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棄小利益贏得大利益
舍棄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睿智。明智地放棄一些小事勝過盲目地執著,它驅散了烏云,清掃了思緒,它讓你不盲從、不迷失、不狹隘。
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更多,而不希望把已經進了自己口袋的好處再掏出來與別人分享。可是,太多的時候,正是因為我們在恰當的時候做了小舍棄,才獲得更多的利益。
眾所周知,歷史上爭權奪位的人很多,可是要想在奪位之前得到萬民的擁戴,就必須要懂得舍棄小的利益,來換取江山。只有能夠大膽做出舍棄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擁戴。王莽就是這樣的人。
王莽家世顯赫,是皇太后的侄子,卻生活儉樸,讀書刻苦,喜歡結交京城中的名士,而疏遠那些游手好閑的貴公子。至于待人的謙虛恭讓,更是有口皆碑。
大將軍王鳳生病時,親生兒子不過裝模作樣來看看,作為侄子的王莽,卻一直在病榻前侍奉,端藥喂藥,無微不至。王鳳很是感動,臨終前特意向太后和皇帝交托,請他們照看王莽。
太后王政君聽了大哥的囑咐,就讓成帝給王莽授官,拜為黃門郎。大家看出太后的心思,也確實感到王家子侄中以王莽最為賢明,于是紛紛幫他說話。因此,王莽在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被封為新都侯,官職升遷到光祿大夫。到此,王莽在兄弟中,已經是最顯達的了。但他越是爵位高、官職顯,就越是謹慎小心、謙虛恭讓。家中不蓄錢財,傾其所有,贍養賓客,資助名士,結交將相列卿。
朝廷上下,許多人得到了王莽的好處,都給他說好話。至于一幫專靠王莽養著的游說之士,更是奔走不休,到處宣揚。王莽的聲譽一天高過一天,漸漸壓過了他的叔父們。不久,他的叔父——大司馬王根病死,他登上了大司馬的高位。
成帝死后,他的侄子哀帝即位。哀帝外戚傅、丁二姓勢力膨脹,把王莽排擠出京城。王莽很不甘心。此時他的兒子王獲殺了一名官奴,王莽就讓兒子以死求名,王獲自刎而死。這件事情讓人們大為震動。
自王莽被迫離京后,有的官吏不斷上書,批評朝廷對他的處置,認為他是冤枉的,并紛紛稱頌王莽的德行操守,要求將他召回。哀帝既要考慮太皇太后的情面,又要考慮官僚集團的情緒,只好將王莽召回,但卻不肯委以重任。
哀帝在位6年就死了,沒有兒子,而且,在這以前,他的祖母傅太后、母親丁太后都已死了。王政君卻是始終康健,哀帝一死,太皇太后便駕臨未央宮,收起了皇帝玉璽,派人急召王莽進宮,拜為大司馬,總領朝政。權力又回到了王家人手中,而王莽的事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王莽選了9歲的中山王劉衎,是為平帝。9歲的小皇帝當然不能管事,所以要請太皇太后臨朝稱制,而實際政務,便由太后委任給王莽。王莽大權在手,大做好事,所有人都說王莽是個好人。有封賞他也不接受,還表明心跡說:要等到老百姓家富人足,才愿意加賞。從此王莽人氣日盛。平帝的母親被王莽禁止入宮,他的舅舅們全被王莽殺死,平帝漸漸懂事以后,難免對王莽懷有怨恨。平帝14歲那年冬天,王莽在他的酒中下了慢性毒藥。平帝飲后,頓時疼痛難熬,臥床不起。而王莽叫人寫了一篇文章,表示自己愿意代平帝去死。禱告完畢,將禱文裝在一個金盒子里,放在皇宮的前殿。他還特意暗示幾個主要大臣:這事切不可說出去。大臣當然是把此事到處宣揚。
平帝苦撐了幾天,終于一命歸天。王莽挑了宣帝的玄孫兩歲的劉嬰做新皇帝。就在這時,有官員向王莽報告,說是武功縣的孟通在挖井時,挖到一塊白石頭,上有朱紅文字,寫著:“告安漢公莽為皇帝。”接著,類似的符命不斷在全國各地出現,都是命王莽做皇帝,“天命”不可違,王莽只好稱帝了。
其實明眼人還是明白王莽是篡權奪位,只是王莽有著眾多擁護者,而且他一向表現謙和有禮,所以他的篡位最后成了順應民意、天意。后來白居易寫過一首《放言》: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雖然這首詩是諷刺王莽虛偽狡詐,表現謙和卻暗藏野心,不值得信賴,但詩中提到王莽未篡位時是很謙和恭敬,待人非常有禮貌卻是事實。可見在篡位之前王莽是下足了工夫,舍棄了多少安樂和眼前的小利益,才換得最后稱帝的一步。對于歷史人物的善惡褒貶暫且不論,王莽為了大利益而暫時忍辱負重卻是值得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