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餃子的味道

錢紅春

如今大街小巷到處都有餃子店,超市的冷凍柜里也有各種餃子,但都找不到我五十年前在部隊吃過的豬肉蘿卜餡餃子,那種餃子的味道。

我所在的連隊多為北方籍的戰士,喜歡面食,可那時候一日三餐都是米飯,只有星期天改善伙食時才能吃頓面食,大多也是饅頭,包子,面條。至于餃子,由于制作工序復雜,單靠炊事班不行,必須全連戰士參與,所以只有逢年過節才難得吃上一回。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正是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我們的伙食標準平均每人每天只有四角三分。為了吃好吃飽,每個連隊都自力更生種菜養豬,有時候也會上街買菜,但都是揀最便宜的,蘿卜就是其中之一。那時沒有冷庫冰箱,新鮮的蔬菜沒法儲存,而蘿卜不僅能腌著吃,還可以埋在地里保存很長時間,所以到了蘿卜收獲的季節,連里就整車整車買了往回拉。當地的蘿卜跟別處不一樣,兩頭微紫中間白,生吃有點辣,口感很差,嚼在嘴里像木屑,但入鍋水煮酥而不爛,做餃餡倒是很適合,比其它蔬菜容易加工,而且別具風味。

每次包餃子都是在星期天或節假日的晚餐。這一天,炊事班忙完午飯就開始準備餃餡。伙房里斬肉剁蘿卜的“噼噼啪啪”聲很遠就能聽見,聽得大家心里癢癢的。吃罷午飯,雖然時間還早,但有的已在連隊俱樂部搬課桌,拼臺面;有的四處張羅放餃子的盛器;還有的到連隊菜地里摘辣椒,割香菜,準備調料。這天,除了站崗和值勤的戰士,都會守在營房里。即使是一早請假進城辦事的戰士,也會早早歸隊,怕耽誤包餃子。

包餃子是以班為單位,時候一到,各班按人頭從伙房領來餃餡,面粉,包餃子便熱熱鬧鬧地開始了。先是和面,揉面,這很重要,太硬或太軟都不行。但有的人很“鬼”,故意在面粉里多摻點水,和得像漿糊,然后到炊事班磨嘴皮再加點面粉,這樣就能多包幾個餃子。因為難得吃回餃子,搟餃皮的搟面杖幾乎都是臨時準備的。有圓圓的空玻璃瓶;有削去皮,溜滑的一截樹枝;有竹筒;也有的是一段報廢了的鐵鍬柄。這天,連首長也會臨時插到各個班里。這時候,整個連隊上上下下,不分職務,不分軍銜,不分地域,不分彼此,大家手不停,嘴不停,一邊天南地北地說說笑笑;一邊包餃子,顯得格外的親切與熱鬧。即便平時交往中有過誤會;有過不快;有過疙瘩,此時此刻也都會隨著一只只餃子煙消云散。

戰士都來自五湖四海,幾乎每個班都有搟餃皮的好手,最快的一次能搟兩張,包的人跟不上搟的人。像我這樣只知餛飩不知餃子的南方兵,不甘“吃白食”,就在一邊將面團放在手心搓揉,笨拙地捏成餃皮。因為大家都是來自不同的地方,包的餃子形狀也不一樣,就是同一個班的餃子,也是五花八門。裙邊餃,元寶餃,花邊餃,眉毛餃,什么都有。當然,最多的是用兩手虎口相對捏成的餃子,就是現在常見的手工水餃。不管什么形狀,餃子的味道都是一樣的。

餃子包完,各班就送到伙房,排隊煮餃子。這時候,伙房里已是熱氣騰騰,人聲鼎沸,灶臺邊站滿了人,兩口大鍋“咕嘟咕嘟”直冒熱氣。那餃子“呼啦啦”入鍋的聲音,就像馬兒奔跑一般,聽得大家直咽口水。炊事員在灶后負責燒火,紅紅的火苗不時躥出爐口,把伙房映得亮亮的。

在我當兵的幾年里,雖然每次包餃子的餡料都是豬肉蘿卜餡,每次都是同樣的味,調料也很普通,但大家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如果吃到不是自己所包的餃子,入口前也會贊美幾句。最感人的是,有些餃子下鍋后幾經攪和,破了,碎了,成了面疙瘩,大家都會搶著吃,并且還會連連喊“好吃”,把完整的餃子留給戰友。

離開部隊多年了,依舊忘不了那蘿卜豬肉餡的餃子,因為那餃子里有軍營的火熱,有戰友的情懷,還有我的青春與夢想。

餃子的味道,醉人的味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城县| 泰顺县| 浦县| 丹东市| 东丽区| 邳州市| 尼木县| 南汇区| 云梦县| 敦煌市| 苍溪县| 闽侯县| 樟树市| 德钦县| 郯城县| 南阳市| 五寨县| 乌鲁木齐县| 油尖旺区| 临邑县| 崇义县| 庄浪县| 镇安县| 保定市| 宜兰市| 隆昌县| 萨嘎县| 大埔县| 洛浦县| 咸丰县| 进贤县| 诏安县| 板桥市| 东山县| 喜德县| 花莲市| 雷州市| 元阳县| 商都县| 永州市| 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