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兒童百科全書
- 張榮華
- 1335字
- 2019-01-03 12:58:04
行 星
我們知道,圍繞太陽旋轉的有8顆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相對來說比較小,為巖石構造;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要大得多,由氣體構成。
我們知道在離太陽更遠的地方肯定還有更多的天體,它們可能比冥王星要大得多。2003年11月14日,人們發現了一個新的冰冷世界,名字叫做賽德娜,當時有一段時間它是行星的可能候選者。很遺憾,人們經過仔細計算,結果證實這顆星只有冥王星的一半大小,因此它被劃歸為“較小的行星”或稱“小行星”。但是,人們信心百倍,相信隨著望遠鏡和探測方法的改進,將來肯定能在太陽系再找到一顆行星。
這一組神奇的行星是怎樣形成的?在大約50億年前的太空里,我們會看到猶如暴風驟雨的景象。在引力的作用下,一大塊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云狀物(太陽星云)的一部分凝結在一起,隨著它們的運行,產生出非常大的熱量和能量。這些結塊的其中一塊后來變成了太陽。這個結塊的一個奇異現象是,我們給它增加物質,它的引力就變得更強。因此,隨著太陽逐漸形成,它的引力也在不斷增強。這就意味著,一個由塵埃物質組成的大圓盤也正在形成,它后來演變成那些行星。

這張圖片把8大行星放在一起,由此可以真切地看到它們的大小差異。不難看出,木星是這些行星里面個頭最大的,可以把1 300個地球塞進木星里面。在木星之后,土星顯得非常突出,因為它有太陽系最精美的行星光環。與它的光環相比,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光環簡直不值一提。
大約47億年前,當這個結塊的溫度達到了1 000萬℃(這是個神奇的溫度點,到達這一點的話,可以引爆原子反應堆),太陽最終開始了它為期100億年的生命周期,產生出輻射沖擊波,在行星圓盤中爆炸個不停。附著在圓盤周圍較輕的氣體被新形成的太陽吹得更遠,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發現那些氣體巨人都處于太陽系的外層。那些較重的堅硬物質能夠經受住爆炸的沖擊,它們呆在原來的位置,由此形成太陽系巖石狀的內層行星。
綜合起來考慮,太陽現在正處于它生命的中間階段。因此,我們還剩下只有50億年的時間,在此期間,太陽會逐漸膨脹變成一個紅色巨人,把地球烤得又焦、又脆、又干。在此之前,我們要趕緊制造出宇宙飛船,盡快找到一個新家。
要想看太陽系各個行星是怎樣搭配得渾然一體,其中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比較它們與太陽的距離以及它們與地球的距離的關系。地球距太陽的平均距離被稱為1天文單位(AU)。現在來比較一下我們的鄰居:水星為0.39AU,金星為0.7AU,火星為1.5AU,木星為5.2AU,土星為9.5AU,天王星為19.2AU,海王星為30.1AU。請注意,內層行星的數字相對接近地球1AU的數值,而越往太陽系外層,數值差別就越大。
隨著我們向太陽系外層走去,會發生下述3件事情:①太陽看上去顯得越來越小,意味著每顆行星得到太陽的熱量也就越來越少。②同理,離太陽越遠,太陽光線也就越少,等我們到達海王星的時候,太陽看起來就像一顆較為明亮的星星。③離太陽越遠,行星受到太陽的引力就越小,它們公轉的速度也就越慢。當然,外層行星圍繞太陽的公轉軌道更大,它們要走的路程也更遠,就像跑道的外圈和內圈那樣。因此,我們發現,水星環繞太陽公轉一周只需要88天,而海王星卻要165年!
讓我們暫時忘掉太陽系。天文單位也可以用來代替光年,這樣可以更好地弄清楚離我們最近的恒星比鄰星究竟有多遠。我們發現,它的距離為268710AU。我們應該怎樣想象這么遠的距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