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國民間文學史(7)
- 中國民族與民間文學掃描(中國文學知識漫談)
- 蕭楓主編
- 4976字
- 2016-12-02 14:00:57
其一,結構宏偉,氣勢磅礴。
英雄史詩除單篇的作品外,一般都是宏篇巨制,結構龐大。這種結構形式是由英雄史詩反映的具體內容決定的。藏族的《格薩爾王傳》敘述了格薩爾一生的戰爭事跡。它的結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分章本,一種是分部本。分章本是把格薩爾的一生事跡,在一個說唱本里分若干章來敘述,實際上是一種簡縮本。如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格薩爾王傳》貴德分章本就是這一類型的本子。它共分五章:《在天國里》、《投身下界》、《納妃稱王》《降服妖魔》、《征服霍爾》。有些分章本還有第六章《安定三界》,這種分章本將格薩爾一生的主要行事都包括了。分部本往往取格薩爾事跡中的一個片斷,繁衍成首尾完整、獨立的一部。也有些分部本,是新增加的情節。這樣整部《格薩爾王傳》的分部本多達幾十部,就使史詩成為宏篇巨制。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瑪納斯》則不同,它不以瑪納斯一人的事跡貫穿整部史詩,而是寫了幾代人的斗爭,共有八部二十多萬行詩。史詩的第一部《瑪納斯》寫了英雄瑪納斯一生的光輝業績。第二部《賽麥臺依》,敘述瑪納斯之子賽麥臺依繼承父志,繼續與卡勒瑪克人作不屈不撓的斗爭,后被叛徒殺害。第三部《賽依臺克》講述了瑪納斯家族第三代英雄賽依臺克嚴懲內奸,為父報仇,驅逐外敵,重建聯盟,振興部落的事跡。第四部《凱耐尼木》,描寫第四代英雄凱耐尼木率領部眾,抗御外侮,使人們得以安居樂業。第五部《賽依特》歌頌第五代英雄賽依特為民除害的事跡。第六部《阿斯勒巴恰、別克巴恰》敘述了賽依特的兩個兒子——第六代英雄阿斯勒巴恰、別克巴恰率眾繼續與卡勒瑪克人作斗爭的業績。第七部《索木碧萊克》,描寫第七代英雄索木碧萊克驅逐異族侵擾,立下了赫赫戰功。第八部《奇格臺依》,記述了第八代英雄奇格臺依繼承父輩遺志,把屢屢來犯的掠奪者卡勒瑪克打得落花流水,柯爾克孜先民重新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瑪納斯》各部之間既可單獨成篇,內容上又相互關聯,從而形成史詩宏偉的規模。整部史詩描寫了瑪納斯幾代人與卡勒瑪克人不屈不撓的斗爭,表現了古代的柯爾克孜人反對外族壓迫、渴望美好生活的理想。蒙古族的英雄史詩《江格爾》的結構又與藏族、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不同。《江格爾》著力描寫以江格爾為首的英雄群體的輝煌業績。江格爾手下有六千零二十名勇士,史詩對這些熱愛故鄉、珍視友誼、嫉惡如仇、英勇善戰的眾多英雄作了熱烈的描寫與歌頌。這就形成了《江格爾》龐大的史詩規模。
一定的內容總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形式去表現,史詩充實而豐滿的內容決定了史詩規模的宏大。從史詩的宏大規模中,我們看到了各民族勞動人民天才的智慧和創作才能。
其二,神話、幻想與現實巧妙交織。
由于史詩產生的時代與神話產生的時代相當接近,所以它無法擺脫神話對它的影響。在史詩中,忽而天上,忽而人間,忽而地獄,忽而天堂。用墨如潑的敘事與濃烈淳厚的抒情交織在一起:既有奇特的幻想、瑰麗的場面、神力的夸張,也有真實的人世生活的準確描寫。《格薩爾王傳》中的格薩爾是神,但他投生下界時又變成了真正的人,他對老妖魔的勝利,是人對神或人對魔的勝利,在他身上更多地體現著神話、幻想(人們的美好理想)與現實的交織和統一。如《降服妖魔》中關于格薩爾人間生活的描寫,處處給人以現實感,仿佛使我們聞到了藏族特有的酥油奶茶的香味。如珠牡命婢女阿瓊吉、里瓊吉打酥油茶的場面,富有民族生活特色。她要兩位婢女煮茶,并囑咐“柴火要燒得像彩霞紅堂堂,皮風袋要打得像野牛猛吼叫”;關于柴火的燒法,她說“牛糞像好漢,應當摞起來燒。劈柴像英雄,應當堆起來燒。柏樹像戰神,應當翻著燒。貓兒刺像妖怪,應當壓著燒。羊糞像魔鬼,應當拌著燒。酥油像大臣,多放些兒好。鹽巴只提味,少放些兒妙。”茶煮好后,第一瓢敬天神,第二瓢大王喝,婢女喝末一瓢。婢女們喝剩下給馬喝,馬喝剩下給狗喝,狗喝剩下潑地上,抓把灶灰撒黑魔。史詩把民族生活、民族習慣表現得很真切。只有當格薩爾遇到困難時,神佛才來相助,人們的美好愿望(幻想)借助神佛之力加以實現罷了。蒙古族短篇英雄史詩《智勇王子喜熱圖》,在神話與現實的揉合上也具有代表性。史詩說道:東方特古斯王國的王子喜熱圖遵照父母的指示,到太陽國去,向幼年時訂婚的太陽國蓋麗茹公主求婚。太陽國王不肯輕易允婚,設下三種競賽,試探喜熱圖的本領。在賽馬、射箭、摔跤三項比賽中,喜熱圖以超人的機智和本領戰勝對手,得以和蓋麗茹公主完婚。這三項比賽,至今還是蒙古族傳統節日“那達慕”的主要內容。從太陽國、特古斯國到蟒古斯部落的描寫,無不表現出史詩創作者的美學理想和神話、幻想、現實緊密結合的顯著特點。
其三,華美的詞藻,使史詩具有絢麗壯美的色彩。
史詩的出現往往是一個民族語言發展的高峰和創作走向成熟的標志。因為史詩要表現奇特瑰麗的幻想,描繪威武雄壯的戰爭場面,塑造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敘寫真實的社會生活,這一切都要靠準確、鮮明、生動的語言來完成。史詩產生于民間的集體口頭創作,它無疑汲取了民間口頭語言精華。尤其是大型的英雄史詩,在創作和流傳中時空跨度大,而且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豐富加工,因此語言具有無比巨大的表現力。為了從各個方面表現英雄豪邁的氣概、顯赫的戰功,史詩中常常有大段的英雄贊、駿馬贊、寶刀贊以及對英雄出生地的熱情贊美,這些華麗的詞藻使史詩的風格更加豪放宏偉、渾厚迷人,顯示出民族生活的特異魅力。如《格薩爾王傳·降服妖魔》中關于格薩爾出征前那番披掛的唱詞,顯然吸收了藏族的馬贊、鞍贊、刀贊、弓箭贊等民間祝贊詞的語匯。用贊祝詞來塑造格薩爾的形象,或構成史詩的形象畫面,不僅壯麗多姿,而且具有濃厚的藏民族生活氣息。
任何一部英雄史詩,語言上的鋪陳、夸張、比喻、擬人手法俯拾即是,那壯美的言詞構成的生動人物形象和畫面,令人驚嘆不已。至今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作家的詩歌創作,在語言上達到如此高超的成就。《江格爾》第三章《洪古爾和薩布爾的戰斗》是這樣來描寫英雄洪古爾的:
在六萬名敵將云集的戰場,
他英勇地徒步鏖戰,
把那高大的香檀連根拔起,
砍了枝丫扛在肩上。
猛力一擊,
把五十名好漢打得肢體斷碎,
信手掃去,
把五六名勇士打得血肉飛迸,
……
他的盔甲腐蝕了,
刀傷化膿了,
膿血流淌了,
香檀似的腰干彎曲了,
光彩煥發的面孔灰塵似的黯淡了,
這時六千只槍尖向他刺來,
他縱身一跳,
四肢不碰刀尖,
像火星一樣躍到高山頂上。
像這樣揮灑自如,夸張壯美的描寫在史詩中隨處可見,它使史詩具有雄偉豪邁、渾厚感人的藝術魅力。
在《洪古爾活捉魔鬼端殊日格爾勒》一章中這樣描寫了洪古爾的馬:“馬兒剪動著六扎長耳,秀麗的軀體神采煥發,如草叢中驚起的兔子,向上跳躍一萬八千下。兩個鼻孔噴出的氣流,把路旁的草兒吹倒;四蹄刨起的泥土,堆得像山一般高”。這里,用了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夸張,生動地描繪了戰馬的雄姿。在蒙古族的另一篇英雄史詩《紅色勇士谷諾干》中,鋪陳、比喻、夸張的手法比比皆是,語言是那么的華麗優美。如贊美谷諾干的妻子是一位天仙般的美人,用連類排比的句法,從臉蛋、腰身、眼睛、眉毛、嘴唇到舉止、步態、氣味,都用最美、最寶貴的自然物加以比喻:“她的眼睛像一洼湛藍的清水”,“她的臉蛋像一朵剛開的水蓮”,“她的嘴唇像山丹花般艷麗,她的香氣如麝香似的撲鼻……”而對英雄座騎的夸贊,激烈戰斗場面的渲染,也表現出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如說馬的高大雄健是“從前頭初初一瞅,你以為是一座沙丘”;“從后邊初初一望,你以為是一堵城墻”,“從旁邊初初一看,你以為是一座高山”。形容戰爭之持久和激烈的是:“打到天上,打了星群般多的回合”;“沉到海底,打了魚群般多的回合;踩遍大地,打了寸草般多的回合”,“他們的武器掠過的地方,崖頭和戈壁都被掃光;他們的武器嘩啦啦碰撞,天空和大地都被震得搖晃”。這些豐富貼切的比喻、優美的贊祝詞和大膽的夸張想象,使史詩具有雄渾壯美、繽紛絢麗的氣魄。
其四,韻散相間,便于敘事和抒情。
英雄史詩大部分是說唱體形式,有些英雄史詩除韻文演唱外,還常常伴有散文的說白,語言韻散相間,有說有唱。英雄史詩中散文部分一般用于敘述情節,而韻文部分除敘述情節外,主要用于抒情。如藏族的《格薩爾王傳》無論分章本與分部本都采用韻散間行的形式。每段韻文開始,有“怯阿拉拉毛阿拉拉”這樣的襯聲,有音無義。這種襯聲在分部本中較多用。在分章的《降服妖魔》本子中,形式也多種多樣。如“翁木那埃拉拉毛阿拉,塔里拉毛塔靈”、“翁木那埃,塔靈拉毛塔靈”等等。散文的敘事,在史詩中只作為情節的過渡,語言概括、簡短,而韻文部分則以抒情帶動敘事,十分感人。如格薩爾即將出征,珠牡百般勸阻,格薩爾一怒之下揚鞭策馬疾走,但當他聽到珠牡的哭聲時,又頓生憐憫之情,回頭看了又看,唱道:
哎呀呀,珠牡為啥這樣怕我走,
珠牡為啥這樣愁。
我現在決定離開嶺尕,
就像石落大海不回頭。
要降服魔鬼般的惡敵人,
怎能領你珠牡走!
……
心里惦記著你,
吃飯沒有味。
心里惦記著你,
喝茶像白開水。
心里惦記著你,
馬兒不抬腿。
珠牡妃子呵,
我哪會忘掉你。
這里韻散間行,有敘事,有抒情,既表現出了格薩爾剛毅勇武的性格,又體現出他對珠牡的無限鐘情,生動地刻劃了一個剛柔相濟、有情有義的英雄形象。
值得指出的是,史詩是在神話世界觀的基礎上產生的,有著濃重的神話色彩,盡管如此,史詩和神話的思想傾向又是不完全相同的。早期史詩所描寫的,多是人與自然的斗爭。在開始時,自然在人的心目中被神化了,人和自然融為一體。隨著生產力的日益發展,隨著大自然實際上的被征服,人類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他們不再把自己看成是和自然融為一體的、神的附屬物,而是獨立于自然界之外,可以與神對抗的人了。神話描寫的是關于“神”們的故事,以“神”為中心;而史詩敘述的不再只是神的故事,而是人與神的較量,以人為中心,神的地位逐漸被人所取代。頌人代替了頌神,從這點意義上來說,史詩是神話的一種否定和反叛。
史詩,作為一個民族知識的總匯,具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無論是人類文化史、民族史、社會關系史、家庭史等方面的資料,都保存于史詩中。我們應該把握住史詩的這一特點,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深入地對史詩進行研究。
第四節民間傳說
民間傳說的種類與思想內容
中國的傳說流傳廣泛,數量眾多,內容也豐富多彩。從不同的角度,可對這些傳說作不同的分類。這里,僅根據傳說內容或題材的不同,將傳說分為四大類:人物傳說、史事傳說、風物傳說、習俗傳說。
人物傳說
人物傳說的特征是以人物為中心,敘述人物的事跡和遭遇,用生動奇異的情節刻畫和渲染人物形象。人物傳說主要有六種類型:
1.神仙傳說
這類傳說的人物有超乎凡人的神通,大多是虛構出來的,也有少量是真實的人物,有八仙那樣的仙話人物,也有濟公那樣的佛家人物。其內容有的以懲惡助弱為主,如“八仙傳說”。八仙即鐵拐李、張果老、漢鐘離(又稱鐘離漢)、呂洞賓、韓湘子、何仙姑、曹國舅、藍采和,他們是道教人物,出身背景各不相同,本領、造型各異,由于在社會、江湖上助弱濟貧、懲惡揚善,修煉成長生不老的仙人,其形象是人也是仙。八仙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其中最著名的是“八仙過海”的故事。有的以講述愛情故事特別是人仙婚戀為主,如四大傳說。有的重在宣揚宗教觀念,如道家的修煉成仙,佛家的輪回報應等。這些神仙人物大部分是歷史上并不存在的想象中的人物,只有一小部分是仙化的真實人物,如東方朔,也有從神話故事演化而來的形象,如西王母。
2.文人傳說
主要講述歷代杰出文人包括詩人、畫家、書法家、作家、哲學家的生活軼事。用生動有趣的故事來渲染他們在事業上的精深造詣,或講述他們成才的艱辛刻苦,以激勵后人用功。也有很多故事刻畫他們的某種性格特征如機智、幽默、倔強、耿介等。經常出現在這類傳說中的人物有孔丘、屈原、王羲之、李白、司馬遷、陶淵明、蘇軾、唐伯虎、蒲松齡、曹雪芹等。那些成就卓著而又經歷曲折、個性突出或者與普通大眾聯系密切的文人更受傳說的偏愛。
3.巧匠名醫傳說
傳說的內容多渲染巧匠名醫技藝高超、品格高尚,且懲惡扶弱。各行各業都有出名的能工巧匠,一些名匠名醫成為同行業、相近行業甚至一般勞動民眾崇敬的偶像,人們編造出很多故事傳揚其技藝、品行。這類傳說中最發達的是魯班傳說。名醫傳說中常見的主人公有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這里,我們看一則關于張仲景的傳說:
東漢的時候,有個名醫叫張仲景,因為醫術高明,被人稱為醫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