亡海外的生活。

范源濂出走之后,清廷鷹爪并不甘心,他們不斷到范家騷擾范母和年少的范旭東,甚至威脅如果不供出她大兒子的去處,就要拿小兒子抵罪。清廷的威脅讓范母意識到自己的小兒子也處在了危險之中,一旦清廷狗急跳墻,就很有可能加害范旭東。為了小兒子的安全,范母把范旭東送到了一處書館攻讀古文,學雕刻和繪畫,希望以此為掩護,減少清廷對范旭東的威脅。

范旭東在書館有驚無險地度過了1年的時光,轉眼間已是1900年,這一年范旭東18歲,也正是這一年改變了他的命運。

旅日十二載

戊戌政變之后,維新派的和平改良之路被堵死,梁啟超等流亡日本的維新派人士,決議在長江沿岸聯絡各省會黨和防軍,起兵勤王,再次改革政治。唐才常、林圭、蔡鍔、范源濂等肩負著這項重大使命,秘密潛身回國,并成立自立會。

1900年唐才常在漢口組織自立軍,時務學堂的學生均踴躍參加。各路自立軍原定8月9日同時舉事。由于康有為的匯款未能如期到達,起義經費不足,只得延期。但是有部分自立軍沒有及時收到延期起義的通知,依舊如期起義,結果力量分散的自立軍很快便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鎮壓,起義失敗。隨后張之洞勾結英國領事,將設在漢口英租界的自立軍機關偵獲。張之洞先發制人,封鎖沿江各碼頭,搜抄設在英租界的自立軍機關,先后逮捕唐才常等20余人,當夜便將唐才常等11人秘密殺害。張之洞大開殺戒,湖北維新派人士被害者達百余人。

漢口自立軍失敗時,范源濂等人正在洞庭湖舟中與湖南時務學堂師友秘密聯絡準備起事,他們一行人直到到達長沙才知道漢口起義失敗的消息。而當時張之洞已經密令湖南抓捕維新派。形勢危急,范源濂等人一旦被抓獲,極有可能會被處死,不得已范源濂等人只好放棄起義計劃,準備再次東渡日本。

此時的范源濂已經成為清廷的眼中釘、肉中刺,范旭東也很有可能被牽連。為了弟弟的安全,在赴日之前,范源濂冒險找到范旭東,決定帶他一起前往日本。對一個母親而言,僅有的兩個兒子都要離開自己,這將是多么痛苦的分離!但是范母分得清輕重緩急,為了自己的兒子,她愿意忍受孤獨和思念。在萬分不舍中,范母目送自己的兩個兒子遠去。在友人的幫助下,范旭東跟隨兄長躲在船艙底部,從長沙到漢口再到上海,一路避開無數捕快的搜查,最終登上開往日本的輪船。

初到日本的范旭東語言不通,便進入一家華僑資助的學校學習日語,同時兼修政治、哲學和數理化等知識,開始接觸系統的西式教育。在國內長期的貧苦生活讓范旭東的身體極為虛弱,為了鍛煉身體,他還利用空閑時間學習柔道、擊劍、射擊、馬術等。范旭東特別喜好騎馬,每日清晨在田野縱橫馳騁,無論盛夏隆冬,從不間斷。

這一時期,在日本流亡的梁啟超于1902年在橫濱創辦《新民叢報》,發表“新民說”,積極介紹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抨擊封建頑固派,言論激烈。范旭東常往請教,梁啟超循循,啟迪良多。

一次,在《新民叢報》報社,范旭東看到了日本自由黨在1881年發表的一篇宣言,宣言稱其目標是:組織自由政黨,發揮協同一致的精神,擴大天賦自由,抑制人為權勢,上以改良政治,下以推進自治。這一宣言對范旭東觸動頗深,當中國還在高呼皇帝萬歲的時候,日本就已經開始限制個人權力;中國以八股文來限制讀書人的思想,而日本則鼓勵自治來發揮個人的才智。中國雖大,但是四萬萬人卻被一個皇帝束縛著手腳,物不能盡其用,人不能盡其才;日本雖小,卻是有能者居之,個人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日本以舉國之力而戰勝中國一個寡頭皇帝,如今看來也是合情合理的。

在梁啟超等人的影響下,范旭東也積極從事愛國宣傳,編譯愛國小說如“經國美談”、“佳人奇遇”等篇,載于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上。范旭東因積極響應梁啟超提出的廢除八股、改革科舉制度,準許自由辦報、獎勵科學發明,開礦山、辦工廠等主張而深得梁啟超的喜愛,生活上也給予其熱情照顧,對此范旭東一直感念不忘,他曾說:“梁先生以寫稿所得潤資,來接濟我學費。因為單靠老兄接濟的,有時遇有預算外的必要用項,還是不夠。”

除了不斷接受新思想,從事愛國宣傳外,范旭東還積極考察日本社會,研究日本富強的原因,尋找救國的良策。在剛到日本的三四年中,范旭東先后考察了大阪、熊本、神戶、橫濱、東京、西岡、岡山等地。

在考察中,范旭東廣泛接觸日本人民,看到日本民族振興之勢,無論城市鄉村,工農業一派勃勃生機,人民豐衣足食,精力旺盛,顯露出民族的尊嚴與自豪,深切體會到他們那種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團結進取的精神。這種精神的養成和三十多年前的明治維新有極大的關系。

1868年前,日本的幕府統治時代,封建統治枷鎖束縛日本的經濟、政治發展,美、英、荷、俄、法等國入侵,不平等條約重重疊疊,壓得日本人民喘不過氣來。國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化,封建統治危機加深。農民起義、市民暴動此起彼伏,反對幕府統治,反對外國侵略的“尊王倒幕”運動迅速展開。

1868年倒幕派的政變,徹底摧毀了德川慶喜的政權。新政府推行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實施新政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使日本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建立了近代化的民族國家,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當日本通過變法一步步走向強盛時,中國卻是另一番景象:自鴉片戰爭以來,由于政治黑暗、政府腐敗、外敵入侵、經濟衰退,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太平天國起義失敗,維新運動破滅,甲午戰爭慘敗,八國聯軍入侵,喪權辱國的《辛丑和約》簽訂……

面對工業革命的大好時機,同樣處于被列強侵擾的困境,變法后的日本勵精圖治,經過30多年的努力建設,現今已成為雄踞東方的強國了。而大清國卻始終固步自封,頑固保守,錯失大好時機,現如今淪為列強魚肉的對象,難道我中華民族從此就要受盡磨難永無寧日了嗎?中國的出路在哪里?

旅居日本期間,范旭東對國家的現狀了解越發清晰,對這個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幾乎絕望。一度他曾想依靠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為此他還學習制造炸藥,希望通過炸死幾個滿清官員來實現救國救民的理想。不過,這一計劃畢竟太過膚淺幼稚,終究沒有付諸實施。但是在學習制造炸藥的過程中,范旭東開始接觸化學研究,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開始決心研究化學。

1905年,范旭東完成了中學學業考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就在這一年,日本和俄國為了爭奪在中國東北的利益,在中國的領土上爆發了一場大戰。對于發生在自己領土上的戰爭,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宣布“中立”,并為交戰雙方劃出了交戰區。這場戰爭給東北地區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最終戰爭以日本的勝利宣告結束,日俄雙方簽訂條約,在東北劃分了勢力范圍。

這一消息傳至日本,日本人無不歡呼雀躍。當范旭東得知此事時,他感到了無比的恥辱,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經過這件事,范旭東愛國熱情高漲,特意照相立下誓言:我愿從今以后,寡言力行,攝像做立誓之證。又加旁注:時方中原不靖,安危一發,有感而記之,男兒男兒,其勿忘之。此后他為了振興中華一心埋頭讀書,不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和舞會,同學們都很敬畏他,稱他為“怪人”。

1908在岡山高等學校,由于學習刻苦努力,深得校長酒井佐保器重。臨近畢業,范旭東向酒井佐保征求意見,提出自己將來想從事軍工專業,以堅艦利炮來拯救中國。不料酒井對范旭東哈哈一笑,輕蔑地說:俟君學成,中國早亡矣!范旭東聽后義憤填膺,從中進一步洞察到日本人處心積慮圖謀中國的野心,報國之志益堅,遂放棄造兵救國之念,堅決以化學為出發點,走工業救國之途。

1908年,他考入京都帝國大學,專攻應用化學,享受官費待遇。大學期間,范旭東師從近重真澄。近重真澄對古代金屬的研究造詣很深,范旭東也認真搜集我國漢、唐以來的錢幣和金屬器皿進行研究,尤其對“中國冶金術探源”的研究很有創見,頗得近重真澄好評。學習期間,近重真澄以淵博的知識,平易近人的態度,獎掖后進的高風亮節,受到范旭東的尊敬。1910年畢業時,近重真澄又力薦范旭東留校任專科助教。

就在范旭東畢業這一年,經兄長范源濂介紹,他與小自己1歲的許馥女士相識。許馥也是湖南人,早年受到梁啟超變法維新風氣的影響,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接受新思想,成為湖南進步女青年。1905年到日本官費留學,立志報國。

兩人相識后,很快陷入熱戀,并喜結連理。漂泊異鄉的愁思,憂國憂民的情懷,讓二人相見恨晚。對范旭東遠大的志向,許馥非常理解和支持。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是守著丈夫孩子安度余生,而是甘心做丈夫背后那個默默無聞的偉大女人。在許馥這位賢妻的照料下,范旭東得以擺脫生活瑣事,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在此后數十年的生活中,兩人相互依靠相互鼓勵,感情日益深厚。當范旭東由一個無名青年成長為實業大亨時,他們依舊相親相愛,任何誘惑和艱難困苦都動搖不了兩人的真情。

正當范旭東和許馥沉浸于愛情的甜蜜時,國內的政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在武昌發動起義。起義部隊迅速占領武昌城,很快就控制了武漢三鎮。全國各地聞風而動,南方諸省先后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面對國內這一驚天動地的變化,范旭東欣喜異常,他當即決定回國。當時范旭東在京都帝國大學任職,待遇相當優厚,如果他選擇繼續留在日本,完全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物質條件。如果回國,他所要面對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家,一切都要重新開始。但物質條件根本就擋不住范旭東強烈的愛國之心。對于他回國這一決定,妻子也十分贊同,這就更堅定了他回國報效的決心。

當范旭東向京都帝國大學的負責人遞交辭呈時,學校方面卻拒絕了范旭東辭職的請求。學校方面的理由是:范旭東當時正在授課,如果準許他辭職,那么他所教授的課程將無人接替。對于自己的學生,范旭東的人格要求自己必須負責到底,不得已他只好繼續留校,直到學期結束。當學期結束范旭東再次提出辭職時,校方再也找不到借口留下這位優秀人才。很快,范旭東便帶著妻子,乘船回國了。三十多年后他曾著文回憶當時的情景說:辛亥革命,激動了年輕人的感情,不由得不熱血沸騰,當時我在日本京都帝大做研究工作,早去晚歸,生活比較安適,國內還在激變,一天一個說法,實在叫人難受,趁冬假得閑,趕回中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池县| 肃北| 纳雍县| 罗定市| 四平市| 尼勒克县| 新乡市| 宁强县| 南雄市| 诸暨市| 华蓥市| 利津县| 永兴县| 望都县| 太康县| 吉木萨尔县| 怀化市| 潞西市| 堆龙德庆县| 富平县| 黄龙县| 永济市| 铅山县| 漯河市| 凯里市| 德昌县| 措美县| 饶平县| 利川市| 安阳市| 布拖县| 云梦县| 南京市| 湄潭县| 丹寨县| 光泽县| 舟山市| 阿鲁科尔沁旗| 新干县| 宁城县| 高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