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說大清大全集
- 李翠香
- 4031字
- 2018-11-08 19:56:30
1.乾隆初政
即位之后,乾隆想繼承祖、父之業,在鞏固和發展清帝國方面再成就一番事業。他當時25歲,年富力強,精力過人。隨父參政多年,具有著較為豐富的治政經驗。政治上的成熟,使他既不需要“輔政”,也不需要“擁戴”,就基本上掌握了治政大權。因此,在即位之后,他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其施政方針,以其勃勃的雄心、過人的膽識,強化皇權、團結宗室、整飭吏治、清理積弊,又停止捐納百官,重視開墾荒地和農桑,淘汰僧尼,在執政的頭幾年里,他把清帝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其政績用禮親王昭的話說是“萬民歡悅,頌聲如雷”,雖過于夸張,但初政的政績,確實為“乾隆盛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乾隆時代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1)以寬代嚴
雍正帝剛剛去世,乾隆就建立起了以他為核心,以鄂爾泰、張廷玉為輔佐的最高統治集團。當月即發布了雍正帝的一份遺詔,大意是說,施政的寬與嚴,要根據時代的不同而變化。從前人心淺薄,官吏營私,不得不懲治整理,以戒將來。現在皆知儆戒了,這樣,過去嚴敬的條例就可改得寬松一些。當初由寬改嚴者,也只是一時之計,待諸弊革除之后,仍可酌情恢復從前的約章。這份遺詔,實際上是在乾隆皇帝的指導下后來起草的,目的是闡述他的治國指導思想。隨后,乾隆帝不斷以自己的名義,發布其治政思想和主張。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初九,這位登上帝座才30多天的新君,便下諭給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與張廷玉等總理事務王大臣,講述以寬代嚴之事。
在這道諭旨中,乾隆帝主要講了3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肯定了皇祖康熙帝以寬治國方針的正確,認為這項方針使得國家太平,人民安居樂業,舉國上下一片歡樂景象。二是說明皇父雍正帝主嚴是出于形勢的需要,怕因為政策過寬而出現弊政,因而整飭綱紀,澄清吏治,目的還是為了“惠愛”赤子。究其用心,與康熙帝的寬大方針并不矛盾。第三點最為重要,是下達這一諭旨的主要目的之所在,即正式宣布以寬治國,詳細論證現在主寬的必要性,說主寬是因時制定,是以柔濟剛,相輔相成,與先皇之政并不沖突,要求總理事務王大臣認真體會其“寬大居心”和“用寬之意”,嚴明振作,使其能“常用其寬,而收寬之效”。


所寶惟賢印及印文 清
他認為康熙、雍正兩朝統治政策寬嚴不一。康熙朝以寬大為治,寬有余而嚴不足,造成朝臣奉行不力,人們心性乖張,官吏不知公事,奸人不畏法度。雍正朝嚴猛為尚,嚴有余而寬不足,致使政令繁苛,人們遇事緊張,每一件事都嚴令苛責,官吏人人自危,政治空氣極為緊張。有鑒于此,乾隆皇帝提出了他的治政指導思想,即以“執中兩用”為準則,“寬嚴互濟,交相為用”。他認為,為政之道,要不拘束于常法,應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政策,即所謂“損益隨時”;要恩威并施,柔中有剛,剛柔相濟,即所謂“寬猛兩用”。
乾隆上臺之后,面臨著的是皇父雍正帝留下的因苛政而導致的緊張政治局面,為了緩和這種極不正常的時局,乾隆對雍正的政策作了較大幅度的改變和調整,首先是全面糾正前朝弊政,清理政治積案。
雍正生前,信奉佛道,熱衷于巫術,特別是到了晚年,對佛道的信仰已經到了難以自拔的地步,在宮內豢養了一大批道士,跟隨其左右,并責成專人為他煉長生不老的金丹妙藥。乾隆則認為這些道士都是騙子,十分痛恨,他即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這些道士巫師們驅逐出宮,遣回原籍,痛罵為雍正帝燒煉丹藥的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不安本分,狂妄乖張,惑世欺民”,實為“市井無賴之徒”。并警告被驅逐出宮的道士們,不許在外隨意議論、傳播宮中事情,如有發現“定嚴行拿究,立即正法,決不寬貸”。
對全國各地的僧道,乾隆也加以全面限制。下令嚴格審查僧人身份,毀禁僧人著述,禁止各地擅造寺院等。乾隆的舉措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贊同,特別是在宮中,反應尤其強烈,因為那些道士因雍正帝的寵信而飛揚拔扈,胡作非為,以宗教迷信干擾政務,宮中大員們敢怒而不敢言,早已對這些道士恨之入骨。
清除僧道之后,乾隆即刻著手解決宗室內部的紛爭問題。雍正帝繼位,是經過與其眾多兄弟進行一番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激烈角逐,使用各種手段而得到的。他在爭奪皇位過程中和繼承皇位之后,對他的競爭對手——皇兄皇弟及宗室異己,進行了無情的排斥和嚴厲的打擊,或終身監禁,或削爵奪藩,或抄家流放,兄弟反目,家庭慘變,宗室內部矛盾重重。如何處理好皇族家政,對乾隆來說也是一次嚴峻考驗。他在即位一個多月之后,接連下達了數道關于處理宗室內部問題的諭旨。十月初八,在第一道諭旨中就提出允、允
已獲罪而死,但將他們的子孫摒棄于宗牒之外,處理過重。初十,下令宗人府查清因罪而革退的宗室,分賜紅帶、紫帶,載入《玉牒》。事過兩天,許多被禁錮的王公宗室被釋放,不久又將僥幸活了下來的兩個最重要的政治犯皇十子允
、皇十四子允
寬釋回家,并賜給他們爵位。在如此短的時間里,乾隆結束了這場十幾年來懸而未決的公案,緊密地團結了宗室力量,增強了皇族內部的向心力,徹底解除了皇帝的“內顧”之憂。
在處理雍正遺案中,除曾靜、張熙投書案進行了從嚴從重處理,其余大多數進行了寬大的處置。
雍正在位時間雖只有短短的十幾年,但就是在這十幾年里,政治斗爭接連不斷,大案要案接踵而至。在歷次斗爭的風浪里,無辜的受害者大有人在。為此,乾隆帝從糾正政治冤獄入手,以便樹立自己新的形象和威信,爭取社會上各種政治勢力的支持,縮小敵對陣營。對那些在年羹堯冒濫軍功案內被革職的知縣、守備以上的文武官員視情況進行起用,釋放在各起文字獄案中的涉嫌人員等。即使是一些非冤假錯案,乾隆帝也采取了寬大的辦法予以處理,如釋放因貽誤軍機而被判死刑的名將傅爾丹、岳鐘琪;赦免因誹謗程朱而發配軍臺的御史謝濟世;還有許多虧空錢糧、侵吞公款的官員,也多被免予追賠或處分。他的這些舉措,同雍正的刻苛嚴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世人面前樹立了一個寬厚仁君的良好形象。
在團結了宗室、減少了敵對勢力、皇帝大權基本掌握在手之后,乾隆帝便以充沛的精力和大干事業的雄心壯志,開始了新政策的實施,這時全面處理國家政務擺到了乾隆皇帝的議事日程上來。
(2)勤于朝政
乾隆帝在處理完雍正的后事之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對全國政務的處理上。他常常五更上朝,召見大臣,批閱奏章,詳細了解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大小事情。他在勤政殿房間親書《尚書·無逸》一篇用來經常提醒和督促自己。
在選用人才的同時,乾隆皇帝對已有的官僚體系進行整肅,雷厲風行地懲辦了一批貪污腐化、欺壓百姓、濫用權力、不干實事的貪官污吏,使清初的吏治開始向好的方面轉化。
為了進一步對各級官員加強了解與控制,乾隆元年開始陸續調各地提鎮、各省藩臬來京引見,乾隆三年(1738年)下半年以后,引見范圍又擴大到了副將、參將、道府官員及部分知縣。通過這些方式,乾隆帝很快掌握了全國文武官員的基本情況。
乾隆皇帝下達了許多表明自己愛撫百姓的諭旨,宣布自己即位以來,便“以愛養百姓為心”,為了“加意培養元元”“愛養黎元”“加惠元元”“愛養民生”,而日夜操勞,勵精圖治,革弊興利。乾隆皇帝為什么要如此地“愛養百姓”,這是夸夸其談的陳詞濫調,抑或是一種實情的反映?仔細分析他的一道重要諭旨,便可了解清楚。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二十五日,剛即帝位22天的乾隆皇帝,給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與張廷玉等總理事務王大臣,下了一道類似政綱的十分重要的長諭。
在這道詔諭中,乾隆談到了四個問題。第一,“本固邦寧”。他著重指出,自己日理萬機,夜以繼日,兢兢業業,“時廑本固邦寧之至慮”,時時刻刻考慮本固邦寧之事。
第二,“恒產恒心”。乾隆帝認為,要想作到“本固邦寧”,就必須使人民進行穩定的生產,因為恒產與“恒心”是“相為維系”的,有了恒產,才能產生恒心,百姓不愁吃穿,“飽食暖衣”,倉有余糧,才能“知禮義”“民生優裕”“民質自馴”,這樣,民心順,四海寧,“太平有象”,反之如果民貧如洗,饑寒交迫,哪怕酷刑濫殺,民亦將起而反抗,天下就很難太平了。
第三,“生齒日繁”“民用難充”。乾隆帝非常清醒地分析了當前形勢,認為民間現狀非常嚴峻,在諭中著重指出,滿漢人民“生齒日繁”“地不加廣”,人多地少,因而“民用難充”“民產難制”。
第四,“勤政愛民”。乾隆帝認為,要想解決困難,使民有恒產恒心,達到“本固邦寧”,君主必須勤理國政,為民興利,內外官員必須善體帝心,實現君之志愿,講求利民富民之法,不得欺壓百姓盤剝人民,“民生以厚己生”。
這道諭旨,是乾隆執政期間的重要施政綱領,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他的確在努力這樣做,勤理國政,“愛養百姓”,興利除弊,以圖達到民有恒產恒心,本固邦寧。他在乾隆四年(1739年)四月十二日諭告群臣說:“朕自即位四年以來,朝乾夕惕,無非以愛養民生為念,凡有利民之政,無不興舉,害民之事,靡不革除,寤寐焦勞,惟恐一夫不獲其所。”這可以說是他對自己登基四年來施政的自我總結,在以后的執政時間里,他也是這樣自勉自責和努力的。
乾隆帝還視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時期和地方,不定期、不定量地進行積欠的蠲免和賑恤災民。乾隆帝登位之初即諭令:將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前各省民欠錢糧全部豁免,同時又豁免了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前,旗退地畝租銀及入官地畝租銀租糧等。對于各地發生的水旱蟲災,乾隆帝還多次向老百姓發放糧款予以賑濟,并采取有效措施減輕人民群眾因災造成生活困難的程度,如在災區推行以工代賑、免除災區商人米糧、開倉平糶、設立粥廠、興辦普濟堂、育嬰堂等慈善機構。
農業是國家之根本,以乾隆的觀點來看,國富有賴于農業經濟的發展,民安有賴于農民生活的穩定。乾隆登基以后,推行的一系列農業政策是深得民心的,特別是廣大的農民得到了不少好處。
乾隆在當上皇帝的初期施政的短短幾年里,其治政指導思想非常明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既符合實際,具有較大的可行性,又深得民心。他一上臺便以“與民休息”“為政務實”的精神,從中央到地方,從宗室到民間,全方位地對各種政務進行了綜合治理,取得了輝煌的政績,為乾隆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