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的真實面貌
- 自制力:不做性格的奴隸
- 李錦清
- 10817字
- 2016-10-16 15:59:32
我是誰
在平凡生活中的人們,從來不缺少對生活的理解,但卻因不了解自己,有時難免陷入陰影,看不清前路,甚至失去人生斗志。有點兒疲憊,有點兒渾噩,有點兒茫然,有點兒怨恨,有點兒期盼,有點兒幻想,有點不知所措,總之,就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緒和感受占據了心靈的全部以及自己的生活,而懶得去理清,使我們開始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對外部的環境和他人充滿不切實際的期待。
于是,總是有人在我們的耳邊告訴我們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等等。而我們自己也總是在冥冥之中期待有一個天底下最了解自己的人,能夠在大千世界中坐下來靜靜地給我們提點建議,或者傾聽我們心靈的訴說,幫助我們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開辟一方心靈的靜土。當煩惱充塞內心,又有多少人在感嘆: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然而,我們自己,難道不是自己最好的聆聽者嗎?世界上還有誰能比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呢?當你煩躁、無聊、不知所措的時候,不妨和自己內心說說話,讓心靈進入自己的靈魂深處,靜下心來聆聽來自心靈深處的聲音。這樣,在自己的天地里,你可以慢慢修復自己那顆受傷的心,找到迷失已久的方向,甚至可以毫無掩飾地剖析自己。
新西蘭女作家簡奈特·弗蘭,來自于鄉下的一個小村落。也許是村子里生活艱苦的緣故,那里每一個人都顯得十分強悍而有生命力。只有簡奈特卻恰恰相反,從小在家里就表現得極端怯懦,有時寧可被別人嘲笑也不肯輕易出門。父母很是替她擔心,擔心這孩子如何的不正常。她從小聽著關于她各種不正常的議論,也漸漸相信自己是不正常了。在小學,看著同學們圍在一起聊的熱火朝天,她也很想融入他們的圈子里,可就是不知道該怎么開口。
后來,她被父母送去一個更陌生的環境,與那里的同齡孩子相比,她幾乎還是牙牙學語的程度。于是,父母便送她去看醫生,最初,醫生給她的診斷是患有憂郁癥,也有診斷為自閉癥的。為了幫她走出自閉,父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給她轉換學校,但始終沒有太大改觀,她只有住進了長期療養院。
入院伊始,父母還每月都來探望她,后來漸漸懈怠下來,慢慢地似乎根本就忘記了她的存在。
一直以來,從家庭生活到上學生涯再到進入社會,簡奈特始終游離于社會之外。卻總是喜歡用一些奇特的字眼來描述一些極其瑣碎不堪的情緒,大家覺得她很奇怪,父母和兄弟姐妹聽不懂,同學聽不懂,即使是自己最崇拜的老師也認定她是一個患有嚴重抑郁與妄想癥的孩子。
最終,她不得不住進了改變她一生的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醫院,有位醫生發現了這個害羞、極端內向、交談存在困難、有嚴重的自閉傾向,甚至有防衛掩飾和幻想的小女孩,十分喜歡用筆來表達她自己并用筆和自己進行心靈溝通。于是醫生要求她每天都動筆隨意寫寫,在任何地方寫下她想到的任何文字。盡管她的筆畫十分纖細無力,大段文字總是畏縮地擠在一起,任何人閱讀都要費些氣力才能辨明其中的意思,但是她的文筆卻十分敏銳,表達也很抽象,整個文章看起來富有詩意。
在醫院里的時間總是茫然而無聊的。這位醫生就鼓勵簡奈特投稿。沒有人會想到,就是那些總是被視為不知所云的文字,竟然在一流的文學雜志刊出了,并獲得了文學大獎。英國的精神科醫師還慎重地給她開了一張沒病的診斷證明。那一年她34歲。最后簡奈特成為著名的文學家。
看過這個故事,你的心情是否好一些了呢?不要輕易給自己下診斷書,特別是有關于自己的個性,當你不自信時,當你迷惘時,當你失去生活的方向時,捫心自問,你真的了解自己嗎?和自己的心靈對話,問問自己的心靈,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這樣我們就不會在左右搖擺和不知所措中身心疲憊,失去許多可貴的成功機會甚至失去自我。做自己內心認為對的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無論成敗與否,我們都會獲得一種無與倫比的成就感和自我歸屬感。
生活中很多人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掌握自身命運,其根源就在于不了解真實的自我,沒有找到自身的性格優勢,他們缺少發現自己的眼睛。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強者,也沒有絕對的弱者,每個人都有優點和弱點,每一種性格都有長處和短處,強者只是因為他能夠通過反思,了解和看清自己的弱點,并彌補這些弱點,發揮自身性格的優勢。
有人認為自我認識沒有實際的意義,這樣的看法是錯誤的。認識自我,不是沒有益處。它至少可以給你帶來兩個好處:第一,讓你明白自己的人生走向,清楚自己適合做什么,應該做什么;第二,可以幫助你塑造和發展穩定的性格特質,對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形成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的自我概念都符合冰山理論,能看見的如長相、性別、身高、穿著、語言、技能,這些是表面因素,浮在海平面之上。很多看不見的,如興趣、能力、價值觀、人格、品質、愿望、動機、性格、修養等等,是潛在因素,隱藏在海平面之下。而自我概念的下面部分遠遠大于上面部分。對于我們個體來講,影響我們人際關系、職業道路甚至一生命運的,更多的是潛在因素。
因此,我們千萬不能忽視自我認識的重要作用。一般而言,我們通常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全方位地檢視和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進而規劃自我人生:
1.了解自己的價值觀。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十分的重要,它能告訴你自己想做什么,你的興趣是什么?只有當自己的價值觀和自己所想要做的互相契合的時候,你才能將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自己所想要做的事情上面,才能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2.明白自己的興趣所在。明確地知道自己的興趣對于自己擇業有很大的幫助,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會提高你的注意力,集中你的精神,讓你的積極性和熱情度提高。
3.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你的個性會影響你的職業選擇和工作的積極性。選擇與自己個性適合的工作,能夠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的積極性。
4.明白自己的能力所在。明白了自己的能力所在,才能夠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從而從自己的優勢下手,這樣更能增加自己的人生籌碼,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也會得到提高。
面對人生,要認識和了解真實的自己,才能定位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掌控自己的人生命運,避免走入失控的陰影。當你覺得疲憊而沒有動力時,當你迷惘而失去方向時,不妨靜下心來,思考和分析一下內心的真實需求,重新認識一下自己,找到自身的優勢和長處,重新做出自我定位,你的前進路上的陰霾也會隨之散去。
揭開人格面具的背后
對于自己的性格,你了解多少?若你對自己的了解只是停留在內外向的分辨,或是幾種性格色彩之上,那么這只能說明你對自己了解還不夠,或者說你對于性格的認識還不夠。性格的復雜性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在生活當中,我們希望通過努力地學習或做一些事情,來完善自身的性格,提升自我的生命質量。但是你若根本不了解性格是怎么回事,最終你很可能會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后果而變得自暴自棄,從而失去人生的希望,甚至走向崩潰的邊緣。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性格具有兩面性。表面上謙謙君子,也許內心深處卻潛伏著陰暗。通常情況下,我們總是習慣于表現出性格中陽光的一面,而竭力控制和隱藏性格中陰暗的一面。人性之中有天使,也有魔鬼。
人性格的真實面貌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人們會做出出格的事情來?這些問題都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和解答。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人性并非一系列穩定的特征,而是大腦中隱性機制控制的不斷處于變化之中的狀態。我們每個人體內藏著圣潔的天使和丑惡的靈魂,正是兩者力量的斗爭,才讓我們做出各種決定。
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有些極光輝的社會形象背后卻隱藏了不為人知的面目。在生活中不少人都相信道德楷模的存在,相信他就像圣人一樣純凈,沒有絲毫瑕疵,然而事實上這樣的人是不存在的。人的性格并不總是好的,而是兩面的,是好壞并存的。在天使面孔的背后,可能隱藏著的是魔鬼的心靈;而在魔鬼面容的背后,也又可能隱藏著金子一般的良心。
美國極有名的學校道德倡議者威廉·班奈特寫了一本流傳極廣的書,叫作《孩子的美德書》,在書中他十分賣力地贊揚律己的美德,然而幾年之后,他向人們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多么瘋狂的賭徒:當他所服務的政治機構正在抨擊老虎機泛濫污染社會環境的時候,他正在豪賭,短短兩個月,他就輸掉了140萬美元。
當這些人從神壇中走下來時,我們不禁會問:他們怎能如此虛偽呢?為什么他們每天說著高尚的言論,卻做著相反的事情呢?問得很好,卻并沒有問到點子上。事實上這些人并不是有意這樣做的,只不過是我們不愿意承認人的性格具有兩面性而已。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社會角色,如果想要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就必須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別要注意對自己的隱性格的控制,有些人的社會角色扮演出現了問題,就是因為他們不能控制性格的另一面,無法抑制隱性格的負面能量。
在社會中生活,要符合社會規范,每個人都需要規范自己的行為,這種行為的規范,會幫助我們抑制性格中不符合社會規范的一面,但不能消除這些被認為不好的性格特點,而只能將之隱藏起來形成隱性格。
性格的力量是強大的,表現在外的性格,是我們所肯定的,我們極力去發揮它的力量,然而壓抑的隱性格也充滿力量,它并沒有消失,隨時都可能爆發出來,影響我們的行為,破壞我們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形象,毀掉我們的人生。
當然,隱性格也并不見得就是不好的,對于具有內向性格的人來說,他的隱性格通常是外向的,若能夠激發隱性格的力量,可以幫助其走向開朗的人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內向性格人的社交障礙問題。
了解到性格的兩面性和隱性格的存在,你便應該明白,每個人都可能是虛偽的社會存在,所以沒有必要咬牙切齒去譴責別人,與其如此,還不如捫心自問,這樣會更有助于身心健康。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可以不遵守道德規范,我們應該吸取一些教訓,分清是非,堅定自己的立場,明確自己的社會角色。
既然在社會上生活,便不可忽視自己的社會角色,你應該明白,戴著社會角色的面具生活,這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事情。看到這里,請不要悲哀和失望。每個人都需要明確自己的社會角色,這是社會化過程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社會才會有秩序。如果人們不能明確自己的社會角色,不去承擔社會責任,那么你將會看到一個混亂不堪的世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會化的過程,就是戴著人格面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性格隨著你所扮演的角色而逐漸形成,同時向兩面發展,符合社會角色的性格便表現出來,反之則隱藏起來,成為隱性格。
性格的兩面性,使得我們的內心時常充滿矛盾斗爭,對于不光彩的事情,會有羞愧的痛苦感,這是矛盾斗爭的結果。
其實每個人的潛意識里,都渴望過更高尚的生活,但是關鍵在于你是否能夠控制住自己的身心,消除性格當中的負面力量。在心理斗爭的時候,你通常是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真正的危險時刻,是在你玩得正開心或呼朋喚友的時候,或者在你覺得惡心或氣憤的時候,在這些情狀下,你的理性思維會削弱,自制力會下降,制動功能已經失效,長期處于壓抑的隱性格便可能爆發出毀滅的力量。
正視自己的問題
你不能把自己當成一個完人,更不能忽略自己身上的問題,同時你還必須認識到,只要做事,就免不了有錯誤和問題,甚至還有可能遭遇失敗。毫無疑問這是難免的。重點就在于,錯誤、問題或失敗少不了,你該怎樣去面對?明智的人首先必定會主動承擔責任,然后通過自我批評,找出自身的原因,及時地進行改正或補救。這樣做將會讓你得到他人的支持與幫助,贏得別人的認同和信任,而且在遭遇艱難之時還能夠得到別人的幫助。
在追求卓越的今天,如果不愿意批評自己,不敢面對自己的錯誤,那么就永遠不會有更好的明天。有個人剛剛加入微軟公司,便代表公司去參加一個商品展示會。商品展示會很成功,帶去的產品獲得了多項大獎。回來后,他非常高興,急忙通過電子郵件給產品小組報告好消息:“我很高興地告訴大家,在這個展示會上,總共十項大獎中我們獲得了九項。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消息!”接著在一個小時之內,他收到了十多封回信。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大家發來的不是道賀詞,而是一個個問題:“沒得到的是哪一個獎?為什么沒得到那個獎?怎么樣才能得到那個獎?”
自我批評,人皆仰之,這不是失面子的事,反而是掙面子的事。你如果想要提高自制力,便少不了自我反省。無論成績好壞,都需要先檢視自身。
自我批評是極為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能力發展更臻于完善。另外,在注重自我批評的同時,還要有接受別人批評的胸懷,這才是真正謙遜的表現,也是快速成長、加速完善自己的必要態度。
1995年,當比爾·蓋茨宣布不涉足因特網領域時,很多員工提出了反對意見,甚至有人直接發信件給他,告訴比爾:“你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后來,比爾·蓋茨寫了《互聯網浪潮》的文章,公開承認了自己的過錯。同時,他把許多優秀的員工調到因特網部門,開始做IE瀏覽器。那些批評比爾·蓋茨的員工不僅沒有受處分,而且得到重用。正是由于有敢于自我批評與接受他人批評的胸懷,微軟才能做到上下齊心,從而由追求卓越而走向興盛。
無論如何,都要敢于自我批評與接受他人批評,才能得到平等的環境,做到良好的溝通,發揮最大的能力,才能獲得長足的發展,成就美好的愿景。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承認自己的錯誤,你才能改正它,避免以后再犯。這是一種自我修復所必備的素質。法國文學家盧梭在他的名著《懺悔錄》中寫道:“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比如,他以沉重的心情記錄下了自己年少時一次偷盜的經歷。在這次經歷當中,他曾無恥地把罪過轉嫁到無辜的女仆身上,造成她的不幸。他沒有因為自己年齡小而原諒自己,竟終生以此為戒。
自我批評是好事,它就好像茫茫大海中的燈塔,會讓你找到方向。但是,現實生活中有些自我批評,聽來卻變了味兒。有的人與其說是在自我批評,還不如說是在自我表功,這成績那貢獻,似乎沒了他不成,工作上他是獨領風騷。有的人名為自我批評,其實是在自我開脫,對存在的問題,不是實實在在認認真真地反省,而是一味抱怨客觀條件不好,唯獨不承認自己水平不高,工作能力有限。縱使自己有不少的錯,造成的損失也不小,還是要百般辯解不肯承認。還有的人看似自我批評,實為自我逃避,機智地亮出一些無關痛癢的小缺點,而對自己存在的實質問題避而不談。這樣的自我批評是不誠實、不嚴格的,是對工作和事業不負責的表現。
有時一個會議,聽完大家所作的自我批評后,感到十分郁悶批評內容是,“耗費半天時間,強忍聽到最后,一字也沒記錄,毫無一點收獲。你們都說,理想不夠堅定,學習不夠自覺,工作不夠認真,方法有時不夠恰當,謙虛謹慎的思想作風堅持得不夠一貫,知識面不夠廣;業務鉆研不夠,修養不夠,學習上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等等。都是套話,沒有一句是實實在在的話。”
是什么原因使他們應該夠而變得這做得不夠、那做得不夠?光用“不夠”能說明什么?做得不夠要用事例說話,這種不疼不癢不接觸實際的自我批評還不如不搞……自我批評不是走過場,自我批評應該實在、深刻,否則,根本毫無意義可言。
自我批評有助于提高我們的思想境界和修養水平。柏拉圖說:“內省是做人的責任,沒有內省能力的人不會是個成功的人。”《論語》中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由此可見,中西方大哲都提倡以自我反省來提高自己的修養水平。提高自制力,塑造完美性格,離不開自我批評、自我反省,多檢視自身的問題,繼而改正它,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與修養,增加自身的魅力。
優勢在哪里
面對人生的挫折和失敗,你是否正處于一蹶不振的狀態?你的內心是否充滿無奈,并且對目前的生活困境和工作障礙產生無力感?你是否一直都埋怨自己,甚至鄙視自己?你的人生存在這些問題,也許根本原因是你還不了解自己所致。
有的人相信性格決定命運,將自己的失敗歸因于自身性格的缺陷,不斷放大自己的性格弱點,降低自身的心理預期,但他們從來就沒有考慮過自己性格的優勢和長處。他們不知道的是,失敗的原因根本不在于自身性格的缺陷,而在于不能發揮自身性格的優勢。
有一個少年先天患有哮喘,他夜里輾轉難眠,白天異常疲憊,疾病一直折磨著他,精神狀態很不好。因此他對很多東西都有恐懼癥,比如大海,比如高樓。9歲那年,他有了一個嗜好,見到所有的人都要問別人的隱私,大部分人都被他嚇了一跳,昏頭昏腦地逃掉。
上小學,他不好好學習卻常常花一整天的時間偷看大姐的日記,僥幸從來沒有被發覺。上中學,老師問他哥倫布是哪國人,他感覺其中有詐,自作聰明地改以荷蘭人作答,結果遭到不準吃晚飯的懲罰。有一段時間他總覺得自己的智商只比天才低一點,結果進行測試,才發現只有98,只是普通人的正常智商。
同時,他還是一個特別沒有耐心的人,可是看見父親去釣魚,就懇求父親帶他去釣魚,而了解他的父親拒絕了他的懇求:“你沒有耐心,帶你去的話你會把我弄瘋的。”正是由于沒有耐性,牛津大學沒有讀完,他就肄業了。
從這位普通少年身上,我們甚至能夠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因為每個人的性格中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敗筆和缺陷,我們至少都有這樣的認識:擁有這樣性格缺點的人,是不符合成功的條件的。那么是不是說性格完美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呢?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位成功人士的傳奇經歷。
他一生都在冒險,大學沒讀完,就跑到巴黎當廚師,繼而又賣廚具,到美國好萊塢做調查員,隨后又做了農民和廣告人。為此他一生朋友無數,他曾經列了一個有50個名字的摯友清單,包括紐約著名律師、報刊總編及女房東、農場鄰居、貧民區的醫生等等。
在他31歲時,恰逢二戰期間,為了幫助自己的祖國,服務于英國情報局,當了幾年間諜。38歲時,他記起祖父從一個失敗的農夫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于是決定效仿。沒有文憑的他,以6000美元起家,創辦了全球最大的廣告公司,年營業額達數十億美元。
他敢于想象,設計了無數優秀的廣告詞,至今仍在使用。他說:“永遠不要把財富和頭腦混為一談,一個人賺很多錢和他的頭腦沒有多大關系。”他曾自嘲:“只要比競賽對手活得長,你就贏了。”他活了88歲。晚年隱居于法國古堡。
寫到這里時,相信你也知道這是一個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位成功人士與之前介紹的那位普通的少年居然是同一個人。這個人的名字叫作大衛·奧格威,是奧美廣告公司的創始人。
我們現在可以把上述的兩個故事一一對應,便會發現它們之間沒有所謂成功的必然規律,甚至似乎找不到其中的必然聯系,可是,誰能看到這位普通的少年的經歷一定能斷定他會成為偉大人物呢?
所以不要以為成功人士一定有一個非凡的性格和不平常的經歷,實際上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有著和你我相似的平凡的歷程,不同的是那些成功的人能夠認清自我,發揮出自我性格當中的能量。成功是不可復制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功方式,關鍵是“認識你自己”,并找到自己的性格優勢,而消除性格弱點帶來的影響。
大衛·奧格威為什么會成功?他的成功在于他順從了自身的性格優勢,將自己的優點發揮得淋漓盡致,而將性格中不利于成功的部分加以整合并重新利用。如果他按照父親的意愿在牛津大學堅持讀下去,他恐怕終其一生只能成為父親希望的大學教師,也不會有廚師、間諜、農民以及廣告人的豐富而又精彩的人生;如果他沒有經受過哮喘和恐懼癥的折磨,他未必有那么堅強的毅力和長壽的生命;如果他沒有一系列的闖蕩經歷,他也不會結交那么多朋友,恐怕更難有豐富的客戶資源、想象力和創造力。
如果你認真閱讀蘋果公司之父斯蒂夫·喬布斯的傳記,你就會發現這位杰出的商人和管理者,性格同樣也不是完美的,甚至可以說他是一個很不討人喜歡的人,至少他的好些下屬和合作伙伴都不認為他有多好,他傲慢偏執,愛慕虛榮,獨斷專行,還搶奪他人的勝利果實和功勞,做過不少錯事,讓人討厭。但這并不妨礙他取得成功。他的成功當然不是哪些性格缺陷造就的,他只是善于發揮自己的性格優勢而已。喬布斯的性格優勢在于充滿激情,熱衷工作,執著于改變和創新。
發揮自身優勢才是創造人生的最好方法。不要放大性格弱點的作用,以免降低你對人生的心理預期,須知唯有對人生充滿期待,你才會保持生命的動力。性格上的弱點是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一些麻煩,但并不是主要的,真正決定我們人生成敗的關鍵,還是心理和思想上的問題。你認為性格弱點是人生的決定因素,那么它便會真的成為人生的障礙。而你要是認為性格優勢才是人生成敗的關鍵,你的目光便會放在正能量的開發上,從而進入積極的情緒狀態。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有其陰暗面,對此只可整合不可壓制;當一個人有意識地將自己的人格和心理陰暗面隔絕時,陰暗面是最容易爆發的。不正視自己性格的缺陷和整合缺陷的部分,將有閹割人的創造力和強化某種破壞性、攻擊性等惡劣的效果,但是假如整合的好,甚至還能更好的轉變,將破壞性的力量轉變成積極進取的力量,所以,沒有完美的性格,你只需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找到性格優勢和弱點,發揮性格優勢,將不利于成功的部分加以整合和利用,這將給你的人生帶來質的改變。
認同自我的價值
當你看到一個名人,童年時因家境貧苦,而放棄學業,到外地打拼,做過各種各樣的臟活、累活,經過不懈的努力,最終獲得了成功,你突然發現名人的生活經歷與自己何其相似,此時你的內心便會產生一種幻想和沖動,從名人的傳奇經歷中,你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來。你覺得名人的現在,也就是你的未來。于是你將他作為自己的偶像,從他的身上獲取精神力量。
這本來是極好的事情,但是豈不知事情也會走向極端。人們崇拜偶像,其內心實際上是希望成為偶像那樣的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主要是源于對目前的自己不太滿意。如果這種內心深層的愿望變得極端,最終會發生什么,這是可想而知的。極端的追求會扭曲你的夢想:你會想成為與名人一樣的人,學習模仿他的一切!
然而你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名人是名人,你是你,你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個體。你認同名人,并不代表你要成為另一個他。你可以吸納名人的思想,學習他的優點和長處,接受他的價值觀念,借鑒他的做事方法。但你無法成為另一個他。因為你有自己的性格特質,你有自己獨有的價值觀,這些東西從你一出生就開始形成。你可以試圖去做出改變,但你永遠只能做自己。
所以不要否定自我的價值,想有所成就,就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要身心健康,首先就必須認同自己的價值。若你不能認同自我,迷信他人的光輝,你的身心健康狀況肯定是堪憂的。無法認同自我,幸福生活也與你無緣。相反,你能夠認同自我的價值,你就會擁有自信,而你的生命也將煥發生機和活力。
有個女孩家境貧寒,從來沒有戴過漂亮首飾,也沒有穿過漂亮衣服。與其他的孩子相比,她很自卑。十八歲那年圣誕,媽媽破天荒地給了她10美元,讓她自己選圣誕禮物。女孩很高興。
她到商店一進門,便被柜臺中擺放的頭花、頭飾所吸引,售貨員和藹地說:“姑娘,你亞麻色的頭發真好看!如果能夠配上這枚淺綠色的頭花,一定會美若天仙的!”說話之間,就把這個頭花戴到了女孩的頭上。
女孩低頭一看,標簽上寫著9美元,嚇了一跳,太貴了,她正要拒絕。售貨員遞給她一面鏡子。當看到鏡子里的自己時,女孩呆了,原來自己真的挺美!于是女孩決定買下頭花。
付了錢后,開心的女孩轉身就往外跑,高興的她撞到了一位老紳士,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她的心情,她匆忙道歉后,繼續往前跑,連身后的呼喊都沒有聽到。
不知不覺,她就跑到了馬路的中間,她發現大家都驚訝地看著自己,一個俊小伙竟然向她發出了邀請:“今天晚上,我是否有幸請你做我的舞伴?”
女孩的心里充滿了美好的感覺,她決定再奢侈一把,將剩下的一美元也花掉。在店門口,她遇到了那位不小心撞到的老紳士。老紳士一眼就認出了她,微笑地說:“孩子,我就知道你會回來的,剛才你撞到我的時候,不小心掉了一枚頭花。”
看了這個故事,若你認為是一枚頭花彌補了女孩生命中的缺憾,那么你便錯了。改變女孩的,是她對自己的認可,是她的自信。從女孩戴著頭花跑出商店的那一刻起,她就找到了自信,而她的自信來自哪里?對自我的認同。
認同自我,才能使內心充滿持久的力量。寄希望于成為其他的什么人,你將會變得混亂而毫無理性,因為你性格上的自我概念,是排斥你去成為別人的。你在生活中的一切,都建立在一個心理基礎之上,那就是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后天獲得的,是個體在社會環境中、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逐步形成的。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會拒絕變化,人們就不再根據自己的行為來推斷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同時,別人如何對待我們、對我們有什么評價,都很少能使我們改變已形成的自我概念。相反,已經形成的自我概念開始影響和左右我們的想法、情緒與行為。
例如,當你認為自己畫畫有天賦,而別人說你畫的不好時,你可能不相信,認為對方外行,從而就對這種批評產生憤怒的情緒,而且在自我概念的影響下,你還可能會報美術班或報考美術學院等。
由此可見,自我概念需要自我認同,沒有自我認同,自我概念便會走向崩潰。如果你無法認同自我,那么心理上難免要出現問題。
缺乏自我認同的人,會對自己不理解、不滿意,同時對現實極為不滿,他們對自己的行為無法控制,經常會為自己的行為而懊悔。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偏低、消極,尤其是在一些不順心的事情發生后,有時甚至是很小的事情,也會使他們自信心嚴重受挫。
有些不能認同自我的人,覺得自己被群體所淹沒,而努力想使自己突出出來,于是盲目地追求個性的發展,結果弄巧成拙,使得內心變得迷茫。
他們經常憂郁,似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但又不知道忙了些什么,缺少成就感。
挫敗感與焦慮時常伴隨著缺乏自我認同的人,他們會特別羨慕成功者,并且不斷地嘗試更換自己的角色,模仿成功者的一切行為,試圖讓自己取得成功,當然他們這樣做是徒勞的,因為不知道成功的起點就是自我認同。
你想取得成功,掌握自己的人生和命運,那么首先你要認同自我的存在,這樣你才會認真地面對自己,努力去駕駛好自己的生命之車,否則你的目光肯定不會放在自我人生上,而多半會盯著他人的成功和行動不放,浪費自己的精力和時間。
當你認同自我,你才會懂得選擇。你會選擇去做自己能夠控制的事情,去改變自己能夠改變的事情,而不會做不切實際的事情,你會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當你穩穩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你才會看清自己手上有多少砝碼,你才會明白怎樣做才會對自己有利。
當你無法認同自我,總是羨慕他人的時候,你的頭腦里所規劃的,不會是你的人生,你所想的事情,也都是他人的事情。
認同自我要全面,不能片面。昨天你做了一件好事,你認同那樣的自己,心里特別愉悅、開心;今天你做了一件錯事,你便開始痛恨自己,討厭自己,甚至認為今天這個做錯事的人不是自己。這樣的認同是有問題的。認同自我,不僅要認同自己的優點,也要認同自己的缺點。真正的自我認同,意味著你要寬容面對不完美的自己。
人生就好像一場牌局,你手上有好牌,也有爛牌,其實自我的性格也一樣。好牌要打,爛牌也要打。你不能一看一手爛牌,就掀桌子。就自我管理而言,你掀桌子,就等于全面否定自己,就是失控行為,很可能造成自我毀滅的嚴重后果。
對于自我,好的、壞的,你都要接受。至于接受之后該做什么,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你可以發揮自我概念中好的一面,而抑制壞的一面。面對自我的弱點,你可以努力去改正它,但你不能不接受它。拒絕接受自己,會讓你失去面對人生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