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主要生活在今天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以及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地,時間大概在公元前20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雖然羅馬人和希臘人將其視為蠻族,但是日耳曼人同樣具有自己的文化,并且對整個歐洲文化的貢獻也非比尋常。更為重要的是,日耳曼人是直接導致羅馬帝國滅亡的力量,只不過后來被強大的基督教文明所吞噬,最終成為歐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日耳曼人的歷史進程
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日耳曼人的勢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從而進入羅馬人的視野。史料記載大概到了公元前330年,古希臘旅行家匹泰阿斯發(fā)現了日德蘭半島上的日耳曼人,后經確認,這些人是日耳曼民族中的哥特人,這也成為日耳曼民族最早的文字記載。而在此之前,日耳曼人還被希臘人和羅馬人統(tǒng)稱為凱爾特人,各個時期的學者都沒有提到過日耳曼的名字。
至于日耳曼人的起源,后世學者普遍認為與鐵器時代同期,其生活地域主要包括今天的北歐平原、丹麥和瑞典南部等地區(qū)。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日耳曼人基本成為獨立民族,并且開始接觸到地中海文明圈。到了公元前2世紀末,由于自然災害頻發(fā),日耳曼人開始了大規(guī)模遷徙,并且在遷徙途中很快遇到陶里斯科人的抗擊。陶里斯科人自知不是日耳曼人的對手,只是將希望寄托在背后的羅馬帝國。可惜此時的羅馬帝國已經是內外交困,因此他們的援軍被日耳曼人一舉擊潰,日耳曼人從此開始了和羅馬人的正式交鋒。
在此之后,日耳曼人越戰(zhàn)越勇,在轉戰(zhàn)過程中屢次擊敗羅馬軍隊。然而,新生的日耳曼人畢竟羽翼不豐,此時仍不是羅馬帝國的對手。到了公元前102年,日耳曼人果然經歷了兩次大敗,隨后便無奈結束了對羅馬帝國的攻伐,轉而退居高盧地區(qū)。由于此時的凱爾特人正陷于激烈的內戰(zhàn),日耳曼人坐收漁翁之利,最終取得了高盧地區(qū)的統(tǒng)治權。凱撒出任羅馬帝國皇帝后,開始對高盧地區(qū)的日耳曼人進行征討,但只是將其趕到了萊茵河右岸。后來的羅馬皇帝繼承凱撒遺志,對殘余的日耳曼人持續(xù)進攻,使其處境越來越艱險。
不過,由于日耳曼人頑強抵抗,羅馬帝國不得不最終放棄了對他們的剿滅,并且在公元1世紀末劃出了一片土地給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從此有了充分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在此之后,羅馬帝國對于日耳曼人開始采取守勢,他們依山據險修建一些防御工事,其中最主要的是一條長達550公里的長城,史稱“日耳曼長城”。然而到了羅馬帝國末期,羅馬人的防范意識開始薄弱,防范行動也開始力不從心。他們不僅允許大量日耳曼人遷入長城以內,還在邊軍中任用了大量日耳曼人,其中不少都在后來升任羅馬軍隊要職。
在這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中,羅馬帝國逐漸式微,日耳曼人則日趨壯大。截至公元419年,日耳曼人的一個分支終于建立了他們的第一個王國,并且在建立之前攻破了羅馬城,使得羅馬帝國威嚴掃地。到了公元411年,日耳曼人的兩個分支
又在西班牙建立了汪達爾-阿蘭王國和蘇維匯王國,其中的汪達爾—阿蘭王國也在后來攻破了羅馬城,并且進行了嚴重的破壞。在此之后,日耳曼人還分別建立了勃艮第王國、東哥特王國和倫巴德王國等,沉重打擊了羅馬帝國的腐朽勢力。
這樣一來,日耳曼人歷時兩個世紀,前后分化出十幾個政治集團,并且分別建立了各自的王國。在與羅馬帝國的激烈對抗中,雖然日耳曼人取得了最終勝利,但是他們的民族也因此變得支離破碎,總體來講有三個主要分支,包括西日耳曼人、東日耳曼人和北日耳曼人。其中,西日耳曼人主要包括法蘭克人、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等;東日耳曼人主要包括東哥特人、西哥特人和勃艮第人等;北日耳曼人包括丹麥人、挪威人和瑞典人等。經過千百年的發(fā)展之后,西日耳曼人和東日耳曼人逐漸融合,成為現在的法國、德國和西班牙等國人民的先祖,丹麥、挪威和瑞典人現在也有相應的國家存在。
2.日耳曼人和基督教
由于歷史的文明進程不可阻擋,日耳曼人雖然擊敗了羅馬帝國,但是最終還是被融入了整個歐洲文化,或者說被羅馬帝國遺留下來的基督教文明所吞噬。當然,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基督教文化也受到了日耳曼文化的影響,這也是日耳曼人積極努力的結果。再加上他們也對基督教進行了大力推崇,此前多神教和基督教平分天下的歐洲社會局面終告結束,歐洲文化從此進入基督教時期。不過和凱爾特人一樣,日耳曼人在起源之初同樣信奉原始宗教,后幾經改變才成功信奉基督教。
大概在公元4世紀開始,東日耳曼人率先接觸基督文化,這是文明對野蠻的同化,因而是自然而然的。但是隨著基督教的傳播,東日耳曼人的統(tǒng)治者開始感到威脅,并且最終對基督教展開打擊。不過,基督教在東日耳曼人心中的地位已經根深蒂固,這使得東日耳曼人中的基督教勢力很快推翻了原來的統(tǒng)治者,東日耳曼人的基督教化也隨之大幅推進。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東日耳曼人信奉的是阿利烏派基督教,這被正統(tǒng)的羅馬教廷視為異端,所以東日耳曼人信奉的也并非正統(tǒng)基督教。
后來隨著東日耳曼人大舉遷入羅馬帝國,很快與當地信奉正統(tǒng)基督教的羅馬人發(fā)生沖突,最終以東日耳曼人改信正宗的基督教結束。當然,在此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比如前文提到的汪達爾王國、東哥特王國和倫巴德王國,就曾堅決信奉阿利烏派基督教,后來這三個國家被羅馬帝國和正統(tǒng)基督教勢力聯(lián)合絞殺,殘余勢力被迫改變宗教信仰,這才使得東日耳曼人全部信奉了正統(tǒng)的基督教義。
西日耳曼人的正統(tǒng)基督教化也不順利,即使連最早完成改變的法蘭克王國也同樣如此。克洛維是帶領法蘭克王國走向基督化的統(tǒng)治者,但他最早信奉的卻是多神教,并且其家人有信奉正統(tǒng)基督教的,也有信奉阿利烏派基督教的。慶幸克洛維及時順應了歷史潮流,最終改信基督教,從而引領整個法蘭克王國走向正統(tǒng)基督教化。接下來的歷代法蘭克國王采取武力和傳教同時進行的方式,大肆擴張本國領土,最終成就了一個強大的法蘭克王國。其余如愛爾蘭王國
,也通過傳教士和羅馬教廷的不斷努力,最終完成了正統(tǒng)基督教化。
北日耳曼人主要生活在北歐,他們是最后加入基督教世界的一支,同時也是最排斥基督教的一支。早在中世紀時期,北日耳曼人開始逐步侵入西歐,并且將基督教徒視為自己的首選劫掠目標。但是隨著他們和當地居民的融合,基督教也開始對其產生影響,并且有越來越多的日耳曼人愿意加入基督教。可惜他們的信仰并不堅定,尤其是在他們回到北歐之后,很快就改回信奉多神教。
到公元826年,傳教士經過艱苦努力,終于成功促成丹麥王信奉基督教。但是傳教士還沒來得及進行下一步舉動,哈拉爾德就被趕下了王位,新國王仍然信奉多神教。這樣直到整整1個世紀之后,傳教士才成功促成另一位丹麥國王信奉基督教,從而打開了基督教在北歐傳播的突破口。截止到公元12世紀,通過傳教士的不斷努力,北日耳曼人基本完成了基督教化。
綜合來說,日耳曼人的基督教化有三個特點:第一,傳教士都是先從統(tǒng)治集團打開突破口,然后依托他們對普通民眾進行宗教傳播;第二,日耳曼人在基督教化的同時,基督教也在日耳曼化,只不過前者比后者更加明顯而已;第三,日耳曼人采取武力和傳教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宗教信仰轉變,是極為科學和實用的。如此一來,日耳曼人不僅加快了自身的文明進程,同時也促進了整個歐洲社會的文化建設,并且成功繼承了基督教的文明成果。
3.日耳曼人的文化遺產
日耳曼人的社會文明進程雖慢,但他們在長期斗爭生活中所總結出來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斯塔夫里阿諾斯據此認為,日耳曼人雖然毀滅了古典文明,但是也為新文明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如此才讓歐洲文化的發(fā)展形成了強大動力,并且最終能夠向全球進行勢力擴張。所謂“獨特的就是文化的”,日耳曼人留下了如此獨特的思想精神,也就注定為歐洲社會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綜合來講,日耳曼人的文化遺產共有四個方面,具體內容分別為:
(1)社會制度方面。日耳曼人留下來的社會制度主要有兩個,一是親兵制,二是馬爾克制。其中,親兵制是指國王將國家土地(也可以稱為國王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親兵,以此作為對他們的封賞,或者是給他們的勞動報酬。眾所周知,土地是古代人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源,日耳曼人也不例外,所以土地是包括國王在內的每個人的夢想。當然,土地對于被封賞者而言,還存在著另一層含義,那就是榮譽。如果一個人有封地,那么他一定為國家或國王作出過重大貢獻,而且他們的封地是世襲的,這也就奠定了受封者及其子嗣的貴族地位。
接下來是馬爾克制,這其實就是一種基層農民的管理制度,用于最大限度地獲取土地價值,可以簡單理解為公社制度,俗稱“吃大鍋飯”。這一制度最早由法蘭克人創(chuàng)建,具體來講,就是國家把土地定義為公共財產,然后由集體共同付出勞動并統(tǒng)一收取回報,土地權力主要集中在公社。后來經過發(fā)展,土地的種植開始以家庭為單位,農民對土地具有使用權,按照規(guī)定年限進行土地的統(tǒng)籌和分配,但是勞動工具和非勞動產出資源則歸公社所有,如礦產。
(2)法律制度方面。日耳曼人在法律制度方面的遺產為《日耳曼法》,這是日耳曼人在侵入羅馬帝國勢力范圍后,結合羅馬人和基督教文化,最終創(chuàng)立出來的法律規(guī)定。由于日耳曼人后來分成了若干分支,所以整部《日耳曼法》也就包括若干分支法典,包括西哥特人的《尤里克法典》、勃艮第人的《貢多巴德法典》和裘特人的《埃塞伯特法典》等。后來,《日耳曼法》成為西歐封建社會建設的法律基礎,幾乎每一部出臺的法典都可以看到《日耳曼法》的影子,如《德國民法典》。
(3)藝術方面。主要包括文學和音樂,其中,文學主要繼承自日耳曼人的神話傳說,比較集中的地區(qū)在北歐,其神話描述的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紀,比起其他民族的神話要略晚。不過到了公元7世紀以后,基督教文明傳播到北歐,日耳曼人的神話傳說統(tǒng)統(tǒng)被視為異端,因而大部分遭到焚毀。殘存的作品被后世學者整理成《埃達》一書傳世,對后世的德國和英國文學有深遠影響,比如莎士比亞的《麥克白》,在開頭描寫了三個女巫,就是直接取材于北歐神話中的命運三女神。另外的音樂同樣如此,如瓦格納的《神界的黃昏》,幾乎是北歐神話的歌劇翻版。
(4)社會文化方面。如時間、節(jié)日和地名等。首先說時間,西方社會的很多時間都是用日耳曼神靈來命名的,比如星期二,就是以他們的戰(zhàn)神提爾(Tyr)來命名的;其次是節(jié)日,以基督教的復活節(jié)為例,就是以日耳曼人的春之女神(即艾歐斯特)來命名的;最后是地點,由于日耳曼人最早信奉的是多神教,因而用于歐洲社會的地名就更加不勝枚舉了,比如英國的旺斯代克、丹麥的歐登塞和瑞典的歐登斯堡等。

4.日耳曼人的社會建設
日耳曼人最先和羅馬人接觸的是蘇維匯一支,當時的日耳曼人還處在氏族社會時期,基本上以畜牧和打獵為生,伴有少量的農業(yè)種植,生產力非常落后。農業(yè)方面,日耳曼人仍采用刀耕火種的原始方式,即使是一塊比較肥沃的土地,耕種幾次之后也不得不廢棄,然后再去開墾新的土地。在這種情況下,日耳曼人長期過著病餓交加的日子,幾乎在每個年齡段都會有大批日耳曼人死于傷病,平均年齡也只有35歲。
為了更好地適應生存環(huán)境和拓展生存空間,日耳曼人形成了初期的軍事民主制度,社會組織也開始走向公社化,這就是上文中已經提到的“馬爾克制”。在這種制度下,每一戶日耳曼人從公社領取土地進行耕種,勞動產品為個人所得,同時他們也繼續(xù)從事畜牧業(yè),并且有所發(fā)展。到了公元1世紀左右,日耳曼人開始和羅馬人進行貿易往來,雙方各取所需,維系了一段為期不短的和平時期。隨著生活水平的好轉,日耳曼人的數量開始激增,但土地利用率卻未能隨之提高,因而他們長期陷于這樣一個惡性循環(huán)中。
鐵器文明傳入,對于日耳曼人的影響頗為深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用于農業(yè)生產的犁頭,這讓日耳曼人的勞動效率得以顯著提高。與此同時,日耳曼人和羅馬人的貿易往來也在逐步加深,大遷徙開始之后,日耳曼人在其他民族那里得到了更多的社會資源,這極大地增加了他們與羅馬人的交換資本,最終得到了羅馬帝國的武器供應。再加上大遷徙過程中日耳曼人接觸到了很多民族的先進技術,自然也全都學歸己用。所以,日耳曼人在這一時期的農牧業(yè)、加工業(yè)、紡織業(yè),甚至造船業(yè),都有明顯進步。
不過對日耳曼社會推動最大的,還是商業(yè)文明的傳入。最早的時候,日耳曼人之間也有貿易往來,但是他們并不使用貨幣,而是直接進行貨物交換。尤其是在長期的定居生活中,基本形成了實物交換的統(tǒng)一標準,社會各個行業(yè)幾乎都參與到了這一活動中。在當時,日耳曼人最重要的商品是牲畜,因為牲畜不僅是商品,本身還是很重要的農業(yè)生產資料。因此,牲畜在后來幾乎成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充當著貨幣所擔負的功能。值得欣喜的是,日耳曼人在與羅馬人長期接觸的過程中,不僅畜牧業(yè)得到長足發(fā)展,而且建立在畜牧業(yè)之上的加工業(yè)也有所發(fā)展,比如養(yǎng)蜂和織布等。
農業(yè)生產方面,由于日耳曼人生活的區(qū)域地質惡劣,光熱不足,生產技術也比較落后,因而他們雖然付出了比羅馬人更多的勞動,得到的回報卻遠不及羅馬人。后來,日耳曼人學會利用休耕和施肥來提高土地生產率,曾一度滿足自己的社會需求。但是這種需求的滿足,再一次帶來日耳曼人口數量的激增,土地承載能力的一再崩潰,終于促使他們向羅馬人豎起了戰(zhàn)刀。此外,日耳曼人的主要糧食作物一直是大麥,初期只是簡單地熬成粥食用,后來發(fā)展到磨成面粉食用,并且一直發(fā)展到可以烘焙成面包。
總體來講,日耳曼人的歷史是貧窮和困苦的,他們最早生存的地方自然條件十分匱乏,后來因為大規(guī)模的自然災害不得不開始四處遷徙。史料記載,日耳曼人的遷徙是從點到面的,也就是說,某個日耳曼人由于種種原因從原部落中脫離出來,到了一個全新的地方定居,然后原部落或其他部落也會有人因各種原因分離出來,這些人就會依附第一個定居的日耳曼人。這種社會最底層的遷徙,也成了整個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的縮影,他們正是利用這樣的方法,才最終完成了對羅馬帝國的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