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充裕,可是我們卻沒有因此獲得更多的快樂。到底是什么綁架了我們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偷走了我們的快樂?我們一直在苦苦尋找問題的答案。或許,你可以問自己這么幾個問題:你是否有永遠也滿足不了的欲望?你是否對未來憂心忡忡呢?你是否懂得關愛他人?你是否有堅定的信仰,讓心有所歸依?
是什么偷走了我們的幸福
十幾年前有一首很有名的歌曲,名字叫《最近比較煩》,這首歌在當時廣為傳唱、大受歡迎,究其原因,不外乎是這首歌唱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歌詞所描述的現象契合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心理和生活狀態: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基本生活也有了保障,但是卻感覺煩惱越來越多,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開上汽車了卻感受不到當初騎自行車時的那種簡單的快樂了。
2012年,聯合國發布“全球幸福指數”報告,報告對156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幸福程度進行了比較。出人意料的是,丹麥成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度,其它的北歐國家也大都排在前列,反而世界上公認的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排名卻似乎不是那么理想,和它們的經濟發達程度并不成正比,如:世界經濟的龍頭老大——美國的排名在第11名。亞洲的情況也大概如此,經濟比較發達的幾個地區,如中國臺灣地區排名第46位,在亞洲屈居第3位,僅次于第33位的新加坡和第44位的日本,另外,韓國排名第56位,中國香港第67位,中國只排名第112位。
且不談這個報告是不是百分之百的客觀,最起碼它能從一個側面反映我們的生活狀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自己、我們身邊許許多多的人好像都過得不開心,我們好像有數不清的煩心事,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煩惱總是和我們如影隨形。而且,這種不快樂與人們擁有財富的多少、年齡的老幼、居住在城市或鄉村無關。凡是現代生活方式所到之處,不快樂在到處蔓延。
畢業很多年后,幾個平時碰面不多的同學相約一起去拜訪大學時深受大家尊重的一位老師。老師看到了多年未見的學生后非常高興,等大家坐定之后,他開始詢問學生過得怎么樣。沒想到老師的這一問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老師的一句話就勾出了大家的滿腹牢騷、滿腹抱怨。大家爭先恐后地訴說著生活的種種不如意:工作壓力大呀,生活煩惱多呀,身邊小人多呀,做生意困難重重呀,當官的仕途受阻呀……仿佛在座的個個都倒霉透頂,生活都是慘不忍睹。
在學生們傾訴的整個過程中,老師一直都笑而不語,非常淡然地坐在座位上。等學生說得差不多的時候,老師從廚房里拿出了一大堆杯子,一個一個擺在茶幾上。這些杯子各式各樣,有陶瓷的,有玻璃的,有塑料的,有的杯子看起來很有質感,有的則顯得普通而簡陋……
老師說:“大家都是我的學生,我就不把你們當客人看待了。你們要是渴了,就自己倒水喝吧。”
大家正好都說得口干舌燥了,便紛紛拿起了自己看中的杯子去倒水喝。等大家手里都端了一杯水時,老師說話了。他指著茶幾上剩下的杯子說:“你們注意了沒有,你們手里的杯子都是你們覺得最好看、最別致的杯子,而這些塑料杯卻沒有人去選它。當然,這很正常,也無可厚非,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拿著的是一個漂亮的杯子。”
老師接著說:“但是大家對杯子的態度恰恰也反映了大家煩惱的根源所在。你們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但是我們卻把注意力放在杯子上面。打一個比方,如果生活是水的話,那么其他的譬如工作、金錢、地位等等這些東西就是杯子,其實,杯子的形狀、樣式、質地并不影響水的質量。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杯子上,哪兒還有心情去品嘗水的甘甜,這不是典型的自尋煩惱嗎?”
以上的這個事例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生存狀態,好像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每個人都有足夠的理由來抱怨自己不幸福,幸福和快樂似乎成了一種奢望,成了難得一享的奢侈品。總能看到滿懷心事的人,總能看到愁眉不展的人,總能看到滿腹牢騷的人。當今時代好像爆發了一場特大的瘟疫,各種煩惱和不快迅速蔓延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那么,是什么讓我們這個本該幸福的時代充滿如此多的抱怨?是什么偷走了原本屬于我們的幸福呢?其實在很多時候,不快樂是我們在自尋煩惱,我們沒有理解生活的本質到底是什么,也不清楚我們到底需要什么。就像故事當中說的那樣,我們渴了想要喝水,可是很多時候我們關注的、在意的不是水,而是盛水的杯子。我們大多數的不快樂都是因為我們過于追求外在的浮華,為其所累。只有認識生活的真諦,我們才能遠離煩惱和不快樂。
浮躁已成為一種社會病
如果你在路上碰到許久不見的熟人打招呼,問:“最近怎么樣?”得到的回答似乎都是一個字:“忙!”是啊,我們每個人似乎都很忙,忙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忙得馬不停蹄、忙得焦頭爛額。這個“忙”字,聽起來我們非常有追求、我們活得很有價值。可看看我們在忙些什么呢?有人忙著投身商海,想要房子、車子、票子;有人忙著從政為官,要博得個生前身后名;也有人忙著踏上舞臺、走上熒幕,以期望名利雙收……也就是說,我們都在為兩個字在忙:名和利。這種追名逐利的忙,讓我們的心態變得異常浮躁,都想多快好省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乾隆皇帝游江南的時候,爬上了鎮江的金山寺,只見江面上往來船只如梭,乾隆皇帝就問身旁的一位老和尚:“禪師,請問你在這里住了多少年了?”老和尚答:“住了幾十年了。”乾隆又問道:“你既然在這里住了幾十年,那你可否告訴我,你每天看見長江上有多少條船只在來來往往?”老和尚答:“我只看到兩條。”乾隆驚奇地問:“只有兩條?你這是什么意思?我現在看到的也不止兩條船!”那老和尚不慌不忙地說:“人生只有兩條船,一條為名,一條為利。”
這個故事也印證了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當今社會有許許多多為名利奔忙的人。當人開始“汲汲于富貴”時,心態便開始失衡,因為他們想盡快得到,同時不愿意看到別人比自己得到的更多,于是他們就開始為更快更多地獲取而忙碌。所以,我們會看到有些青年人往往連自己的本職工作還沒做好,就開始這山望著那山高,抱怨自己沒有晉升;還會看到有些人因為自己的利益一時得不到滿足,便開始四處張望、尋找機會“跳槽”,可是等到了新的工作環境里,板凳還沒坐熱,又開始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機會。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浪費不說,還把浮躁心態傳遞給周圍的人。正因為人人都愛跟別人比較,都在“恨人有、怨己無”,都在想著走捷徑去多快好省地獲取利益,都在眼紅和效仿那些“成功者”,于是浮躁便輕而易舉地蔓延開來,整個社會到處彌漫著浮躁的因子。
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浮躁早已成了一種“社會病”。唱歌的想一夜成“星”,經商的想一夜暴富,當官的想一夜飛黃騰達,就連做學問的也想一夜成名。我們是不是總在與他人的比較中焦躁不安?我們是不是總恨沒有神助,不能一夜暴富、不能立馬功成名就?我們因“得不到”而嘗盡煩惱,在嫉妒和浮躁中失去自我。
英國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培根曾這樣疑惑地發問:“難道人類非得變成經濟動物,只知道專注于膨脹的胃和膨脹的銀行戶頭?”如果我們正在為自己的浮躁而煩惱,是否問過怎么才能拒絕浮躁、重拾快樂?這需要我們有一顆平常心,淡泊名利,不要過分追求那些虛無的名利。
公元前208年,大秦帝國左丞相李斯被腰斬于首都咸陽。
李斯相秦,厥功至偉。滅諸侯,成霸業,一統天下,始皇帝的千古功績,有一半得算到李斯的頭上。但位極人臣又怎樣?功爍古今又怎樣?他堂堂大秦丞相,率領百官向閹人趙高小心賠笑,仍逃不掉被指鹿為馬的小人誣陷,身被五刑,腰斬于市,夷滅三族!
在腰斬前,李斯對著一起奔赴黃泉的兒子,追憶起當年領著孩子們,牽著咻咻嘶叫的獵狗,出上蔡東門,在秋日衰草叢中,追逐成群狡兔的無憂歲月——“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李斯臨刑前的一番話應該是發自肺腑的,他對自己追逐權力的一生進行了徹底的否定。為了名、為了利,最終落得如此下場。巧合的是,在李斯死了五百多年后,又一位名人發出了類似的感慨,這次是大文學家陸機。他在被賜死軍中時說了一句與李斯如出一轍的話:“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同樣的一生追逐,同樣的結果,同樣的悔恨,這是多大的嘲諷啊!
放慢追尋名利道路上的腳步,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不讓外物的侵擾影響自己的好心境,停下來享受一下生活,傾聽一下自己的心聲,不要再“戚戚于貧賤,汲汲于富貴”。
遠離浮躁,重拾快樂。
別讓欲望綁架了你
每年的春晚結束后,網絡上總是掀起絡繹不絕的聲討,很多觀眾認為春晚越來越不好看,相聲小品越來越不好笑,感覺這臺匯集全國演藝界最強陣容、歷時半年、耗費巨資打造的除夕盛宴簡直就是在浪費錢財、浪費老百姓的感情。春晚真的有那么差嗎?也許導演和演員的一句感嘆能道出其中原委:現在的觀眾“笑點”太高,對春晚的期望太高。是啊,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
回過頭來想想,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人抱怨自己不快樂,是不是也因為自己“笑點”太高,對生活的欲望太多呢?有的人辛辛苦苦掙錢買了一套兩居室,一家三口本來可以幸福地生活,可是看到別人有更大的房子,自己也便想換套復式樓房,甚至是別墅,于是又開始想方設法掙錢,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得不到的痛苦和煎熬中度過。與此相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有了奧拓,便想著什么時候能有輛奧迪,甚至是瑪莎拉蒂;一年有六位數的收入,便想著什么時候能成為千萬富翁;當了處長,便想著什么時候能當上局長;羨慕了許久別人的iPhone手機,剛狠狠心買下了一部iPhone4s,看到別人手里拿著iPhone5,心里又開始蠢蠢欲動,如百爪撓心……我們總在追尋這些永無止境的欲望,當欲望滿足時,心中自然快意,然而我們的欲望總是不斷膨脹,于是我們的心情就變得無比沮喪,這樣周而復始地折磨著自己,人也漸漸變得郁郁寡歡。
欲望和貪婪總是相伴相生的,它們將人引向迷途,如果占有欲太強,便會處心積慮、想方設法去拼命占有,結果是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人的生命有限,但欲望卻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欲望,人生將會充滿痛苦。
再想想我們小時候,為什么快樂那么簡單呢?得到一個糖果便會歡呼雀躍,有了一件新衣服便高興許久,得到一個心儀的玩具連睡覺都要擁它入眠,得到老師的一句夸獎,回家便手舞足蹈地告訴媽媽。
而現在我們的欲望太多了,我們在不斷地刺激放大著自己的欲望,逐漸變成了欲望的奴隸。我們的人生一直處在“產生欲望——實現欲望——萌生新的欲望”的過程中。
既然明白了是欲望綁架了我們的快樂,那么我們就應該卸下沉重的欲望包袱,放棄無止境的需求,我們便能擁有更多的快樂。我們要明白,幸福感來自人的內心,并不是欲望被滿足,幸福就能降臨。欲望本是人類前進的原動力,我們不是反對人們追求幸福生活,而是不希望人們在滿足欲望的過程中,失去了生活的本來目的——追尋快樂。
欲望越多,快樂越少,細細品味,其理至深!從某種意義上說,被欲望綁架的快樂,只是虛幻的快樂。
庸人別自擾,杞人不憂天
先讓我們來聽一個讓人忍俊不禁的故事:
有個人正在匆匆趕路,他突然看見路旁的井邊坐著一個眉頭緊鎖的小女孩,樣子非常憂慮。這個路人感到很奇怪,就停下來問這個小女孩:“你小小年紀為什么這么憂慮呢?”
小女孩回答:“雖然我現在小,可我以后是不是會長大呀?”
“是呀,你以后當然要長大。”路人答道。
小女孩接著又說:“那等我長大以后是不是要談戀愛?”
“要。”
“談完戀愛后是不是要結婚?”
“要。”
“那我結婚后是不是要生小孩?”
“要。”
“那假如我的小孩路過井邊,你看現在井臺這么低,他如果爬上井臺掉到井里可怎么辦呀?”
這就是一個小女孩的憂慮,聽了以后,我們可能會感覺這個故事未免太夸張了。我們感到小女孩的話很可笑,就像“杞人憂天”故事中的“杞人”。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雖然我們不像小女孩那樣憂慮幾十年以后連影子都沒有的事情,也不像“杞人”那樣擔心天塌地陷,但是我們也有很多無謂的憂慮。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憂慮是完全沒必要的,只會浪費我們寶貴的時間,傷害我們的感情,徒增我們的煩惱,使我們喪失了原本屬于自己的快樂。等一切煙消云散后,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我們一直為這種不必要的小事擔心是多么的不值得。
陳小舟是一家公司的銷售總監,他的收入很高,有漂亮的妻子,有可愛的兒子,一切看起來是那么令人羨慕。然而,他卻總擔心不好的事情發生。業績不好時,他憂慮,想著怎么把業績盡快提上去;業績好時,又擔心業績能不能保持下去;當業績持續穩定增長時,他又擔心手下的業務員會不會辭職、會不會損公肥私……總之,在幾乎所有的時間里,他都是眉頭緊鎖,上班時這樣,下班回家時這樣,甚至在休假時也是這樣。他的這種心態不僅給自己帶來了不快,也讓整個家庭總是籠罩在陰云當中。因為長期憂心忡忡,心理壓力過大,導致他飲食不規律,終于發展成了嚴重的胃病。終于有一天,他被送到醫院。在醫院里,醫生對他進行了詳細的檢查,幾個專家對他的病情進行會診,專家們一致認為陳小舟的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他在醫院里只能靠輸液、吃流質的東西來調養。
滿臉愁容的陳小舟躺在病床上,回想著自己以前的生活,突然他的腦子里閃過一個念頭,他對自己說:“陳小舟,如果你除了等死之外沒什么別的指望了,那么不如好好利用你剩下的這一點時間。反正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死,而你現在沒死,還應該做點有意義的事情,起碼能讓自己快樂一些。”
陳小舟一直想在死前周游全國,于是他決定馬上行動。當他告訴醫生他的計劃時,醫生警告他說,如果他準備周游全國,那他隨時都有可能葬身在旅途中。
“不,我不會的。”陳小舟回答說,“我已經答應過我的家人,我要葬在我們老家的墓地里,所以,我會把我該料理的事情料理好再出發。”
陳小舟真的去買了一具棺材,把它放在了老家,然后踏上了旅程。
在旅途過程中,陳小舟拋開了一切憂慮,專心享受著屬于他的最后時光。誰知,在旅途中,他的胃病竟然慢慢痊愈了。在旅途勞累小憩時,他甚至可以抽上幾支煙、喝上幾杯酒。多年來,陳小舟從來沒有這樣享受過,甚至后來在荒郊野地里遇見狂風暴雨他也沒有為此憂慮過。
陳小舟在旅途中和路人攀談、唱歌、玩游戲,他感到原來生活是如此快樂。旅行結束回到家后,他幾乎完全忘記了自己曾患過胃病。他馬上回去工作,并且開始期待每一天的到來,他也不再為工作中的事憂愁,只是盡心盡力地完成自己的任務,此后他的身體狀況也一直很好。
陳小舟的經歷告訴我們,憂慮是一劑慢性毒藥,醫治憂慮、拯救自己的最好醫生永遠只能是自己。我們在生活中其實完全沒必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一味地“深憂遠慮”,只會讓我們變得身心疲憊,讓我們一步步走向痛苦的深淵。
我們要把握當下,腳踏實地走好人生每一步,這樣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
冷漠的心彈不出溫暖的音符
感恩節由美國人民獨創,原意是為了感謝上天賜予的好收成、感謝印第安人在他們剛到美洲大陸時給予他們的幫助。感恩節是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在美國,自1941年起,人們從這一天起休假兩天。這一天,人們不管有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團聚。現在,感恩節也“漂洋過海”到了中國,很多中國人也開始過起了這個“洋節”。可是不知道有多少中國人能夠真正理解感恩節的內涵,其實很多中國人過的是熱鬧,除了在節日當天口頭或是行動上對親友稍有表示外,其它的日子里一切照常,把“感恩”二字拋到了九霄云外。
算起來,感恩的美德在中國源遠流長,“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便證明了這一點。“感恩”與中國其他無數的禮儀道德組成了厚重的中華民族文化,然而,近年來,感恩的缺失、人情的冷漠成了一個讓人不得不面對的社會現實。廣東省曾對2000個孩子進行調查發現,有54%的孩子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容易感動的人,或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感動。連感動都那么難,還何談感恩呢?
叢飛,原名張崇,生于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莊臺鎮的農村,自小努力向上,長大后在深圳成了一名著名的男歌手。在他37年的短暫人生中,先后參加了400多場義演,他的收入并不豐厚,但進行了長達11年的慈善資助。他資助了183名貧困兒童,累計捐款捐物300多萬元,被評為2005年“感動中國”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感動中國”組委會給叢飛的頒獎詞是:從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顧之前,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沒有絲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貸,他曾經用舞臺構筑課堂,用歌聲點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許不如往昔嘹亮,卻贏得了最飽含敬意的喝彩。
當他自己病危住院經濟困難時,幾個受助完成學業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輕人,竟然沒有一個來看望他。這件事被媒體披露后,有一個受助者居然還埋怨說,這讓他很沒面子;另一位受助者認為叢飛資助自己另有所圖,稱自己太忙,沒有時間看望叢飛;還有一位家長得知叢飛因生病而暫時沒有能力繼續支付他孩子的學費,不僅對叢飛沒有任何安慰的話語,而是反問“他什么時候治好病出來掙錢”。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多么令人寒心啊!盡管叢飛說:“別責怪他們,我已經是不需要治療的人了。”但我們應該從中體會到叢飛的心酸與無奈。他其實還是希望孩子們去看看他的,可那些孩子的感恩之心卻已經丟失了。
也許是因為以上的情況并非個例,河南省慈善總會提出要與接受捐贈的貧困大學生簽訂“道德協議”,提醒和鼓勵受捐贈者畢業后,在有條件的前提下,自覺自愿回報社會。
感恩,就是拿我們自己的愛心去回饋別人曾經為我們付出過的愛心。一個冷漠、不知感恩的人,一定是一個自私的、只知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試想,一顆被冷漠和自私填充的心靈會有陽光照進來嗎?這樣的心靈會感到快樂嗎?
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我們生活在社會大環境之中,從這個大環境里獲得了一定的生存條件和發展機會。也就是說,社會這個大環境是有恩于我們每個人的。人的一生中,無時無刻不在受人之恩。小時候,我們領受了父母的養育之恩;等到上學時,有老師的諄諄教誨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領導、同事的關懷、幫助之恩……懂得感恩,說明了一個人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有著正確的認識,當我們以感恩的心對待別人時,心中自然會希望對方得到平安、得到快樂,所以不論得到的回應如何,心中都是歡喜的。
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收獲更多的幸福和快樂。放棄冷漠、常懷感恩之心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同時更是一種良知、一種動力。人只有懂得記住別人對你的恩情,生命才會得到滋潤,并時時閃爍出純凈而絢麗的光芒。放棄冷漠、常懷感恩之心,我們才不會牢騷滿腹、抱怨不已;放棄冷漠、常懷感恩之心,我們才會對親人、對朋友、對同事、對工作多出一份親情、多出一份友情、多出一份熱情與真誠。
信仰缺失,讓我們的心何處安放
2011年“匯豐財富論壇”上,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稱:中國人除了信錢外,什么都不信。當然,錢不能算作一種真正的信仰。錢文忠教授其實是在說中國人缺乏信仰,中國出現了信仰危機。那么,中國人真的缺乏信仰嗎?
在一項針對“是什么偷走了中國人的快樂”的調查中,缺乏信仰居于首位。由此看來,信仰缺乏在當今的中國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它不僅存在,而且造成的后果還很嚴重。的確,在這個世界上,有人信上帝,有人信佛,中國人到底信什么呢?如果拿這個問題去做街頭采訪,拿這個本來很簡單的問題去問中國人,估計會有相當一部分人感到突然,因為許多中國人很少考慮到信仰的問題。
那么什么是信仰呢?學者惠松騏曾說:“信仰是在道德之上的,是彌補法律、法規的缺陷,是正義的化身,它比道德更具有威力,在沒有法律法規的時空里,是衡量行為的準則。信仰是一種關懷,它在于承受苦難和認可淚水的至上意義;信仰是絕望中的希望,它意味著真正的人性之復歸,真正的人的自我實現;信仰是一種決心,它意味著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承認;信仰是沉重的,在信仰中你要把整個世界的苦難都背在自己的身上。”假如一個人的內心沒有信仰,便很容易迷失人生方向,很難找到生活的動力和希望。因為我們缺乏基本的信仰,所以我們的靈魂在四處漂泊、沒有歸屬。錢文忠教授說“中國人除了信錢外,什么都不信”,這是一種以自我利益為導向的實用性的“信仰”,即凡是能夠給自己帶來利益實惠的都信、都拜,但是當求而不得、不能滿足現實需求時,又開始重新趕路,尋找下一個新的“信仰”。當價值判斷的標準逐漸趨于利己主義,很多傳統的幸福觀念都在被人們摒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怎么可能有太多的幸福感可言?
然而人活在世上,需要對自己的生活、生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需要有一個精神支柱。對于一個人來說,擁有信仰是必須的,因為信仰能激勵人為了心中的目標而努力,信仰能給人生賦予希望,能為人在這個世界上存在提供一個理由。
孫儷是當今一個非常知名的女演員,在熒屏和銀幕中塑造了很多生動形象。“清純得好像一朵滴著露水的百合花”是很多觀眾對于孫儷的評價。從人生第一部戲《玉觀音》開始到《甄嬛傳》,孫儷給觀眾留下了外形與內涵并重的深刻印象。除了電視上人們所熟知的形象外,孫儷還有她的另外一面,那就是做慈善。
2003年,孫儷投入資金40萬,在香格里拉和西雙版納建立了兩所安心希望小學。2005年,因為要扮演盲女的角色,她許下心愿要幫助這些孩子們。2006年5月20日,孫儷無償擔任中華健康快車基金會“愛心天使”。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多方籌集善款,幫助改善盲童的生活教育環境。2007年8月31日,在一次慈善拍賣現場,孫儷以近6萬元拍下3幅兒童繪畫作品,又捐贈3萬元,感動了現場的所有人。有人問孫儷:“慈善事業你會一直做下去嗎?”孫儷說:“我很想多做一些,以后我不演戲都想去做。”
受母親的影響,孫儷信仰佛教。孫儷說:“人需要有信仰,這會給你的精神帶來一種寄托感。有信仰非常好,無論我快樂還是失意的時候,總會有一個聲音告訴你,你應該怎么去做。高興了不會得意忘形,不開心也不會令我一蹶不振。”
閑暇時,孫儷經常會去一些動物基地,在那里當義工,給動物洗澡、買口糧、喂食。她還會去拍攝一些世界反皮草組織的宣傳片。她認為動物比人更可愛,因為它們太單純了。孫儷呼吁:“生命是平等的,如果你不喜歡小動物,也不要傷害它們,給生命一樣的尊嚴。”
可見,心中有信仰的孫儷內心是快樂的。有些人說:“我有信仰啊,但是仍然感覺沒有歸屬感。”其實這是錯把目標當信仰。2000年,有媒體曾在廣東做過這么一個調查,詢問每個人的人生目標,結果99%的人回答是想創業、做老板,希望自己有房有車,被采訪者都混淆了信仰和目標的概念,其實人生目標不等于信仰。但是有人說了,人活著有目標總比沒有目標強吧。是的,人活著有目標、有奔頭自然很好,但是如果一個人把人生目標當成個人信仰,那么就會產生這樣的結果:一是目標實現了,接下來怎么辦?繼續制定新的目標?還是躺在目標上享受?二是目標沒有實現,而且遭遇的困難太多,是不是就沒有生活的信心了?
所以要想讓我們的靈魂有所歸依,獲得真正的快樂,就必須重建我們的信仰,理性地認識世界,別把信仰寄托在具體的事物和欲望上。信仰不完全是宗教,它可以是我們身邊一切真善美的東西,也可以從我們豐富的傳統文化中去尋找。簡單地說,就是這一輩子你要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孔子吃糙飯、喝白開水,睡覺時連枕頭都沒有,就彎著手臂當枕頭,但孔子說“樂在其中”;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別人都覺得這種生活沒法過,但顏回能做到“不改其樂”,為什么?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重拾簡單的生活,重逢久違的快樂
有一個旅行者到東非平原去探險,當時,東非正遭受嚴重旱災。這位旅行者事前準備了一個大大的背包,里面塞滿了各種各樣的東西,有衣服、指南針、食物、切割工具、挖掘工具、觀星儀、藥品等等。這位旅行者對此非常滿意,認為自己為旅行做了充分的準備,這樣在路上就可以有備無患了,自己一定會有一次充實而愉快的旅行。
有一天,當地的一位導游檢查完這位旅行者的背包后,問:“你準備了這么多的東西,但是這些東西讓你感到旅行的快樂了嗎?”這位旅行者從未想過這個問題,于是他愣住了。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經過深思后,他終于認識到背包里的有些東西的確讓他很快樂,但大多數東西并不值得他背著它們走那么遠的路,背著它們反而是徒增自己的負擔,給自己的旅途帶來很多麻煩。
于是,這位旅行者開始重新整理自己的背包,把一些不必要的東西送給了當地村民,讓自己輕裝上陣。在接下來的旅途中,由于背包變輕了,他的心也不再有束縛,旅行也隨之變得更快樂。
其實,我們的人生經歷就像一次旅行,旅途中一定要記得停下來清理一下自己的行囊,對行囊里的東西進行取舍,讓自己輕裝上路,這樣才能活得更輕松、更自在、更開心。
美國哲學家梭羅曾說過:“簡單點兒,再簡單點兒!奢侈與舒適的生活,實際上妨礙了人類的進步。”這句話是他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出來的。梭羅發現,當自己的生活需求簡化到最低限度時,反而過得更加充實,因為這樣就無須為了不必要的欲望而分神。
居里夫婦的婚房簡陋得簡直無法讓人置信,房間里只有兩把椅子和其他簡單的家具。居里覺得兩把椅子太少,想多添幾把,以便客人來了能有地方坐。居里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啦。為了多一點兒時間搞科學,還是一把不添吧。”
多年后,這對沒有給自己的新房增添任何家具的年輕夫婦,卻給世界化學寶庫增添了兩件閃閃發光的稀世珍寶——釙和鐳。
許多人感到不快樂,就是因為我們現代人的生活過得太復雜了,我們不斷追逐著金錢、功名、利祿,趕著一個又一個無謂的時髦,被如此復雜的生活羈絆,我們能快樂嗎?
生活未必都要轟轟烈烈,其實簡單的生活沒什么不好。生活在簡單中自有簡單的美好,這是生活在喧囂中的人所體會不到的。生活奢華固然是一種人生,但能擺脫欲望和誘惑、心靜如水、無欲無求地擁有一份簡單純凈的生活,不也很愜意嗎?不用再勾心斗角,不用再逢迎討好別人,不用整天做一些違心的事、說一些違心的話,能隨心所欲地生活,不是人生最大的樂事嗎?
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每個人都面臨著多種選擇,但就是這樣多元的選擇讓我們的生活一團糟,因為我們在面臨這些選擇時,往往會無所適從、浮躁不堪,失去了應有的安寧和從容,進而讓我們的心態失衡,讓煩躁充斥心間。其實,我們應該做一個簡單的人,把生活的重心放在那些有意義的事情上,不必為那些不必要的瑣事而煩惱。
要想簡單快樂地生活,就要學會及時對自己內心的欲望進行“清掃”。我們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但是如果讓這些無休止的欲望充塞在我們心間,我們的心靈肯定會因此而不堪重負。就像一位船員說的:“我們在船上一直朝著地平線航行,但是你永遠也到達不了,在你認為更接近它時,它總是與你保持一定的距離。”
我們不可能滿足所有的欲望,所以當我們的心底產生一個又一個的欲望時,請先告訴自己:“我們無法撿起沙灘上所有的貝殼,我們只能力所能及地挑選我們認為最美麗的。”
一旦欲望減少,心情就會變得輕松而快樂。這不是要我們拒絕所有的欲望,而是要我們知道適可而止,懂得什么時候該說“夠了”。
人的一生追求的東西很多很多:名譽、地位、財富、親情、人際關系、健康、知識等等,我們的心靈空間是有限的,此時就要看我們把什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了,應該保留什么、舍棄什么。這就像我們清理房子一樣,有用的要保留,沒用的自然要扔掉,這樣處理后,房間自然會更整潔。
簡單生活就是讓我們知道生活的重心在哪里,誠實地面對自己,想想生命中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遠離世俗的浮華。我們強調簡化生活,并非完全拋棄物欲,而是不把注意力專注于外在的浮華,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對精神的追求上,過一種平衡、和諧、從容的生活。
拋棄復雜的欲望,重拾簡單的生活,讓我們獲得久違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