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宗教信仰
- 血淚交織的希伯萊文明(話說世界)
- 林之滿 蕭楓主編
- 12051字
- 2016-11-17 21:34:48
猶太教的誕生
猶太教是最古老的一神宗教。從希伯萊人對神主耶和華的崇敬信仰,到獨尊耶和華為一神的猶太教確立,有一段相當長遠的歷史。據《舊約圣經》記載,4000年前亞伯拉罕已在朦朧之中相信,冥冥眾神中有一個更有力量的主神,即耶和華。他是“根據耶和華的指示”率眾從美索不達米亞遷到迦南的。但這時的耶和華僅是亞伯拉罕及其直系子孫的上帝,甚至亞伯拉罕的仆人也不直接把耶和華認作是自己的上帝,而只是說“耶和華,我主人亞伯拉罕的上帝”。
如果說亞伯拉罕時代是猶太教的胚胎期,那么摩西時代則是猶太教的誕生期。相傳,摩西與兄長亞倫在“神主耶和華佑助”下,率領苦難中的同胞離開埃及,穿行西奈沙漠和曠野,返回美好寬闊的“流著奶與蜜之地”的迦南。然而在艱苦的返途中,自然條件的惡劣,生活物資的匱乏以及精神上的種種磨難,使希伯萊人對耶和華的忠誠發生動搖,以致再次出現了偶像崇拜現象。對此,摩西便想用上帝來約束他們。他把眾人帶到西奈山下,聲稱上帝耶和華召他上山為希伯萊人約法,要求全體希伯萊人齋戒3天,等他帶回耶和華的約法。隨后,摩西來到西奈山頂戒食默修,一連40個晝夜。山下百姓見摩西遲遲不下山,以為他遇到不測,便紛紛拿出金首飾,鑄造一只金牛犢。人們將這只金牛稱為領他們出埃及的神,筑壇敬拜,殺牲獻祭。摩西下山后,發現這一叛教行為,怒不可遏,讓人熔化了金牛犢,而且下令忠于自己的利未部落處死了3000多名叛教者。然后摩西再上西奈山向上帝“為民請罪”。又過了40天,摩西紅光滿面地帶著兩塊石板下山,向眾人宣布石板上刻著的便是上帝與希伯萊人約定的十條誡律,即:“摩西十誡”。
在宣布十誡之后,摩西還以耶和華啟示的名義,向希伯萊人宣布一系列宗教典章和律例,頒布了建造會幕、約柜、燈臺、祭壇等宗教禮儀以及祭物、祭禮的實施細則,明確了專由利未部落成人男子擔任祭司的專職祭司制度,確定了逾越節、五旬節和住棚節等一些重要宗教節期。
摩西以宗教律法的形式確定了希伯萊人的宗教信條和倫理準則,實際上也制定了猶太教的一些最基本的教義和教規,人類最早的一神教——猶太教便通過摩西在西奈沙漠“脫胎而生”了。耶和華從原先亞伯拉罕時期的部落神上升為全體希伯萊人的民族神,摩西明確地將耶和華稱為“以色列的上帝”。
耶和華大圣殿
所羅門最輝煌的歷史成就,是他用了7年時間在耶路撒冷為猶太教神主耶和華建造的大圣殿。
為了完成這項豪華龐大的建筑工程,所羅門每季度從全國百姓中征用3萬勞工,其中每萬人有一個月去異國黎巴嫩山區砍伐樹木,另兩個月在國內從事勞役。此外,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也有15萬異族俘虜鑿石挑擔,日夜勞作。推羅王希蘭一世不僅為工程提供大量香柏木、松木等建筑材料,而且派來了許多能工巧匠相助。
公元前935年,這一雄偉壯麗的建筑終于竣工。這座圣殿是按照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當時流行的樣式建筑的。圣殿坐落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坐西朝東,呈長方形。外面有一道橢圓形的石頭圍墻,圍墻內建有高大的正殿和幾座側殿。正殿長約9丈,寬約3丈;殿內分門廳和對堂3部分。約柜就放在圣殿最里層的圣堂中。殿內的墻壁、天花板、門窗、抱柱、祭器和宮燈全部涂上一層厚厚的金粉,顯得金碧輝煌。與圣殿有關的還有兩件器物:銅海和銅柱,這不僅反映出猶太圣殿規模雄偉豪華壯觀,也說明當時猶太工匠已掌握了高超的金屬冶煉和鑄造技術。在猶太歷史上,這座圣殿被稱為“第一圣殿”。圣殿落成后,在這年的住棚節,所羅門親自主持了在圣殿安放約框的隆重典禮。他向耶和華虔誠祈禱:“我已建造了一座殿宇,作您的居所,為您的永久住處。”耶和華圣殿的落成使所羅門城聲名大振。四方鄰國的游客商賈紛至沓來,絡繹不絕。猶太教有了這座宏偉壯觀的圣殿作為崇拜中心,在希伯萊人心目中地位空前提高,耶路撒冷從此成為猶太教重要的圣地和希伯萊民族的精神中心。
圣殿重修
公元前537年以色列王是約西亞,他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他恪守律法,所做的每件事都力求符合主的旨意,因此受到人民的愛戴。然而在他統治下的太平盛世里,許多人卻開始腐化淫亂,連民間的長老、祭司們也都無法無天。其時,外邦一些強敵早已對以色列虎視眈眈,猶太王國處于巨大的危機之中。
然而約西亞還未能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他在位第十八年,按照摩西律法程序,舉行隆重的儀式,慶祝逾越節(正月十四日)。他獻出了大量的牛、羊等祭品,這是自從撒母耳時代以來的歷代以色列王中最隆重的一次。此后不久,以色列便開始衰落了。
埃及王尼科這時正起兵征伐幼發拉底河畔的亞述王。約西亞想阻止他,尼科回信說:“猶太王,我沒有冒犯你,現在主和我們在一起,請不要與主對立。”后來約西亞親率大軍,與埃及人交鋒,不久戰死疆場。最終,以色列人被埃及所敗,被迫向埃及進貢。
約西亞死后,他的兒子約哈斯即位。僅3個月后,就被埃及王廢黜,立約西亞的另一個兒子約雅敬為王。約雅敬年方25歲,即位之后立即下令大肆逮捕朝中的大臣,并監禁他的兄弟們,自己也干盡腐敗墮落之事。不久,巴比倫王見尼布甲尼撒攻入以色列,就把約雅敬抓起來送往巴比倫,還從圣殿里搶去許多神器。王位由約雅敬的兒子約雅斤接替,3個月后也被尼布甲尼撒擄往巴比倫,圣殿再次遭劫。隨后巴比倫王立約雅斤的叔叔西底家為王,他強迫西底家以主的名義發誓忠于他,然而不久,西底家還是背叛了他。西底家在位11年,在他統治下的人民,生活極其腐敗,圣殿的祭司、長老們甚至比普通教徒還要墮落。圣殿被嚴重褻瀆了。終于有一天,巴比倫王震怒了,他率軍攻入耶路撒冷,把所有的青年人全都殺死,把國王的財產、圣殿里的圣器和主的圣約柜統統掠走;最后放一把火,將圣殿和全城夷為平地。西底家被剜去雙眼,幸存的人被押往巴比倫,淪為奴隸達70年之久,一直到波斯帝國興起。希伯萊人終于為他們的荒唐付出了代價。據說先知耶利米所言:“這塊土地將要撂荒70年,以補足過去未曾遵行的七年息耕。”
整整70年之后,波斯帝國建立,因其皇帝尊重以色列的上帝,希伯萊人的境遇才有所好轉。波斯皇帝古列剛剛登基,就發布詔書,讓希伯萊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以色列之主的圣殿,并將巴比倫王從圣殿搶來的圣器共計5469件交還給以色列。希伯萊人聞訊后,立即從各地趕回耶路撒冷,共達4萬余人,準備重建圣殿。
但古列不久就去世了,由亞達薛西即位。這時圣殿剛開始動工,一些當地的異教徒想參加重建,但遭到拒絕,于是他們就鬧事。波斯官員和大敘利亞及腓尼基的總督也向皇帝控告說:“耶路撒冷城自古以來就是邪惡與反叛之城。希伯萊人總是利用該城作為造反和戰爭基地,給歷代帝王帶來麻煩,城市本身也因此被毀滅。現在從各國回去的希伯萊人已開始重建城池和圣殿,一旦完成,他們就會停止納稅并反抗朝廷。”皇帝聽了這些,又查閱了歷代的記錄,發現情況確實如此,遂下令停止重建工程。一直到大利烏即位的第二年,事情才有了轉機。
據說,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開始醞釀重建圣殿。皇帝的3名猶太侍衛聞訊后,就一直想勸皇帝改變先帝之命。正好大利烏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宴會,招待全體朝臣、皇族和全國127省的全體司令官、省長和總督等等。皇帝喜歡辯論,經常召開盛大的辯論會,朝中很多大臣都因善辯而獲得他的賞識。每次大型歡宴,免不了要舉行庭前辯論,由皇帝判斷勝負。這次辯論的題目是:什么是世上最強有力的事物?優勝者將飲金杯、睡金床、佩金項鏈、坐金飾戰車,并成為國王的謀士,獲親王爵位。3位青年人商議了一番,就將答案寫下來,密封好,放在皇帝的枕頭下。
第二天皇帝起來,3個人的答案便首先送上。于是皇帝把所有人都召集到議會大廳里,開始主持辯論。他將3名侍衛叫了進來,說:“你們的答案我都看過了,現在解釋一下你們的答案,我們大家洗耳恭聽。”
公元前14世紀至前13世紀從代爾埃勒巴拉赫發掘出的陶器類人猿石棺蓋,有些臉外表像埃及人。
一位青年首先站了起來,他說:“諸位,我認為酒是世界上最強有力的東西。因為它能攪亂每個飲酒人的心緒,而且對任何人都有同樣的的效力,不管貧富貴賤。它使每個人感到無憂無慮,忘掉一切而歡欣無比;它使每個人感到富足,并且蔑視王權和官吏;它還使人忘記友鄰,反目為仇,拔劍相斗。而酒一醒來,又全忘記剛才的行為。既然酒能這樣操縱人,它當然就是世上最強有力的東西了。”它的答辯獲得了一陣熱烈的掌聲,很多人表示贊同。
第二名侍衛站了起來,說:“各位,我認為世上強者,莫過于人,人即萬靈之首,統治著大地和海洋,而皇帝是所有人中的最強者,是他們的主人,人們都要服從皇帝。所以,皇帝才是世上最強有力的。在皇帝的權杖指揮下,人們奮勇殺敵,摧毀城池,踏平山野,無人敢后退。農民要把所收獲的東西向皇帝進貢,市民要按規定向皇帝納稅;皇帝讓誰死,誰就得死;他下令毀壞莊稼,人們也得照辦。不管位及人臣者,還是武功蓋世的戰將,都必須服從皇帝。皇帝的起居住行,都有大批的侍衛戰戰兢兢地保衛他,不敢違背他的意志。既然每個人都必須服從皇帝,世界上當然就沒有比他更強的人。”他的話同樣引得一片掌聲,連皇帝本人也微笑點頭贊許。
這時最后一名侍衛站起來,他叫所羅巴伯,長得英武聰慧,機敏過人,他不慌不忙地說:“諸位大人,我認為,女人和真理是最強大的。”眾人一片騷亂,有人叫:“真是胡說,女人難道比男人還強大嗎?”所羅巴伯說:“是的,女人把所有男人包括皇帝生到世上來,并養育他們長大成人。男人穿女人做的衣服,女人給男人帶來榮耀,沒有女人,男人便無法生活。酒雖然是強烈的,但是酒產自葡萄園,葡萄園由男人種植,男人由女人來生養。男人可以拼命積累自己的財富,但當他們看到一位美貌而體形姣好的女人時,他們就會目瞪口呆了,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拋棄財富去求取女人的歡心。一個男人會離開父親,告別祖國去和女人結婚,并忘記一切而和妻子度過余生。所以,婦女是男人的主人。難道各位不是把辛勤勞碌所得的一切獻給妻子嗎?一個男人會四處流浪、打仗、搶劫、偷盜,渡過江河大海,翻山越谷,與野獸殊死搏斗,最后把他的戰利品拿回家去交給他所愛的女人。男人愛自己的妻子勝過父母,一些人被女人弄得神魂顛倒,成為女人的奴隸。有人為了女人甚至犯罪,被處死,喪失生命。我說得對嗎?”大家聽了都笑了起來。所羅巴伯接著說道:“皇帝的權力固然強大,沒有人敢冒犯他。可是有一次,我看見他跟自己的妃子阿佩米坐在一起,她從皇帝頭上取下皇冠,戴在自己頭上,還用手打皇帝的嘴巴,而陛下只是張著嘴望著她。她微笑時,陛下就報以微笑;她生氣時,他便奉承她、逗她,直到她情緒好轉。諸位,既然說女人的能力那樣大,那么世界上最強的就是女人了。”皇帝和大臣們面面相覷,哭笑不得。
所羅巴伯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女人,確是很強大的,然而真理比一切都更偉大、更強有力。世上的人尊重真理,萬物都服從真理。因為真理沒有絲毫的不公正。酒、皇帝、女人、全人類以及其他一切事物之中,都存在著不公正,都要最終消亡。然而真理是永恒的,真理永遠存在。真理無所偏護,從不行邪惡之事,它永遠公正,它強壯、高貴、永遠威嚴。讓萬物贊美真理吧!”
他話音剛落,所有的人全都歡呼起來,許多人上前把所羅巴伯抬了起來,高喊著:“真理是偉大的!是最強大的!”
這時皇帝笑著說:“好孩子,你獲勝了。你將做帝國的親王,我的親信謀士。另外,你還想要其他什么呢?”
所羅巴伯說:“陛下,請允許我提醒你回憶你登基那天所發的誓言吧:你曾答應過重建耶路撒冷和重修圣殿,歸還圣殿的寶物。何況,古列皇帝也曾做過這樣的許諾。陛下是最慷慨大度的,我懇求你實現自己和古列皇帝的諾言。”
皇帝說:“以前圣殿曾一度重建,但不久就被先帝亞達薛西下令停止。既然古列先帝有過許諾,我馬上讓人去查一下。”
他立即命侍從查閱王宮檔案,很快就查到下列記載:“古列皇帝元年,降詔重建耶路撒冷圣殿,作為獻祭之所。全部費用由國庫開支,巴比倫王掠走的圣器,須全部歸還到圣殿原處。”
這時大利烏王站了起來,親吻所羅巴伯。
隨后皇帝下令重建耶路撒冷及圣殿,歸還所有圣器。他承認所有希伯萊人的自由,并發給他們返回故鄉的許可證,命當地異教徒交出他們當時從希伯萊人手中奪去的土地;他任命所羅巴伯為猶太總督,并派重兵護送他和流亡者榮歸故土。他下詔命令大敘利亞和腓尼基總督率地方官員撤離耶路撒冷,讓希伯萊人民自治。最后,他撥出巨款作為重修圣殿之用,違命者將被絞死。
所羅巴伯俯伏在地,高聲感謝上帝。隨后他在歡呼聲中離開議會大廳,仰望天空,情不自禁地開始贊美上帝:“主啊,你是一切勝利與智慧之源。我祖先之主啊,我感謝你,你給了我智慧,我是你的仆人。”
他帶著皇帝的詔書,奔赴巴比倫,把喜訊告訴給猶太同胞。他們在樂曲聲中狂歡慶祝了整整7天。隨后,他率領各支族的同胞,在皇家大隊騎兵的護送下,安全返回耶路撒冷。
所有從流放之地歸來的希伯萊人在故土定居下來之后,在皇帝的許可下,開始了大規模重建圣殿的工程。工匠們在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的鼓勵下順利地建造圣殿,終于在公元前516年建成了“第二圣殿”。這座圣殿與“第一圣殿”相比規模要小得多,也遠不如所羅門圣殿那般壯觀華麗。但經過諸多磨難后的猶太民族在精神上卻比以前要成熟了許多。正月十四日,他們舉行了莊嚴的儀式,慶祝逾越節,并奉獻了大量祭品。這是自約西亞王十八年的逾越節之后,又一次真正盛大的慶典。
哭墻的故事
公元70年阿布月(11月)9日,在強大的羅馬軍團的進攻下,耶路撒冷陷落,提多率領的羅馬軍隊夷平了五百多年前重建的圣殿。猶太歷史上的第二圣殿時代就此結束,阿布月9日從此成為銘刻著猶太人慘痛遭遇的一天,近兩千年來,猶太人一直在這一天紀念第二圣殿被毀。
宏偉壯觀的猶太圣殿雖然已不復存在,但猶太人仍將圣殿的遺址視為神圣的地方。羅馬人統治時期,一些猶太教徒夜里冒著生命危險悄悄地到這里來誦經祈禱,盡管他們所面對的只是圣殿被毀后留下的廢墟亂石,殘磚碎瓦。后來,當羅馬人的限制稍有松動時,一些猶太人便用廢墟上的大石塊,順著殘存的原圣殿西墻壘起了一堵大墻。
從此次后,每年猶太教歷的11月9日,也就是圣殿被毀紀念日這一天,都會有許多希伯萊人來到這堵大墻下,哀今思昔,撫墻痛哭。因此,這堵大墻就被人們稱為“哭墻”。而希伯萊人更多地把“哭墻”稱為“西墻”,因為它們位于原猶太第二圣殿的西側。他們相信,提多摧毀猶太圣殿后,這堵大墻是圣殿惟一殘留下來的部分。
許多世紀以來,耶路撒冷的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統治者都不允許猶太人到原圣殿的遺址(被稱為圣殿山)去,于是,位于圣殿山一側的哭墻就成了猶太人惟一可以去的地方。而且按猶太教義的說法,只有當救世主彌賽亞降臨,被毀的圣殿才能重建。因此猶太人就把那堵大墻當做圣殿本身,在這里禮拜、祈禱以及進行各種重要的宗教活動。久而久之,這堵大墻就成了猶太教最神圣的圣址。
哭墻長48米,高約18米,由18層巨石堆壘而成,石塊與石塊之間沒有使用任何粘接物,但墻體卻異常牢固,歷千年而不壞不垮。壘成這堵大墻的大石頭也飽含著歷史。今天人們看到的哭墻曾經過多次堆壘和加固,最上面的7層石頭是18世紀奧斯曼帝國時代重修阿克薩清真寺時壘上去的,石塊都比較小;中間的4層是羅馬一拜占廷時代堆壘的,石塊較大;接下來地面的7層是猶太第二圣殿遺跡,其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至前2世紀,這一部分是巨大的長方型石塊,平均厚1米,長3米。
千百年來,哭墻作為猶太教最神圣的崇拜物之一,一直是猶太人一個特殊的祈禱場所。
“拿弗他”的傳說
在亞述帝國統治以色列年間,圣殿和祭壇曾被毀壞,圣殿的祭司也被流放到巴比倫。傳說,就在這些祭司被流放之前,先知耶利米指示他們,從圣壇上取一些火種,將其藏在水槽底上。
公元前520年,一位波斯皇帝對希伯萊人有了好感,讓一位大祭司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和祭壇。
尼希米完成了修建工程之后,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獻祭儀式。他知道許多年前曾有一些祭司把圣壇上的火種藏在圣殿里了,就讓那些祭司的后人去尋找火種。可是那些人找了半天,也沒發現,只在水槽底下發現一些清香純凈的油液。他們就向尼希米匯報說:“我們沒有找到火種,想必這么多年過去,火種早己熄滅了。我們只帶回一些油液。”尼希米就吩咐他們取一些油液潑在圣壇的祭品上面。
不一會兒,陽光從云層里射了出來,正好照在祭品上面。突然,這些被澆了油的祭品一下子冒出火來,瞬息之間,所有祭品被燒得一干二凈。眾人見了,全都目瞪口呆。這時,云間還依稀傳來音樂之聲。大祭司約拿單趕緊領著眾人大聲禱告,尼希米唱道:“主啊,上帝啊,你威嚴又堅強,仁慈而公正。你選中了我們的祖先為你的子民,和他們定下圣約,請接受他們的子孫所獻的燔祭吧!請你可憐你在異國他鄉受人欺凌的子民吧,營救他們,并懲罰那些欺壓他們的暴君吧,讓你的子民早日返回你的圣土。”
祈禱完畢,尼希米下令把余下的油液全部潑在石頭上,火苗立即又閃現出來。眾人這才明白,原來這些油液是圣壇的火種變成的。
消息傳開,大家紛紛前來禮拜。波斯皇帝聽說了,就將這塊地方列為圣地,并保護起來。他通過出賣這種油液發了大財。尼希米和他的朋友們給這種油液起了個名字叫“拿弗他”,意思是“圣潔”。
獻祭與圣器
希伯萊人的獻祭有定期與特別安排兩大類。多在家庭中進行的定期祭有日祭、周祭、月祭、季度祭、出生祭、結婚祭、死亡祭等等。多在會堂中進行的定期祭有逾越節、五旬節、住棚節等等。特別安排的是因勝利、災難、感恩、歉收等特殊需要而舉行的不定期祭獻,以表達蒙恩、謝主、保佑、消災的愿望和請求。
獻祭的祭品多為牛羊、家禽、奶、油脂、酒、蜜等等。猶太遠古時可能用過人作祭品,但在亞伯拉罕時改為以羊代人。《創世記》第22章記述了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是否虔信,令他將自己的獨生兒子帶到摩利亞的山上,用作燔祭。亞伯拉罕在該處筑壇,并架上木柴,將兒子以撒捆邦在柴上,準備殺子祭神。上帝已知亞伯拉罕心誠,便讓其將一只公羊代替兒子作祭品獻給上帝。后來以羊代人作為祭品奉獻上帝便成了希伯萊人必須遵循的律法。
獻祭視情況和目的的不同又分成若干種。最常見的是燔祭,它又稱燒化祭。希伯萊人往往選用頭生的公羊、公牛做祭品,而且不許用殘疾動物。牛羊屠宰后,血可用手指彈在祭壇上,肉塊、脂油放在柴上焚燒。內臟作祭品前必須洗干凈。窮人難以用頭生無疾的牛羊做祭品,也可用斑鳩、雛鴿放在柴上焚燒來完成燔祭。燔祭的祭品最貴重,儀式因而也最為隆重,被列在獻祭中的第一位。
素祭是用農作物作為祭品。一般用細面與油調和,加上乳香后放在壇上當作火祭。用不完的細面、油、乳香歸祭司所有。素祭中必須放上鹽。在逾越節用新大麥穗軋粉,在五荀節用新小麥穗軋粉,這已經成為定例。
平安祭主要是祁求平安。平安無事是民眾乃至統治者最基本的愿望。平安祭常常用牛羊做祭品,可以不用頭生的雄性牛羊,但必須是沒有殘疾的健全之牛羊。屠宰時要將手放在供物的頭上,宰于會幕門口。祭司如在場,要把血灑在壇的四周。平安祭中還要將供物的兩只腰子和內臟上的油脂等放在柴火上燒焚。供物的血與脂都不可吃,也已成為猶太人世世代代的定例。獻祭時也可用素祭與供物一齊獻給上帝。獻者要把一個餅獻給上帝作為舉祭,它歸灑平安祭牲血的祭司。所獻的牛羊肉,在獻的當日必須吃掉,一點也不能留過晚上。吃不完的在第三天用火燒掉。如果第三天還吃這種肉,便是不潔和有罪。
贖罪祭可分成祭司、會眾、長官、庶民幾類,其儀式與程序大致相同。凡做了耶和華所吩咐不該做的事,就該用沒有殘疾的公牛犢作贖罪祭。將牛牽到會幕門口宰殺,將血用手指對著圣所的幔子彈七次,還要將血抹在會幕內祭壇的四角,剩下的血倒在會幕門口燔祭壇下。值得指出的是,為祭司和會眾贖罪都用公牛犢,而為長官贖罪用公山羊,為庶民贖罪用母山羊,其他程序大體相同。
贖愆祭在希伯萊人生活中也很重要。希伯萊律法規定不得為人作假證。如果一個人發誓后卻不把所見所知的事情說出來,那就不是一般的說謊過失,而是有罪。還有,在有所不知時觸了死獸、死畜、死蟲、別人的污穢,一旦知道也應感到自己不潔和有罪。甚至在冒失時發了誓而又不去執行,事后感到負疚,也有罪過。在上述情況中,希伯萊人便要舉行贖愆祭,祭司便為他贖罪。如果獻祭者十分窮苦,祭品可改為兩只斑鳩或雛鴿,在耶和華面前,一只作贖愆祭,一只作燔祭。將鳥頭連頸揪下,但不可把鳥撕斷,將血彈在壇的旁邊。其他供物可用細面,但不能加油與乳香。
獻祭儀式中要使用一些器物,因為與上帝崇拜相聯系,所以這些器物都具有神圣的象征意味,可以稱它們為圣器,主要的有祭壇、約柜、燭燈等。祭壇最初意指殺死犧牲敬奉上帝的地方。祭壇可用石頭、泥土和金屬制成。古代猶太的祭壇一般都很簡樸。若筑一座石祭壇,不可用鑿成的石頭,“因為你在上頭一動工具就把壇污穢了”。祭壇一般不建臺階,“免得露出你的下體來”。形式上的簡樸并不意味筑壇材料的低劣。在《出埃及記》第27章中說,用皂莢木造了祭壇后,還要用銅皮包在外頭,壇上有一張銅網,網的四角配上四只銅環,扛壇的皂莢木棒上面也要用銅包裹。可見,祭壇的簡樸性出于對上帝虔誠的考慮,而祭壇的神圣性則決定了用料的貴重。
約柜的重要性不亞于祭壇。希伯萊人與上帝立約,將所立的內容刻在法版上,或抄寫在羊皮卷上,然后珍藏在約柜之中。古代約柜用皂莢木制成,長2肘半,寬1肘半,高1肘半。里外都要包上精金,四周鑲上金牙邊,在柜的四腳還要配上四個金環。用皂莢木做兩根杠,也用精金包裹。神圣的約柜還要用族恩摩作為外部裝置,它的長與寬與約柜相等,用精金做成。在施恩座兩頭分別做一個精金基路伯。基路伯的形象很特別:有四張臉:正面人臉;右面獅臉;左面牛臉;后面鷹臉;有四個翅膀:上面兩個相接,下面兩個遮體;四個翅膀下面還有四只人的手;有四條直腿,腳掌與牛犢之蹄相似。施恩座上兩個基路伯要臉對臉,即朝著約柜。施恩座放于約柜的上面。基路伯在約柜上方的意義有二:一是作為天國守護使者保護約柜;二是作為象征上帝的坐騎、上帝行走的車輛、上帝的“腳凳”。
希伯萊人最早的約柜置放在“至圣所”。在希伯萊統一王國未建立之前,因戰爭而經常南征北戰,約柜便隨時被帶上身邊,有時能起鼓舞士氣的作用。第一圣殿建成后,這個約柜被放入圣殿,第一圣殿被毀后約柜失蹤。當希伯萊人成為“巴比倫之囚”乃至后來返回故土時,也沒有任何關于約柜的信息。失去第一個約柜后,希伯萊人用羊皮紙卷抄寫《摩西五經》來代替立約的法版,存放的容器也沿用約柜的名稱。此后在猶太會堂中都有這樣的約柜。約柜所在的墻要面對耶路撒冷,表示與圣城的無法割斷的關系。有的會堂特為約柜造一個神龕,它的上方是圣殿正門的壁畫,兩旁是大立柱式的龕門。
還有宗教活動場所的照明用燈也屬圣器,因其用途不僅是照明,所以具有十分濃厚的宗教意味。希伯萊人凈殿節從猶太歷9月25日開始,一共8天,除了其他慶祝活動,最有特色的便是家家戶戶門前都要點燈,而且每日增加一盞。那幾天晚上,到處是閃爍的燈光,因而凈殿節又稱“燈節”。平常的燈要成為凈殿節的燈,總要添加一些圖案與裝飾。例如在燈上出現了七分枝燭臺(Menorah)的浮雕、鳥頭的裝飾等等。有的燈上還刻有希伯萊文的銘文。這些文字表明了凈殿燈的象征意義。用來做油燈的材料有泥、陶瓷、石銅等等。用料和做工的講究與否跟家庭的經濟狀況有關,因而燈的精美便成了財富的某種標志。凈殿燈的外形起初大多是扁平的梨狀,大肚中放油,小頭處是燈蕊。這種古代通行的泥燈形狀后來被多個尖角的圓形燈所取代,中心部是油碗,八個尖角都與油碗相通,各有一只燈蕊。這種燈的明亮程度可想而知。在《塔木德》中,對凈殿燈的放法有規定:七分枝燭臺必須固定在門的左邊,經文楣銘應掛在右邊。這樣安放燈,使希伯萊人在進入門口時帶有一個愿望:“你何其美麗,你何其歡悅。”也就是說,你有了經文楣銘是多么美麗,當你有了凈殿燈是多么歡悅。中世紀之后,凈殿燈基本上是8只燈蕊的形狀,出現了有靠背的凈殿燈,以防燈火與墻過于接近。但在裝飾上有所突破,出現了古代希伯萊人不敢制作的人像雕塑。
希伯萊人的精神之家
千百年來,希伯萊人的分布特點是一種世界范圍的“大分散,小集中”。雖然他們散居世界各地,但每一個地區或城市的希伯萊人一般都聚居在一起,形成一個當地的希伯萊社區。希伯萊會堂是每一個希伯萊社區的中心。希伯萊會堂是希伯萊人進行宗教活動、學習希伯萊律法、進行集會的地方。希伯萊會堂出現的時間很早,據說當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的圣殿被毀后,希伯萊人失去了向上帝祈禱的場所,一些教徒便臨時在住宅里聚集,進行祈禱和學習經典。到后來這種臨時性的場所就固定了下來,發展成了會堂。
希伯萊人非常看重集體性。按傳統猶太教規定,只要有10個年滿13歲的男子就可自行組成一個會眾,進行集體祈禱,否則就只能以個人名義作祈禱。這一法定人數稱為“民養”。只要達到這一法定人數,是否有拉比,是否有正式的建筑物,均不重要。“會堂”一詞在希伯萊語中的意思是“聚集處”,其重點是在“人”,而不在“場所”。因此,會堂是希伯萊人存在的一種標志,凡是有希伯萊人生活的地方,就會有會堂。
希伯萊人的會堂不像基督教的教堂和伊斯蘭教的清真寺那樣,有著固定的建筑式樣和布局。它的風格和式樣往往與當地建筑的風格一致,體現了希伯萊人善于適應各種情況和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特點。會堂的大小規模也根據當地希伯萊社區人數多少而定,小者就是一個房間,大者可容納成百上千人。
希伯萊人和猶太教最典型的標志是由一正一倒兩個三角形疊在一起組成的六角星,通常被人稱為“大衛星”,或者“猶太星”,而希伯萊人則稱它為“大衛之盾”。一般來說,每個會堂無論其建筑風格和式樣如何,外面都會有一個這樣的六角星標志,使人一看就知道此建筑物是猶太人的會堂。
會堂內部的陳設一般都很簡單,主要的部分是教眾的座位。一般男女座要分開,男座在會堂中部,女座在邊處或樓上。會堂里最重要的地方是約柜,里面存放著《托拉》經卷。它總靠著朝向耶路撒冷的一面墻,柜前點著長明燈,外面用帳縵遮擋。會堂中央還有一個誦經臺,《托拉》被從約柜中“請”出來后,就置于誦經臺上,以便人們誦讀。會堂里的圣物通常還包括一個被稱為“米諾拉”的七臂蠟燭臺。會堂內禁上任何偶像,但作為古代大衛王標志的獅子圖案卻可以用來裝飾《托拉》經卷。
除了舉行宗教活動外,會堂也還有其他一些功能:社區的領袖們在這里聚會,討論有關本社團的重要問題,孩子們來這里學習宗教知識,學習希伯萊語,成年人也來這里學習和討論律法,參加講座等,每逢節日,整個社區的人們都聚集到這里來舉行慶祝和紀念活動,可以在這里唱歌、跳舞。這里還是社區的慈善機構,捐助、施舍都由會堂來收取和發放,幫助孤老病殘的活動也都由它來組織。一些較大的會堂還有制作符合教規食物的廚房,有為逾越節制作無酵餅的烘烤房,還可能有專用來接待外地希伯萊人的客房。總而言之,會堂是社區的活動中心,是希伯萊人的精神之家,對于猶太教不至于中斷乃至猶太民族得以延續,都是功不可沒的。
希伯萊哲學
希伯萊民族沒有留下如古希臘那樣寶貴的哲學遺產,也沒有幾位如同中國先秦諸子那樣至今仍為人們念念不忘的大思想家。但是,他們留下了一部全世界都為之感慨不已的偉大著作——《舊約》。盡管它不是哲學著作,但其中卻滲透著偉大的希伯萊哲學思想。《舊約》中提出的一些命題,具有哲學的涵義,甚至可以說是用宗教語言提出哲學命題。《舊約》的開篇就與其他民族的諸神傳說不同,那些與日月年的規律變化和周而復始的自然循環相聯系的諸神故事均無痕跡可尋,只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一個在精神上把握世界的神,一個與人類精神道德、世俗生活、歷史進程密切相關的神。雖然耶和華具有至高無上的控制自然的力量,但由于是為導引希伯萊人去執行他的意志,所以不以崇拜隱藏于自然界背后的神秘力量為目的,而是通過自然界來認識神意。《摩西五經》是《舊約》的思想基礎,而貫穿其中的就是一神教的世界觀。由此引出了神的意旨與人的自由、上帝的律法與人的欲念、人的罪孽與救贖等一系列哲學問題。
希臘化時期,希伯萊人接觸到了希臘哲學,希伯萊學者開始關心希臘的智慧、理性、邏輯,他們試圖運用希臘哲學來為猶太教的教義辯護。智慧是希臘哲學的主要論題。希伯萊學者對智慧神圣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在《所羅門的智訓》中,贊揚智慧是“關于自然力的真知”,并能使人認識“尚未認識的事物”,表達“塑造一切存在物的智慧是我的老師”的心悅誠服之情。希伯萊哲學家斐洛將上帝智慧化,將上帝說成是至尊、至全、至善、至知的創世主,具有公正、仁慈、善良、智慧的品格。
中世紀的希伯萊哲學深受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影響。亞里士多德哲學對于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都舉足輕重。其原因有二:一是亞氏哲學能為中世紀的自然科學提供哲學基礎。以最抽象的形式解釋自然界的各種規律的科學研究得益于亞里士多德哲學的思維方式。不僅如此,各種自然科學的探討最后都導向世界的最本質的存在,這只有靠哲學才能得以解釋;二是亞氏哲學認為事物從潛在狀態進入實在化都需要外部的推動力或者稱為“原始推動者”。這種觀點對一神教崇拜幫助極大,上帝就是世界存在與活動的至高無上的原始推動者。
如果說希臘化時期希伯萊學者是初次接觸希臘哲學,沒能真正領會其精髓,那么經過近千年的學習、琢磨、闡釋,希伯萊哲學家對希臘哲學尤其是亞里士多德哲學的領會已進入了一個全新時期。邁蒙尼德對猶太哲學前輩并不亦步亦趨,而是從亞里士多德哲學中汲取養料,使猶太哲學自成體系。他認為不能修正猶太宗教來遷就亞氏哲學,相反,該修正的應是亞氏哲學。那就是亞氏哲學應該考慮以前不曾考慮的道德一神教提出的有關終極的實在和人類行為的一些觀念。
“創造”是宗教哲學中的基石之一。上帝能從無中創造出有來,這當然不符合亞氏哲學所強調的自然法則。邁蒙尼德強調:通過邏輯推理有助于認識自然秩序,但用來認識作為一個互相聯系整體的世界是不夠的,人們無法否認宇宙的永恒,上帝創造世界同樣也是無法否認的。
希伯萊人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尤其是近代猶太啟蒙改革運動興起之后,希伯萊哲學更是取得了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