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我們并不聰明——為什么我們越自以為精明,做事越離譜?

走向瘋狂的第一步就是自以為聰明。

——費爾南多·德·羅哈斯

為什么我們常常不相信自己會犯錯

讀者來信:有一天,朋友讓我?guī)兔I彩票,我?guī)退x了數(shù)字,他卻說我選的數(shù)字肯定不會中獎,他本想自己選。而事實上他每次自己買的彩票都沒有中過,為什么他認為不是自己親自選擇的就不會中獎呢?

Leon解疑:這可能是由于日常生活中他的主要行為都能靠自己的努力和訓練加以控制,所以就將這種意識錯誤地推及所有事,他認為親自選擇數(shù)字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那些球,能為自己帶來好的運氣。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事情明明是偶然的,但人們往往覺得憑自己的能力可以掌控一切,為什么人們會這樣認為呢?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個小故事:

美國有一家投資公司,發(fā)行了一批頭獎300萬美元的彩票。然后,按照每張彩票1美元的價格賣給自己的職工。其中,一半彩票是職工自己挑選的,剩下的彩票則是賣票人隨機挑選的。過了幾天,抽獎的日期到了,這家投資公司專門派調查人員找到那些買彩票的人,他們對買彩票的人說自己的朋友想買彩票,希望買彩票的人可以將之前買到的彩票轉讓出來。他們會以多高的價格來出售自己的彩票呢?

最后的結果是:并非親自挑選彩票的人平均每張彩票的售價是2美元,而自己挑選彩票的人平均每張彩票的售價則是8美元。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原因就在于,自己選彩票的人相信自己的中獎率一定會比并非自己挑選的人的幾率要高。

其實,這是一種控制錯覺。那什么是控制錯覺呢?控制錯覺是指相信我們能夠控制或影響某種我們客觀上無法控制或影響的事物的傾向。比如,對于買彩票等非常偶然的事件,人們以為自己的能力可以支配,但客觀上來講,偶然性的事件是受到概率支配的。比如,你擲硬幣100次,正面和反面的概率一定都非常接近50次。但是哪一次是正面,哪一次是背面,是偶然的,無法控制的。

現(xiàn)在,我們回到買彩票那個例子。實際上,無論是自己買還是別人給你買,從概率上看,中獎的可能性是完全一樣的。盡管從理論上人們都明白這一點,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往往還是認為自己“精心挑選”的彩票更有可能會中大獎。這可能是由于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為都能靠我們的努力和訓練加以控制,所以就將這種意識錯誤地推及所有事,包括那些偶然性事件。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找來一些大學生,給他們一些錢,讓他們來做擲骰子的賭博游戲。結果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在擲骰子之前下的賭注大。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們都覺得靠自己的努力能使骰子按自己的意愿轉動。實際上,這只是人們的錯覺而已,根本沒有任何邏輯上的依據(jù)。明白了控制錯覺定律,我們就會懂得為何賭博游戲會讓不少人傾家蕩產(chǎn)也難以自拔。

一位美國科學家調查人們對噪音的痛苦承受程度,他將人們關在A音響室和B音響室里,不斷提高音量,直到受試者表示拒絕。這兩個音響室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是,B音響室的墻上有個紅色的緊急按鈕。結果發(fā)現(xiàn),B音響室里的人們承受噪音能力明顯要比A音響室的人們大得多。可事實是,那個緊急按鈕只是一個擺設,根本不管用。錯覺本身足夠提高人們承受痛苦的極限。

實際生活中,人們很容易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控制錯覺。比如,有的電梯里的“開門、關門”按鈕也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它們與電梯控制器其實并不相連。科學里稱它們?yōu)椤鞍参堪粹o”。又如,大辦公室里的空調溫度調節(jié)開關,有人覺得溫度高,另一些人覺得溫度低。工程師經(jīng)常接到人們的投訴。為了減少投訴數(shù)量,聰明的工程師利用控制錯覺,在每一層樓都安裝一個假的溫度調節(jié)按鈕。這樣一來,接到投訴的數(shù)量明顯減少了。

了解了控制錯覺,你控制了自己的生活嗎?雖然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為都是通過我們自身的努力和訓練來加以操控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事情我們都能操控,如果我們錯誤地認為自己能夠操控一切事情,就很可能會由自信變?yōu)樽载摗K裕覀円欢ㄒ辞宄虑榈恼嫦啵荒鼙豢刂棋e覺所控制,更不能因此而迷失自我。

溫馨提示

許多事情是偶然的,是我們無法控制的,而我們卻錯誤地以為,對一切事情都可以通過努力加以掌控,其實這是一種執(zhí)拗的控制錯覺。

為什么我們常常犯自己不想犯的錯

讀者來信:我做部門主管有好多年了,閱人無數(shù),在用人方面也有豐富的經(jīng)驗,基本上不會看錯人,但是,我前陣子卻放棄了一個本來可以為公司創(chuàng)造巨大利潤的年輕人。以為自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可是卻偏偏就這樣錯過了一個人才,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Leon解疑:要正確判斷一個人,不能只停留在固有的經(jīng)驗上,因為任何事物都是發(fā)展變化的。過去經(jīng)驗的積累導致了我們思維上的一種定勢。所以越是成功的人士越會相信過去的經(jīng)驗,就越容易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明明自己平時很擅長、很有把握的一件事,有時候也會事與愿違,出現(xiàn)失誤,為什么會這樣呢?

我們先來看下面的一則小故事:

初來公司應聘時,郭明凱只拿了一張很單薄的簡歷。他的簡歷實在無法引人注意,只有一張紙,簡單敘述了一下對行業(yè)的理解,說了說自己的決心。

看完他的簡歷,又看到郭明凱一臉的謙和,沒有絲毫的銳氣和精明,于是人事部決定放棄他。可是不巧的是,人事部招聘來的幾個業(yè)務員,面試時雖然都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但剛工作一周,就不堪壓力悄悄地走了。可公司又急需業(yè)務人員,在無奈之下,人事部只好給郭明凱打了電話。

李子文是業(yè)務部的主管,做業(yè)務十多年了,看到郭明凱的時候,他的心馬上就沉了下去。李子文簡單問了幾個問題,他發(fā)現(xiàn)郭明凱問一句說一句,然后就一聲不吭坐在那里,這是做業(yè)務員最忌諱的。接觸過后,他斷定郭明凱不適合做這個工作,于是打算暫時先讓他工作個把月,等有了合適的業(yè)務員再定。

他把郭明凱安排到推銷部門,去推銷公司新代理的一款管理軟件。李子文明白市場上同類軟件多如牛毛,市場壓力很大,這也是導致前幾個業(yè)務員不辭而別的原因。公司能提供的只有一本厚厚的電信黃頁,但上面的電話多是人事部或前臺,所有接電話的人一聽是推銷軟件的人員,馬上“咔”的一聲就掛了,這讓很多業(yè)務員望而卻步。

為了打開市場,李子文召集業(yè)務人員開了一個小會,征集大家的意見,郭明凱說:“不如就按黃頁上的地址去找客戶,說不定會有收獲。”大家對此都不置可否,但郭明凱還是堅持去跑業(yè)務了。一個月過去了,業(yè)務員們的情緒越來越低,除了郭明凱之外,沒有人再出去跑業(yè)務了。就在李子文發(fā)愁的時候,郭明凱帶回了第一單生意。

那個客戶是開發(fā)區(qū)的一家制造公司,新投產(chǎn)的一條生產(chǎn)線正好需要公司的產(chǎn)品。雖然郭明凱出單了,但李子文還是覺得他不成熟,認為他只不過運氣好。他覺得自己不會看錯人,就算目前取得了成績,還應該再觀察一段時間。所以,李子文還是遲遲沒有給郭明凱轉正。

終于有一天,也就是這個客戶對郭明凱拋出了橄欖枝,高薪聘用他做業(yè)務,而他也欣然前往。僅僅半年的時間,郭明凱就幫助那家制造公司獲得了巨大的利潤,這讓李子文后悔不已。

為什么業(yè)務主管李子文會錯誤地放棄本來可以為公司創(chuàng)造巨大利潤的郭明凱呢?對李子文來說,正是因為他感覺自己有豐富的經(jīng)驗,不會看錯人,所以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這樣一種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會束縛人的思維,使思維按照固有的路徑展開。有些人的知識和經(jīng)驗越多,就越容易形成思維定勢,這其實是一種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是俄國社會心理學家包達列夫提出的,是指人們因為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認識的現(xiàn)象,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工作和生活,時間長了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使人們習慣于從固定的角度來觀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來接受事物。

包達列夫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實驗者向兩組大學生出示了同一個人的照片,在出示之前,對第一組參加測試的大學生說:“馬上要給大家看的照片上的人,是個非常恐怖的罪犯。”而向另一組大學生說:“照片上的人是一位科學家。”

大學生們看過之后,他讓兩組大學生分別用文字描述照片上的人。第一組學生這樣寫道:此人深陷的雙眼說明他內(nèi)心仇恨這個世界,突出的下巴說明他和社會對抗到底的決心。第二組學生則寫道:此人深陷的雙眼表明其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他在科學研究的路上不肯輕易放棄的決心。

實驗有力地說明了思維定勢的影響。這是否讓你想起出現(xiàn)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的人物呢?某些“大反派”在鏡頭前一出現(xiàn),我們就覺得他會扮演一個壞人,這就是從長相產(chǎn)生的定勢效應。有個成語叫“疑人偷斧”,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們的心理在很多時候都會受到固有觀念的左右,以致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我們再回到上面的故事,李子文因為過于相信自己的經(jīng)驗所以才會錯失一個人才。一般情況下,有些自信心強的人比較容易犯下這樣的錯誤。越覺得自己很老練、很有經(jīng)驗的人,有時候往往越容易被自己的經(jīng)驗欺騙。其實,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信任了不該信任的人,放棄了不該放棄的人,都可能上演現(xiàn)代版“畫地為牢”的悲劇。無論你手中有沒有權力、有多大權力,在為人處事時都離不開對現(xiàn)實的分析,隨著現(xiàn)實的變化,自己的觀念、思想、行動及目標也必須隨之進行調整,不然你就“OUT”了。

職場中人一定要避免定勢效應,不能總迷信于自己的固有觀念,要知道,就算你經(jīng)驗再豐富、觀察力再敏銳,也不可能完全把別人看透,因為人是會變的。因此,要想一直笑傲職場,就要學會用發(fā)展的、辯證的眼光去看人。

溫馨提示

能夠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我們的思維空間是無限的,當你正被困在一個看似走投無路的境地時,你要明白的是,這種境遇只是因為自己固執(zhí)的定勢思維所致,只要勇于重新考慮,一定能夠找到不止一條跳出困境的出路。

為什么只買一件衣服就意味著要買一身行頭

讀者來信:朋友家中掛著一只空鳥籠,所有見到鳥籠的人都會問鳥是怎么死的,可是朋友卻告訴大家他根本就沒有養(yǎng)過鳥。這是為什么呢?

Leon解疑:因為在人的大腦中,習慣認為鳥才會生活在鳥籠中,有鳥籠就證明養(yǎng)過鳥。

我們來看這樣一則小故事:

甲對乙說:“如果我送你一只鳥籠,并且把它掛在你家中最顯眼的地方,我保證你過不了多久就會去買一只鳥回來。”乙不以為然地說:“你別開玩笑了,養(yǎng)鳥多麻煩啊,我可從來沒有想過要養(yǎng)鳥啊。”于是,甲就去買了一只漂亮的鳥籠送給了乙。乙只當鳥籠是個工藝品,他把鳥籠掛在自己的書房里。

然而,沒想到的是,來家中拜訪他的客人只要看見那只鳥籠,就會問乙:“你養(yǎng)的鳥什么時候死的,你不要為此傷心難過。”乙一次次無奈地向客人解釋,這只是朋友送給他的一只空鳥籠,自己從來就沒有養(yǎng)過鳥。

不管怎么解釋,客人還是不相信,都以為是乙因為愛鳥死了很傷心,但也沒有必要逃避事實啊,如果不養(yǎng)鳥,為什么還要掛個鳥籠,所以依舊說了很多安慰的話。

為了避免跟客人一遍遍地解釋而最終還是令客人感到莫名其妙,乙只好去買了一只鳥放進鳥籠里,這樣比無休止地向大家解釋要簡單得多。

空鳥籠會讓人感到很別扭,還會招來他人異樣的眼光,讓人困擾。為了解除他人質疑,只有讓鳥籠不再空著,所以乙選擇了買鳥放進鳥籠里。

這是習慣思維的邏輯推理誤解,我們在生活中并不少見。

人們之所以看到鳥籠就想到鳥,是因為人們的慣性思維在發(fā)揮作用。當人們在遇到某一個問題時,一般都會先入為主地沿著自己所熟悉的某種方向或途徑去聯(lián)想,把自己遇到的問題納入到自己比較熟悉的框架之內(nèi)進行思考、分析,這樣思維就形成了一種慣性,常會造成思考問題時出現(xiàn)盲點,并且沒有創(chuàng)新或改變。

當某種思維慣性在人腦中形成之后,就好比是在大腦中筑起了一條思考某一類問題的慣性軌道。在遇到看似相似、其實迥異的新問題時,其思維活動便會憑著一種慣性,在這條軌道上滑行。

當然,因為襲用前人的思路和方法,鳥籠邏輯相對具有成熟性和穩(wěn)定性,有其積極的一面,有助于人們進行類比思考,從而可以更加順利和便捷地解決某些問題。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其消極影響,即它容易使人們盲目運用特定經(jīng)驗和習慣的方法,對待一些看似相似其實不同的問題,結果費時費力,妨礙問題的解決。

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是我們先在自己心中掛上一只籠子,然后在“空鳥籠”的影響下不由自主地往籠子里放“小鳥兒”,使自己的生活復雜化。

比如,你買了一件自己并不是很需要的風衣,可是因為喜歡,并且價格便宜所以就出手了。當買回家放了一段時間后,你打算穿著它去參加一個很要好的朋友的婚禮,這時才發(fā)現(xiàn),沒有色彩合適的褲子可以與之相搭配,怎么辦呢?將衣服送人吧,自己又有點舍不得,于是,為了能夠色彩搭配協(xié)調,你又買了一條褲子。可誰知,新的難題又來了,新衣服得搭配新鞋子看起來才會更好些,于是又花錢去買了一雙新鞋。就這樣,因為買了一件便宜的風衣,卻給自己出了一道道難題,把自己整得心力疲憊。

所以,我們的追求和選擇應該以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為前提。做人做事不可拘泥于慣性思維,為了達到良好的效果,按常理行事不能達到目的時,就需要你突破常規(guī)。只有這樣才能夠收獲成功和快樂。

溫馨提示

與實際情況不符的鳥籠,一旦進入我們的生活,就會引發(fā)一系列的煩惱,而避免這些后續(xù)麻煩的最好辦法,就是從一開始,就不應該讓“空鳥籠”進入自己的生活。

為什么不能相信家里書多的孩子就會讀書

讀者來信:我最近看到一篇研究報告,上面指出“冰激凌會導致犯罪”,為什么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呢?

Leon解疑:因為我們生來就喜歡“見到”相互聯(lián)系的事件,或者把“相繼發(fā)生”的事件環(huán)環(huán)相扣、互為因果,然而,實際上這樣思考問題,我們常常會大錯特錯。因為事物間有相關性并不能證明存在因果關系。

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愛問為什么的孩子注意到這樣一個現(xiàn)象:太陽每天都會在早上升起,到晚上就看不到了,不知道晚上太陽藏到哪里去了。于是,這個孩子在每天太陽落山的時候都會盯著太陽認真觀察,想弄明白太陽到底去了哪里。可是,不管他怎么觀察,他還是不知道問題的答案。

后來,孩子注意到他家的保姆阿姨也是早上出現(xiàn)在他家,到晚上就不見了。孩子好奇地問阿姨去哪里了,阿姨說:“我回家了啊!”

于是,孩子將阿姨的來去和日夜的循環(huán)聯(lián)系在一起,得出自己的結論:阿姨的離去導致太陽也回家了。

故事中的小男孩“見到”“相繼發(fā)生”的事件,就將這些事件環(huán)環(huán)相扣、互為因果,于是對他觀察到的現(xiàn)象給出了一個解釋:太陽晚上下山是因為保姆阿姨回家了。這顯然是不對的。

有人對國外的一座城市的消防行動進行調查證明,火災損失與每次投入的消防人員的數(shù)量有密切關系:動用的消防人員越多,火災損失就越大。于是該市市長立即宣布停止消防人員的招聘。

這一事例說明了因果的混淆,火勢越大,投入的消防人員自然就越多。反過來,投入的消防人員越多,火災損失越大,這顯然是不成立的。

有研究報告指出“冰激凌會導致犯罪”。研究人員研究了美國十大城市過去五年冰激凌的銷量和犯罪率的大小,結果發(fā)現(xiàn)犯罪率隨著冰激凌銷量的增長,也呈現(xiàn)出上升的趨勢。他們由此推測,吃冰激凌會在人大腦里誘發(fā)一種化學反應,激發(fā)了人們的犯罪傾向。

吃冰激凌的人根本無須擔心他們自己會變成罪犯。因為有可能是夏天逐漸升高的氣溫是冰激凌銷量和犯罪率二者間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原因。

有研究表明,家里書多的學生,學習成績會更好。這導致家長們發(fā)瘋似的買書。然而,事實的真相是:受過教育的家長更重視孩子的教育。家長受過教育的家庭,通常要比家長沒有受過教育的家中書多。書的數(shù)量多少不是關鍵,關鍵是家長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他們的遺傳基因。

我們聽了這些故事可能會會心地笑笑,因為我們生來就喜歡“見到”相互聯(lián)系的事件,或者把“相繼發(fā)生”的事件環(huán)環(huán)相扣、互為因果,然而,實際上這樣思考問題,我們常常會大錯特錯。因為事物間有相關性并不能證明存在因果關系。相關關系不等于因果關系。有時兩者之間因果恰恰相反,有時兩者之間根本就沒有因果關系。

將因果關系和相關關系二者混淆起來,既可以理解,同時又非常危險。雖然原因確實先于結果出現(xiàn),但先于結果出現(xiàn)的還有很多種其他因素,而其中很多并不是引發(fā)結果的原因。

當有人指出兩者的特征之間有聯(lián)系來支持他的一種假設,記住要問一句“有沒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釋這種聯(lián)系呢?”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犯類似的錯誤。

溫馨提示

事物間有相關性并不能證明存在因果關系,因此我們在分析事物時,一定要看仔細,不能將巧合的相關關系看作是因果關系,否則就會作出錯誤的判斷。

為什么教訓孩子會使孩子越來越笨

讀者來信:我姐姐家的孩子本來很聰明,但在受到姐姐、姐夫的幾次批評教訓之后,最終使孩子變成了一個自卑的孩子,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Leon解疑:小孩子還是需要多給予鼓勵,因為有些不恰當?shù)呐u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懷疑,進而對自己失去信心。

通常,當一個人被貼上標簽,他就會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簽一致,也就是說,貼上什么標簽就能做出什么事來。你有沒有被別人貼上“標簽”的經(jīng)歷呢?

國外的一名心理學家,想要知道醫(yī)生診斷說一個人得了精神病,究竟是依據(jù)此人本身存在的特征來判定,還是由于醫(yī)生看到病人所處的環(huán)境和場合從而作出這樣的診斷結果,于是他做了一個實驗。

心理學家派出了8個正常人冒充病人,任務是讓這8個人分別進入不同的精神病院,他們被要求到精神病院時,只需要向醫(yī)生描述自己不時能聽到“轟的”、“砰砰”等聲音即可。除了這個癥狀之外,他們的所有行為均表現(xiàn)正常。

入住精神病院后,這8個人被要求不再表現(xiàn)出任何古怪癥狀,完全恢復正常。

他們都想早點離開精神病院,所以非常積極地配合治療,聽醫(yī)護人員的話,按時吃藥。實際上,所有藥物都被他們偷偷扔掉了。

最后,8個人先后都出院了。他們平均入院時間為15天,8個人從精神病院共得到了2100片藥片。

在入住精神病院的這段期間,從沒有任何一個醫(yī)護人員懷疑他們不是真的患病,反倒是精神病院中的很多病人懷疑說他們沒有病,一定是記者什么的,冒充進來采訪的。當這個實驗一經(jīng)公布,所有的精神病院以及這方面的專家都覺得這個心理學家簡直是瘋了。

一切遠沒有結束,心理學家高調地對某家精神病院宣稱,在以后三個月里,會不斷往該院輸送假病人,請這里的醫(yī)護人員們判斷出究竟哪些是假病人。

三個月過去了,所有在這個時間段入院的病人中,被確認為假病人的有193人,其中23人至少被一名精神病專家確定為假病人,19人被兩個及以上的專家確定為假病人。

這時,心理學家說出了事情的真相:這三個月內(nèi),沒有派出一名假病人!

他一直在試圖揭開的真相就是,任何一個本身就很容易出錯的診斷過程,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

當“病人”被醫(yī)生貼上了“不正常”的標簽,就會把他的一切行為和舉止視為反常。同樣,如果提前告知有假病人會出現(xiàn),那么醫(yī)生的判斷就會不自覺地傾向于懷疑他是真病還是假病。

一個人被別人下了某種結論,就像商品被貼上了某種標簽。當一個人被貼上標簽時,他自己就會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nèi)容相一致。這種現(xiàn)象是由于貼上標簽后而引起的,所以稱為“標簽效應”。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案例。

一位年輕的媽媽在教孩子玩拼圖,可是孩子卻顯得很吃力,不管怎么努力,都拼不對設計好的圖形。性格急躁的媽媽開口訓斥:“你怎么這么笨啊,這么簡單的拼圖都拼不好,還能干什么呢?”

第二天,這位年輕的媽媽依舊讓孩子重新拼這個拼圖。由于昨天剛剛經(jīng)歷媽媽的批評,孩子顯得更加畏首畏尾,又沒有拼出來,年輕的媽媽依舊像昨天那樣,大罵孩子。

結果是,這個孩子不管碰到什么事情,都會先對自己說:“我太笨了,肯定做不好。”他終于變成了一個毫無創(chuàng)造力的自卑的孩子。

當一個孩子被貼上了“笨蛋”或者“壞孩子”等符合某個心理條件的標簽時,那個標簽將掩蓋這個孩子所有的其他品質,包括其優(yōu)點。無論孩子做什么,老師和家長都認為那個孩子“笨”、“壞”。這樣會迫使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向著人們的偏見,也就是標簽所指的方向發(fā)生偏轉。他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懷疑,進而對自己失去信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對孩子的“標簽”態(tài)度不及時轉變,可能會導致一個當初也許并不壞、并不差的孩子真的會成為一個“差生”或“壞”孩子。

又如,當一位員工被老板認為在某些方面能力不行,這位員工也一定會對自己這方面的能力產(chǎn)生懷疑,進而對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有這方面的能力也不會再輕易表現(xiàn)出來了,因為他們會認為“老板都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行,自己還有什么可表現(xiàn)的呢。”

再如,有學者對高血壓患者和健康人進行了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高血壓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不如健康人。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高血壓患者本身由疾病造成生活質量下降;另一方面,“標簽效應”起了很大作用。當人們沒有被診斷出高血壓這一慢性疾病時,癥狀并不明顯,患者也未感覺很不適。但是,一旦被確診了,患者便被貼上“高血壓病人”的標簽而變得緊張起來,出現(xiàn)頭痛、食欲下降、手腳麻木、睡眠不良等種種不適,這就是“標簽效應”的結果。

之所以會出現(xiàn)“標簽效應”,是因為“標簽”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簽”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簽”所喻示的方向發(fā)展。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標簽”誤導了人們正確思考問題,當人們被貼上“標簽”時都會不自覺被“標簽”所困擾,當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為去掉標簽而努力,而不要被消極的“標簽”所誤導。

溫馨提示

給一個人“貼標簽”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簽”所喻示的方向發(fā)展。所以我們不要被消極的“標簽”所迷惑,而應該時刻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tài)。

為什么不要輕信“必經(jīng)痛苦”之類的話

讀者來信:那天,我的一個好朋友跟我說,如果遇到困難,在請某些專業(yè)人士幫忙時,面對他們提出的“先經(jīng)歷痛苦才會好轉”的建議時,不要輕易相信,這是為什么呢?

Leon解疑:有時候,這句說辭是他們騙人的伎倆,很容易讓求助者沉浸在所謂的“專業(yè)人士”構造的一個支持他們的世界里。

當你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請教一些所謂的專業(yè)人士時,如果他們建議你選擇一條“先經(jīng)歷痛苦的道路”,這時候你應該要格外注意了,因為這里面很可能會是個陷阱。

有一年夏天,郭勇去旅游度假時生病了,他感覺渾身疼痛,并且疼痛還與日俱增,在朋友的陪同下,郭勇來到旅游區(qū)的診所做檢查。

一位年輕的醫(yī)生開始對郭勇視觸叩聽,在他的肚子上按來按去,然后按肩、按膝。他一節(jié)椎骨一節(jié)椎骨地摸。郭勇當時覺得這個醫(yī)生好像不是很專業(yè),但自己又不懂醫(yī)術,只好任由他折騰自己。檢查結束后,年輕的醫(yī)生說:“你需要吃抗生素,每日3次,每次1粒。但是在你的病情好轉之前,會先經(jīng)歷一個惡化的過程。”郭勇在得知檢查結果后,拿著醫(yī)生給開的藥,然后拖著疲憊的腳步返回了酒店房間。

果然如醫(yī)生所說,疼痛加劇了。看來那位醫(yī)生知道他的病情。當3天后疼痛癥狀依然得不到任何緩解時,郭勇又去請教醫(yī)生,醫(yī)生告訴他:“請將劑量提高到每日4次,但還會疼一陣的。”郭勇又按要求做了。

又過了兩天,郭勇實在忍受不住疼痛,于是打電話給急救中心,到當?shù)刈钣忻囊患裔t(yī)院救治。醫(yī)生檢查的結果是郭勇患上了盲腸炎,立即給郭勇做了手術。

做完手術后,醫(yī)生對郭勇說:“你應該早點來醫(yī)院的,要是再晚來一天,后果將會很嚴重的。”郭勇無奈地笑了笑。他就是太信賴之前那位年輕醫(yī)生的診斷,所以成了“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的受害者了。

如果病情像年輕醫(yī)生所說的那樣惡化了,就證明了他的診斷是正確的。如果病情意外地出現(xiàn)了好轉,求助的人就會感到非常開心,所謂的“專業(yè)人員”這時可以將這種意外的好轉歸功于他的能力。總之,不管怎樣,他的判斷都是正確的。

有一個電器公司,最近幾個月公司的營業(yè)額一直都很不理想,公司員工的士氣也很低落。電器公司老板在經(jīng)過認真思考之后,聘請了一位專業(yè)顧問,請這位顧問分析自己公司的情況,具體該采取一些什么樣的措施才能扭轉這種局面。這位專業(yè)顧問的工資為每月1.5萬元。

顧問在對公司進行一番了解后,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公司內(nèi)部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公司的品牌定位不夠明確,形勢很嚴峻;其次,銷售部門需要整頓,按區(qū)域對銷售員的工作進行劃分;還有就是需要在宣傳方面加大力度。這些問題錯綜復雜。我可以為你一一糾正,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好轉之前,營業(yè)額還會下滑。半年之后,營業(yè)額果然繼續(xù)下滑了。一年后也是。顧問一再強調,公司的發(fā)展正好符合他的預測。當一年半之后營業(yè)額依舊沒有任何起色時,公司老板終于明白自己被騙了,于是解聘了這位專業(yè)顧問。

在日常生活中,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如果有人說:“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這時我們就需要提高警惕了,不能一味地輕信別人。

不過在實際情況中,確實有先再次下滑然后回升的情形。有時候,事情的發(fā)展也確實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人們就會清楚地看到事情的真相。這個過程是可以檢測的。所以在轉化過程中,我們要明確自己的目標,不能被“烏云”遮住了眼睛。

溫馨提示

當別人給出自己建議時,我們不能一味輕信,應當善于不斷檢查其建議是否正確,及時地發(fā)現(xiàn)錯誤的信息,并及時加以修正或干脆放棄。

為什么越?jīng)]問題時越要小心謹慎

讀者來信:為什么當自己感覺學習或者工作上沒有一點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出現(xiàn)相反的結果呢?

Leon解疑:沒有問題就沒有懷疑,沒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所以就不能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質。

在美國的北卡布中學,教室、走廊里都貼滿了類似標語的語句,其中有一幅寫著“The biggest question is no question”。翻譯過來就是“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問題。”

在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中一直認為,如果沒有問題了,就代表著達到了一個高度,完全了解和掌握了。而事實上,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莎士比亞曾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科學史上的每一項重大發(fā)明都是從問題開始的,例如,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是從“蘋果為什么落地”問題出發(fā)的。

據(jù)史料記載,孔子曾到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走進太廟后,孔子有許多不明白的事情,于是便向周圍的人詢問。對于孔子的詢問,有人譏笑他,枉稱什么懂得禮儀的“圣人”,簡直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聽到了這樣的譏諷,孔子誠懇地表白說,對于不明白的事情,我們一定要問清楚,這恰恰是我們要求知禮的表現(xiàn)!

圣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在生活中,許多人沒有意識到?jīng)]有問題的安逸其實是很危險的,沒有問題的狀態(tài)就像沒有引爆的地雷一樣危險。比如,在一個幾百人的單位中,一次、兩次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很正常,但是如果每次都沒有問題,領導是不是會有所擔心了呢?縱觀許多企業(yè),往往在事故發(fā)生后才“恍然大悟”。原來隱患一直存在,只是被大家的“沒問題”所遮蓋住了。

其實,問題不是個人發(fā)展中的障礙,相反,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才能讓自己成長,很多時候,機會就在你身邊,只是存在于各種各樣的問題中,你若不能主動抓住,它就悄悄溜走了。

要做最好的自己,一方面要有謙虛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要有勤學好問的精神。不要滿足于自己的學問和地位,向不如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請教問題并不是恥辱,而是自我的進步。只有這樣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汲取別人的經(jīng)驗教訓,讓自己少走彎路。

溫馨提示

我們一些人常常能發(fā)現(xiàn)問題,但是因為不善于思考以致視而不見,或者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就逃避,這都是不可取的,小問題越積越多,最終就會變成大問題。

趣味測試

1.你的思維模式屬于哪種類型?

有一天當你在飯店吃飯的時候,聽到柜臺的服務生很驚慌地交頭接耳,說有歹徒在飯店放了一顆炸彈,你認為歹徒會把炸彈放在什么地方?

A.廁所

B.餐廳門口

C.客人座位

D.廚房

答案:

A:你的思維縝密。因為你想事情的時候會考慮到很多細節(jié),所以你思考的速度很慢,當大家已開始討論下一個話題了,你才冒出一句沒頭沒腦的話。但你的話都很有道理,所以所有人不得不重視、采納你的意見。你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不會輕易放棄,會靜心等待,一有機會就表達自己的看法。

B:你的思考模式很單純。因為你總覺得別人都比你厲害,所以會先聽完人家怎么說之后你才開口。你不會有什么奇怪的想法,你謙遜的態(tài)度,讓大家無論做什么都不會把你忘記,只是時間久了,會失去自己的個性,忽略內(nèi)心的聲音。

C:你的想法很實際。你做事方法很傳統(tǒng)。一旦有一點偏離常規(guī),就開始很緊張,擔心別人會指出你的錯誤,所以你會用道德之尺衡量自己,也不時打量別人。漸漸地,自己的生活就變得十分規(guī)律。

D:你常常會想出一些餿主意。你的想法很詭異,你的餿主意常常令人大笑。但即使有人欣賞你的點子,也不太敢附議。你的點子其實都很新穎,所以不要有挫敗的感覺,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2.你的思考模式有什么不同?

你認為下面哪一個命題最合乎邏輯?

A.凡是下雨的地方,地上都會濕

B.先有雞蛋,才有雞

C.先有雞,才有雞蛋

D.只要是有錢人,都不會在意丟掉小錢

答案:

A:你的思考模式屬于單行道式,因為你不能反向或是多向思考,所以很容易陷入一種刻板的模式當中,這樣就封閉了你的創(chuàng)意。在日常生活中,你常常忘東忘西,在學習方面,比較擅長需要記憶的科目。

B:你的思考模式屬于溯源型,你喜歡探究事物的本質,很多時候你會從一個原點去思考整個事件。你問得最多的問題可能是:這句話出自哪里?這個概念為什么是這樣?

C:你的思考模式偏重歸納,你注重和相信結果,在吸收新知識的同時,過于依賴和相信現(xiàn)有的知識,缺乏追根溯源的精神。對你來說,比較適合學習需要吸取大量資料和知識性的科目,比如語文、英語、歷史、地理等。

D:你的思考模式比較偏執(zhí),容易走極端,你經(jīng)常會以偏概全,主觀臆斷地下結論,你不適合去學習需要客觀冷靜思考的科目。需要創(chuàng)意的科目或許更適合你,比如藝術創(chuàng)作或者是科學實驗。你適合在科研方面發(fā)展。

3.你到底有多幼稚?

假設你是童話故事中想吃掉小豬的大野狼,你會采用哪一種方法?

A.用煙把小豬熏到暈倒

B.等小豬沒戒心自己出來

C.從煙囪偷偷爬進窗內(nèi)

D.用槌子把門整個砸壞

E.模仿豬媽媽聲音騙開門

答案:

A:你的幼稚指數(shù)99%:你活在童話世界中,幼稚到了極點。你通常是憑著感覺走,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B:你的幼稚指數(shù)20%:你并不幼稚,而且成熟過了頭。你對很多事情懂得放手,你明白爭取強求其實是沒有用的,因此不管是工作或者是愛情,你會用等待的方式來對待。

C:你的幼稚指數(shù)55%:你知道自己不小了,必須學會獨立自主。所以你知道做事情要用正確的方法,在人生路途中你會慢慢地讓自己成長。

D:你的幼稚指數(shù)80%:你表面上看起來很成熟,但內(nèi)心是非常幼稚的,比較大男人或大女人。直到傷痕累累,你才會知道一定要長大。

E:你的幼稚指數(shù)40%:你的心智成熟,都可以當別人的心靈導師了。你會用言語溝通跟人家做進一步交談,處理事情很有耐心而且能夠抓住人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安县| 汤阴县| 崇文区| 黎川县| 兴义市| 西宁市| 称多县| 临沧市| 荣昌县| 个旧市| 津市市| 鱼台县| 深圳市| 龙陵县| 禹州市| 玛沁县| 精河县| 崇阳县| 侯马市| 府谷县| 兴宁市| 集安市| 茶陵县| 普兰店市| 彭阳县| 从化市| 宁蒗| 修水县| 临泽县| 瑞金市| 云阳县| 莎车县| 古丈县| 崇礼县| 仁怀市| 松江区| 宣威市| 广元市| 西畴县| 文山县| 清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