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第十七
名顯諸侯
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魯國昌平鄉的陬邑。因為他剛出生的時候頭頂是凹下去的,所以取名為丘,字仲尼。從小的時候開始,他就刻苦學習,遵守禮儀。孔子17歲那年,魯國大夫孟釐子身患重病,臨終前他告誡兒子孟懿子說:“孔丘是圣人的后代,他的祖先在宋國有很高的地位,受到人們的贊揚。雖然后來他們的家族衰敗了,但是我聽說圣人的后代即使不執掌國政,也一定會出現賢德的人。現在孔丘年紀這么輕,就有高深的學問,還能遵循禮儀,他應該就是那個賢德的人。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拜他為師啊!” 孟釐子死后,孟懿子遵從他的遺愿拜孔丘為師。
孔子年輕的時候家境貧窮,社會地位低下。長大之后,他曾經給季氏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官,把錢財和糧食的出納計算得非常公平準確。他還曾經做過管理牧場的小官,把牧場管理得井井有條。因此,他被提升為主管建造的司空。
南宮敬叔請求魯昭公,讓他和孔子一起去周朝學習禮儀,魯昭公準許了,為他們提供了一輛車子、兩匹馬和一名童仆。孔子在周朝都城,曾經向老子求教,受益匪淺。他告辭老子的時候,老子對他說:“我聽說富貴的人送給別人財物,品德高尚的人送給別人言辭。我不是富貴的人,只好充當一次品德高尚的人,用言辭為您送行吧!我送你這幾句話:聰明敏銳的人會經常受到死亡的威脅,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博學善辯、見識遠大的人會經常遭遇危及到生命的困境,因為他喜歡揭發別人的罪惡。作為子女,應該忘掉自己,一心為父母著想;作為臣子,應該忘掉自己,一心為君主著想。”孔子把老子的教誨牢記在心。他從周朝返回魯國以后,拜他為師的弟子漸漸增多了。
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齊景公和國相晏嬰訪問魯國。齊景公對孔子的賢能有所耳聞,因此特意召見了他。他詢問孔子:“當初秦國非常小,并且位于偏僻的地方,可是秦穆公為什么能夠稱霸呢?”孔子回答說:“秦國雖然很小,但是秦穆公有遠大的志向;雖然位于偏僻的地方,但秦國的政策非常得當。從前秦穆公親自用五張羊皮贖回了百里奚,和他討論國政,一口氣談了3天。發現百里奚賢能之后,馬上就讓他掌管國政。一個國君如果用這種精神來治理國家,別說當霸主,就是統治整個天下也是很正常的!”齊景公聽后,非常欽佩。

⊙孔子出生圖
孔子35歲的時候,魯國發生了內亂。孔子逃亡到齊國,做高昭子的家臣,準備靠高昭子的關系接近齊景公。他和齊國的樂官探討音樂,當他聽到了上古舜帝時候的《韶》樂之后,就專心地學習演奏,一連3個月都顧不上品嘗肉的味道,齊國人都贊賞他的德行。
齊景公請教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國君要有國君的樣子,大臣要有大臣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景公深表贊同。過了幾天,齊景公再次向孔子請教同樣的問題,孔子回答說:“治理國家首先要節儉,嚴格杜絕浪費。”景公非常欣賞孔子,準備把尼谿的田地封賞給孔子。晏嬰勸阻他說:儒家的人都善于言辭,很難用法制來約束他們,他們性情高傲,自以為是,不能任命他們為臣子。他們還非常重視喪葬的禮儀,為了舉辦隆重的葬禮不惜傾家蕩產,我們齊國不能鼓勵這樣的風氣。他們還到處游說以謀求職位,所以不能任命他們來治理國家。現在孔子講究繁文縟節,很多不切實際,不適合在齊國推廣。”齊景公認為晏嬰的話很有道理,此后,他雖然還是很有禮貌地接見孔子,但再也不談論有關禮儀的問題了。為了留下孔子,齊景公給予孔子很高的待遇。有的齊國大夫準備謀害孔子,孔子得知后趕忙離開齊國,回到魯國。
孔子42歲那年,魯國上卿季桓子在挖掘水井的時候,挖到了一個腹大口小的陶制器皿,里面有一個類似羊的東西,季桓子對孔子撒謊說他挖到了一只狗。孔子說:“據我猜測,你挖到的應該是羊。我聽說山林中的怪物是夔和罔閬,水中的怪物是神龍和罔象,泥土中的怪物是墳羊。” 季桓子只好承認挖到的是墳羊。
吳國攻占了越國的國都會稽,得到一節足有一輛車長的骨頭,不清楚是什么,于是派使者來詢問孔子什么東西的骨頭最大。孔子回答說“:上古時候大禹召來眾多神人到會稽山,防風氏遲到,大禹就殺死了他,他的骨頭一節就有一輛車長,這就是最大的骨頭。”吳國使者由衷地敬佩孔子的博學多才。
當時魯國的季氏掌握了國家的大權,根本不把國君放在眼里。魯國的臣子們也都不遵循禮儀,違背了正道。因此,孔子辭掉了官職,在家中鉆研學問,教授弟子。
孔夫子用事
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魯國和齊國訂立了和平盟約。齊國大夫對齊景公說:“魯國任命孔丘為大司寇,這樣的話對齊國是一種威脅,我們還是先下手,制服魯國吧。”齊景公聽后,決定邀請魯定公在夾谷進行會談,借機殺死他。魯定公毫無戒備,準備去赴約。孔子對定公說:“據我所知,辦理文事離不開武功,辦理武功也離不開文事。諸侯國君離開自己的國界,一定要帶足夠的武裝力量,以免發生危險。”魯定公聽從了孔子的勸告,帶了左、右司馬一同去赴約。魯定公和齊景公在夾谷相會,履行了必要的禮儀之后,齊景公請魯定公觀賞齊國樂隊演奏的四方各族的樂舞。齊國的樂隊拿著武器準備上臺表演,實際上想借機殺死魯定公。孔子看到后,趕忙跑上來對齊景公說:“我們兩國國君在這里友好會談,為什么要演奏外族的舞樂呢!請您命令他們下去!”主管儀式的官員只好叫樂隊退下,但樂隊并沒有下去,而是觀察齊景公和晏嬰的眼色。齊景公覺得很尷尬,命令他們下臺。不久,一些歌舞雜技藝人和侏儒上臺表演齊國的樂曲。孔子踏著臺階走上臺來,大聲說:“小人用這種猥褻的表演來迷惑諸侯,按照法令應該處死,請司法官動手!”司法官命人執行法令,武士把藝人腰斬。齊景公非常害怕,他知道齊國理虧,只好放棄了殺死魯定公的計劃。會談結束,回到國都后,齊景公對大臣們說:“孔子用君子之道來輔佐國君,而你們卻教給我外族的辦法,使我得罪了魯定公,這該怎么辦啊?”大臣回答說:“君子犯下了過錯,會用實際行動向對方道歉;小人犯下了過錯,會用花言巧語來為自己掩飾。您如果真的覺得對不起魯國,就用具體行動道歉吧!”于是,齊景公把從前侵占的魯國的鄆、汶陽和龜陰退還給魯國,以此來表示對魯國的歉意。

⊙孔夫子周游列國 年畫
孔子為了推行他的治理國家學說和社會道德主張,周游列國,希望說服諸王實現其治平之道。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對魯定公說“:為了保證國家的安全穩定,大臣的家里不能收藏武器,大夫的封邑的城墻高度不能超過一丈,長度不能超過三百丈。”魯定公同意了。當時掌握魯國大權的是季氏,他的封邑城墻已經超過了孔子所說的標準。魯定公派遣子路擔任季氏的管家,去拆毀季孫、孟孫和叔孫3家封邑的城墻。叔孫氏響應國君的號召,首先把城墻拆除了,季孫氏也準備拆除圍墻。這時候,公山不狃和叔孫輒發動叛亂,魯定公和季孫、孟孫、叔孫3人躲藏在季孫的封邑里,登上了季武子的高壇。公山不狃沒能攻破季孫氏的城邑。孔子命令申句須、樂頎攻打公山不狃,公山不狃、叔孫輒被打敗,逃亡到齊國。亂后,季孫氏的城墻被拆毀,又準備去拆除孟孫氏的城墻。孟孫氏的家臣公斂處父勸告主人說:“如果拆除您封邑的城墻的話,我們就沒有了屏障,齊國就會發兵攻打我們。所以我建議您不要拆毀。”孟孫氏采納了,沒有拆毀城墻。魯定公對此非常不滿,親自率領軍隊包圍了城邑,但沒有攻下來,最后只好收兵。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已經56歲了,官職升到代理國相,為此,他感到高興,臉上露出喜悅的表情。他的弟子問他說:“有一句名言說,君子面臨危險的時候也不能恐懼,面臨幸福的時候也不能露出喜悅的表情。可是您升官以后怎么就喜形于色了呢?”孔子回答說:“你說得很對。但是還有一句名言說,君子為自己身處很高的職位而感到高興,但是他仍舊能夠禮賢下士。”他的弟子恍然大悟。
孔子參預國政3個月,殺死了擾亂國政的大夫少正卯,把魯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齊國知道后,害怕魯國會在孔子的治理下成為霸主,魯國一旦稱霸的話,距離最近的齊國就危險了。為了避免這種危險,齊景公準備割讓土地賄賂魯國。大臣對他說:“我們應該先阻止魯國稱霸,不行的話再賄賂也不晚。”齊景公挑選了80個能歌善舞的美貌女子和120匹身上有花紋的馬送到魯國,魯國國君把他們安置在城南。重臣季桓子知道后,偷偷地去觀看好多次,后來干脆向國君告假,整天去看,也不去過問政務。孔子的弟子子路看到這種情形后,認為魯國成不了大事業,建議孔子離開魯國。孔子說:“魯國馬上要舉行郊祭禮了,如果季桓子能夠按照禮儀把祭祀后的肉分給大臣的話,我還可以留下來,否則的話我就要走”。季桓子最后終于把美女和駿馬搞到手,祭祀之后也沒有分給大臣們祭肉。孔子無奈,離開了魯國。
喪家之犬
孔子離開魯國以后來到了衛國,先寄住在弟子子路的親戚顏濁鄒的家里。衛國國君衛靈公對孔子的賢能早就有所耳聞,就召見了孔子,詢問他說:“你在魯國能夠獲得多少俸祿?”孔子回答自己在魯國能夠獲得6萬小斗的粟米。衛靈公也照例給孔子同樣多的俸祿,讓他參與衛國的朝政。可是沒過多久,衛國的大臣嫉妒孔子,在衛靈公面前誹謗他。衛靈公對孔子產生了懷疑,于是派遣公孫余假帶領兵將監視孔子的行動。孔子害怕在衛國受到陷害,僅僅居住了10個月就離開了衛國。
孔子準備到陳國去,當他率領弟子經過匡城的時候,弟子顏刻為他趕車。顏刻用馬鞭子指著匡城城墻的一個缺口說:“以前我來這座城,就是從這個缺口進去的。”魯國陽虎曾經殘害過匡城的百姓,當年他也是從城墻的這處缺口進城的。匡城的百姓聽到了顏刻的話,又發現孔子的相貌非常接近陽虎,把他誤認為是陽虎,他們把孔子和弟子們圍困起來,一行人整整被困了5天,孔子的弟子顏淵才趕來相救。孔子嫌他來得太晚,生氣地質問他說:“我還以為你已經死了呢!”顏淵回答說:“老師您還活著,我怎么敢先去死呢!”匡地百姓加強了對孔子等人的圍攻,孔子的弟子們都非常害怕。孔子安慰他們說:“周文王已經去世很長時間了,只有我們還真正懂得周代的禮樂制度,能把它傳承下去。上天如果真的要毀滅這些禮樂制度的話,就不會讓我們了解并學會它。既然上天要保留這些禮樂制度,匡地的百姓又能把我們怎么樣呢!”隨后,孔子派一個隨從到衛國的寧武子那里稱臣,最終脫離了危險。
孔子離開匡地以后,來到了蒲地。一個多月以后,他率領弟子又回到衛國,暫時住在蘧伯玉的家里。衛靈公有個非常寵愛的夫人,叫做南子,她派人通知孔子:“凡是來自各個諸侯國的君子,只要看得起衛國國君,愿意和衛國建立深厚的友誼的,一定會首先拜見南子夫人,南子夫人也非常愿意會見您。”孔子覺得不合適,婉言謝絕了。但南子夫人一再要求見見孔子,孔子無奈,只好去拜見她。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制成的帷帳里面接見孔子。孔子進入房門后,面向北方跪拜行禮,南子夫人在帷帳里面還禮,她身上佩戴的玉器首飾互相撞擊,發出了清脆的響聲。會見完畢后,孔子對弟子說:“我原本就不想拜見南子夫人,但是現在既然見她,就必須要符合禮儀。”子路聽到之后,非常不高興,認為老師言行不一。孔子見無法解釋清楚,就對天發誓說:“如果我做了什么不對的事情的話,上天一定會厭棄我的!”孔子在衛國住了一個多月后,衛靈公和夫人南子同乘坐一輛車子,宦官在旁邊侍奉他們,而讓孔子乘坐另一輛車子跟隨在后面,大搖大擺地經過鬧市。孔子對衛靈公的做法非常不滿,他感慨地說:“我還沒有遇見過喜好高尚道德超過喜歡美色的人啊!”他不愿再待下去,就率領弟子們離開衛國,到曹國去。
孔子經過曹國來到宋國,經常帶領弟子們在大樹下面演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特別討厭孔子,更不喜歡孔子推行的那套禮儀,把那棵大樹砍倒了。孔子知道桓魋想殺他,只好離開宋國。臨行時,弟子們害怕桓魋趕來追殺他們,催促孔子快走。孔子從容地說:“上天既然已經賦予我們傳播道德的重任,桓魋又能把我們怎么樣呢?”
經過一路奔波,孔子來到了鄭國,但是卻和弟子們走散了。子貢四處打聽,尋找老師,一個鄭國人對他說:“我看到東門有一個人,他的額頭長得像唐堯,脖子長得像皋陶,肩膀長得像鄭國的子產,但是腰部以下的部分卻比夏禹短了3寸,他那幅狼狽不堪的樣子真像是一條找不到主人家的狗(喪家之犬)。” 子貢找到孔子以后,把這個人的話如實告訴了孔子。孔子苦笑著說:“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準確,但他說我像一條找不到主人家的狗,真是太準確了,太準確了!”
盤桓陳衛
孔子離開鄭國后來到陳國,暫時住在司城貞子的家里。有一天,許多只鷹落在了陳國的宮廷里面,隨即就死掉了。檢查后,人們發現鷹的尸體上面有一支箭。箭頭是用石頭制成的,箭的長度是一尺八寸。人們都不認識這種箭,也不知道鷹是從哪里飛來的。于是,陳湣公派遣使者詢問孔子,孔子回答說:“這些鷹是從非常遠的地方飛到陳國來的,那種箭是肅慎部族使用的箭。當初周武王滅掉商朝以后,和邊遠地區的各個少數民族建立了聯系,命令他們向周王室貢獻各自的特產,借此來督促他們不要忘記自己的職責和義務。那時肅慎部族就進獻了這種箭。周武王把這種箭贈給了長女太姬,后來太姬嫁給了虞胡公,虞胡公的封地就在陳國。當時,周王室把寶物贈給同姓的諸侯,是為了表示重視親族;把遠方進獻的貢品分贈給異姓的諸侯,是為了提醒他們不要忘記服從周王室的命令,所以才把肅慎部族的箭賜給了陳國。” 陳湣公聽說后,派人到過去收藏貢品的倉庫里面尋找,果然發現了這種箭。陳國人都很佩服孔子的博學多才。
孔子在陳國居住了3年。當時由于實力不強,陳國時常遭受晉國、楚國等強大的諸侯國家的侵犯。孔子在陳國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又想到自己家鄉的弟子們志向都非常遠大,雖然做事迂腐了一點,但他們現在仍然有進取心。與其在陳國無所作為,還不如回到魯國呢!于是孔子離開了陳國。
孔子一行經過衛國的蒲地的時候,正好遇上公叔氏占據蒲地反叛衛國,孔子一行被他們扣留。孔子有一個叫公良孺的弟子,自備了5輛車子跟隨孔子周游各個諸侯國。他身材高大,智勇雙全,在這危急時刻,他建議孔子說“:以前我跟隨您在匡地遭遇危難,現在又在這里遇到危險,這應該是命中注定的吧。我們與其被困在這里,還不如拼死和他們搏斗一場呢!”于是公良孺和蒲地的人展開了激烈的搏斗。蒲地人害怕他的勇猛,便和孔子談判說“:只要你不去衛國,我們就可以放你們走。”孔子答應了他們,并且和他們訂立盟約。蒲地人釋放了他們,但是孔子還是去了衛國。子貢覺得孔子言而無信,質問他說“:盟約難道也能違背嗎?”孔子回答說:“我們是在對方的要挾下訂立的盟約,這樣的盟約連神靈都不會認可,也就無所謂違不違背了。”
衛靈公歡迎孔子的到來,親自到郊外迎接他們。他詢問孔子能否討伐蒲地,孔子做出肯定的回答。衛靈公說“:我的大臣們認為不能討伐它,因為蒲地是防御晉國和楚國的屏障。我們衛國出兵攻打,恐怕不合適吧?”孔子說“:蒲地的百姓并沒有背叛衛國,他們對衛國十分忠誠,只是四五個人領頭發動叛亂,我說要討伐的就是這幾個人,而不是蒲地的百姓。”衛靈公認可孔子的觀點,但是卻一直沒有出兵討伐蒲地的叛亂。這個時候,衛靈公已經老了,對處理國家的政務感到厭煩了,也沒有起用孔子執政。孔子無奈地說:“如果有諸侯國君用我執政,只要一年的時間國家基本就能得到有效的治理,3年以后,國家就會發生顯著的變化。”懷才不遇的孔子只好離開了衛國。
晉國的趙簡子討伐范氏和中行氏,發兵攻打中牟。佛肸是中牟的長官,他反叛了趙簡子,并派遣使者請孔子去輔佐他。孔子準備去。子路質問他說:“我聽您說過:‘君子不去輔佐叛亂的人。’現在佛肸占據中牟反叛晉國,您為什么要去呢?”孔子回答說“:我確實說過這句話。但我還說過‘堅硬的東西是磨不薄的,潔白的東西是染不黑的’。”隨后,孔子又無奈地感慨道:“難道我是只能看卻不能吃的匏瓜嗎,怎么老是掛起來,卻沒有人吃呢?”最終他也沒去輔佐佛肸。
一次次的冷遇搞得孔子內心很煩,他便敲擊磬(古代的樂器)來解憂,磬聲又響又急。一個背著草筐的人剛好經過他的門口聽到了,自言自語地說:“這個擊磬的人,心里一定很煩躁,既然別人都不賞識你,又何必強求呢!”
孔子向當時著名的琴師師襄學習彈琴,一首曲子一連學習了10天。師襄要向他傳授新的曲子,孔子說:“我樂曲已經練熟了,但是還不能熟練地掌握彈琴的技法。”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發現孔子已經熟練掌握彈琴的技法了,打算傳授他新的曲子。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樂曲蘊涵的感情。”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發現孔子已經領悟到樂曲蘊涵的感情了,再次要傳授他新的曲子。孔子說:“我還沒有感覺出曲子的作者是個什么樣的人。”又過了一段時間,一天,孔子演奏完樂曲后,嚴肅地思考一會兒,然后說:“我感覺到曲子的作者是誰了,他膚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深邃,是一個統治天下的王者,他一定是周文王。”師襄聽后,非常恭敬地離開座位,向孔子行禮說:“您說的太對了,我老師告訴過我,這首樂曲就是《文王操》。”人們聽到這件事后,都稱贊孔子的賢能。
厄于陳蔡
孔子在衛國得不到重用,因此打算到晉國去見趙簡子。剛剛來到黃河岸邊,孔子就聽到晉國大夫竇鳴犢、舜華被殺的消息,便決定不再前行。子路詢問原因,孔子說“:竇鳴犢、舜華都是晉國德才兼備的大夫,趙簡子是依靠他們的輔佐才有今天的,然而趙簡子得志后卻殺害了他們。我怎么會去輔佐這樣不仁義的人呢?”孔子命人調轉車頭,又回到衛國。他發現衛靈公只關心行軍打仗,而不關心仁政,并且對自己的態度也更加輕慢。于是他離開衛國,又去了陳國。
孔子60歲那年的夏天,魯國的祭廟發生了火災。孔子在陳國聽到這個消息后,肯定地說:“一定是魯桓公和魯釐公的祭廟發生了火災。”不久他的推斷就得到證實。因為魯桓公和魯釐公執政的時候荒淫無道,孔子據此肯定他們死后還會得到報應。
孔子在陳國也無法實施自己的抱負,于是又來到蔡國。這時候,吳王召見蔡昭公去吳國,蔡昭公動身前往。以前蔡昭公曾經欺騙蔡國的大臣,把都城遷到州來。蔡國大臣們以為這次蔡昭公又在玩老花樣,準備再次遷都。大臣們都很生氣,大夫公孫翩在蔡昭公前往吳國的路上設下伏兵,射死了他。蔡國發生內亂,楚軍趁機發兵攻打蔡國。迫于戰亂,孔子只好離開蔡國來到楚國的葉地。葉公請教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治理國家就要把遠方賢能的人招進來,讓近處的百姓歸附于你。”葉公又悄悄向子路了解孔子的情況,子路拒絕回答。孔子知道后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告訴他說‘孔子學習起來不知道疲倦,教導別人不感到厭煩,學習時會忘記吃飯,快樂時會忘記憂愁,竟然感覺不到自己已經衰老了’。”
孔子離開葉地后決定返回蔡國,在路上遇見長沮和桀溺,兩個人在耕種田地。孔子認為他們是隱士,就讓子路向他們打聽渡口在哪里。長沮問子路說:“那個用手拉著馬的韁繩的人是誰?”子路告訴他是孔子。長沮說:“那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又何必問我們呢?”桀溺對子路說:“現在天下到處動蕩不安,誰也改變不了這種狀況。你們為了躲避殘暴的諸侯國君和叛亂的大臣的危害而四處奔走,還不如學我們為躲避亂世而隱居起來呢!”說完以后,他們繼續耕田種地,不再理會子路。子路把他們的原話轉告給孔子,孔子無奈地說:“我們不可能像他們那樣和飛鳥野獸共同居住在山林里,我之所以到處奔走,就是想改變天下大亂的局面啊!”
一天,子路和孔子走散了,他遇見一位肩上扛著除草工具的老人。子路詢問他說:“您見到過我的老師嗎?”老人生氣地說:“你們這些人不知道勞動,連五谷都辨別不清楚,我怎么知道誰是你的老師呢?” 說過之后就拄著拐杖去拔草了。子路找到孔子之后,如實告訴了他。孔子確認老人是一位隱士,讓子路再去尋找,但老人早就不在那里了。

⊙圣跡圖·在陳絕糧
孔子在蔡國居住3年后,吳國攻打陳國。楚國打算聘請孔子,孔子也準備到楚國去。陳國和蔡國的大夫商議說“:孔子很賢能,他在陳國和蔡國沒有得到重用。楚國是大國,如果孔子在那里得到重用的話,陳國和蔡國就非常危險了。”為了阻止孔子,他們派人把孔子圍困在野外。
孔子一行失去了自由,糧食也吃光了。好多弟子都餓得站不起來。但是孔子還是不停地向弟子們講學,還朗誦詩歌、彈琴。子路對老師的表現很氣憤。他質問孔子說:“君子也有困厄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身處困境能夠堅守節操,但是小人身處困境就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來。”
被圍困后,弟子們很煩悶。孔子詢問子路說:“你看是因為我們的學說不正確,才使我們落到這種地步嗎?”子路回答說:“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德行還不夠吧,所以別人不信任我們;也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智謀還不夠吧,所以被別人圍困而無法脫身。”孔子說:“你錯了。如果道德高尚就能讓別人信任,伯夷、叔齊就不會餓死在首陽山了;如果足智多謀就能暢通無阻,那么比干就不會被剖心了。”孔子又問子貢同樣的問題。子貢回答說:“正是因為您的學說博大到了極點,所以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您。您應該稍微降低一些要求啊!”孔子教導他說“:好的農民善于耕種田地,但他卻不一定會獲得好的收獲;好的工匠雖然有精湛的技藝,但他的作品卻不一定讓每個人都滿意。有修養的人所研究的學問,也不一定被社會所認可。現在你不繼續鉆研學問,反而想降低標準來迎合世人,你的志向不夠遠大啊!”顏回來見孔子,孔子又問他同樣的問題。顏回回答說:“您的學說博大到了極點,沒有一個諸侯國家有能力容納您。盡管如此,您還是要推行自己的學說,當權者不接受您的學說,那是他的恥辱。而一個人不研修自己的學說,才是自己的恥辱。”孔子聽過后,欣慰地笑著說:“你說的太對了!如果你是富人的話,我愿意做你的管家。”隨后,孔子派遣子貢去楚國求助。楚昭王發動軍隊營救孔子,他們才脫離危險。到楚國后,孔子同樣沒受到重用。
孔子歸魯
孔子65歲的時候,他的弟子冉有統率魯國的軍隊在郎地打敗了齊國。季康子欽佩冉有的才能,詢問他說“:您的軍事才能,是通過學習得來的呢?還是天生就具備的呢?”冉有回答說:“是從老師孔子那里學來的。”冉有極力稱贊孔子的賢能,季康子動心了,決定把孔子從衛國召回魯國。這時候,衛國大夫孔文子準備攻打太叔,請孔子出謀劃策,孔子說自己不懂軍事。孔子對衛國徹底失望,決定馬上離開衛國,孔文子卻堅決挽留。剛好,季康子派遣使者,帶著豐厚的禮物來衛國迎接孔子,孔子趁機離去。周游列國14年后,孔子終于回到久別的魯國。
魯哀公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方法,孔子回答說:“處理政事首先要選拔優秀的臣子。”季康子也來向孔子求教,孔子告訴他說:“要任用正直的人,罷免奸邪的人,如果能做到這些,奸邪的人在感染下也會逐漸變為正直的人。”季康子經常擔心自己的財產被人盜竊,孔子對他說:“如果你自己沒有貪欲,一心為國家出力的話,就是鼓勵人去干盜竊的事,也沒人愿意去。”魯國最終也沒有重用孔子,對此,孔子早已料到,從此以后也就斷了出來做官的念頭。
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周王室已經衰落下去,古代的禮儀制度遭到破壞,古代留傳下來的典籍也殘缺不全。孔子探究夏、商、西周3個朝代的禮儀制度,按照時間順序整理編訂了《尚書》和《禮記》。古代留傳下來的可以配樂演奏的《詩》有3000多篇,但是內容重復過多,質量上也很不統一,孔子刪除了其中重復的部分,選取其中符合禮儀的305首,編訂為《風》、《雅》、《頌》3個部分。孔子刻苦整理典籍,完成了《詩》、《書》、《樂》、《易》、《春秋》的編修。
孔子晚年非常喜歡研讀《周易》,他讀《周易》極其刻苦勤奮,以至于多次弄斷穿書簡的牛皮繩子。他為《周易》撰寫了精練的解讀,這就是《彖辭》、《系辭》、《卦傳》、《文言》等,合稱《易傳》。孔子說“:假如我還能夠多活幾年的話,我對《周易》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全面了。”
孔子用《詩經》、《書經》、《禮記》、《樂經》等典籍作為教材教育弟子,跟他學習的弟子大約有3000多人,其中能夠精通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藝的就有72人,后人稱他們為“孔門七十二賢”。至于在很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誨但沒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注重從學問、言行、忠恕、信義4個方面教導弟子。他為弟子訂立了4條禁律,分別是不揣測、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孔子認為齋戒、戰爭、疾病這幾件事情應該特別謹慎地處理。他很少談到利益,即使偶爾談到,也是和命運、道德相關。他不用死板的方法教育弟子,而是采取誘導啟發的方法,讓弟子觸類旁通。
孔子一直恪守禮儀,為弟子們做出表率。在鄉里,他謙恭得像不善言談的人,在祭祀和議論國政的時候,卻又能言善辯;對待官員和百姓都一樣的謙虛恭敬;肉如果變質或是不按照規矩切割的話,他就不吃;座位擺放不正,他就不坐;和有喪事的人一同吃飯的時候,從來不吃飽。孔子說過:“三人在一起走,里面一定有一個人可以做我的老師。”當他聽到別人唱歌很好時,就請求那個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也學著唱起來。他從來不去談論怪異、暴力、鬼神等虛幻的事情。
子貢評論孔子說:“我們都了解老師在典籍研究方面的顯著成就,但是他關于天道和人的命運的深刻見解我們就理解不了。”顏淵也感慨地說:“我越是仰慕老師的學問,就越得它高超,越是鉆研它,越覺得它深厚。我已經盡最大努力去學習,但還是遠遠趕不上老師啊!”
孔子認為君子最擔憂的就是去世以后不能給后人留下一個好的名聲。他根據魯國的歷史寫下了《春秋》,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之間魯國的歷史。當初孔子擔任司寇審理訴訟案件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和別人商量后再擬定文辭,但是撰寫《春秋》時則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寫。寫成后,就連擅長文字的子夏也無法增刪一句話。孔子也把《春秋》作為教材教誨弟子,他說:“后人會因為《春秋》而了解我,也會因為《春秋》而怪罪我。”
子路在戰亂中被殺,孔子很傷心,得了重病,子貢來看望他。孔子對他說“:天下混亂很久了,可又沒有哪位國君能夠奉行我的主張。昨晚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根柱子中間享受別人的祭祀,按照禮儀,夏朝人死了棺材放在東面的臺階;周朝人死了,棺材放在西面的臺階;殷朝人死了,則把棺材放在堂屋的兩根柱子之間。我原本就是殷朝人,可見我不久于人世了。”7天后,孔子去世,享年73歲。魯哀公親自為他作了一篇悼詞說:“老天爺真是不仁慈啊,不肯留下這位老人。你扔下我一個人走了啊,我是多么孤獨悲傷。”孔子死后,埋葬在魯國的泗水岸邊,弟子們為他服喪3年,子貢一直服喪6年。魯國人世世代代都要到孔子墓前祭奠,儒生們也經常來這里講習禮儀,舉辦各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