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草原和稀樹草原

遼闊的草原和稀樹草原是傳統的野生動植物居住地,點綴著零星的樹木和水塘,它們也是人類生命最早出現的地方。

世界上的草原和一些稀樹草原的氣候處于“中間”狀態——對于森林來說太干,對于沙漠來說又過于潮濕。草原主要分布在地球上比較涼爽的地區,但是稀樹草原則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這兩種棲息地中生活著大量的食草動物——從白蟻和蚱蜢到陸地最大的哺乳動物。

世界上的草原

200年前,每個大陸上(除了南極洲大陸)都分布著大塊的草原。每一片草原上都有其自己獨特種類的哺乳動物——在北美洲,大草原上生活著美洲野牛和叉角羚,而南美洲大草原上則生活著大量食草嚙齒動物和大群的鹿。

歐洲和亞洲草原上生活著野馬,這里也是野馬最早出現的地方。但是澳大利亞比較特別,因為在其草原上生活的不是有蹄哺乳動物,而是袋鼠等。

非洲草原上仍然生活著世界上群落數量最大的食草動物。在1888年,南非定居者遇到了正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遷徙、史上罕見的巨大數量的跳羚,其數量至少有1 000萬頭,它們全都以草為食。

在草的海洋里,一群角馬正徜徉在坦桑尼亞和肯尼亞之間的平原上。雨季剛剛過去,草原還是一片蔥綠。

行進中的哺乳動物

如今,地球上的草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19世紀到20世紀早期,水牛和跳羚遭到大量捕殺,以致它們幾乎滅種(幸運的是,在這兩個物種真正快滅絕前,捕獵被禁止)。在很多草原上,野生哺乳動物被牛、羊擠了出去,而有些草原則被開墾,用于種植糧食。盡管發生了這些變化,天然的草原仍然存在著,它們是一些最壯觀的大型野生動物生活的地方。

在非洲東部的塞倫蓋蒂和馬賽-馬拉國家公園里,可以看到令人難忘的景象。在那里,在大裂谷 河谷邊上,大群混合的草原哺乳動物全年進行著遷徙,以尋找新鮮的食物。這些動物中包括100多萬頭的角馬、大約45萬頭的瞪羚和20萬匹斑馬,它們都隨著季節的變化而遷徙。它們在雨季開始的時候來到開闊的草原上,而在干旱季節則進入稀樹大草原。沒有什么能阻擋它們前行的腳步,它們可以到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就像幾百年前的草原動物一樣。

瀕危的大型動物

大型食草動物,比如犀牛和大象,有著自己的一套辦法。一般情況下,它們也會在危險來臨時選擇逃走,但是有時候,它們會堅守自己的陣地,甚至主動發起進攻。這種進攻可能只是一種警告,或者也會演化成一場真正的攻擊。這兩種情況沒有明顯的界限,因此通常有經驗的導游和追蹤者會很謹慎地對待這些動物。

大象和犀牛都是“近視眼患者”,它們主要是通過敏銳的嗅覺來發現危機。不幸的是,當對手是帶槍的人類時,嗅覺根本不足以防衛。在過去的30年中,大量非洲象和犀牛被非法屠殺,為的只是它們的長牙或者角。

如今,非洲白犀牛的數量正在漸漸恢復,這都是得益于非洲國家公園內實施的繁殖計劃。但是黑犀牛則面臨著嚴重的危機,野生黑犀牛可能很快就將陷入滅絕的境地。對于非洲象而言,狀況就更為復雜了——雖然在數量上仍然有好幾千頭,但是正在急劇下滑,而它們的棲息地更是一年一年地在萎縮。一些自然保護主義者認為保護非洲象的最好辦法是對偷獵者采取更為嚴酷的懲罰措施。而另一些人則認為,象牙交易應當被合法化,這樣大象反而能勉強維持下去。

安居地下

草地上沒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但是地下卻有不少,那里是穴居動物的避難所。穴居動物用它們的爪子或者牙齒在地下為自己刨挖出安樂窩。草地之所以是穴居動物的最佳居住地,那是因為草根會將泥土牢牢固定起來,可以防止洞穴的坍塌。

在大面積的草地被開墾之前,一些穴居動物的活動范圍相當之廣。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西部地區,僅一個“草原土撥鼠鎮”上就生活著大約4億只草原土撥鼠,分布在幾乎是新西蘭兩倍的土地面積上。經過無數代的進化,這些勤奮的草原土撥鼠已經挖出了10億米的渠道,下有草鋪的腔室,上有火山型的入口。這些小鎮住客可以分成不同的區域,以小群體的形式(被稱為“圈”)居住,每個圈都會有它們自己的一組洞穴。它們鄰里之間保持著良好的關系——除非是出現侵犯鄰里居穴的情況。

隨著土地開墾面積的不斷擴大,北美草原土撥鼠的數量急劇下降。“草原土撥鼠鎮”還存在著,但已經沒有昔日的輝煌了。在有些地方,草原土撥鼠仍然被作為一種有害動物而被獵殺,但是有些動物保護主義者則已經提出,應當幫助這種動物。他們相信,草原土撥鼠事實上對草原是有利的,因為它們的進食和挖穴過程可以幫助草地施肥。

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草原土撥鼠的洞穴中還居住著其他種類的動物,其中包括穴鸮、蛇和植株,以及黑足貂——北美非常稀有的一種獵食動物,只生活在“草原土撥鼠鎮”。自從被認為是一種有害動物,這種動物就被帶到了其他地區,但在那些地方它們已經滅絕了。

趁著父母在進食,年幼的草原土撥鼠就借機玩耍起來。對于草原土撥鼠而言,“接吻”是關系親近的標志,也是“草原土撥鼠鎮”生活的重要部分。

食昆蟲者

草原土撥鼠的洞穴大約寬15厘米,因此只有身材修長的捕食者才能進入其中。但是在非洲,一種體型較大的穴居動物的洞口寬度可以達到1米。

這樣大的洞穴足以使一個人爬入其中,可以對拖拉機或者遠行的吉普車隊造成很大的威脅。挖掘出這些地下居所的動物正是土豚——一種以白蟻和螞蟻為食的大型哺乳動物。這種外形像豬的動物在夜晚進食,可以用其鏟形的爪子一直伸入白蟻穴中。土豚是世界上挖掘速度最快的動物之一,可以比一隊配有鐵鍬的工人工作得更快。在南美洲,還有一種大型的食蟻獸,像一臺有力的打洞機,雖然它們并不是在地下打洞。食蟻獸的前爪可以像鐵鎬一樣運作,輕易地將由曬干的泥土堆成的蟻穴挖開。

對于這兩種大型動物而言,一只一只地吃蟻根本不能滿足它們的胃口,它們用自己超長并有黏性的舌頭直接將食物大量舔起。通過這種技術,一只大型食蟻獸每天可以吃下3萬只螞蟻或者白蟻。

草原上的流浪者

在草原上,草隨處可見,但是其營養價值低而且難以消化。所以,食草動物需要在進食上花費很多時間以保證足夠的營養。草籽相反,滿是花粉和富含能量的淀粉,而且很容易消化。這就是為什么人類食用人工栽培的草籽或者谷類,也正是為什么那么多野生動物以草籽為食的原因。在澳大利亞內地,相思鸚鵡最善于食用草籽。作為一種籠養鳥類,相思鸚鵡一般都是單獨生活的,但野生的相思鸚鵡(通常是綠色的和黃色的)通常成百上千地一起生活。它們已經適應了干燥的草原生活環境,在那里,通常要飛行幾百千米才能找到食物所在。為了在這種環境下生存,相思鸚鵡到處“流浪”。一旦它們吃完了一個地方的大部分草籽,它們就要遷徙到其他地方生活。相思鸚鵡在樹洞中安家,沒有固定的繁殖季節,只是在雨后產卵。

在非洲,一種被稱為“紅嘴奎利亞雀”的小型雀類的生活方式與相思鸚鵡基本相同。但是,其每個群的成員數量可以達到100萬只,就像是灰色的煙霧一樣黑壓壓地飛過草原。有時,紅嘴奎利亞雀在農田上繁衍,這對于農民而言是個壞消息,因為100萬只雀可以在一天中吃掉60噸糧食。

地面上的生活

相思鸚鵡和紅嘴奎利亞雀體型小、飛行速度快,這也正是這兩個物種成功生存的原因所在。但是草地上也生活著不能飛行的大型鳥類,包括來自南美洲的兩種美洲鴕、澳大利亞鴯鹋,以及非洲鴕鳥——世界上最大的不會飛行的鳥類。就像食草哺乳動物一樣,這些鳥類依靠敏銳的感官和能夠快速奔跑的腿。它們的主要食物是種子,但是有時也吃昆蟲和一些小型動物。

在突然而至的聲音驚擾下,一群相思鸚鵡飛到了空中。在野外,相思鸚鵡像其他鳥類一樣機警,與人類的界限非常分明。

這些大型鳥類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有悲有喜:美洲鴕和非洲鴕鳥已經不像以前那么常見了,分布范圍更是大大縮小了;相反,鴯鹋的數量卻比草地開墾之前大大增加了。在20世紀30年代,澳大利亞西部的鴯鹋數量多到甚至需要政府動用軍隊來進行控制的程度。盡管軍隊使用了機關槍掃射,還是沒能將鴯鹋的數量降下來。今天,澳大利亞政府已經采用了專門防衛鴯鹋的網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岳县| 上高县| 安陆市| 汨罗市| 肇庆市| 额尔古纳市| 南丰县| 荣昌县| 郴州市| 章丘市| 嵩明县| 聂荣县| 高淳县| 东乡| 马山县| 荆州市| 奉化市| 丽水市| 兖州市| 巴楚县| 兴仁县| 宜兰市| 随州市| 大田县| 涞水县| 通海县| 施秉县| 泰宁县| 循化| 左云县| 平阳县| 徐州市| 房山区| 肇东市| 曲阳县| 南华县| 鹿泉市| 开远市| 榆林市| 莱州市| 天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