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不得罪,老是抹不開面子的王士珍,就這樣無災無害地過了一輩子。每次出來過渡維持,官兒都不小,但什么事都沒干過。好事沒有,壞事也找不到他。
袁世凱麾下有三員大將,人稱北洋三杰,龍、虎、狗——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比較起來,段祺瑞和馮國璋在歷史上露臉的機會多,名聲大。而號稱北洋之龍的王士珍,相形見絀,登臺倒也常登臺,但絕少唱主角。每每到了過渡時期,就被拉出來,頂個角色,然后就謝幕了,好像一個維持會長。
但是,至少在三杰這個名頭問世的時候,王士珍的名頭挺響的。此人辦事穩重,富有條理,為人謹慎,待人誠懇,求起來方便,救人急難,頗有人緣。無論在什么時候,辦什么事情,只要人選提的是他,基本上不會有人反對。所以,在三杰之中,一直到清末,王士珍的地位最高。辛亥武昌起義之后,袁世凱東山再起,重組內閣,陸軍大臣,沒用段祺瑞,也沒有用馮國璋,用的是王士珍。
跟馮國璋一樣,王士珍政治上相當的保守,對清朝感情頗深。陸軍大臣的椅子還沒坐熱,南北議和,清帝退位。王士珍立馬辭職,回老家正定吃大饅頭去了。這期間,只要有人去勸駕,他都穿著清朝的朝服接見,讓來人先參拜清帝賜給的福字,然后再說話。所以,一直到1914年春,他都在老家待著。然而這一年,正做著陸軍總長、幫老袁度過轉型時光的段祺瑞,不再被看重,老袁要自己親掌軍權了,這時候想起王士珍了,派自己的長子袁克定親赴正定,勸王士珍出山。袁克定說,如果王士珍不跟他去北京,他就不走了。
為人渾和的人,總是抹不開情面,況且,袁世凱怎么說也是他的老主公,待他不薄。于是,王士珍只好出山,做了袁世凱大元帥統帥處的辦事員。這個辦事員,比當年的各部總長級別還高,但是充其量也就是袁世凱的軍事幕僚。最妙的是,陸軍總長段祺瑞也是一個辦事員。做了這個辦事員,陸軍的掌軍大權,也就被收了。
袁世凱死后,黎元洪做了總統,王士珍的老把弟段祺瑞做總理,兩人鬧起了府院之爭,爭到不可開交,黎元洪一激動,把段祺瑞的總理給解職了。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北洋系的將領立馬炸窩,對我們老大如此不客氣,就是羞辱我們。大家紛紛表示抗議,不僅要獨立,而且聲稱要進軍北京。黎元洪慌了手腳,馬上表示,我不是對北洋系來的,下一任的總理,一定找北洋的人來干。先找徐世昌,徐世昌不肯,再找王士珍,死活堵在門上就不肯走了。但是這回王士珍也沒法答應,因為答應了黎元洪,就等于得罪了老把弟。沒辦法,實在抹不開情面的王士珍,推薦了李經羲,李鴻章的侄子。這個紈绔子,覺得北洋系就是從淮系演變的,他當然可以鎮得住,居然答應了。
再后來,馮國璋做代理總統,跟段祺瑞也弄得不可開交,段辭職之后,馮國璋死拉王士珍接班,王士珍居然答應了。因為一來段是自己辭職的,二來馮國璋是北洋自己人,還是他的老把兄。在整個北洋政權的歷史上,這樣的事兒王士珍干了很多很多次。但有空缺,需要填補之時,人們就會想起王士珍。王士珍一般都給面子,送往迎來,成不了事兒,也敗不了事兒。
唯一一件他真樂意干的事兒,是張勛復辟。張勛進京復辟,這事兒王士珍其實知道,事先的策劃倒是沒有他,但是真到了復辟時刻,他王士珍卻很激動,跟著張勛進宮,很主動地跑上跑下。而且私下電告他的門生,一向聽他話的第七師師長張敬堯,帶了一個旅前來參加復辟。由于來得匆忙,上朝的時候,連里面的軍褲、腳上的靴子都沒換下來。復辟之后,論功行賞,王士珍變成了六個議政大臣之一,排在張勛之后。可惜,復辟第三天,王士珍的老把弟就在馬廠誓師,宣布討逆。見討逆軍勢大,王士珍又見風使舵,讓張敬堯趕緊走人,隨后,他也溜邊了。最后清算,段祺瑞說,王士珍是被裹挾的,無罪。
誰都不得罪,老是抹不開面子的王士珍,就這樣無災無害地過了一輩子。每次出來過渡維持,官兒都不小,但什么事都沒干過。好事沒有,壞事也找不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