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多爾袞攝政
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十日,皇太極第九子、年僅6歲的福臨在多爾袞擁立下登基,濟爾哈朗和多爾袞協(xié)同輔政。十二月,二人被稱為攝政王。由于多爾袞才識卓越,戰(zhàn)功顯赫,很快便大權在手。清順治元年(1644年)正月,鄭親王濟爾哈朗自知技不如人,才智不敵,甘愿居次位,宣布:今后有什么事都先請示睿親王。因此,睿親王多爾袞牢牢控制了清政權的最高決策權,他的攝政生涯開始了。
幾個月之后,八旗軍隊在多爾袞率領下成功進入山海關,吳三桂投降后,又于五月初二順利入京。十月,他擁立福臨在北京舉行莊嚴盛大的加冕儀式。在攝政期間,多爾袞不僅問鼎北京,還采取了如下措施:
(1)統(tǒng)一全國
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二十二日山海關一役之后,大順軍被清軍擊潰而散,逃出四十余里。隨后,多爾袞封吳三桂為平西王,讓他帶領一萬軍隊繼續(xù)追剿農(nóng)民軍。五月二日多爾袞率少數(shù)軍隊入京,大軍則由多鐸、阿濟格、吳三桂等率領,向西追擊。李自成于四月三十日撤出北京,經(jīng)河北向山西逃跑。他曾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反抗,與吳三桂奮戰(zhàn)了一天,仍然難以挽回失敗的結局。不久,農(nóng)民軍由固關(今河北井陘西)撤入山西。清軍追到固關后不再追了,就此返回退到北京。這樣,山西以東、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qū)歸清朝所轄。五月十二日,多鐸、阿濟格、吳三桂回到北京。李自成率領大隊人馬向西安撤退,留下劉永福守住太原。
多爾袞一面于六月派固山額真葉臣進攻山西,一面出兵剿滅、安撫中原的地主武裝和小股義軍。清軍從河北、河南進入山西南部。十月,葉臣打進固關,攻占太原,占領了山西。
十月,福臨下詔定北京為都城。不久,多爾袞先后命令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帶兵追擊大順軍;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率軍平定江南。
七月,李自成組織了反攻。十月,大順軍兩萬人攻入河南,多爾袞忙派多鐸立即圍攻西安。多鐸聞命后領軍由山東經(jīng)河南逼近潼關。順治二年(1645年)正月,多鐸占領潼關后,李自成被迫放棄西安向河南轉(zhuǎn)移。阿濟格從陜西進攻農(nóng)民軍遭到對方的反抗,二月中旬才進入西安,此時多鐸已經(jīng)領兵向東進發(fā)。五月四日,李自成在帶兵轉(zhuǎn)戰(zhàn)的途中不幸被殺。
多鐸于順治二年二月離開西安,三月接到了多爾袞命他帶兵南下的命令。他率兵出了虎牢關,到達歸德,分兵兩路出發(fā),一路指亳州,一路指徐州。很快,李成棟據(jù)守的徐州全城投降,并引清兵南下。四月十八日清軍來到揚州城下,此時弘光政權還在內(nèi)戰(zhàn)不斷。二十五日,清軍攻破揚州。五月,清軍不動一兵一卒地占領南京。弘光政權消亡。清軍六月又攻下蘇州和杭州。
閏六月,多爾袞命洪承疇為江南總督,住在南京,同時又派人前往南方各省招撫。東南、江南一帶各層人士紛紛反抗清政權要求剃發(fā)辮的命令。隆武政權和魯王政權在福州和紹興相繼建立。多爾袞認為,江陰、嘉定等地的抗清斗爭由李成棟等降將足以應付,而魯王政權、唐王政權必須另外派兵征伐。
十一月,清軍進入湖南進攻李自成殘余和隆武政權大將何騰蛟部。
雖然東南地區(qū)戰(zhàn)事愈來愈明朗,多爾袞對四川的張獻忠仍耿耿于懷。順治三年(1646年)正月,他命肅親王豪格進擊四川。后來張獻忠被打敗,其養(yǎng)子李定國、孫可望等退回到云南。
順治三年(1646年)二月,多爾袞命貝勒博洛平定閩、浙的唐王和魯王政權。六月,清軍渡過錢塘江,占領紹興,魯王政權結束。七月清軍進入福建,鄭芝龍投降,唐王政權滅亡。不久,唐王朱聿健在江西被清兵追上殺死。
九月,多爾袞命令軍隊分三路向南進發(fā):西路在吳三桂、豪格帶領下繼續(xù)征定四川,中路由勒克德渾、孔有德率領,東路由李成棟帶領,進入廣東、江西。十一月五日,唐王朱聿健之弟朱聿在廣州建立紹武政權,十八日,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立永歷政權。這兩個政權建立伊始便遭到清軍圍攻。十二月十七日,李成棟占領廣州后,殺死朱聿
。桂王朱由榔由廣東跑到湖南,由于孔有德已經(jīng)帶兵南下,他不得不又跑到廣西。不久,孔有德等兼并湖廣后進入廣西。整個東南全在清軍控制之中。

多爾袞像
事情突然有了變化,多爾袞最不想看到的情況出現(xiàn)了,那便是李成棟、金聲桓、姜三員降將先后反清。金聲桓原歸左良玉所管,由于幫清廷占領江西,被授予副官。他對清廷的賞封非常失望,于是在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領兵反抗清廷。多爾袞派譚泰、何洛會帶兵攻打。第二年正月,清軍占領南昌,金聲桓敗亡。金興兵之后,李成棟于順治五年(1648年)閏四月在廣州發(fā)動叛亂,第二年二月被打敗。姜
之叛雖然發(fā)生最晚,但影響最大。姜本是明大同總兵,他先投降了李自成,后又投降了清廷。當時各種矛盾十分激烈,他疑慮重重,決定先聲奪人。順治五年(1648年)十二月,姜
在大同起兵,陜、山部眾立即呼應。多爾袞調(diào)兵遣將,幾經(jīng)周折才將叛亂平定下去。
在降清三將起事之際,南明軍隊在大順軍配合下開始反擊,湖廣等地區(qū)都被桂王政權控制。
此后,風云再變,孔有德占據(jù)湖南,最后又平定了湖廣。順治六年(1649年)五月,多爾袞改封耿仲明為靖南王、孔有德為定南王、尚可喜為平南王。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尚可喜占據(jù)廣州,十二月,孔有德占據(jù)桂林。湖廣大部分地區(qū)基本上安定。
入關后,多爾袞在去世前指揮大軍四處征剿,結束了江南江北的大部分叛亂,除川南、云貴、福建沿海等地之外,各地基本掃清了反清勢力。
(2)沿用明朝典制
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多爾袞掌權后開始治理各項事務。擺在他面前的是亟待解決的重大難題,即怎樣管理這一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泱泱大國。原來的清政權土地面積狹小,人口不多。入關后,滿族人的數(shù)量和漢族人相比根本不值一提。顯然原來的大清政權機構還無法有效地管理這個龐大的帝國。
這件事并沒有難住這位能干的攝政王,他一邊指揮大軍平定天下,一邊還草擬清政府的各項典制規(guī)章,建立健全各個機構。他采取了模仿明朝舊例的辦法,仍然用漢族人管理漢族人。
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三,進京第二天,多爾袞即公告天下,仍然使用原來各衙門的明朝舊官員。初六,他又下命令滿官和明朝舊官一起辦理公務,同心協(xié)力。六月初二,由于馮銓、洪承疇的建議,多爾袞照搬明朝舊有體制,由內(nèi)三院行使內(nèi)閣職權,但明代時內(nèi)閣高于六部,到了多爾袞時期內(nèi)閣職權已大大不如從前。同時,多爾袞還允許按照明律審查案件,問罪定刑。九月,編成《大清律》,基本上是照搬《大明律》而來。
順治三年(1646年),吏科給事中向玉軒對沒有漢族人尚書十分不滿,多爾袞聽說后很氣憤,處分了向玉軒。順治五年(1648年)七月,多爾袞下令六部必須各設一個漢族人為尚書,這算是滿漢復職制,其目的顯然是要收買漢族人之心。
清朝的地方官制與明朝相差無幾,此時的總督、巡撫等多是從東北隨清入關的漢族人。
多爾袞在效仿明朝體制時始終牢記清祖的傳統(tǒng)和滿洲利益,并不是生搬硬套,全盤接受。議政王大臣會議顯然是八大貝勒議政的殘余,這時仍然是雄踞于各種機構之上。另外,不管多爾袞如何提倡“滿漢一家”,他在處理國務中還是以“尊滿”為首要原則。
多爾袞的策略非常成功,許多漢官和滿洲貴族一樣盡心盡力地為他效力,奮戰(zhàn)沙場,為有清一代的繁榮興盛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3)興利除弊
由于漢軍旗人官員及漢官的上表,多爾袞開始一系列旨在聚合民心的改革,這些措施除改變抄掠蠻搶、為崇禎帝發(fā)喪之外,還有尊重明宗室、崇孔、開科取士和革除弊政。
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多爾袞宣稱明諸王只要來降,都不會剝奪他們的官位。其后,他又下令善待明朝皇宮子弟。這與以往入關之役中對明宗室的態(tài)度大不一樣。
順治二年(1645年),漢官李若琳上表,請求稱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多爾袞讓禮部再次審議后,定孔子為“大成至圣先師”。多爾袞按照明制,封孔子后人為衍圣公。
多爾袞在定都燕京之初已經(jīng)宣布要開科取士,經(jīng)過一個階段的準備以后,順治二年(1645年)八月,全國許多地方舉行了鄉(xiāng)試。按照先例會試隔三年才有一次,但多爾袞為了平定士人的反清情緒,在攝政的7年里會試3次,取士1100人,全部任以官職。
導致明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加派,即遼餉、剿餉、練餉——三餉加派。人民負擔十分沉重,大大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多爾袞不想就此失去民心,走上明朝的老路。入關之初,京師戶部只有明萬歷時的賦稅冊籍,李自成農(nóng)民軍燒毀了天啟、崇禎時的賦稅檔案。當時有的清廷官員提出征求各省明末稅冊(指萬歷以后的)以方便征收賦稅。范文程反對這種觀點,他說:“即便按照萬歷時稅額為標準仍然害怕民力不濟,又怎么再求新冊收取更多的賦稅呢?”后來多爾袞按照范文程所說,決定按照萬歷期間的賦額,依慣例征收賦稅。順治元年(1644年)七月,清攝政王多爾袞向全國宣布免除明末的召買米豆、三餉加派等負擔。除了免掉超額加派的賦稅,還要適當減免本年額內(nèi)正賦,具體的原則是清軍所過之處免征糧一半,未過之處只要全心向清,可免全年的1/3。
如果說三餉加派僅僅出現(xiàn)在明末,那么宦官干政則是有明一代的弊政,兼之明末大臣朝三暮四,所以多爾袞對于宦官傾力提防。他一入京便阻止太監(jiān)往收明代皇莊子粒。順治二年(1645年)十二月,他又聽從禮部所言,不準宦官混入文武群臣朝參行列(自明熹宗時始,每逢大朝,宦官穿朝服與百官一齊朝賀)。順治三年(1646年)四月,多爾袞取消了織造太監(jiān)一職。
多爾袞不但能痛革明代弊政,而且對清廷弊政也小有舉動。順治三年(1646年)四月,他下令完全取消肉刑,認為耳、鼻是面目最重要的地方,貫穿耳鼻之刑應永行禁止。
(4)民族壓迫政策
多爾袞作為靠戰(zhàn)爭起家的軍事統(tǒng)帥,又出身于滿洲貴族,他既能夠統(tǒng)觀全局,大處著想,又難免固執(zhí)己見,隨心所欲。為了維護自身階層及滿族人的利益,他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危害其他各民族的利益。這些民族壓迫政策主要有剃發(fā)、圈地、投充、“逃人法”。
剃發(fā)。多爾袞在剛進入中原的時候,為了緩和滿漢矛盾,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宣布停止剃發(fā)。順治二年(1645年),多鐸攻占南京后多爾袞重新推行“剃發(fā)令”?!疤臧l(fā)令”的再次推行使?jié)M漢矛盾再次激化,漢族人民的反抗大大阻延了清朝統(tǒng)一中原的進程,而且使本來就烽火不斷的中原又增添了十多年的戰(zhàn)亂。這一政策的推行反映了多爾袞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傾向。

清朝男性服飾形象

明朝男性服飾形象
清滅明后,下令盡毀前朝服飾,強迫中原民族剃發(fā)易服,上兩圖是明清平民服飾的對比圖。
另一項民族壓迫政策是圈地。滿族剛入關時主要依靠圈地來掠奪土地。大規(guī)模圈占土地共有三次,分別發(fā)生于順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二年(1645年)九月、四年(1647年)正月。到了順治四年(1647年)三月,多爾袞下令禁止圈地。此后雖沒有再進行大規(guī)模的圈地,但私下里零星的圈地活動仍時有發(fā)生。因為圈地往往是通過強取豪奪獲得。結果使許多漢族人流離失所,家破人亡,最終只得舉起反抗的大旗。
投充。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多爾袞下令給戶部,允許走投無路、衣食無依的漢族人投充滿族人家中做奴仆,如此一來,滿族人強迫漢族人做奴仆就成為一件合法的事情。投充,從字面意義上看,完全出于自愿,但在實際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被迫的。投充以后,身份降為奴仆,必須聽從主人的吩咐,按主人的命令行事。
多爾袞也曾下令,禁止強迫漢族人投充,甚至還于順治四年(1647年)下令停止投充。但是他并不是真心誠意地要停止投充的施行。相反,他曾在順治三年(1646年)十月下令:凡對剃發(fā)、衣冠、圈地、投充、逃人五種措施上疏反對的,一概治罪。由此可見,這些政策完全是為滿族地主的利益服務的。
除了投充,清政府又制定了“逃人法”。投充制度的實施,使奴仆大為增加。由于奴仆(包括投充為奴、戰(zhàn)爭掠奪為奴和買賣為奴等)不堪忍受壓迫,經(jīng)常發(fā)生奴仆逃跑的事情。多爾袞維護滿族人利益,多次實行“逃人法”。早在順治元年(1644年),多爾袞就下令嚴禁逃人,而且對隱藏逃人不報的一起治罪。順治三年(1646年)重新修改“逃人法”,規(guī)定,逃人鞭一百,由原主人領回;窩逃之人處死,沒收家產(chǎn);鄰居、鄉(xiāng)約、甲長等各鞭一百,流放邊疆?!疤尤朔ā睂ΩC主的懲罰遠遠重于對逃人的懲罰,目的是維護滿族的利益。“逃人法”搞得社會上人心惶惶,許多逃人無人敢于收留,被逼無奈,只有走上反抗的道路。
多爾袞實行的以上措施對百姓危害不淺。他雖然未必能(也不可能)完全阻止圈地和逃人,但至少可以減少其害處;而且對于剃發(fā)令他完全可以制止的。但是,他不但沒有盡量減輕這幾項措施的危害,反而堅定地加以推行,聽不得漢族人的反對意見。這必然影響到人們對他個人的一生功過評價。
(5)加強個人集權
崇德八年(1643年)十二月多爾袞與濟爾哈朗開始被任為攝政王。同月,二位攝政王宣布,除了貝子公滿達海、博洛外,貝勒、貝子、諸王等不再兼管政務,政務全部由尚書處理,從而削減諸王的權力,提高攝政王的職權。順治元年(1644年)正月,身為攝政王之一的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平起平坐,宣布今后國內(nèi)如有什么事都必須先請示睿親王。本來兩王很難同時攝政,一天不容二日。濟爾哈朗情知自己論能力、論實力或權術都比不上多爾袞,于是自愿退出較量。從此,多爾袞成為清最高決策人。他成為唯一的、真正的攝政王。
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一日,多爾袞擁立福臨在燕京登基,并且詔告天下。十月九日,他被封為叔父攝政王。十月十三日,濟爾哈朗被封為信義輔政叔王,與多爾袞的身份、地位根本無法相提并論。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根據(jù)御史趙開心的建議,多爾袞被晉封為皇叔父攝政王。順治四年(1647年)十二月,聽從滿漢所有大臣的請求,允許多爾袞不對皇上跪拜。順治五年(1648年)十二月,晉升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在臣子中居前位,甚至超過了人臣,福臨成了有名無實的皇帝。
多爾袞既不斷提高自己的勢力,又連續(xù)肅清政亂,打擊異己勢力。
肅親王豪格和多爾袞原有舊仇,但懾于多爾袞翻云覆雨一手遮天的權勢,他也是有怒不敢發(fā),有言不敢出。雖然豪格為清入關屢建軍功,但仍未能逃出多爾袞的魔爪。順治五年(1648年)三月,多爾袞找茬將豪格囚禁起來。沒多久,便傳出豪格死去的消息,死因不明。不長時間以后,漂亮的肅親王妃便被多爾袞娶到府中。
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多爾袞壓制的另一對象。濟爾哈朗雖手中沒有權力,但權勢越來越重的多爾袞卻并不感到滿足。多爾袞認為濟爾哈朗只是表面上臣服,不可信任,因而不斷地給這位老資格的王爺出難題。順治四年(1647年),濟爾哈朗的輔政之位也被多爾袞罷免了。順治五年(1648年),多爾袞借濟爾哈朗的幾個侄子一起告發(fā)叔叔的罪狀的機會將濟爾哈朗貶為多羅郡王。后來濟爾哈朗雖然又被恢復了親王爵位,但地位已遠不如昔,直到多爾袞死后他才得以翻身。
豪格和濟爾哈朗這兩位親王一是反對派領袖,一是中間派代表。他們遭遇還如此悲慘,就更不用說其他人的遭遇了。沒有人敢對多爾袞不言聽計從!當然,多爾袞也很留心從八旗貴族中精挑一批年輕人對他們寵幸有加,形成自己的勢力集團,以加強統(tǒng)治。
這樣,多爾袞緊握朝中大權,小皇帝福臨不過是個傀儡。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日,多爾袞由于頑疾纏身回天乏術,在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