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螳 螂

螳螂是慣于靜靜地埋伏著對獵物進行突然襲擊的食肉昆蟲,它的身體構造干這個正合適:大大的復眼、咀嚼式口器、三角形的頭部在狹長的前胸(胸部第一節)頂部能自由旋轉;前胸的附肢像鉤子一樣,被一排刺武裝起來,具有抓取的功能,好似齒夾式捕捉器,獵物一旦被捉住,逃生的機會就很渺茫了。

偽裝大師

除了有敏銳的視覺和強大的進攻性武器之外,大多數螳螂都有與植物顏色相似的隱匿性保護色。利用這種保護色,它們能暗中守候獵物。在非洲的干旱季節,許多綠色的螳螂體色會根據所處的環境變為棕色。非洲和澳大利亞的有些螳螂種類,這種順應環境的變色有時非常突然,比如經常發生的林區大火把地面變得一片焦黑之后,當地的螳螂會讓自己的體色變得與周圍的環境非常匹配(像得了黑變病一樣),并且保持多日。

有些種類的螳螂更勝一籌,不僅僅只是保護色的變化,它們能把自己變成環境的一部分,而且是活動的。有些螳螂能把自己變成草尖或綠油油的樹葉,有些甚至能夠惟妙惟肖地模仿一片死樹葉,令人嘆為觀止。非洲和馬達加斯加的鬼螳螂在進行這種偽裝的時候,你簡直就無法把它和一片破破爛爛的枯樹葉子區分開,這其實是它把身體倒轉過來守候獵物的姿勢。許多枝形螳螂,會把前肢向前伸長,頭向下低,擺在兩前肢之間,保持一個樹枝的造型;非洲的有些螳螂,前基節上甚至長有一個V形凹口,正好可以把腦袋放進去。許多熱帶的螳螂還能以相當高的逼真度模仿花朵,非洲巨眼螳螂的若蟲最擅長這個,它們選定了要模仿的花朵后,能一連好多天隨花朵變化體色,如粉紅色、黃色或白色。如果把它們放在植物的莖上,看起來就好像這棵植物長出來的花,要是某只前來采蜜的昆蟲上了當,通常就是有去無回。

在非洲和亞洲北部沙漠地區棲息的方額螳螂科成員,是無翅的伏兵,能惟妙惟肖地模仿石頭,除非它們在動,否則很難發覺。在該地區,這種螳螂數量豐富,在平坦的地面上好像排列緊湊的鵝卵石,因此有人稱它們為沙漠的標識或沙漠小徑。在飽受炙烤的地面上,長長的腿令它們的行動非常快速和敏捷。許多非洲螳螂的一齡若蟲會偽裝成螞蟻,常常成群地待在一起以最大限度地達到偽裝效果。這種偽裝非常專業,比如有的螳螂會偽裝成弓背蟻的一種,而有的螳螂會偽裝成各種不同的大頭蟻。有些螳螂的1~3齡若蟲會偽裝成編織蟻,但再大一些的若蟲或成蟲就跟這種編織蟻一點都不像了。隨著身體明顯長大,這種偽裝手段就不能再用了。

剛從卵鞘中孵化出來時,幼年的螳螂聚在一起。此后它們開始第一次蛻皮,然后開始分散開來。圖中是特立尼達島雨林樹葉上的一種螳螂。

出乎意料的襲擊者

螳螂在埋伏的時候會保持一動不動的姿勢,或輕輕地搖擺身體,好像什么東西在隨風擺動似的,前肢舉在胸前,模樣看上去像是在做禱告,因此有人稱它們是“祈禱的螳螂”。如果此時有獵物經過,它的腦袋和前胸會跟隨目標緩慢移動(螳螂對靜止的昆蟲通常不予理睬,即使經過它們面前,螳螂也會自顧自地走過去)。一旦目標進入捕捉范圍,螳螂生滿刺的前肢會猛地伸出去抓住獵物。有些螳螂對移動的物體非常敏感,能在空中抓住飛行中的蒼蠅或其他昆蟲。被螳螂鉗子般的前肢攫住的獵物,會立即被送進口中。獵物被螳螂的前肢抓得如此之牢,根本沒有逃生的機會。于是螳螂開始一點一點地隨意啃吃還活著的獵物那肥嫩的身體,直到最后把它消滅。

得益于保護色和高明的偽裝手段,螳螂不僅是厲害的捕獵者,還能與敵人(如鳥類、蜥蜴和食蟲的哺乳動物等)對抗。一旦發覺敵情,螳螂會使用多種防御策略,比如飛快地逃走,或者飛走;有的會把身體直立起來,把前肢向后方舉高,展示前肢內側的鮮艷色彩;有的則會猛地展開后翅,露出翅膀上或腹部頂端鮮艷的色彩和眼狀斑紋。如果與敵人(或昆蟲學者)的距離太近,它們會突然發動攻擊,長滿刺的前肢會給敵人帶來痛苦的傷痕。如果是對付體型巨大的敵人,比如人類,它們不會使用色彩防御策略。這種策略只適合對付比較小和較容易應付的敵人,比如鳥類、猴子或蜥蜴。

一旦遭擒,螳螂會把前肢向后彎曲覆在前胸,利用前肢上的刺來使敵人放開自己,但這也會導致敵人以一種更小心翼翼的方式抓牢它。為了逃生,螳螂也會采用丟棄后肢的策略。這種自割行為是通過附肢基部的肌肉收縮實現的。但行抓取功能的前肢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對螳螂來說,失去了前肢意味著很快會被餓死。如果自割時螳螂尚幼,失去的附肢會很快再長出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平县| 称多县| 娱乐| 娄底市| 辰溪县| 瑞安市| 隆化县| 呼和浩特市| 札达县| 九龙县| 远安县| 股票| 深水埗区| 巴中市| 永和县| 易门县| 隆回县| 祁连县| 峨眉山市| 涟水县| 阿勒泰市| 蒲城县| 盐池县| 金川县| 遵义县| 犍为县| 醴陵市| 澳门| 东乌珠穆沁旗| 简阳市| 淳化县| 四子王旗| 封开县| 弥勒县| 宜兰县| 台南市| 那曲县| 波密县| 池州市| 方城县| 唐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