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自序:一個站在近代門檻上的王朝(2)

上面我們從經濟變遷的角度描述了宋朝的近代化表現,接下來我們再從社會轉型的視角來觀察宋代——

唐宋之際,中國社會發生了一次非常深刻的大變遷:唐代有部曲,是世世代代為門閥世族耕種的農奴,沒有獨立戶籍;唐代的奴婢也不具備獨立的法律人格,不獨立編戶,是附依于主家的賤戶;入宋之后,隨著門閥世族的瓦解,部曲與賤口都成為自由民。宋代的佃戶與地主不再存在人身依附關系,只是結成經濟上的租佃關系,租佃關系基于雙方的自愿結合,以契約為證。宋代奴婢與主家之間也不是人身依附關系,而是經濟意義上的雇傭關系,雇傭關系同樣基于雙方自愿的契約。這樣一種結構性的社會變革,核心意義就是“契約化”——從“人身依附”向“契約關系”轉型。

這個契約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平等化的進程。不管是部曲,還是奴婢,在宋代之前都屬于賤民,而這些賤民到了宋代,都基本上消失了,或者說,從前的賤民現在已經獲得了自由民的身份,都成了國家的“編戶齊民”,擁有平等的法律主體資格:“齊,等也。無有貴賤,謂之齊民”。

貴族的消亡,推演著一個平民化社會的來臨。宋代之前,政治幾乎為貴族壟斷,唐代雖有科舉制,但借科舉晉身的平民官僚,寥寥可數。宋代情勢一變,取士不問世家,“升入政治上層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無古代封建貴族及門第傳統的遺存”(錢穆語)。據學者對南宋寶佑四年(1256)《登科錄》的統計,在601名宋朝進士中,平民出身的有417名,官宦子弟有184名,寒門進士占了絕大多數。

作為平民社會的表征,宋代的教育、文化藝術等領域,也一齊出現了明顯的平民化色彩。宋代之前,貴族掌握著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而宋朝的學校則向全民開放,包括“工商雜類”的子弟均可進入州縣學校讀書。文學、音樂、美術在宋代之前也是上層人玩的高雅品,進入宋代后,才產生了完全屬于平民(市民)的文學、音樂形式,如話本、滑稽戲等。我們從宋代之前的美術作品上也幾乎找不到任何平民的影子,只有展開宋人的畫作,如《踏歌圖》《清明上河圖》,那種平民氣息、市井氣息才會撲面而來。

同時,隨著人身依附狀態的解除,宋朝社會出現了廣泛、持續的流動性。這種流動化既包括地理意義上的橫向流動,即可以從一地自由遷徙到另一地;也包括階層意義上的縱向流動,即固化的等級結構被打破,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上升的機會。

宋人發現,“古者鄉田同井,人皆安土重遷,流之遠方,無所資給,徒隸困辱,以至終身。近世之民,輕去鄉土,轉徙四方,固不為患”。這里的“近世”,當然是指宋代。用現代概念來說,宋人有了“自由遷徙”的權利。

宋人又發現,“先王之制,貴者始富,賤者不富也。貧富貴賤,離而為四,起于后世”。這里的“后世”,也是指宋代。“貧富貴賤,離而為四”的意思,是說從宋代開始,此四者可以自由組合:貧者可以富,可以貴;賤者可以貴,可以富;富者可能貴,也可能賤;貴者可能富,也可能貧;貧富貴賤處于變動之中。用現代社會學的概念來說,社會階層沒有“板結化”。社會也因此才煥發出活力。

整個社會的結構性轉換,以及商品經濟的深入展開,也讓宋朝的社會風氣出現巨大嬗變——人們不憚于言利,“凡人情莫不欲富,至于農人、商賈、百工之家,莫不晝夜營度,以求其利”。追逐財富成為理所當然之事。拜金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大行其道,這種功利化世態乃是資本主義時代來臨的一般社會景象,不管是兩宋、晚明,還是近代的西歐城市,莫不如此。

現在,我們從國家治理功能構建的角度再來觀察宋朝的近代化表現——

研究者發現,在16世紀的歐洲,當經濟結構從封建制度過渡至資本主義制度之際,出現了一個特征,即由于經濟失調而產生大量都市貧民,近代歐洲國家逐漸發展出來的福利政策,就是為了應對這種結構性的經濟轉化。英國也是在近代化剛展開的16世紀下半葉發布了一系列“濟貧法”,由政府負擔起救濟貧民的責任。中國的國家福利體系,也恰好在宋代發展至頂峰,這種“福利化”國家功能的出現并不是巧合,而是近代化產生的壓力催生出來的結果。

宋朝的貧民救濟主要由兩個系統組成,一是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施行的“惠養乞丐法”:每年十月入冬后,各州政府“差官檢視內外老病貧乏不能自存者”,每人一日“給米豆一升,小兒半之”。宋人對“乞丐”的定義與今日不同,凡貧困人口,均納入乞丐范圍;一是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頒行的“居養法”:各州設立居養院,“鰥寡孤獨貧乏不能自存者,以官屋居之,月給米豆,疾病者仍給醫藥”。簡單地說,“惠養乞丐法”指由政府給貧民發放米錢;“居養法”則指由國家福利機構收留無處棲身的貧民。

為了應對近代化的挑戰,國家不僅要發展出福利功能,更需要深切介入經濟活動,包括征稅、借款、投資、開拓市場、調控市場、制訂商業規則、維護市場秩序等,這便是重商主義下國家經濟職能的擴張化。宋朝無疑是歷代最具重商主義性格的一個王朝,政府設立非常多的經濟部門參與市場經濟,包括市舶司、鹽井監、樓店務(房地產公司)、酒務(釀酒廠)、曲院(制造酒曲的作坊)、造船務、紡織院、染院、磨坊(糧食加工廠)、茶磨(茶葉加工廠)等等,具有金融功能的經濟部門就有榷貨務、便錢務、交子務、市易務、檢校庫、抵當所等。

可以說,宋代的國家扮演了一個“超級商人”的角色,自由主義者可能會對此嗤之以鼻,但歷史地看,近代化的商業引擎,離不開以國家之力來啟動。一個對商業發展無動于衷、碌碌無為的政府,比如朱元璋建立的明政府,真的更有利于近代化的擴展嗎?

也許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國家重商政策對于資本主義之興起的重要性:宋朝在河北路與京東路實行食鹽自由通商制度,在其他地方則推行鹽引制(國家間接專賣)。按道理說,食鹽的禁榷應該會妨礙民間商品經濟的發育,遲滯資本主義的產生,但學者的研究卻發現,在宋朝的食鹽自由貿易區,“生產技術并無任何進步與創新,生產規模也未見擴大,鹽商的資本增殖速度似乎并不快,見不到特富的大鹽商”。倒是在推行鹽引制的禁榷區,“能夠發現生產技術和工藝的明顯改進與革新,井鹽生產似乎還出現新的生產關系的萌芽,也能在實行鈔引制的東南鹽區見到發家致富的大鹽商”。

正因為近代化的啟動與展開離不開國家力量的支持,一國總是在完成了國家的集權化之后才有可能順利實現近代化,不管是先發近代化的歐洲大陸與英倫,還是后發近代化的日本,均表明了這一點。相比之下,中國的集權化完成得非常之早,秦朝建立郡縣制,即宣告王權制的來臨。早熟的集權化未必合乎歷史趨勢,因而中國在魏晉時期出現了貴族制的回潮,并在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形成門閥世族。經過唐宋變革,“君主獨裁”政治才完全確立下來。

需要提醒的是,我們這里所說的“君主獨裁”,只是表示一種與貴族政治相對的政體,指政府機構被置于天子的直接指揮之下,而不是說君主不受約束,可以乾綱獨斷。恰恰相反,宋朝已經形成了一種“虛君共治”體制,君主“以制命為職”,但“一切以宰執熟議其可否”,即由宰相執掌具體的國家治理權;如果政令“有未當者”,則由“臺諫劾舉之”,即臺諫掌握著監察、審查之權,以制衡宰執的執政大權;執政、臺諫,加上端拱在上的君主,三權相對獨立,“各有職業,不可相侵”。

中國的文官制也建立得早,與郡縣制的成立同步,但要到宋代,文官制才發展出足夠的理性化。理性化是文官制的核心意義,即公務員的分類、職能、考試錄用、考核、獎懲、培訓、晉升、調動、解職,權力命令的發起、傳遞、審查、執行、反饋、問責,都有完備的制度與程序可遵循,從而最大限度隔離私人因素的影響。那些不欲受到約束的帝王,都會產生突破文官制的沖動,如西漢武帝啟用了一個由宦官、侍從、外戚、尚書(皇帝的私人秘書)等親信、近臣組成的“內朝”,將三公領導的“外朝”撇在一邊;明朝干脆廢掉宰相,另立“內閣”,內閣實際上就是皇帝的秘書班子。唯獨宋朝三百余年,沒有形成破壞文官制的“內朝”,文官制的運作非常穩定。

近代化的治理秩序還有一個特點:法治化。今人多以為“法治”是西方特產,中國的治理傳統是“人治”,但宋人并不這么認為,宋人自稱“尚法令”。南宋的思想家陳亮與葉適總結說:“漢,任人者也;唐,人法并行者也;本朝,任法者也”;“吾祖宗之治天下也,事無大小,一聽于法”。所謂“任法”“一聽于法”,套用現代的術語,就是“以法治國”的意思。

宋朝法制體系之繁密,可能要超出許多人的想象。宋人葉適這么描述道:“今內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極一世之人志慮之所周浹,忽得一智,自以為甚奇,而法固已備之矣,是法之密也?!币粋€聰明人,窮盡一生的智慧,想出一項立法,自以為新奇,但查一下法律匯編,卻發現類似的法條早已制訂出來了。

這些繁密的法律包括民商事立法,宋朝的民商事立法非常完備,民間租賃、抵押、出典、買賣、借貸、財產繼承,均有周全的法令給予規范。宋人自己說,“官中條令,惟交易一事最為詳備,蓋欲以杜爭端也”。發達的民商事立法讓一些研究者相信,宋代已經產生了“法學近代化”的跡象。

如果我們同意前文對近代化特征的概括以及對宋朝近代化表現的描述,那么我們應該承認,宋代中國確實已經邁入了近代的門檻。

請注意,這場發生在11—13世紀的近代化變革,毫無疑問,并非由西方輸入——此刻的西方還在漫長的中世紀沉睡——而是基于中國文明自身的積累與演進,基于中國歷史內在的發展動力而形成的,用陳寅恪先生的話來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文明的積累與演進如同一個沖積平原,歷史是長河,時光的河水流過,不舍晝夜,不斷留下前人的經驗與成果,慢慢地便堆積出一個豁然開朗的世界。

今天大多數的歷史學家都相信,大約在11世紀發生了一場“唐宋變革”:中國歷史從中世紀的黃昏轉入近代的拂曉時刻。不過,不管宋代與唐代之間看起來有多么大的差異,宋朝的近代性同樣是前代文明沖積的結果,比如從唐代的“飛錢”孕育出宋代發達的商業信用,瓦解于宋代的坊市制在中晚唐已經出現松動,宋朝管理海外貿易的市舶司也是繼承自唐朝設施?!疤扑巫兏铩辈⒉皇菙嗔咽降耐蛔儯莾仍谟谖拿鞣e累的突破。

文明積累的假說與唐宋變革的歷史事實,首先宣告了所謂的“中國歷史停滯論”的荒謬。從18世紀起,處于近代化進程中的西歐開始出現一種傲慢的論調:一些對中國了解非常有限的哲學家根據他們的想象,對中國文明作出“停滯”的定性,如德國哲學家赫爾德稱:“拿歐洲人的標準來衡量,這個民族(中國人)在科學上建樹甚微,幾千年來,他們始終停滯不前。我們能不對此感到驚訝嗎?……這個帝國是一具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畫有象形文字,并且以絲綢包裹起來。它體內血液循環已經停止,猶如冬眠的動物一般?!?

諷刺的是,這類對中華文明的誣蔑式論斷,居然獲得中國公知式人物的共鳴與贊賞。在中國網絡上,還流傳一句據稱是另一位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所說的名言:“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復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被無數網友奉為圭臬,一遍遍引用。

然而,如果赫爾德與黑格爾(假如黑格爾確實說過那句“名言”的話)對中國歷史的描述是準確的,那歷史上的“唐宋變革”該如何發生?從盛唐的中世紀色彩,到大宋的近代化性格,這中間的變革,比任何一次的王朝更迭都要深刻。如果這都能說是“始終停滯不前”,德國人才應該“對此感到驚訝”。相比之下,倒是中世紀的歐洲更像陷入了“停滯”。

當然,中西的歷史都不可能停滯,西歐歷史以他們的軌跡演進,中國歷史也以自己的軌跡演進,經過漫長的文明沖積,“造極于趙宋之世”,產生了近代化的大突破。——我們這樣的描述,也挑戰了費正清先生提出的“沖擊—回應”理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密市| 泗阳县| 赤城县| 无棣县| 唐海县| 哈巴河县| 万州区| 资溪县| 乌兰察布市| 酒泉市| 柳河县| 柘荣县| 勐海县| 灌云县| 璧山县| 潼关县| 贡山| 会昌县| 河源市| 涪陵区| 通道| 泗洪县| 枣庄市| 安阳县| 浏阳市| 浦县| 姜堰市| 晋中市| 四子王旗| 霍林郭勒市| 河北省| 科技| 车致| 富蕴县| 五大连池市| 建瓯市| 通州市| 宁城县| 绿春县| 洛阳市| 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