蝰蛇和蝮蛇
蝰蛇科的成員都是毒蛇,都有相對較長的身體、中空的毒牙,當不用毒牙時,毒牙就會折起來貼住嘴的內上壁。這一科包括蝰蛇、夜蝰蛇、灌木叢蝰蛇、響尾蛇、腹蛇,以及一些獨特的,俗稱百步蛇、菱斑響尾蛇、巨蝮、洞蛇等種類的蛇。作為一個群體,這一科是最成功的之一——盡管它們大多數都只能生活在陸地上和樹上。
蝰蛇種類比其他種類生活得更靠北部(極北蝰)和南部(巴塔哥尼亞矛頭蝮),還有的生活在更高海拔的地區——喜馬拉雅蝰蛇,出現在海拔4 900米的高度上,還有其他幾種蛇也生活在差不多這一海拔上。然而,這些蛇并沒有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和大洋洲。

蝮蛇和蝰蛇的種類:1.蝮蛇;2.響尾蛇;3.角響尾蛇;4.長鼻蝰蛇。
這一科中最特別的成員為白頭蝰,這種稀有的蛇類生活在中國南部的偏遠地區,也包括緬甸和越南,棲息在涼爽的云林中。這類蛇身體細長,上面有光滑的鱗片,頭是黃色的,上面的鱗片很大,身體的顏色為深褐色,并有橙色夾雜其間。很少人看到過這類蛇,而且它與其他種類蝰蛇的關系也不十分明確,因此人們將其歸在單獨的白頭蝰亞科里。
夜蝮蛇種有6種生活在非洲,它們身上同樣也有光滑的鱗片,頭上也有很大的鱗片。這些蛇專吃蟾蜍,對人類不會構成威脅。
“典型”的蝰蛇,或稱舊大陸蝰蛇,屬于蝰蛇亞科,這類蛇又粗又短,頭呈鏟形或三角形。它們的鱗片上有顯著的突起,很粗糙,其頭部有很多小鱗片。它們生活在各種各樣的地方,包括巖石山上和山坡上、草場、灌木叢中、沙漠里。沙漠中的種類,如納米比亞側行蝰一般會側著身子前行,與美洲的菱斑響尾蛇相似。中非的灌木叢蝰蛇是樹棲的。許多蝰蛇都會偽裝,單一種類身體的顏色會根據地點的變換而變化。非洲咝蝰蛇有一種特別復雜的斑點,加蓬蝰蛇通常被單獨列出來作為混合色蛇類。這種蛇的近親——鼓蝮蝰的毒牙很大,是最有威脅性和最醒目的非洲蛇類之一。
很多種類都有角,或在頭上不同部位有隆起,這些角或隆起有時就是單個的角狀鱗片,位于眼睛上面一點(比如沙漠角蝰);或者鼻子上的一堆鱗片(比如犀蝰和鼻角蝰)。灌木叢蝰蛇的鱗片上有明顯的突起,尤其是樹蝰類的灌木蝰蛇最為突出,它的鱗片成了一個錐形的點。有脊突的鱗片還成為了鋸鱗蝰防御策略的中心手段之一。通過將身體相鄰兩段向相反方向扭動,鱗片的相互刮擦會發出刺耳的聲音。這種蛇很小而且很常見,總是處于一種戒備狀態,而這一特性可能就使它們成了世界上最危險的蛇。舊大陸的蝰蛇的食物范圍很廣,主要捕食小型哺乳動物、雛鳥、蜥蜴。少數幾種草原蝰蛇以螞蚱一類的昆蟲為食,大多數這一亞科蛇類都是胎生,顯然是為了適應寒冷的氣候,但溫暖地區的一些種類是卵生。
蝮蛇被歸入蝮蛇亞科,因其面部有感溫孔,所以很明顯與其他蝰蛇不同。這種蛇在亞洲和南北美洲大約有110種。與舊大陸的蝰蛇一樣,它們的頭上也覆蓋著小鱗片,但也有一些例外,如銅斑蛇。這類蛇的棲息地包括從沼澤到沙漠的許多地方,但沒有水棲和穴居種類(可能在這一環境中,它們的感溫孔更容易成為障礙而非幫助)。這類蛇有很多是樹棲種類,如亞洲的烙鐵頭屬和中、南美洲的具竅蝮蛇屬成員。生活在中南美洲雨林和種植園里的巨蝮蛇是世界上最大的蝰蛇,它們可以長到3米多長,但是它們身體很纖細,甚至一條大的成蛇的體重也不及一條未完全發育的加蓬蝰蛇。
響尾蛇有30多種,屬于最易分辨的蛇類之一,但有2~3種生活在墨西哥海岸附近小島上的在進化過程中已失去了響尾。
響尾由脫落的末端鱗片的外層形成,響尾蛇在蛻皮時,其尾部環節的皮并不隨之一起脫落,因此就形成了響尾的形狀。它們迅速擺動尾巴使尾端環節碰撞,從而發出嗡嗡聲或嘀嘀聲。所有的響尾蛇都生活在美洲,它們要么棲息在干旱地帶,要么棲息在多巖石的山坡上或是開闊的草地,包括山區的草地里。有一種生活在南美洲的種類更喜歡開闊的林間空地。盡管人們認為有些種類的蛇會偷襲棲息在灌木叢的鳥,但這些蛇卻不是樹棲。
蝮蛇主要捕食恒溫動物,比如哺乳動物和鳥。當它們捕獵時,尤其是在夜間捕獵時,它們的感溫孔將發揮極大的作用。大響尾蛇可以很容易地吃下野兔和陸地松鼠大小的動物,而小一點的蛇或體積稍大一點的小蛇一般吃蜥蜴。水棲蝮蛇的獵食對象可能是所有蛇中最廣泛的,包括昆蟲、魚、蛙、龜、幼鱷魚和鳥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