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凱爾特人
歐洲文化是所有歐洲民族共同孕育的文化,它雖然以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為主,但是歐洲大地上的其他民族同樣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它們也孕育了屬于自己的獨特文化,并且在基督教盛行于整個歐洲大陸交際,成為整體歐洲文化的有機元素。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三支文化,分別來自凱爾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在此,我們首先了解一下凱爾特人,以及與他們有關的諸多歷史文化。
1.凱爾特人的發展歷程
凱爾特人發源于阿爾卑斯山北麓,是歐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雖然整個民族的存在形式比較松散,但是共同的語言還是將他們緊密聯系在一起。由于缺乏確切的文字記載,這個民族的起源時間和地點已經無從考證,但史學界經過研究確認,早期凱爾特民族的興起得益于墓葬文明和鐵器文明,即他們開始掌握了火化埋葬和冶煉鐵器的方法。公元前8世紀,凱爾特人從基督徒那里學會了使用文字,他們的歷史也隨之進入文字記載時期,但是在此之前的歷史,尤其是比較久遠的歷史,則只能從考古或其他民族的文字記載中獲取。
公元前6世紀左右,隨著希臘文化的蔓延,凱爾特人正式和歐洲主流文化接軌,這也成就了他們最輝煌的一段歷史。有“古希臘史學之父”美譽的希羅多德曾在他所編著的《歷史》一書中提到,凱爾特人生活在多瑙河源頭地帶,地處直布羅陀海峽以外。阿維努斯還曾經在他的詩作《海岸》中提到凱爾特人的具體特征,如心高氣傲、技藝高超、力量強大和不斷擴張等。
由于接觸到了希臘的先進文化,再加上自身的鐵器文明,凱爾特人開始以嚴謹的部落聯盟為組織,逐漸向四周擴張勢力。經過近千年的不斷努力,凱爾特人最終在中歐腹地占據了一席之地,范圍包括今天的德國東南部,奧地利中部和匈牙利部分地區。接下來,凱爾特人以這片土地為中心,努力發展經濟,不斷向四面八方出擊,勢力越來越壯大。在這種情況下,古希臘人不得不注意到凱爾特人的存在,因而在古希臘的歷史中,也有了關于凱爾特人的一些零星記載。
后來,凱爾特人的生存環境不可避免地受到古希臘人擠壓,其中一部便遷徙到了今天的法國和比利時一帶,其勢力最終還擴展到了瑞士、荷蘭、德國和意大利。羅馬帝國建立以后,將這部分凱爾特人稱為高盧人,高盧人和當地居民不斷融合,最終占據了統治地位,因而成為了凱爾特人的又一個大本營。與此同時,另一支受到擠壓的凱爾特人越過英吉利海峽,來到了大不列顛和愛爾蘭島,最終也成為那里的統治者。
此外,留守在中歐腹地的凱爾特人表現更是搶眼。他們首先翻過阿爾卑斯山,在意大利北部建立起了自己的勢力范圍,然后隨著他們的進一步南下,最終與羅馬人發生沖突。在此,凱爾特民族彪悍的一面表現出來,羅馬人居然不堪重擊,丟掉了羅馬城。凱爾特人知道戰爭遠沒有結束,遂決定乘勝追擊,大舉向盤踞在巴爾干半島的馬其頓王國發動進攻。不過此時的希臘和羅馬勢力已經集結完畢,在他們的聯合打擊下,凱爾特人最終以落敗告終,但是這次失敗并沒有影響到凱爾特人在中歐腹地的勢力。
公元前3世紀前后,分散在歐洲各地的凱爾特人形成一股強大力量,成為羅馬人征服世界的主要障礙,這也讓羅馬人開始集中力量對付他們。公元前225年,凱爾特人在特拉蒙(Telamon)戰役中被羅馬人擊敗,他們的輝煌歷史也從此開始走向衰落。隨后,原本屬于凱爾特人的勢力范圍逐漸被羅馬人掠奪,直到中歐腹地和高盧地區的陷落,生活在歐洲大陸上的凱爾特人最終融入了羅馬文化。
到了公元前55年,羅馬皇帝凱撒開始進攻大不列顛和愛爾蘭島上的凱爾特人,但是他的進攻并未如愿。直到公元43年,才由另外一名羅馬皇帝克勞迪率軍登上大不列顛島,但最終也只是占據了半壁江山。當時羅馬人和凱爾特人以哈德良長城為界,長城以南屬于羅馬勢力,長城以北仍然是凱爾特人的世界。公元407年,日薄西山的羅馬帝國深感鞭長莫及,終于放棄繼續征服大不列顛和愛爾蘭島上的凱爾特人。但是凱爾特人并沒有因此獲免于難,他們甚至沒有得到一個喘息的機會,就遭受了日耳曼民族的毀滅性打擊,并且在公元6世紀左右基本退出歷史舞臺,直到19世紀才重燃文化火種。
2.凱爾特人的宗教信仰
凱爾特人最早信奉督伊德教,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宗教,并且帶有原始宗教的野蠻、血腥和迷信色彩。這和歐洲社會的文明進程顯然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凱爾特人長期被希臘人和羅馬人排擠,將其視為異教徒。基督教興起之前,生活在歐洲大陸上的凱爾特人基本被羅馬人消滅,因而他們所信奉的督伊德教也隨之衰亡,殘余的凱爾特人逐漸被基督教同化。但是仍在不列顛和愛爾蘭島上頑抗的凱爾特人,卻仍然信奉這種宗教,他們相信萬物有靈并且靈魂不滅,所以尊崇萬物又不怕犧牲,在不列顛和愛爾蘭島上的生命力很強。
羅馬人大舉攻入不列顛之后,基督教文明也被帶入了他們攻陷的勢力范圍,并且得到了快速傳播。但是基督教本身的發展并沒有嚴格按照羅馬人的意志進行,因此羅馬人曾經幾次對基督教進行“梳洗”,激烈的時候還會處死“極端”的基督徒。基督教傳播到不列顛島期間,也曾發生過一次這樣的事,這也是羅馬人對基督教進行的第十次“梳洗”,當時皈依基督教的凱爾特人奧爾本、亞倫和朱利烏斯等人,就死于這次宗教迫害。值得慶幸的是,此后的基督教在不列顛發展順利,并且逐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現象。
公元407年,羅馬人因為不堪內外交困而撤出了不列顛島,他們留下的權力真空地帶隨即陷入混戰。不列吞人(凱爾特人一支)為了平亂,不得不求助曾經的對頭羅馬人,但此時的羅馬人自顧不暇,一口回絕了不列吞人的出兵請求。不列吞人眼見如此,轉而去求助盎格魯人(日耳曼人一支),終于得償所愿。但不列吞人此舉可謂引狼入室,盎格魯人之所以進入不列顛,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因此在平定了戰亂之后,他們隨即揮師北上,順勢對不列吞人發動了進攻。不列吞人大部分被殺戮,殘余勢力紛紛逃往更北面的威爾士、蘇格蘭和愛爾蘭諸島,這些人最終成為后來的英國人祖先。
由于盎格魯人并不信奉基督教,因此之前在不列顛建立起來的基督教文明遭到毀滅,流傳范圍僅限于那些逃之的殘余勢力。其中最主要的地區在愛爾蘭島,由于一直未被侵略者染指,這里成了基督教火種的保護傘。據史料記載,最遲在公元431年左右,愛爾蘭島上的基督教組織已經初具規模,并出現了一位杰出的傳教士,他就是后來被稱為“愛爾蘭守護神”的圣·帕特里克。為了完成使命,他的足跡踏遍了整個愛爾蘭,所在之處唱福音、建教堂、醫病患,整個愛爾蘭島迅速受到了一次基督文明的強大洗禮。如此一來,不僅凱爾特人成為了基督信徒,處于原始社會的其他愛爾蘭民族,也直接進入基督教文明社會。
史學家分析認為,圣·帕特里克之所以能夠傳教成功,有三點原因:其一,正確的傳教方式。即首先在愛爾蘭島的貴族階層進行傳教,然后在他們的認可和帶動下,向全社會進行傳播;其二,正確的突破點。愛爾蘭島上的各族人民雖然大多有自己的宗教,但是并非所有民族都堅決排斥基督教,有些民族甚至已經是基督徒,圣·帕特里克準確選擇這些民族為突破點,逐漸打開了傳播僵局;其三,正確的用人原則。傳教過程中,圣·帕特里克不僅非常注重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而且主要依靠本民族人員對其民族進行傳教,從而加大了溝通的效果。
總而言之,凱爾特人雖然沒有被羅馬人武力征服,最終還是被基督教文化融合。從此以后,凱爾特人和基督教文明緊密結合在一起,并且由于掌握了拉丁文,他們的歷史也得以進入文字記載時期。又因為凱爾特人具有勇于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后來他們還成為基督教新一輪發展浪潮的急先鋒,從而為全世界的文明進程做出了重大貢獻。
3.凱爾特人在歐洲的文化殘留
凱爾特人雖然在羅馬帝國的鐵蹄下被屠戮殆盡,僅存的文化殘余又幾乎被日耳曼民族翦滅,但是在愛爾蘭島上,還是有一些凱爾特文化流傳下來。只是這些文化要么被吸收,要么被改變,已經基本失去了凱爾特文化的標簽,徹底融入了整個歐洲文化當中。比如最重要的宗教信仰,雖然基督教文明足夠強大,但是由于凱爾特人對自身信仰的堅守,基督教還是做出了一些妥協。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節日(這也是全世界各民族的主要特征),具體為凱爾特人的亡人節,也就是后來基督教國家的萬圣節。
接下來,基督教還吸收了凱爾特人的神祇,并且以圣徒的形式沿用,從而促使更多的凱爾特人改信基督教。比如最著名的布里吉特女神,是凱爾特人眼中的醫神、匠神和詩神。這是由于基督教進入愛爾蘭后,為了表示對凱爾特人的尊重,基督傳教士將布里吉特改頭換面,轉而包裝成了基督教的圣徒之一。凱爾特人因而對基督教好感備生,甚至將基督教視為自己的兄弟,在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之后,基督教也就在凱爾特人之間流傳開來。
再者,凱爾特人的童話故事也對基督教貢獻頗大。這是因為凱爾特人沒有文字記載歷史,所以他們的歷史只能口耳相授,代代相傳。在此傳承過程中,很多歷史故事難免會生出夸大的成分,有些甚至徹底成為神話故事。但就是這些神話故事,在凱爾特人看來卻是他們的歷史文化,因而在他們之間傳播得非常廣泛。到了公元12世紀,凱爾特人的神話故事被系統整理出來,最終和希臘神話、北歐神話并列成為歐洲社會的文化源泉。
后來,凱爾特人的神話故事還成就了一部經典著作,即《亞瑟王傳奇》,雖然完成它的人是英國作家杰弗里。作品中,主人公高文的性格明顯與凱爾特人相似,后世學者還將他和凱爾特人的英雄庫丘林聯系起來,認為這是凱爾特精神的一種永駐。另外,按照凱爾特神話的傳統敘事習慣,英雄人物總要偷取首領的某種神器,然后用來拯救世人,《亞瑟王傳奇》顯然遵循了這樣的敘事風格,凱爾特文化對它的影響也就不言而喻了。后來,經過不斷發展,這部著作還融入了更多的內容和內涵,并且最終成為歐洲文學創造的重要取材對象。
同時,凱爾特人的社會遺產也對歐洲文化具有深遠影響,比如聞名于世的蘇格蘭短裙和風笛。據史料記載,凱爾特人對于條紋斗篷非常鐘情,他們認為這樣的裝束能夠帶給自己好運,后來該裝束逐漸發展成一種古老的服飾,只不過條紋已經演變成了連續的大方格。眾所周知,這種服飾是蘇格蘭人民的代表文化,而在蘇格蘭人眼中,這卻是凱爾特人的文化標志。還有就是風笛,這種樂器雖然并非凱爾特人所創,但是在凱爾特民族流傳甚廣,后來也被蘇格蘭人繼承,并且在民間最受歡迎。事實上,愛爾蘭還有一種更流行的樂器——豎琴,它的創造者也是凱爾特人。
羅馬帝國滅亡之后,新興的日耳曼民族并沒有接受基督教文明,而是繼續信奉自己的原始宗教。這樣一來,基督教文明就有了滅亡的危險,整個歐洲文化也顯露出衰退跡象。但愛爾蘭島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最終得以免遭日耳曼人攻占,并且由于島上基督徒的努力,基督教文明在這里得以存活和崛起。歐洲大陸的動蕩過去之后,愛爾蘭島上的基督徒隨即開始四處傳教,于是基督教文明的火種再次燃遍了整個歐洲大陸。因此,凱爾特人不僅在基督教文明中烙上了自己的印記,而且隨著基督教文明的傳播,也間接對全世界產生了影響。
4.凱爾特人的經濟成就
雖然和希臘、羅馬的社會文明程度始終存在一定差距,但凱爾特人仍建立起了強大的武裝力量,并且一度強大到能夠與羅馬人和希臘人比肩。而戰爭永遠都離不開資源,具體來說就是離不開后勤保障,為此,凱爾特人也建立了強大的經濟后盾。不過和大多數原始部落一樣,凱爾特人的經濟力量主要也是建立在農業和畜牧業上,這種方式雖然比較落后,但是相對于之前的獵殺動物和采集野果,凱爾特人的經濟進步是顯而易見的。再加上他們天生勇武,其軍事力量日趨強盛,這也為他們的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綜合來講,凱爾特人的經濟建設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具體內容分別為:
(1)農業方面。凱爾特人發動的軍事行動主要還是以農業為依托,并且早在部落發源之初,其農業生產技術就已經初具規模。在孕育了初期的社會文明之后,凱爾特人開始大量生息繁衍,人口數量的增長很快讓他們的土地不堪重負,其生存空間受到嚴重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凱爾特人開始不斷向外擴張領土,并且每得到一片土地之后,他們都會將先進的農業文明帶到那里。
史料記載,凱爾特人具體種植的作物以大麥和小麥為主,其余如黑麥、燕麥等,也有大面積耕作,再有就是甜菜、亞麻和洋蔥等作物。
(2)畜牧業方面。大概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高盧地區的凱爾特人首先開始了定居生活,經濟方式開始向耕種和畜牧轉型,這就標志著凱爾特人加快了其社會文明進程。當然,凱爾特人的經濟模式并不單一,比如有些部落主要以耕種為生,有些部落主要以畜養為生,有些地方以放牧為生,當然同時都會夾雜其他方式。這是因為隨著凱爾特人的擴張和分散,其生活區域的不同特性逐漸展現,這自然會讓他們的生活方式呈現出不同特點。
史料記載,凱爾特人在這一時期主要養殖馬、羊、牛、豬等家畜,其中又以馬和羊為主。
(3)手工業方面。早在鐵器文明發源初期,凱爾特人的手工業就已經基本成型,因為它不僅從農業生產中脫離出來,而且生產單位也擺脫了家庭模式,形成了獨立的勞動系統。比如最重要的鐵器生產,凱爾特人就完成了開采、冶煉到加工的一系列流程建設,從業者也都是一些專職人員。此外,凱爾特人的冶煉技術還處于不斷發展過程中,比如在形成初期,他們只是掌握了沼鐵礦和露天鐵礦的開采技術,后來又很快掌握了挖掘開采技術,并且冶煉技術也有長足進步。
史料記載,這一時期的凱爾特人已經能夠生產犁頭、鐮刀、鉗子、鋸條和剪刀等金屬工具,再加上制革、制陶和制瓷,以及車輛制造技術等,凱爾特人順利登上文明歷史舞臺。
(4)商業方面。手工業的出現,已經標志著凱爾特人存在剩余勞動價值,從而具備了商業活動的基本條件,手工業交換也成了凱爾特人最早的商業活動。并且由于各地區出產的經濟作物不同,其手工業產品的種類也有差異,這就促成了商業活動在整個凱爾特民族之間的進行,從而加強并促進了整個凱爾特民族間的交流。
史料記載,中歐腹地的金、銀、錫制品,高盧地區的牲畜和皮革制品,以及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珊瑚、象牙和玻璃制品,都是當時歐洲的上等商品和藝術品。凱爾特人的一些貴族成員,還與希臘人、羅馬人進行貿易往來,從而獲得了更加珍貴的商品和更加先進的商業文明。
(5)建筑業方面。凱爾特人的建筑文化雖然比較落后,但是也基本脫離了原始人階段,在建筑的經濟實用方面更是絲毫不亞于希臘人和羅馬人。史料記載,凱爾特人在公元前5世紀就已經開始建造土木結構的居所,只是屋內通常不設家具,必要的床具也只是以干草鋪底,上面覆蓋獸皮。住宅之外,凱爾特人還會用柵欄圈出自己的院落,院內再挖掘地窖,用以儲存食物和工具等。其余如家禽家畜,也圈養在院內,為了防止被野生動物偷食,他們還會將圈墻修筑得很高很陡,甚至附屬這些圍墻來建造自己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