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楊浦百姓感激你
- 明園杯 2015上海市民文學大賽佳作選(卷三)
- 大賽組委會
- 1907字
- 2016-12-01 19:33:49
忻才良
握筆寫追思故人的文字,往往是令人痛苦的。但是,追憶往事,卻總是“開卷有益”。
那天,在報上驚悉程乃珊老師病故的噩耗,我至為哀痛。當時我就感到,這是市作協,尤其是楊浦區作協一大損失。我曾想致電分管區作協的工會副主席王建芳,區作協能否開個程老師追思會。這個想法與區作協主席、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思和的提議不約而同,《楊樹浦文藝》雜志是該出個專輯,表達老楊浦人對程老師的感激之情、追憶之念。
我與程乃珊相處雖不如她和王周生、王小鷹女作家們那般親密,但是,長大兩歲的我對程老師一向敬重有加。說來有緣,程乃珊、俞天白和我三個作家,有四同:同在楊浦區生活多年,同是楊浦區中學教師(俞、我教語文,程教外語);同在楊浦區江浦路兩側教書,程在江浦路左側惠民中學,俞在江浦路上的江浦中學,我在江浦路懷德路的市十五中學;都曾在滬東工人文化宮活動過。稍有不同的是,程、俞離開中學后成了專業作家,我調離學校后直在媒體工作。抑或正是為此,我更自愧不如,在文學創作上無甚建樹,俞天白大部頭作品不少,程乃珊更是成了上海文壇一致公認的寫海派老“克勒”的專家、名家。她的小說《藍屋》、《窮街》、《女兒經》、《金融家》和《上海探戈》、《上海女人》、《上海羅曼史》等,我大抵認真讀過,從中獲益匪淺,特別是對她大上海底層老百姓生活情景的描寫,精細入微,幽默、風趣的海派語言,極具感染力,更是欽佩不已。這恐怕與其在大楊浦執教十幾年生活不無關系吧?
這些年來,我與程老師交往不多,但每次在市作協外出活動,在東宮開區作協會議,在旅游途中或會議間隙,也少不了促膝深談。記得有次楊浦區要舉辦“楊浦名人”活動,我也忝列其中,曾在期間與程老師談及在同區執教體會。她說,當時十年動亂,惠民中學同學也受“讀書無用”論影響,不少學生對外文這門學科,很不重視,都懶于記單詞、練口語。“我堅持一條,反復規勸,不辱師責。除了上好課,我還跟學生少講革命大道理,多講人生小道理,講自己的生活經歷及為人、做事的心得體會。這樣,學生聽進去了,讀書也比以前起勁了。”我說,程老師的教派和我相同,當時我也是寓教于樂,順勢利導的。
在“文革”后恢復高考后,我連帶三屆文科班,總算帶出了一批好苗子。程老師聽后,撫掌大笑:“大楊浦這些工人子弟,都樸實可愛,一旦覺悟,就會很快入門,長進甚快。”我妻家好多親戚、鄰居的子女,也在惠民中學讀書,逢年過節見到我,他們都很自豪地說:“我們惠民中學的程乃珊老師,是個大作家,比你有名氣!”我連連點頭稱是。此事我跟程乃珊提起,她笑得前俯后仰,連連搖手說:“豈敢!豈敢!”抑或正因為此,1979年春,團市委來商調我去《青年報》當理論組組長,區教育局老局長老沈挽留我說:“不到報社留在校,憑你這支筆,還不能像程乃珊、俞天白那樣在中學里體驗生活,寫出精彩的長篇小說?”由此也可見,程乃珊在大楊浦的影響。
我與程老師談文學創作,是在一次隨市作協小說散文組去浙江山區參觀考察時,同行的還有老作家徐開壘。在山陰道上踱步,沿路觀賞風景,我向程老師討教創作《藍屋》等小說的創作經驗,她用一口糯軟的吳語說道:
“有啥好談的?我不過是做個有心人,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傾聽老百姓的聲音,用自己的感受用心講述我所熟悉的楊浦人、上海人的故事而已。盡管生活中有不少事婆婆媽媽、瑣瑣碎碎,但我不滿足于照相似的實錄,而是參照魯迅倡導的創作方法,信手拈來,綜合提煉,用藝術的虛構反映生活的真實,這樣,小說中的人事要比生活中的更典型、比生活中的更集中。才能讓讀者朋友喜聞樂見,可讀可想。不知我說得對否?”
這些話,是程乃珊的創作秘笈,我細細咀嚼,再比照她作品中描寫的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我更覺得程老師的經驗之談,對弱于形象思維的我而言,就不啻是一種借鑒,更是一種啟示、鞭策和激勵。
記得程乃珊多次在楊浦區政府、滬東工人文化宮和區作協多次聚會上所說過:“每天乘公交從靜安寺趕到楊浦區惠民中學上課,十幾年來幾乎天天往返其間,我太熟悉老楊浦的歷史變遷、大楊浦的學生了。我有楊浦情結。寫楊榭浦就是我的義務和責任,也是我對大楊浦感情、感激和感恩。”這是她的真心表白,足見她的誠信為人。
信手寫來,端莊、典雅、知性的程乃珊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呈現。于此,我還想再說一句:老楊浦的人民是老實在的,老講情義的。你在大楊浦教過書,寫過大楊浦的小說,給楊浦人帶來過歡樂,為新楊浦的百年大計出過大力,楊浦區老百姓會永遠記住你這個好老師,這個名作家。程老師在天有靈,一定會看到這本《上海Lady-程乃珊的世界》專輯,一定會讀到這么多像我這樣的老楊浦人用心血與淚水寫成的悼念你、追恩你、學習你、感激你的文章,你一定會開顏在地下,含笑于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