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力密碼
- 翟文明
- 2622字
- 2019-01-03 11:51:07
3 逆向思維:從對立的角度去思考
對于一個表面的結果,我們應該思考——也許它正是原因吧。而對于一個所謂的原因,我們應該思考——也許它正是結果吧。對于原因和結果,我們能做些什么呢?我們將其顛倒一下會怎么樣?這種次序的問題可能會成為設想的源泉。事實上,我們始終不能確切地知道何為原因,何為結果,我們甚至不能肯定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奧斯本
古羅馬的門之神雅努斯有兩張臉,他可以同時注視著相反的兩個方向。古羅馬人經常把他的雕像立在門口,一面望向外,一面望向里,從而提示自己,任何事情都要從正反兩方面去看。雅努斯被后人稱為逆向思維之神。
所謂逆向思維就是指不按照傳統的思路考慮問題,而是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從問題的另一面進行深入思考。
豐田公司的創始人豐田喜一郎曾說:“如果說我取得了一點成功的話,那是因為我對什么事情都倒過來思考。”這樣說雖然有點過于片面,但是,不可否認,當面對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按照傳統的思路來解決往往會遇到困難或者結局會很平庸時,使用逆向思維的方法,往往能夠得到富有創新而且十分巧妙的解決方案。

逆向思維的運用方式主要下面幾種。
條件逆向
條件逆向主要是指分析與事物有關的條件,然后進行逆向思維,從而獲得有價值的創新性認識。條件逆向所重點分析的條件,主要是一些看似不利的條件。
在日本有一個名叫丹波的小村莊,這里土地貧瘠,沒有什么物產,交通也不方便,因此村民們的生活十分清苦。
眼看著其他地方都富裕發達起來,丹波的村民們也開始想方設法致富。但是,這里什么有利條件都沒有,如何才能致富呢?
村民們請來一位專家井坂弘毅,他在了解了丹波的情況后,提出了這樣一個大膽的設想:發展旅游業,展示這里的清貧生活!按照他的說法,現在的日本人大都過上了富裕發達的生活,已經開始慢慢忘卻曾經的苦難,讓他們到這里來旅游,來體會一下這種生活,一定會是一件很有意義,而且很有價值的事情。
村民們接受了井坂弘毅的建議,于是以自己家鄉的貧窮落后為宣傳點,開發旅游業。沒有想到,這果然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人們絡繹不絕地來到這里,尋找往昔的生活和感覺。丹波村的村民也因此富裕了起來。
貧窮是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東西,而井坂弘毅卻能利用貧窮帶來富裕,這種條件逆向的運用不可謂不神奇。
類似的條件逆向,“變廢為寶”,還有許多例子。造紙廠、皮革廠的廢料渣對環境本是一大危害,但是如果在廠內建立發酵沼氣池,便能使之成為提供沼氣的原料。
對不利條件的逆向思維,蘊含著豐富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可以說是一種“一箭雙雕”式的創新思維方式。
作用逆向
作用逆向相較于條件逆向,主要是偏重于對事物的作用進行逆向思考,變不利作用為有利作用。
某地警察局剛剛抓獲一名汽車大盜,他的盜車技術相當嫻熟,偷走一輛防盜措施十分到位的汽車,僅僅需要幾分鐘的時間,被他盜竊的車輛總數已經達到了上百輛。這個大盜曾經多次被逮捕過,還坐過十多年的監獄。
對于這么一個人,應該怎么處理,才能使他痛改前非,在出獄后再也不會繼續危害社會了呢?
警察局長考慮了很久,終于想出一個辦法。在汽車大盜出獄的那一天,警察局長親自把他接到警察局,并正式聘請他做了警察局的一名顧問,擔任該局的“汽車防盜技術指導”。這名汽車大盜做夢也沒有想到竟然會得到如此的禮遇,自然感激涕零,當即表示今后再也不會犯罪,專心工作,回報社會。果然,這名昔日的大盜從此以后就像變了一個人,每天在警察局勤奮地進行著研究工作。不久,他的研究成果——新型汽車防盜設備——問世了,質量和效能都十分優秀,該地的汽車失竊案件發案率也大大降低了。
這名聰明的警察局長就是善于運用逆向思維,從而使一名汽車大盜變成了汽車的保護神。

很多時候,運用逆向思維,從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或許會豁然開朗。
方式顛倒
方式顛倒的思維方法,是指從事物運作的原方式入手,嘗試這種方式的反面的方法,從而發現新的可行性與創新設想。
吸塵器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普及的家用電器,但是吸塵器的前身實際上并不是吸塵,而是吹塵器。
1901年,在英國倫敦,一位發明家公開展示了自己的新發明:環境清潔器。當這臺機器開動起來的時候,噴出了很強的氣流,這些氣流能夠將地上、桌子上的灰塵和碎屑吹走,但是空氣中卻立刻彌漫起嗆人的粉塵,讓圍觀者不得不將自己的鼻子嘴巴捂起來,眼睛也要緊緊地閉住。很顯然,人們對這項發明的評價并不高。
但是,一位旁觀者,年輕的技師休伯特·布恩看到這個失敗的發明后,并沒有對其一笑置之,而是開動起腦筋:這項發明的初衷是不錯的,人們的確需要這種發明,只是它的工作方式不對,用吹不行,那么反過來,用吸行不行呢?
休伯特·布恩為自己的想法所激動著,回到家里進行了一番研究,終于把這種“吹塵器”進行了改造,變成了我們今天常用的吸塵器。
有時,事情的初衷或者事物的本身是沒有錯的,我們只是使用了不正確或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去對待它。當這種情況出現時,不要輕易放棄,嘗試將方式改變甚至顛倒一下,你所獲得的可能就是一個相當意外的驚喜。
因果逆向
正如奧斯本所說,事物的因與果實際上并沒有我們平常所想的那么水火不容,一個事物的果,它絕對同時還是某事物的因,某事物的因,又必然同時是另一事物的果。如果把事物的因和果看得甚是死板,不可改變,那么你的頭腦也必然會是死板的。因此,不妨時不時地把因轉換為果,果轉換為因來處理,你可能會立刻得到一個巧妙的構想。
有時我們所認為的事情的原因未必是唯一的原因,運用因果逆向思考法可以拓寬思維的廣度,更加全面地分析事情的原因。比如,在《心之漫游思考法》一書中,有這樣一個關于倒轉思考的例子:
“老師沉悶的講解令學生上課不專心。”
倒轉為:
“學生上課不專心令老師的講解沉悶。”
倒轉了我們習慣認為的原因和結果,我們的思路就變得更加開闊了。我們習慣于把教學質量不好歸咎為老師講課不夠生動、沒有熱情,導致學生聽課的時候不夠專心。難道沒有別的情況嗎?把因果倒轉之后,我們想到:學生不專心聽講反過來是不是會導致老師講課沒有熱情?于是形成惡性循環。另外,學生聽課的時候是不是不夠熱情?老師講課的時候是不是不夠專心?從這個角度著手,我們就可以更加全面地處理教學質量低這個問題。進一步深究之后,我們會發現為什么學生上課不夠熱情?可能是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或者教學模式過于死板,限制了學生的積極性。是什么使老師講課不夠專心呢?可能是教學以外的行政事務或者個人的私事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或者落后的教學設施讓老師感到沮喪。從這些角度著手,可以使問題得到更圓滿的解決。