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國意象:莊子的草鞋
- 中國意象:回到時間開始的地方
- 周語
- 10917字
- 2016-11-02 09:14:25
《莊子》是在任何一種語言中的最好的哲學作品。——顧立雅(H.G.Greel)
中國古代的莊子,曾經被認為是農耕時代最富有智慧人之一。莊子是宋國人,另外一個是陳國沛縣的老子。莊子寄居在蒙地的城外,穿著草鞋,遠眺青山,草廬,在山中垂釣,乘木舟和泛清流,明月、新雪、綠松,構成了中國人關于這位先秦的哲人水墨畫卷般的純真生命場。
漢代司馬遷提到的莊子,是戰國時期宋國蒙地人,大約生于公元前369至前286年之間。宋國蒙地,就是今天河南之地,在漢代大約就是豫州東南一帶。這一帶有茂密的森林。莊子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代。公元前豫州的東南一帶,按照歷史地理的考證,中原這一帶的森林植物是比較高大、茂密的,如梧桐、桑樹、榆樹。莊子可以說是生活在森林里的一個人,這種生活在森林里,形成的獨特樸素、自然、淡泊心靈狀態,我們稱之為森林精神。森林精神也并不僅為現代東南亞的一些佛教靈修者阿姜查等人才有。這種生活以及中國公元前歷史上特有的地域條件,孕育出了莊子悠游天地的精神,就是出自這種草木世界。
河南省東南的商丘,也就是莊子度過童年期的蒙地一帶。莊子做漆園小吏的地方就是這個叫做“蒙”的地方。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的士子們都是乘著車馬往來于朝野之間,周旋于不同的國家之間,以辯才和智謀獲取君王的青睞。莊子素衣草鞋,能聽到山谷中的雨水聲音如銀瓶乍裂、珠玉破碎。這種古典時代的生活環境對莊子的心靈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草木、山水,這些自然界的元素對于生命、精神成長的重要性在公元前300多年的時候已經為莊子所領會。莊子就在豫州的山中的小院子里落落寡合地生活著,對于人間的瑣碎之事他洞悉清楚。莊子的茅屋、庭院、草鞋、斗篷,都是草木編織的。茅屋是森林里的榆木、梧桐做的橫梁,庭院里草木蔥郁,因為早先的時候生態環境整體上時很適宜人居的,植物生長,不受到過多現代文明的元素的干擾,格外新鮮。我們從莊子的日常生活和物質消費的內容中可以知道最初人與世界的基本關系是如何建立的。莊子的飲食就是園子里普通的青菜,春秋戰國時候中國人的飲食和可以吃到的植物果蔬,莊子的園子里大約也是有的。但是有一個關鍵的前提問題,史前的狀態與工業文明體系下冥想的禪師、織履的生活方式,農耕的勞作形式,它孕育出的人的心,是不是就是歸結于純凈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就可以回答這個矛盾,這一點不是復歸森林傳統那樣簡單。
皖北和豫州這個地域稻谷、桑麻都比較多。莊子大約在這里生活了很多年,過的是普通農夫的生活,應該也是懂得一些耕種的技術和道理的。古代豫州,中原的所在之地,莊子就是生活在這里。原本對于莊子的故居是在皖北還是商丘,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這一帶的河流主要就是潁河、渦河,還有河南嵩山的一些河流。豫皖交界一代,氣候溫潤,雖然已經在長江以北幾百公里。從中國的版圖上看,這一帶算是南方向傳統地理學意義上的北方的過渡地帶。在歷史上這一帶就是中原,群雄逐鹿的核心地域。
莊子生活的歷史背景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56年)。中國古代手工業文明尚未發展起來之前,許多隱士、樵夫、漁翁他們穿的都是草鞋,莊子并不例外。莊子在森林里生活、漫游,做漆園小吏,穿的是自己編織的草鞋。那個時代可以被詩意地稱作青草時代。穿著草鞋的部族隱士、管理者從事著勘察河流、道路,劃分地理區域的工作,而在山野耕作的農夫們則是這些草鞋的主要編織者。寂靜的森林,廣袤的四野滿地蒿草,編織草鞋的農夫就是在這里取材。
在古代中國的許多文化源頭,向前追溯,就是上古的軒轅氏皇帝的時代。我們知道草鞋與獸皮衣服是最早的成型的衣飾和出行裝備,在春秋戰國的時候還是有很多士兵、隱士、士子穿草鞋的,在軒轅氏的時代,出行的人所能選擇的也只有草鞋。因為這個時候還是部落時代,比較原始的一種文明形態,大家對于棲身的世界的理解尚沒有展開,心還沒有被過于復雜的世界弄得混亂。
一般來說,按照文明發展的一般規律,在部落具備了穩定的生存能力和形態后,它就開始了社會活動。于是,它就需要擴展自己的活動范圍,而在這個擴展地盤,出行勞作的時候,草鞋就是他們唯一能選擇的裝備。道路也許是“道”這個詞語的最初語義,不斷衍生的就是后世的禮制、道德法則。這個是很神奇的,草鞋取自于大自然,而對于尚在原始階段的部落文明來說,可取之材只能從大自然獲取。這句是上古天地人渾然一體的哲學寓意,他們從自然界中獲取食物,在自然界中生活,這是一種比血緣關系更為深遠的聯系。道路的出現之后,才有文明的接觸、人往來于市、江湖、廟堂,這個因草鞋而產生的道,在這個階段就成為社會的一般法則,或者是人倫、善惡了。
草鞋作為一種出行裝備被編織出來之后,它的形態就隨著時間而逐漸成熟、完善?!对娊洝の猴L》有《葛屨》一章,曰:“糾糾葛屨,可以履霜?”葛是一種麻類的草,葛屨實際上就是草鞋。在上古時代,道路是不存在的,當人們開始不斷地熟悉山野、平原,穿著草鞋不斷地在山中狩獵、采集食物的時候,這個道路才被踩出來。道路的出現,草鞋的出現,它們是一體共生的。這個道路的出現,也是所謂的生存之道,上古人們需要沿著這些道路去開拓自己的生存地域的范圍,這個原始意義上的道隱含的生命意義就在這里。因為那個時候的道路還不像現在,是通過規劃、施工、招標的形式來建造的。上古的道路出現是赤腳的人、穿草鞋的人踩出來的,這個“道”是源自我們的身體,是身心的延伸。而草鞋就是這個工具,它的出現讓人們能夠走到更遠的地方,能保護好自己的身。這可以看做是一個人類學的隱喻,后來的許多隱士都是穿草鞋,持竹杖,草鞋的精神就是這樣被接納,融匯到我們的文化里來的。草鞋不僅僅是偶然的為了滿足我們的身體的安全而出現的,它是師法自然,踏上最初道路的那個“工具”。并且這個“器物”它是完全取自大自然的,穿著它的時候,你能感覺到上古部落那種敬重上蒼的心氣,不斷尋求“大道”而躊躇滿志,不斷擴展自己的視野,以及它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的生活方式。
明代馬軾曾經畫過一幅人物畫,叫做《歸去來兮圖,問征夫以前路》,問道者何人?正是陶淵明。中國有名的隱士,這個隱士現西方的許多漢學家提到中國的時候,想到的高士,很可能第一個就是陶淵明了。地方就是桃花源,這種歷史想象以及文化的差異語境中的隱士,陶淵明也許最能充當這個代表。因為老子、莊子他們以及上古的人都隱的太遠了,秦嶺茫茫、四海山脈逶迤連綿,想找到他們已經是無路可循。
畫中這個問路者面對的征夫,穿的就是一雙草鞋。這不是一個偶然的事情,山水畫的傳統并沒有規定這個征夫一定要穿草鞋。草鞋的出現,在這里像是以一種靈性而原始的光的形式掠過我們的視線,翻閱中國歷代的人物畫,穿著草鞋的你去統計一下,即使是在盛唐,中國文化最發達的元明清,這些穿著草鞋的人物依舊占據了一定比例。
明代的畫家筆下,陶淵明問求道路的征夫還穿著草鞋,古樸的色彩如遠古深沉的潭水,森林的樹木隨風搖晃。這一切都是和諧、自然的。這是與我們生活的都市世界不同的?!肚f子·山木》里曾經記載莊子去見魏王的時候,穿著破舊的衣服,“正絜系履”,穿的正是草鞋。草鞋與王后權貴的物質財富相比,它是輕的,但是莊子的“言”卻是有分量的,穿草鞋的莊子以一種超乎世俗想象的方式進而言說他眼中的世界顛倒之象,那草鞋穿在他的腳上,正是他所傾心的那個道的精神寓意。草鞋的存在意義就是從這里延伸出來的。它作為上古時代便已出現,并且按照天地間萬物生長,存在的狀況,在那個時候唯一能就地取材從大自然獲取材料制成的成品的,也只有這個草鞋和樹葉,野獸皮毛做的最簡陋的衣服。從這個意義上說,草鞋之于莊子,就是原生態的自然造化之物,而非權力體制與名利觀念牢籠中的囚禁之物。在上古的時代,草鞋以及御寒的獸皮這一類物品的不可或缺的性質,決定了其本身的超長性的存在意義。草鞋對人的意義一方面是必須的,一方面也是在大自然這個無限的世界中,只有草類能供編織,這個草鞋的思想凝結到四個字上就是“厚德載物”。上蒼的好生之德,通過這個草鞋具體地得到體現。它的必然性以及內在的聯系,共同維持著我們關于上古時代的好奇心、熱情。
然而大道至簡,草鞋的編織又是比較簡單的?,F代我們雖然不通這類的手工藝,到那通過相關的講解和圖解,還是能夠掌握的。草鞋的編織幾乎是歷代隱士們都嫻熟掌握的手工藝。對于莊子、嵇康、陸羽、王維、石延年這樣的人來說,像飲茶的茶道,編織葦草的手藝,是一種“藝”而不是“技”。這種藝術,在莊子那里,是能通過與大自然的接觸,不斷的接觸青草,使身和心都能體會到它的存在,然后不經過知識的復雜教導而能達到的一種境界。這與現代文明的教育法則顯然不同,上古的隱士,伏羲、皇帝,他們要是穿過草鞋的話,那種需求是自然而然地涌現的,他們唯一的日常打交道的對象就是這些草、山、水流與森林。莊子就是在戰國時期的小縣城里呆著,編織草鞋,他的這個身心所處的歷史以及自我達到的境地,是不可復制的。因為我們今天待人接物,接待的是不同身份的人,物呢?是不同價格的物,明碼標價的,遵循的是交易的法則,追逐資本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莊子不是這樣,莊子和上古軒轅氏這些隱士們、歷史人物面對的是一個相對單純的世界,他們日用、生活、修習,面對的是一個無限的光、水、時間,森林和群山。沒有工業合成的東西存在,這種編織草鞋的藝,憑借的是記憶和直覺。這種人和自然的關系,是明澈、澄凈的。植物、星體、動物、河流,莊子坐在山上,編織著草鞋,田園里的瓜果正是成熟的季節,這個氛圍就是草鞋誕生的世界。在上古時代,文明的開端,伏羲,莊子這些人物,都是穿草鞋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天地、宇宙、自然提供給人類的只有這些相應的東西。我們已經很難找到莊子是怎樣的手法和程序來編織草鞋的。稻草鞋,掛在秋后的泥土墻上,風吹來,你會誤以為莊子還守在那里,等著合適的時候取回這些草鞋。
蒙澤清澈的流水,郢沅湘一帶的山野,莊子的冥想都與這個草鞋有關。我們在追問沉思的莊子為什么心懷憂傷之時,穿草鞋的莊子,轉過身來默默地注視著我們,有些疑惑,惶然。似乎他對擺脫束縛,沒有掛念和憂慮,心里澄凈如水,悠然若流云的心境也有些迷惑。青草、森林、流水、云朵,它們對于人類存在的意義是在歷史之中呈現的,這是一個不斷完成的過程。草鞋代表著上古時代的古樸和恢宏氣息,天地,大小都藏于這一雙鞋內。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開始喜歡布鞋,皮鞋,工業革命之后的化學工業發展,使得皮鞋的生產和設計成為我們心靈里的主要歆慕之物。但這個時候我們就離最初的“道”越來越遠了。穿著草鞋的上古之人,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上山,漁獵,采藥等等。這就是他們的生活內容,就是生活之道。
最初的道表現在上古人們的生活中是什么呢?我們知道“道”這個詞是有好幾種意思的,常見的就有“道路”“途徑”的意思。這幾個意思怎么來的,從漢字的歷史中可以找到。古人們當時的生活目的就是采集、狩獵,編織最基本的草鞋,獸皮衣服,道路是沒有的,他們采擷果實,山中漁獵,是需要不斷地行走、遷移的。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走出來的,這就是“道”誕生的最初的語境:道在日常生活中,它的出現就是通過這種追求生活保障和意義、收獲的過程中“走”出來的。而我們的生活卻越來越虛擬化,數字化,用不著不穿草鞋,穿皮鞋以及各種高度發達技藝的休閑鞋,但是離本初意義上,漢字中的“道”的那個原生意義就遠了。
清代學者胡文英在《莊子獨見莊子論略》中寫到:“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边@是說莊子的心腸與心態。不過隱居南華山的莊子抵達的人生境界要比這種論述更為清澈,明徹。雨后的青草,最終被莊子采回來,回到他的小田園里,曬干、編織成草鞋。你可能很難猜測為什么這個人如此熱愛草木,以致很多后世的隱士都愿意去贊頌這些草木,在這里莊子看到的是我們的身體與天地萬物之間互為意義這個前提。古代的人物留給我們的想象空間是無限的,但是我們是否真的就要憑借想象力去理解他們的生活和心懷呢?這是很難的,想象并不具備回溯時間的能力,想象生成的虛構圖景,有點像是空中樓閣。穿草鞋的莊子,一身青草衣的伏羲,這些就是意象,人物形象之上的意象。草鞋代表的精神氣質與莊子的人生哲學是一致的,所以我們覺得莊子更適合穿草鞋,而不是工業流水線生產的皮鞋。這就是古典精神氣質所擁有的一致性,精神的原生性,在我們內心是有著深厚的根基的,我們進入文明時代之后及幾千年,這個聯系一直都是比較牢固的。
草鞋,它是上古時代中國隱士們出行的首要選擇。而在30年代,它遍布中國西南東北的雪山,成為革命史中的一個充滿寓意的符號。草鞋的穿著輕便,質地柔軟,踩在青苔上防滑,中國封建社會漫長的幾千年時代里,這些隱士們就穿著草鞋尋找他們內心的桃花源。在現實的故事里,這種編草鞋就呈現了一種超越性的精神。
草鞋在中國起源很早,也許只有在亞洲這樣的區域,草叢,才最適合草鞋,而不像西亞以及非洲文明,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用繁體字或者篆字刻寫的時候你會驚異它的美感。皇帝游仙,平民,藥師,隱士都熱愛草鞋,現代瑜伽館里的草鞋,草鞋的這種文化精神,是韌性與力量的結合。但是草鞋真正的傳統還是要從神農氏和伏羲的時代里尋找。伏羲的時代,天地是“混沌”的,這個混沌是指現代人所稱的文明還沒有萌芽的時期,祖先們只能在北方的黃河流域的北邙山,岐山,尋找合適的青草來編織草鞋。廟宇和森林中間行走的,它的心是無比柔軟的。云的更深處,你會有踩在柔軟的落葉林地泥土上的感覺。森林很安靜,偶爾有水滴落在肩上,山谷草地的荒涼、安寧,讓穿著草鞋的人心里十分明亮。流水般的光潔,踏上山谷和野道積雪的時候,明凈的光輝,映著螢火或者星光,竹杖芒鞋的莊子就在樹林里。
青草時代的草鞋,代表的是一種逍遙的精神姿態。草鞋對于我們來說,它是上古人行走的一種方式,渭水,北邙山,岐山,黃河流域的山山水水,都有過這些草鞋的足跡。宋代的隱士也是酷愛草鞋,甚至杜甫的草堂。
莊子編織的草鞋,還有一個詩意的名字叫稻草鞋,常讓人想起嶺南或者江浙地區風吹起來連綿起伏的稻浪。風吹稻浪,古代吳越之地的漁歌有著綿長、悠遠的味道。不遠處是往來的農夫、孩子,鳥語花香,空氣清新,天空似乎是沒有極限的。莊子在游歷吳越之地的時候,應該聽過這種歌。稻草鞋,這種鞋子一般是在農事的時候穿,編織快捷,簡便,不必等風干韌性上來了才穿?,F在紹興、皖南的一些山區里,仍舊有一些農夫喜歡這樣的鞋子。江南的稻浪飛舞,青山隱隱,稻草鞋蘊含的谷物芬芳、泥土的清香在工業化機械化的農場之外的山村,彌漫的是山間的清正雅致的氣息。莊子沒有直接描述穿草鞋的感覺,但莊子一定是迷上了草鞋的這種清新氣息,變得如癡如醉。農夫、樵夫、漁翁都喜歡這草鞋的柔軟,蓬松,就像赤腳踩進了滿地厚厚落葉的森林,這種接觸的感覺是生命靈性的。比如它與青銅鐘鼎、鐵器農居、竹木的弓箭不同,那種觸覺,而早期的人類首先接觸的不是金屬、玉石,而是草木和泥土,人類觸覺的完善和認知能力、勞動技藝的改善,淵源都在于此。雙腳接觸大地上的泥土,與柔軟的稻草、流水、樹木相遇,這種安全感是莊子的時代里草鞋特有的。我們現代人穿這種草鞋總缺少安全感,擔憂地面上的蒺藜或者金屬尖狀物。不是所有山中隱士都忙碌著種花、瓜棚花圃,白云悠悠的詩意。莊子穿著草鞋見惠子,去過梁國,穿著草鞋垂釣,草鞋是莊子的逍遙氣質所決定的。莊子當然也是知冷暖,懂人心的,因此他才有超越日常生活的基礎。
宋國任命莊周為蒙邑漆園吏,莊子坐在那里百無聊賴,就開始用蒲草編織鞋子。一天下來,一雙鞋子就編成了。莊子大約五十多歲的時候還是賣草鞋謀生,有了草鞋,莊子就能走路去更遠的地方。稻草鞋,現代的工序選取韌性好的稻草,刪去稻柴根部的外殼,灑上清水,進入下一道工序,刪柴殼、打柴、搓繩,它是不需要工業化學品的輔助的,水,麻繩,都是可以依靠從自然界獲取的材料做成的。草鞋的草,有蒲葦,芒草,在它被莊子編織成鞋子之前,要經歷一個孕育的階段。一粒種子在自然界的雨水和陽光的的滋潤下生存下來,經過春夏秋冬四季的生長,達到成熟,然后莊子在院子的某個角落坐下,把風干的草棵取下來,擠壓去汁液,然后開始編織。
當時的草鞋大約能賣多少錢,這是個問題。但根本的是,莊子并不是以此來謀生的。在寺廟里沉思,在山崗上感懷,只是一種形式,并不意味著不食人間煙火。莊子的超逸,也是知冷知暖的,他就是把自己當做一個普通人,能唱能哭,不會掩飾自己。莊子首先是一個普通人,一個農夫,其次才是關于他的各種想象和虛構的身份。但是真實的莊子只有一個,這個莊子就是歷史的透鏡中的莊子。儒家的君子認為莊子太癲狂、無常、大膽,許多事情的做法不和禮法;而法家的思想家則認為莊子太散漫不羈,不懂得理性的思考、統籌規劃;縱橫家認為他消極避世、無知無畏,其實他們看到的是知識,而莊子看到的是知識如何產生并影響我們的思考的。普通人看莊子,覺得他心高、無情、冷眼冷心腸,其實不然,莊子的可愛、瘋狂、童心,都是那個時代的諸子所不具備的。這個熱愛比喻的老人家,無比熱愛這個世界,他追求的不是被量化的形式化的政治名利。靜坐的莊子,他沒有把自己當作神仙,或者他心底是沒有想過做神仙的。普通人,平常心,莊子的心是透明,但絕非簡單的。它是浩大而復雜的。
這是大道至簡的道理,編織草鞋并不是一種物質的需求,它具備了一種形上色彩。帶著斗笠的莊子,穿著蓑衣,身上披著青草,編織草鞋不是一種謀生的手藝,而是度過漫長時光的方式。那個時候的莊子,身心接觸的是蟲魚鳥獸、日月星辰,他在山中是不會迷路的。因為春秋時期的星空是十分明亮的。而今天則只有在高原、山地或者西北部的某些高地才能看到。沿海的城市,夜晚燈火鋪滿城市,但卻更讓人恍然不知魏晉。因為時間和可以辨識的星空是看不到的,高大的現代建筑群和工業化進程產生的大量廢氣,遮蔽了原本純凈的天空。莊子那個星河燦爛的時代已經很難再恢復了。而孩子們的童話世界里,星空的存在只能以概念、彩圖或者通過天文儀器來觀測。莊子就是在這星空下編織草鞋,微風習習,世界尚未真正地展開之前,它的寧靜一面尚沒有打破。然而如果連月光都被遮蔽,那么這就成了一個隱喻,我們就生活在黑暗之中了。而被遮蔽的這個星象,它是無法被還原的。復古并不能回歸到它形成的那個精神場中,因為現代光學營造的幻象并不能替代遠古星空的那種本真之光。
手工制作的草鞋,代表的生產形式逐漸消逝,但這種記憶和精神則是在現代比較受歡迎的。而人的喜樂厭惡都與這文明創始之初的存在物有關。草鞋的暢銷和日韓這些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里,現代制作草鞋的工序已經標準化,流水化,先準備好稻草,去掉稻衣,扎成小把,也可以加入這種茅草的芒,即將抽穗的芒抽下曬干備用,然后進入批量訂單生產。草鞋進入手工作坊的工廠式的流水線生產,薪酬和必要勞動時間構成的體系,讓草鞋成為一種復制、模式化的產品。莊子編織的草鞋,草是從蒙地的山野采來的,天似穹廬,星河燦爛的夜晚,莊子聽著潺潺的流水之音,一面編織著草鞋,這是與現代大工廠時代里批量生產的仿古風格的草鞋不同的場景。工業時代的蒸餾水和消毒程序在莊子的世界里是多余的,因為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時候,流水尚未被污染,莊子一心所在,就是慢慢地編織好這雙草鞋。如今這里大面積的森林已經被砍伐,木材進入現代商業物流體系,制作成不同風格的家具、奢侈品,這就是莊子寓言中的另一種物化過程。而在春秋某個都城,有士子們關于名利的一個說法,“棄之如履”,這個就是草鞋。此時這個觀念就開始有點顛倒了。草鞋被丟棄,紡織業的發展,文明時代要求的是更為堅韌、耐磨的布鞋。草鞋開始成為漁翁、山人、乞丐、道士、游僧的出行裝備,而不是處處以征戰奪利為目的的帝王們的必需品。
我們現代人在都市里生活,購買的草鞋與上古時代的那些山中隱士、高士所編織的草鞋已經不在同一個意義世界里了。關于草鞋,陶淵明這位知名的隱士和做漆園小吏的莊子都對它的制作方法十分熟悉,大約中國隱士在他們掌握的各種技藝中間就包括了草鞋的編織。午后的莊子在陽光下摩挲著青草,等它風干,芒草的味道有著濃郁的沉香。
雪竇禪師曾有一頌,“草鞋頭戴無人識 歸到家山即便休”。草鞋的精神在于不重這個名。這是與莊子的本性相通的。莊子的草鞋是他哲學的一部分,是森林精神的延續?;菔┚褪乔f子的童蒙時期的好友,但是莊子是穿草鞋的,而惠施則是出則車馬陣仗,威儀不凡的樣子,莊子接觸的是大地,惠施則是安居朝堂的宮殿。一座院落,幾間瓦房,草木長滿屋頂,與草木為鄰,莊子對這些草本植物的熱愛,與現代人喜歡培植花朵是一致的。莊子穿草鞋、舊袍子,它不生于知識,智慧,而是生于大地。穿著草鞋,我們的身體才又一次靠近那個已經長滿蒿草,或者正要開發成樓宇的野地。我們領悟原始現象或意義的特殊能力已經損失殆盡,這些基本的元素本身的秘密為莊子所敬重,他認為這里存在著不可以直接言說的道。在這角度,人的存在與草木,任何物質都是宇宙里塵埃的一部分。
草鞋源自中國古代的這種森林精神,單純的心,以及在人類的手工藝尚沒有規?;匕l展起來之前人們有限的取材、需求。盡管是在古代,草鞋的存在仍舊與江南手工業織品的布鞋不同,草鞋,取材于大自然?,F在編織草鞋,有稻草,有麥秸,玉米秸,東北有烏拉草,但是總覺得那種感覺和想象中的莊子那雙金黃色的稻草鞋隔了一層?,F代都市的意象是高聳的鋼鐵混凝土鑄就的摩天大樓、高速列車,它們在不斷地追求速度、加快節奏,但是草鞋的精神內涵卻是回歸一種牧歌式的悠緩。草鞋帶著泥土的氣息,你稍微一動心,就知道這是健康的氣息,是在都市里無法尋求的。我們在談論草鞋的時候,更多的是指它代表的一種生活方式。隱士們在最初的年代里在簡陋的物質條件下,編織草鞋,登山觀看四野,并非是田園牧歌式的。草鞋對于我們意味著什么呢?古代森林精神存在于幾個大洲的大河流域的森林里。金黃色,草綠色的草鞋懸掛在泥土墻壁上,遠出的禪師披星戴月地跋山涉水,森林里的隱居者和修習者一個重要的求知方式就是漫游,這甚至也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像編織草鞋,釣魚,采茶,采集草藥,這些帶著濃郁東方味道的謀生方式同時也是養心的方法。春華秋實皆可為草鞋的材料,雨水潤澤皆是大道的體現,它成為一種儀式般的活動,成為古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草鞋作為一種出行的裝備,正是符合森林里的人需求的。森林傳統就在草鞋這一形式上得到了延續。而當森林被大規??撤?、開墾的時候,這種傳統的精神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根基。生命與非生命的界限是模糊的,莊子的世界里人是生長在大地上的草芥,宇宙在化生,誕生的時候,這些元素構成了物質,同時也是構成生命的基礎,在這個意義上莊子看到了草鞋的生成與人身心在本質上的同一:它都是由這些基本的元素構成。包括草鞋、魚竿、衣服、馬車,有生命有呼吸的人。我們與草木接觸,身體拒絕尼龍的布料,那種滑膩的感覺,是本然天生的。因為我們的身心所能抵達的就是這個世界,而在這里只有草木才能給人這種祥和與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在現代世界里被消解了?,F代工業流水線上的汽車、不斷改進的飛行器,追求的是速度,而草鞋代表的是莊子的逍遙精神。草鞋是最原始的出行裝備,春秋諸子們講學的時候,隨身甚至都會攜帶幾雙草鞋。因為要走很遠的路。時間不斷的被壓縮,速度不斷地提高,農耕時代的放牧生活被拆解,莊子用來講述養生道理的牛被送往工廠的流水線加工成安全食品,而農耕則是由機械來完成。安全的標準轉換成質量的標準管理體系,全球化的標準體系成為消除這種草鞋精神的動力。現代工藝追求的就是簡單,放松的一種形式。返璞歸真并不是真的回歸,而是一種折中。而隨著這種生命體驗和放牧的行為被消除,后一代的人將只能認識到作為食品來源的牛,詩意、憐憫、寬厚這些傳統賦予牛的氣質都會被消除。莊子寓言中的物化思想在這里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物化相比,更具有悲劇性。牧牛這一農耕時代的行為基本已經完成了它的物化過程。那么時間呢?草鞋代表的旅行者、漫游者的精神形態,在莊子那里,時間像蝸牛,像上古山間的雨雪那樣無聲無息,時而像是水中的魚兒,歡悅暢游,時而是草野的青牛,莊子就騎著這頭老牛緩緩走到炊煙升起的地方。
這就是莊子的時間。在遠古的時候,時間是以晨暉為界,陰陽為界,以天地四季的交替為尺度的,它是心性的時間;至于公元前后,時間開始按照滴漏和天文儀器的測量而設定,它開始有了刻度、時辰;而明清晚期的時間,則是一種物理的時間,沒有早期水土這些元素的參與,人們開始傾向于認為時間是可以計算、買賣、加以控制的。但這不是莊子的時間,莊子的時間是怎么計算的呢?他比列御寇、彭蒙、田駢、宋钘、尹文、關尹、環淵,這些人物更為清楚、特異,以饑餓、睡眠、勞作、日出、黃昏、炊煙、雨雪來標記的。這些標記物事由人的本體存在以及自然界的五種元素構成的。比如后來計時的滴漏,是水和金構成。這個時間的度量越來越玄虛,我們的生活方式也越來越抽象,愈加顯得數字化、虛擬化。這個過程與現代的一些哲學家的觀點其實是一致的。我們是生活在公交車、地鐵、時間表、物流系統之中的現代人,是在“軌道”中生活,而莊子它是穿草鞋耕田、牧牛、野炊,他走在泥土道路上,是實際地棲居在大地上面。莊子的這個時間,它就是通過那雙具體的草鞋得以度量的。
草鞋是與劍、玉佩一起作為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士人、隱者作為身份標識而存在的。上古對于今天我們來說太過于遙遠,僅僅靠逸散后而又整合的史料來推測,往往會大謬百出。我們今天的知識觀念無法印證上古人們的心靈,伏羲和大禹治水的時候穿的草鞋渺遠不可考證,但是后世的山水畫中寫意的線條總會為他們勾勒出這樣的一雙鞋子。古人砍柴、伐木、采藥、狩獵,都穿草鞋,山有神靈的,穿著草鞋進入山中,這個身份就不是作為外來之人了。這種神靈意識,凝聚在一雙簡單的草鞋上,這就是莊子的信仰。古代的采茶人也是穿草鞋,采藥師也是如此。因為制作草鞋所需要的青草,秸草,都是在山中取得的,無需外求,采藥師,采茶人他們對常年去的山區的理解都是混成一體的。人在山中,茶在山腰,這是忘我的。人類自從誕生于大地,耳目首先就出的就是這純凈的光照,身邊是茂密的植物。莊子在他的青年時代曾經漫游的地方,包括長江中下游的一些地區。最初的這種漫游,是沒有目的地,沒有預定的形成的。莊子的遠游就是穿著草鞋,他是沒有路線圖的,這就是莊子的逍遙氣質。莊子曾經去過吳越和楚國,對湘水流域的風土人情頗為熟悉。莊子在光明之中,萬物生,天地的清濁逐漸澄清,這就是他的思維的境遇。大風從古代的洛水上游吹來,莊子在中原的蒙城,用葦草編織草鞋,除了生存,草鞋的編織就成為莊子身份、精神的一個明證。莊子的這個思想是非常規的。不過,莊子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反智主義者,并不是一種簡單的相對主義者的哲學,只是他的語言和表述方式太特殊,不為常人說理解。他反對的是這種思考方式,而不是知識本身。莊子的覺悟心,超越性的,對當下的領會通過寓言和吊詭離奇的比喻表達出來,往往是驚世駭俗的。
輕輕回過頭去,仿佛一轉身,穿著草鞋的莊子已經微笑著站在我們面前。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龍族(1-4合集)
累計銷售量達千萬冊的青春幻想小說,被譽為“東方的《哈利·波特》”,作者江南本人獲得2013年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的榮譽。主角路明非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高中生,在申請留學的時候收到了來自屠龍學院——卡塞爾學院的來信,從此開啟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在伙伴陳墨瞳、楚子航、愷撒等人的幫助下,屬于龍族的神秘世界逐漸在他們面前展開,路明非神秘莫測的身世也慢慢浮出水面。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